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保尔顿时惊喜得bǐng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支zhǎn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像猴子一样地攀着樱桃树,爬上屋顶。他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ǐng住       zhǎn新       警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跳进房间”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抓住枪套 B、安排任务 C、马夫聊天 D、穿过花园
    (3)、下列诗句与文段中画横线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 B、回乐烽前沙似雪 C、白发三千丈 D、杨花榆荚无才思
    (4)、以上文段节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 , 文段主要用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保尔偷枪的经过,小说紧接着写了两个与“枪”有关的情节。
  • 3、阅读理解

    《清明上河图》文本联读

    〔甲〕中国画的骄傲

    黎孟德

    ①《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②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③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④画卷再展,一架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⑤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个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名官员骑马过桥与一顶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⑥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⑦《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⑧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绘画小百科》,巴蜀书社2019年版,有改动)

    〔乙〕《清明上河图》赞(节选)

    杨 新

    ①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②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梁(xiū)以红漆,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桥面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桥下两岸用石砌成,巨石之间连以铁细腰(俗称银锭),并设有人行道和上下台阶及护栏,这是专为纤夫而设计的。桥的架设,虽然用了铁码,但没有榫卯。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不逊色。可是人们想不到的是,其设计者竟是一个不知姓名的“牢城废卒”!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huò),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可见这种“飞桥”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图》上作为重点来描绘,正是抓住了这一有特色的景观。

    ③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是不能永久保存的。自北宋灭亡后,连年战争,南北交通断绝,汴河缺乏疏浚,逐渐为黄沙所填塞,桥梁也因废弃而倒塌,“飞桥”的建造技艺也因此失传了。“飞桥”的构想和建造,应当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创造和发明,因实物久已不存,如果不是《清明上河图》如录像般的记载,这项成就也就会被时间所淹没,那是很遗憾的。

    ④我们先看水路,前面已经交代过,许多载重货船一艘紧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过桥洞。由于这里河面较狭窄,水流湍急,桥梁又低,给行船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船工们都一齐紧张忙碌起来。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撑篱,有的则用篙顶住桥梁,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意,有的在桥顶上往下抛着绳索,船篷上则有人接应,就连在船舱里的妇女也扒住窗往外看。船工们的紧张呼喊,引来了周围许多看热闹的人,跟着叫喊者有之,指手画脚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帮不上忙者有之,总之,所有围观的人们都在关心着这艘航船的安全,桥上桥下,人声水声,连成一片,使我们观画者也心情紧张起来。

    ⑤这艘船是否能安全通过桥洞呢?画家已预示着我们: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它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样地经过了这样的险境,立在船头的六位船夫,除两人在拨动着橹外,其余的人都显得很轻松,有的在与桥上的人搭话,有的则还在关心着后面的船。画家的这一安排,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别具匠心,毫不露斧凿痕。在这一逸一劳的两艘船中,我们既看到了劳动者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那种通力合作、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同时又看到了他们在战胜艰险后的轻松和愉悦。能把一种劳动描绘得这样有声有色,体察入微,在古今画家中,的确是少见的。此外,这两艘船,一待入,一已过,使画面不因为桥而有所割断,就像中国写意画中“笔断意不断”那样,造成一种川流不息的动感,使观者毫无察觉地就沉浸到了画中,而离开画面时,却忘怀不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也许就是《清明上河图》引人入胜、百看不厌的奥秘所在。

    (选自《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有改动)

    (1)、下列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画中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画卷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其中,形象地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和甲文相比,乙文写“虹桥”增加了哪些内容?
    (3)、文章功用不同,所写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甲文只写了两艘大船过桥洞,船夫们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乙文除此之外还写了作者对这艘船能否安全通过的分析。请结合选文出处,分别推测甲、乙两文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 4、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某中学八年级拟定于下周四16:00在报告厅开展“读经典·咏诗词”活动,届时将邀请我校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老师为大家开设一个讲座,品味古诗词之美。
    (1)、在讲座过程中,老师提到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雨”,准备请同学们把写“雨”的古诗编辑成集,请你帮助他们积累含“雨”的完整诗句。

    (2)、讲座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老师,您好!我觉得古诗词距离今天太久远,与当今时代脱节了,读起来又不大好懂。那么您认为我们再抽出时间读古诗词,是否值得?意义何在呢?”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 5、文言文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与《三游洞序》

    (节选)比较阅读

    〔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里上孤烟。

    复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选自《王维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7年版)

    〔乙〕三游洞序(节选)

    (唐)白居易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 , 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 , 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品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版,有改动)

