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当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时,他不断增大入射角,发现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于是小明得出“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的结论。请你只利用图中装置设计实验证明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并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一些规律,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三条。
空气中的入射角α/°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β/°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γ/°
0
17
24
30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
3、在天宫课堂中,某航天员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 与入射点O1 的连线为法线。则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 )A、① B、② C、③ D、④
-
4、在信息化时代,数码照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1)、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填“实”或“虚”)像,镜头靠近人时,像将变(填“大”或“小”),此时像会(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影像传感器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2)、小敏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
次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 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cm B、0.5cm C、0.05 cm D、0.005 cm(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5、小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他移动蜡烛和光屏,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镜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
6、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 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 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 f
-
7、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下表:
焦距/m
镜片度数/度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填“增大”或“减小”)。(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8、眼睛中的眼球在观察某一事物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那么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就大,即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列四种情形中,眼睛看到的最高的物体是( )A、20 m远的1.7 m高的人 B、40 m远的1.7 m高的竹竿 C、2 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18m远的1.7 m高的小树
-
9、如图所示为正常眼睛看近处物体的光路图,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关于眼睛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眼睛,晶状体变薄,视网膜上能形成物体的像 B、物体远离眼睛,晶状体变厚,视网膜上能形成物体的像 C、物体靠近眼睛,像远离晶状体,物体的像变大 D、物体靠近眼睛,像靠近晶状体,物体的像变大
-
10、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的位置,它所成像 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
1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了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 B、遇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2倍焦距以内
-
12、当小实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 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2)、若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 cm 刻度处。(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了。下列操作中,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多选,填序号)。
①将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将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将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实验中,小敏给凸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A 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
14、某同学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比较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三次实验时,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0cm,烛焰通过三个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表所示,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关系为 ( )
凸透镜
像的性质
甲
倒立
缩小
实像
乙
倒立
放大
实像
丙
正立
放大
虚像
A、<< B、 C、> > D、无法判断 -
1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AB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 BC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 移动到B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 移动到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
16、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 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A、f B、L C、f+L D、f-L
-
17、如图所示的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入射,若在虚框内放置一块厚的矩形玻璃砖,则其会聚点的位置在( )A、焦点F 的左侧 B、焦点F 处 C、焦点F 的右侧 D、无法确定
-
18、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长方体暗盒N 内有一束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面上的一个圆孔,用一个外径与圆孔 P 相同的光学器件嵌入其中,发现在暗盒右侧与盒侧面平行的光屏M 上呈现出一个比圆孔P 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 P 的光学器件( ).A、一定是凹透镜 B、一定是凸透镜 C、可能是凸透镜或凹透镜 D、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
19、在项目化学习中,某科学学习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
【项目设计】所用材料有小药瓶、密封盖、透明吸管、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已染色的酒精等。
实验序号
温度
液柱高
1
0
50.0
2
2
51.0
3
50
75.0
4
100
100.0
该小组找到了A、B两款小药瓶及C、D两种吸管,如图甲所示。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最好选择其中的进行组合搭配;
【项目制作】如图乙所示,先把装有酒精的小药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在表中记录有关数据,再根据液柱高度变化量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间进行温度标注。则该温度计是利用原理制作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6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mm处;
【项目评价】根据评价量表,请你对该温度计进行等第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自制温度计”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科学性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不完整,刻度标识不均匀
准确性
精确度达到1℃
精确度在2℃~4℃
精确度在2℃~4℃
-
20、为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双层玻璃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小科在房间里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该操作重复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小科的操作存在明显的错误,本实验除了控制橡胶球、斜面、玻璃球等装置相同外,在操作上需要保持相同的是 , 两组对照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小科改进操作方法后,重新实验,得到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0
78
82
80
73
84
81
82
81
79
79
双层
20
23
20
24
24
21
22
22
21
23
22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反映的。(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