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3V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电阻箱。小科多次改变R2的阻值,闭合开关S,记录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到电流表示数I随电阻箱阻值的倒数 1R2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Ω B、乙图中C点的横坐标为0.5 C、乙图中A 点可以看作是R2短路时电流表的示数 D、通过R2的电流与R2的阻值成反比
  • 2、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在A、B两点间分别接入不同元件,可以进行不同的实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改变接入AB间电阻大小和电压大小 B、测量不同亮度时小灯泡的阻值———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C、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AB间电阻大小不变,电压大小也不能变 D、测量未知电阻阻值——滑动变阻器用于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 3、早在唐代《外台秘要方》中,我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就有记载。下列操作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是
    A、注射生长激素 B、注射生理盐水 C、口服含糖多的食物 D、注射胰岛素
  • 4、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5、小科同学喜欢电吉他,学习电与磁的知识后,知道了拾音器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他又查询资料得知:磁体附近的金属弦容易被磁化,当弦振动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扬声器振动产生声波。下列关于拾音器说法正确的是

    A、将磁体换成铁棒,电吉他仍能正常工作 B、电吉他要正常工作,金属弦可以选用铜丝 C、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与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弦振动过程中,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不断变化
  • 6、如图所示, 用2节干电池(总电压为3V) 、小灯泡“2.5V0.3A”、甲、乙两根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铅笔芯的长度都是17.5cm,甲的电阻为20Ω,乙的电阻为10Ω)、金属回形针、开关、导线,设计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灯。调节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是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范围;二是调节精度,回形针移动一定距离时,电阻变化越小则调节精度越高。则铅笔芯甲和乙相比,甲的

    A、调节范围大,调节精度高 B、调节范围大,调节精度低 C、调节范围小,调节精度高 D、调节范围小,调节精度低
  • 7、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 B、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 C、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 D、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
  • 8、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幅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乙实验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 C、丙实验说明了电磁感应的原理 D、丁图中,小磁针的 N极指向地磁北极
  • 9、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学指纹锁模型。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下列关于指纹锁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和小孔成像原理一样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10、小科骑车去四明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如图所示,广角镜涉及到的原理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 11、如图所示是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指南鱼”,静止漂浮在水面上时,  “鱼头”总是指北。小科将两条完全相同的“指南鱼”靠近摆放,并绘制了它们的磁感线分布,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1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啄春泥”则描写燕子衔泥筑巢的行为。这反映了鸟的
    A、攻击行为 B、繁殖行为 C、贮食行为 D、防御行为
  • 13、中央电视台某科普节目介绍,飞行的蜜蜂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与空气摩擦得到电子 B、蜜蜂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 C、蜜蜂和空气摩擦时创造了电荷 D、摩擦后的空气带负电
  • 14、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的影响,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C、市区交通繁忙的路段安装隔音屏 D、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 15、研究表明胚胎发育后期,胎儿的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对DHA的需求提高,如果母体在这个时期缺乏DHA,无法充分供给胎儿,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会受阻。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神经和脊神经 B、脑和脊髓 C、大脑和小脑 D、大脑皮层
  • 16、愉快的暑假即将到来,为了保证教室内的花草正常生长,STEAM小组设计了一个自动浇花机器人,要求其按线路巡视并检测土壤的湿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浇花。

    【项目设计】

    项目一: 设计线路巡查系统。

    如图甲所示,场地布置为白底,引导线为黑线,机器人腹部装有五个红外线发射接收管,按照图甲中a、b、c、d、e的顺序依次接收信号,并沿黑线前进。 已知: 当红外线发射接收管处在黑线位置时,发出的红外线会被黑色吸收,无法接收到地面反射,此时输出电信号为0; 当红外线发射接收管处在白底位置时,发出的红外线经地面发射,均被红外线发射接收管接收,此时输出电信号为1。

    项目二:设计湿度检测系统。

    如图乙为设计的湿度系统原理图,实现了土壤干燥时浇水,土壤潮湿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浇水的要求。已知控制电路电源电压U为12V, 电磁铁线圈电阻为10Ω,R为湿敏电阻,其阻值随湿度的变化如图丙。电磁继电器在电流大于80mA时,衔铁被吸合;在电流小于24mA时,衔铁被释放。  (湿度计的电阻不计)

    【项目评价】下表是项目二的部分评价指标,根据评价表对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湿度调节

    土壤湿度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能调整湿度范围

    土壤湿度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不能调整湿度范围

    不能将土壤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在巡查过程中,机器人的红外线发射接收管连续发出红外线照射到地面上,当机器人腹部的五个红外线发射接收管输出的电信号依次为01010。此时机器人沿着引导线正在(选填“前进”、 “右转”或“左转”) 。
    (2)、使用该浇花机器人后土壤湿度维持在多少?
    (3)、根据评价指标,你的评价结果为;为了达到优秀,请给出一条优化建议:
  • 17、小金、小柯和小桥三人参加了一次探究碳酸钙含量的实验操作活动,老师准备了不同颗粒大小的贝壳、烧杯、电子天平和盐酸等器材。他们三人各自采取如表所示的试剂和图甲的称量方式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采取实时测量和记录电子天平随时间变化的方式,绘制了图乙。

     

    贝壳质量/g

    颗粒大小

    盐酸溶液质量/g

    盐酸溶液浓度

    小金

    10

    块状

    100

    7.3%

    小柯

    10

    颗粒状

    100

    7.3%

    小桥

    10

    粉末状

    100

    7.3%

    (1)、图乙中表示小金实验的曲线是。  (选填“a”或“b”)
    (2)、根据小桥的实验数据,他挑选的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假设贝壳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
  • 18、为合理密植,提高经济效益,果农们忙着移栽果苗。移栽前需要将果苗去除1/3~1/2的枝叶;移栽时需先在果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沿着圈慢慢挖土,尽量保留树根周围的土团;移栽后要对果苗浇足量水,适当遮荫。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果农的做法进行解释评价。
  • 19、“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醇(CH2OH)的液态燃料技术,相关的化学反应如下:

     2CO2+H2O=一定条件2CH3OH+3O2

    (1)、完成上述化学方程式;
    (2)、甲醇(CH3OH)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3)、理论上9.6吨甲醇(CH3OH)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吨?
  • 20、关于催化剂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开展了“探究催化剂的奥秘”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催化剂

    【小组讨论】

    (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不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就不能发生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2)、任务二:探究催化剂

    【查阅资料】氧化铜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称量0.2g氧化铜,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分析交流】填写下列表格。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中有极少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称得氧化铜的质量为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3)、任务三: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进行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支加入1g二氧化锰,另一支加入1g氧化铜。按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完全接触,测得相同条件下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对比分析图2中的(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4)、 【反思评价】请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的原因是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