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Ⅱ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唤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有些害怕,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 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

    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提到的“咯吱咯吱”声是拟声词,表达出母亲快回来时“我”的苦恼,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B、江北的雪能给作者带来温暖与力量,以及美好的感觉,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江北的雪的热爱与向往。 C、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关于童年时期的雪的回忆,引起下文回到故乡时看到的故乡的新变化。 D、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作者通过回忆往事给读者留下了美的体验。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从修辞角度赏析)

    (3)、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的原因。
    (4)、雪是冬天的精灵,文章第⑧段写道“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结尾却说“似在传递春的消息”,二者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 2、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

    ①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②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经两年多艰苦斗争,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自《军史档案》)

    材料二:

    ①《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2022年虎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也是2022年票房成绩最高的电影,在影片质量和最终呈现上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制作的天花板

    ②演员吴京(饰伍千里)透露了《长津湖》系列影片拍摄背后那些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吴京表示,在拍摄片场的艰苦程度远超以往,但是没有一个演员不配合,所有演员都是心往一处使,只想着如何能够让影片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所以哪怕寒冷刺骨的冬季,哪怕导演还加了好几台制冷的设备,他们却一句苦都不曾喊过。吴京说电影拍摄的过程,和电影本身一样十分精彩。

    ③演员杨一威入组《长津湖》饰演钢七连三排排长何长贵,喜欢把枪带咬在嘴里的狠角色,上了战场绝不含胡,最终在炸桥任务里壮烈牺牲。杨一威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全程跟进剧组,没有他镜头的时候就去充当群演,吃冷盒饭啃冰馒头,休息不进棚,硬是在冰天雪地里憋出了一身冻疮。杨一威在拍摄期间曾说过:这点苦头算不得什么,但我就想憋着那股劲,进镜头能吼上两嗓子,一切就都值了。

    ④但凡走进电影院里去欣赏过这部《长津湖之水门桥》彩片的观众们一定知道,这部影片在《长津湖》的基础上内容要更加聚焦,而且场景更加真实,战斗的细节和战争的场面还原度都非常好。

    (摘自网络《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拍摄故事)

    材料三:

    ①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拉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B、演员吴京认为,电影拍摄的过程,和电影本身一样十分精彩。 C、由于演员们齐心协力,不怕艰苦,《长津湖之水门桥》在影片质量和最终呈现上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制作的天花板”。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的一项是( )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 B、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C、为后人电影创作提供历史资料。 D、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

    这是电影《长津湖》中七连指导员梅生的经典台词,燃爆全网。请联系材料三,说说是什么精神力量使得志愿军战士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 3、【诗文情韵】以诗言情,情真意切。

    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文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韩愈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对春意更深层次的赞美:“”;李白在春夜悠扬的笛声中,勾起了无尽的乡思:“ , 何人不起故园情”;岑参在远赴边塞途中,一声“传语”倾诉万千思念:“”。

  • 4、【科学探究】大胆想象,合理探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的神话谱系孕育了浪漫的想象力。《山海经》里,水神共工以头触断不周山天柱,维系地平的绳索突然断裂,就此天地失衡,永无休止。《搜神记》里身高只有四尺的萤惑星人 , 预言将来三国归晋,飞走时拖着一条白练绝尘而去、一步登天。《拾遗记》中的宛渠人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 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许,这些就是中国式科幻故事的最早雏形。

    古代神话为科幻文学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同时,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间探索等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让科幻文学的素材不断丰富,深度不断拓展。科幻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市场的带动,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现存科幻题材作品近200万部,科幻文学优质作品持续出圈。此外,基础科幻教育生态逐渐转好,青少年科幻作品相比往年显现不断攀升之势,这也得益于中小学校对科幻教育的重视。

    (选自《文创中国周报》,2024年4月,有删改)
    材料二

    深圳90后作家海渥摘得第81届雨果奖 , 掀起了全民科幻阅读的热潮。近日,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幻这一话题引起了网络热议,网友纷纷发帖评论。

    1楼2023-07-0316:13回复:科幻作品主要探讨未来、科技、宇宙等主题,实则也是在讨论人类的未来和命运。阅读科幻小说,让我们看待宇宙、看待未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就像是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

    2楼2023-07-0316:16回复:在热闹喧嚣的大城市里,靠阅读写作求得片刻平静和独处,是件挺自在和舒服的事。在我的精神家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睡前翻几页科幻小说,足以让我放下疲惫,安然入睡……

    3楼2023-07-0316:21回复:阅读科幻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如科学想象、逻辑推理、质疑创新等。这种科学思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楼2023-07-0316:35收起回复:我们七年级学生刚学过《带上她的眼睛》,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勇敢乐观的领航员小姑娘,让我感觉科幻小说挺有意思呢!大家还有类似的作品推荐吗?我准备暑假找来看看!

    (选自《中国科协之声》,2024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深圳教育以服务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宗旨,以科普科幻教育为抓手,致力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第三届鲲鹏青少年科幻大赛上,18位获奖者中有一半来自深圳,而且都是中小学生。被不少网友赞叹:看到了科幻文学和深圳文学创作的未来!