    〔注释〕①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此诗就是王维对裴迪的酬赠之作。②值:遇到。③接舆:春秋时楚国的一位佯狂适世的隐士。④五柳:本指陶渊明,这里系作者自喻。⑤作者与好友元稹、弟弟三人同游西陵峡口下牢津的一个石洞,这篇序即为此次游览时所作。白居易此时得罪权贵,被贬。⑥棹:小船。⑦芟(shān)芜:割倒杂草。⑧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⑨未:来时,今午后一点到三点。⑩戌:戌时,今晚上七点到九点。⑪知退:白居易弟弟的字。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

    相与维舟岩下

    课内迁移法:相与步于中庭

    斯境

    语境推断法

    有到者乎

    成语联系法:人迹

    (2)、借助“意象探情”或“细节品情”的方法,品读甲诗中的画线句。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我选择的方法是“”,

    (3)、小语和小文就乙文内容展开了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小语:读完文章后,我觉得第二段的“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这几句耐人寻味,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小文,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小文:当然可以。

    (4)、小文在阅读活动中发现诗人欣赏山水之美时所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甲诗、乙文和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试作探究并分享收获。
  • 6、下列是小语搜集的资料,请你阅读资料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资料一〕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圆满闭幕。火炬传递在白露节气拉开帷幕,秋分节气闪烁着开幕式的灿烂光芒,闭幕式则恰逢寒露节气。古老的中国节气文化也在亚运会上迸发生机与活力。

    〔资料二〕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1)、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工业信息时代,没有必要再了解节气甚至是弘扬节气文化了。对此,请你根据上述资料提炼观点批驳。
    (2)、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将节气文化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 7、阅读理解

    “皮影戏”文本联读

    〔材料一〕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绵延至今。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提到华县皮影戏。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山西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8期,有改动)

    〔材料三〕

    以下是某校社团关于皮影戏相关知识的调查报告。

    〔材料四〕

    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登台保太平,箱内乾坤大。”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一些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雕刻刀可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艺人们根据图案差异,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刀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8期,有改动)

    (1)、综合上面几则材料可以看出,皮影具有的特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皮影戏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盛极于汉代。 B、据调查,喜欢皮影戏的家庭成员中,爷爷奶奶辈的占比最多,超过一半。 C、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全靠皮影艺人的付出。 D、皮影的制作程序复杂而奇妙,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雕刻、熨平八道工序。
    (3)、请根据材料三图二中的调查数据,对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提一些建议。
  • 8、诗歌鉴赏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校编全唐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景别

    摄法

    整体画面

    配音

    预期效果

    远景

    从人物后面拍摄

    水流声、鹧鸪声

  • 9、诗歌鉴赏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选自《校编全唐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着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 10、诗歌鉴赏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唐)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罄,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赏析“寂寂”“蒙蒙”“泠泠”三个叠词的作用。
    (2)、衬托是古诗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 11、诗歌鉴赏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选自《王维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7年版)

    〔注释〕①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1)、本诗颈联中“浮”“动”二字用得极妙,其在何处? 
    (2)、小语感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居士诚不欺我!”说说你是否赞同小语的说法,并阐述理由。
  • 12、诗歌鉴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名句默写。诗中,诗人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2)、诗的颔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若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简要说明原因。
  • 13、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名句默写。诗中的“”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江水平静、江岸辽阔的壮丽奇幻的景象。
    (2)、诗中,诗人用移动的视角写群山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的诗句是“”。
    (3)、诗中,诗人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4)、品析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 14、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1)、名句默写。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的诗句是“”。
    (2)、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壮美的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3)、.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 15、诗歌鉴赏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

    (1)、名句默写。诗人在诗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3)、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充满诗情画意,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
    (5)、本诗中用了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 16、诗歌鉴赏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选自《王绩集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1)、名句默写。落日受到文人的青睐。王绩在《野望》中用“ ,”写山中落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旅途落日。
    (2)、诗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祥和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日落而归的诗句是“”。
    (3)、诗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苦闷心境的诗句是“”。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 17、阅读理解

    父亲的水牛

    林金石

    ①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长身体,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他除了一身的蛮劲外便没别的手艺了。因此,他日夜难眠,为这样的生活苦恼不已。

    ②一天,父亲得知一位远房亲戚的老水牛下了一头小牛崽,而且是母崽。于是,父亲兴奋地说:“我去把牛崽牵回来,养上一两年就可以用牛去帮别人犁地耙田赚些辛苦费,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了。”听父亲这么说,我和母亲都高兴不已。

