相关试卷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3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单元检测A卷(基础)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3章 广袤浩瀚的宇宙 单元检测B卷(培优)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检测B卷(培优)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单元检测B卷(培优)
-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B卷(培优)
-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检测A卷(基础)
-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2) 同步练习
-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5 透镜和视觉(1) 同步练习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单元检测A卷(基础)
-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检测A卷(基础)
-
1、证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中所获得的事实现象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图甲中,为了证明铁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用磁铁分别去吸铁粉和铁锈 B、图乙中,为了判断海波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观察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变化 C、图丙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用黄豆和芝麻混合进行模拟实验 D、图丁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把端面锉平的两块铅柱压在一起悬挂起来
-
2、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且较松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A、
B、
C、
D、
-
3、某同学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 FeO、Fe2O3、Fe B、钙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 CaCO3、CaCl2、Ca(OH)2 C、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 HNO3、NH3、NO D、化学式为 C10H14N2 的分子中,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H、C、N
-
4、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A、Na+ B、OH- C、H2O D、LiF
-
5、以下为三种不同原子(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
B原子
C原子
质子数
6个
6个
7个
中子数
6个
8个
7个
A、A和B是同一种元素 B、A和B的核电荷数不同 C、B和C核外电子数相等 D、B和C互为同位素 -
6、实验室有一架天平,其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0g,一位同学使用这架天平称取23g食盐,但操作过程中错将20g的砝码放在了天平左盘的位置,并将游码调到标尺3g的位置,然而在加食盐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食盐和砝码的位置已不能调换,请给他一个的建议,使他继续实验,并准确量出食盐的质量( )A、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B、将游码移到标尺9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C、在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6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D、在左盘中再加一个10g的砝码,并将游码移到标尺7g的位置后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
7、如图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甲图中可知,ρA>ρB>ρc , 且ρc>ρ水 B、从乙图中可见,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且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成反比 C、从甲图中可见,120克D物质的体积是200厘米3 D、从甲图中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1
-
8、“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专门针对儿童的一种药物,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其药物成分有淡豆豉。淡豆豉以黑豆成熟的种子为主要原料,辅以青蒿、桑叶发酵而成,其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煎煮上述原料可以灭除所有细菌 B、青蒿、桑叶和黑豆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C、淡豆豉的制作过程必须在无氧环境下 D、发酵菌种的生长繁殖在100℃蒸煮前完成
-
9、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下列试剂瓶的标签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
-
10、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则乙和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A、
B、
C、
D、
-
11、同学们好奇古人是如何将巨物搬到高处的(省略古人劳动场景),将相关猜想画成如下简图。其中,A与石头之间用绳索固定,AC 是杠杆,C处用人体的重力拉动杠杆, , 石头重5000 kg。(1)、此杠杆是(填“省力”或“省距离”)杠杆。(2)、在某次操作中,石头在MN上移动0.1m,高度升高0.05 m,求克服石头重力做的功。(3)、在某次操作中,绳子与AC垂直,AC 与竖直方向成: 要拉动巨石,绳子对巨石的拉力至少为32100 N,假设每个人的体重是60kg,C处要用多少个人才能把石头拉起?