    ③父亲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那头牛崽拉回来了。

    ④有了牛崽,父亲如获至宝。每天天蒙蒙亮就赶着牛崽出去了,直到晚上月儿东升才赶着牛崽回家。我和母亲都劝父亲不用这么早去放牛,晚上也不用那么晚回来,不然会累坏身子的。父亲却乐呵呵地给我们说起了道理来:“早上和晚上的草沾了露水,牛吃了这些滋润饱满的野草才肥得快、长得快……”

    ⑤在父亲精心打理下,小牛日渐壮实,不出一年就可下田。父亲的生意也来了,邻居们纷纷叫父亲帮忙犁地耙田。这下父亲就更忙了。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水牛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

    ⑥有时候,中午放学我就和母亲一起把午饭送到地头让父亲用餐。每次见到父亲,我都会发现,烈日底下,父亲被阳光狠狠地烘烤着,脸上背上全是汗水,皮肤已被晒得黝黑发亮,可他的脸上竟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

    ⑦冬去春来,一晃过了两年,父亲的水牛已长得非常粗壮敦实了。父亲和水牛同起同歇,如一对老朋友,在坎坷艰苦的岁月中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而行,无论贫富,无论风雨,始终不离不弃。我们的家,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也已走过了那段饥荒岁月。尽管父亲蛮劲十足,可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的摧残————父亲老了!

    ⑧冬日早晨,当他蹲下想背起过去能轻松拿起的铁犁,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云儿,你给我托一下!”听到父亲叫唤,我赶紧跑去。我只轻轻一托,父亲就站了起来。我站在他身后,发现父亲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双腿,踉跄前行,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我的泪一下涌出眼眶。

    ⑨时光流转,年华不待,如今我已如愿大学毕业并在繁华的都市成了家立了业,生活早已无忧。我要把父亲母亲接来城里住,可父亲却倔强地指着那头水牛说:“我走了,它咋办?我不能离开它,它也离不开我啊……”听父亲这么说,儿时父亲牵着它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穿梭的身影又浮现在我心头,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

    ⑩抬头间,我发现父亲真的老了,那头水牛也老了,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父亲用坚毅的心,是水牛用挺直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19期,有改动)

    学校要开展微电影相关活动,八年级(2)班的学生纷纷讨论起来。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对话。

    (1)、〔拍摄前·编写剧本〕

    小西:我在编写微电影剧本时,考虑要以何种人称来记叙“父亲与水牛”的故事,你有什么建议?

    小山:我建议仍以“我”的口吻来进行记叙,这样写的好处:

    (2)、〔拍摄中·品析台词〕

    小西:我想从文章中摘选些好词佳句作为微电影的台词,你有推荐的吗?

    小山:我特别喜欢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原因:①(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小西:你推荐的句子真好。我喜欢第⑩段的“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父亲用坚毅的心,是水牛用挺直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原因:②(分析加点字“撑”的作用)

    小山:希望同学们在观看微电影时也能留意到这些好词佳句。

    (3)、〔拍摄中·塑造角色〕

    小西:“父亲”是微电影中的主角,你觉得怎样才能塑造好这个角色呢?

    小山:需要细细梳理人物形象,父亲有以下特点:(结合原文概括父亲形象)

    (4)、〔拍摄后·观影互动〕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小西:我观影后发现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课文《背影》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

    小山:是呀,这是微电影的点睛之笔。我来分别说说这两处流泪的原因:

  • 18、阅读理解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①在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②〔A〕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来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买个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一些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修好了。

    ③当时,陈景涧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

    ④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

    ⑤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⑥这种传言把陈景润逼急了,他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⑦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 100 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⑧1973年4月,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有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⑨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题目为《哥德巴赫猜想》,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当时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⑩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⑪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40度,且几天不退,后经诊断为肺炎,10天后又出现了心脏骤停现象。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选自《世纪人物》2023年第6期,有改动)

    (1)、〔读传记·梳理传主经历〕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重要经历是写传记的常见手法。请梳理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2)、〔读传记·体悟写作手法〕传记在记述事件时会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往往不做细致描绘。请在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传记特点,阐述你的理解。
    (3)、〔读传记·感悟作者态度〕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请你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分析作者对陈景润的情感。
    A.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
    B.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
  • 19、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摘录批注,发现事实〕

    请将批注内容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①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A.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红军战士一开始就给斯诺留下了的印象。(经过实地考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B.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②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C.“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

    (记录事实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2)、〔任务二:思考探究,感受力量〕

    四个月的旅行,使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结合上述摘录、批注及整本书内容,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 20、《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报道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任选两个特点简要分析。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