-
1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中用40g5%的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全部反应完,需要多少固体 NaOH?(2)、在实验操作中,所需NaOH 的量少于(1)中计算的量就能完成目的,请你从实验角度说明少量NaOH就可以完成实验的理由。(3)、如图,在封闭的塑料瓶中加入氧气、水和钉子,一段时间后瓶子变瘪,但实验前后装置总质量不变,请你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解释瓶子变瘪的原因。(4)、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角度,将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补充完整。
-
13、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氮磷升高的问题。某校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空心菜对湖泊水体中含氮量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填字母)。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空心菜能够(填“升高”或“降低”)池塘水体中的含氮总量。
-
14、雷雨天气时,若人站立在空旷地带的高压电线下,两腿间可能形成电压差。假设某人两腿间的电压为200 V,人体电阻为800 Ω,雷电通过人体时电流做功0.005 J。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雷雨发庄稼”,说的是放电条件下 与 会发生反应,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转化为氮肥。其中,闪电固氮的第一步反应为 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求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3)、求雷电电击的持续时间。
-
15、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共享充电宝越来越受当代年轻人的青睐。(1)、充电宝表面有大量的病菌,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带有病菌的充电宝是(填“传染源”或“传播途径”)。(2)、某校科学小组想出了两种为充电宝消毒的方法。一些同学想出可以在使用前用含有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的一次性湿巾擦拭充电宝。现有100克90%的酒精,需要加水克才能稀释至浓度为75%的酒精。另外有些同学想到可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充电宝30分钟,消耗电能9000J,则紫外线灯的功率为W。
-
16、给如图甲所示的电热水器金属内胆出水口加接一段长管道,由于长管道中水柱具有电阻(简称“隔电电阻”),在电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能形成“防电墙”保障人的安全。为了探究“隔电电阻”阻值大小的影响因素,某校兴趣小组利用注水的玻璃管模拟“隔电电阻”,设计如图乙所示电路,进行如下实验。
①断开开关,按图乙方式连接电路,观察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
②采取合理措施使电压表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③闭合开关,调节滑片,记录两只电表的示数并计算“隔电电阻”的阻值。
④打开阀门,向左移动活塞,改变玻璃管内水柱的长度,重复步骤③。
⑤换用不同横截面积的均匀玻璃管,重复步骤③④,获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横截面积
1.0
2.0
?
水柱长度/cm
5
10
20
5
10
20
5
10
20
“隔电电阻”阻值/Ω
2000
4000
8000
1000
2000
4000
500
1000
2000
(1)、步骤②中的“合理措施”是指(写出具体操作)。(2)、分析表中数据,推测第7次至第9 次实验选择的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cm2。(3)、某电热水器出水口加接的长管道横截面积为0.5cm2 , 若热水器接入电压为220 V,人体电阻为2000Ω,要使通过人体电流不超过10 mA,则该管道长度不小于cm。(4)、实验中发现金属活塞和金属板的内表面出现气泡,可能的原因:(写出一种)。 -
17、某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据茎的结构,小滨和他的两个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杭: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小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小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____进行的。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他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其中对A组枝条不作处理;将B组枝条的下半部分树皮剥去;C组枝条除去下半部分的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C组枝条只将除去木质部和髓的树皮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组别
实验现象
A
木质部染红
B
木质部染红
C
没有染红
(1)、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小滨的猜想。(2)、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3)、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____的猜想。A、小杭 B、小江 C、小滨(4)、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18、某科学兴趣小组以“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通过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完成以下实验:向40mL溶质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测定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甲所示,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
(1)、如图乙,当33 s<t≤40s时,对应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为(填化学式)。(2)、由图甲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3)、【任务二】经过对中和反应一系列研究后,该兴趣小组又通过实验探究:证明酸与碱反应有水生成。【查阅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b.无水醋酸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c.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后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方案】如图丙,首先分别往4支试管中装入对应的试剂,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
能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水的现象是。
(4)、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的目的是。 -
19、欲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定滑轮的作用是。(2)、木块处于哪种状态时可以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为了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可放置毛巾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则应将毛巾放在何处?(4)、分别改变木块的质量和拉动木板的速度,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得出结论:。
-
20、在科学实验和人体生理研究中,常常会涉及生物和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现象来深入探究相关知识。(1)、实验一: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①小科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探究该溶液是否变质,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②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溶液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2)、实验二:肺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的探究。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设计了如下实验:用一个密封的袋子让小科反复呼吸自己呼出的气体,一段时间后,小科感到头晕。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小科感到头晕的原因:。
②从人体八大系统的角度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系统和系统。
(3)、实验三:反复呼吸自己呼出的气体对呼吸性碱中毒的影响的探究。呼吸性碱中毒是指由于肺通气过度,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的以血液 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①已知该病症可以通过反复呼吸自己呼出的气体来缓解,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②如图为肺泡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进一步说明反复呼吸自己呼出的气体是如何利用气体扩散作用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