    8个月,26万字。在写作过程中,我自主学习了计算机编程、核聚变和宇宙大爆炸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请教老师获得了专业上的指导,我明白了科幻作品不仅要求故事内容的生动性,还需基于科学合理的想象,而非空想。科幻写作提高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比以前更愿意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凭借长篇小说《陨星》荣获鲲鹏青少年科幻大赛全国奖的深圳少年徐炜轩如是说。

    (摘自深圳教育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3 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 25 万部,优质科幻作品持续出圈,科幻文学市场蓬勃发展。 B、科幻作品主要探讨未来、科技、宇宙等主题,拓宽科学视野,与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息息相关。 C、阅读科幻作品,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这种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深圳少年徐炜轩认为,凭《陨星》荣获“鲲鹏”青少年科幻大赛全国奖,最得益于自主学习。
    (2)、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已经开始了,小山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也想创作一篇科幻文学作品,但不知该如何准备。请你结合材料,给他提两条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
  • 5、【家国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情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邓稼先在罗布泊大漠时被风沙磨红的脸颊①( );是闻一多先生 甲 钻研《楚辞校补》时染墨的指尖;是红军战士攀登悬崖绝壁时爽朗的笑声;是志愿军战士冲锋杀敌时高喊的口号。这份情怀穿越ɡèn②( )古时空,如同敦煌壁画飞天飘带般   乙    ,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丙  

    当《哪吒 2》电影的票房突破150亿时,   丁   , 当Deepseek 闪耀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时,我们终于懂得:所谓家国情怀,是每个人都勇于担当,是十四亿人齐心协力,是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它让微不足道的个体成为时代长卷中不可或缺的一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第一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鹤立鸡群 至死不懈 家喻户晓 B、沥尽心血 浩浩荡荡 妇孺皆知 C、锲而不舍 永不褪色 代代相传 D、目不窥园 不可捉摸 气冲斗牛
    (3)、请你在第二段丁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成为一个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曾说过:“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确,他无愧于“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这一崇高赞誉。袁隆平院士终其一生,把躬耕田野、造福百姓的初心写进了家国事业。

    亲爱的同学,风华正茂的你,想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做些什么呢?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我的青春我做主

    题目二:把    ▲    写进青春里

    要求:任选一个题目作文,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将标题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

  • 7、
    (1)、同学们从甲乙两文的“世说故事”中选择了三个经典场景进行重点拍摄,剧组成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请你依据原文概括这三个场景中的事件

    小保说:我觉得甲文主要聚焦“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这个场景, 因为这个场景中友人劝说荀巨伯离开,而他却①

    小实:你说的对,那乙文呢?

    小语说:乙文有两个场景要拍摄,首先在拍摄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的时候,要重点拍摄② , 华歆则是捡起了黄金又扔掉了。

    小文:我觉得华歆的言行才是拍摄重点,应该聚焦华歆。

    小保说:原文叫《管宁割席》,华歆的行文举止主要是起到了衬托管宁的作用。

    小实:赞同,因此在第三个场景“两人同席读书”中,先拍摄③ , 再拍摄管宁割席分坐,与之绝交,才让观众看得明白。

    小文:好,那我们就定这个三个场景吧!

    (2)、同学们要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筹备“世说剧场”的演出,邀请你参与剧本指导。

    原文依据

    词语释义

    剧本指导

    (场景布置;角色的神态、动作等)

    胡贼攻郡

    宏大战争场面,少数民族军队攻打友人所在的城池。

    子可

    两人对视,友人(神色凝重地)嘱咐荀巨伯

    宁读如故,歆书出看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丢下,抛弃

    荀巨伯(从容不迫、神色坚定地)说:

    (请用自己的话补全语言)

    (3)、以上两个《世说新语》的故事都来自“德行”这一门类。同学们在完成剧本编排之后,想要为“世说剧场”设计宣传海报,请你从以下主题词中选择一个,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A、有情有义 B、淡泊名利 C、道义至上
    (4)、同学们邀请法国学生去观赏杭州富有特色的景点,请你模仿示例为杭州特色景点写一段推介文案,让外国友人领略杭州风景的魅力。(要求:至少运用两种感官、一种修辞描写景点)

    参考景点:满陇桂雨、曲苑风荷、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柳浪闻莺、秋芦飞雪……

    示例:

    我推荐的景点是“龙井问茶”,龙井泉水清澈甘冽,龙井茶更负盛名。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绿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龙井村水声潺潺,山花鸟语,阳春的绿意飘漾在林间。我们置身其中,寻一处妙居,求一两新茶,品一盏香茗,无比惬意。

  •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而休,无日以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恐汝有废先人。”

    (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

    (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 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 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 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 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
    (4)、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

    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6)、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

    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

  • 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中原句加以描述分析。
  • 10、在下面横线中填写古诗文语句。

    登亭台楼阁,赏大好河山。白居易在贾亭之西看到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的早春之景;崔颢在黄鹤楼看到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明丽之景;登亭台楼阁,感文人情怀。杜牧思铜雀台感叹“ ,铜雀春深锁二乔”;晏殊在旧亭台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陈子昂于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范仲淹在岳阳楼表达的是自己“ ,”的政治抱负。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不辜负每一种食材,是云南人特有的智慧。无论是常见的花卉,还是难得的山珍漫步时光,寻味云南,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美食之旅。

    ②有一种美味,散发着玫瑰的馨香。云南人a____,以花入料,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鲜花饼。薄如蝉翼的酥皮与香气浓郁的花瓣相遇,书写出云南人的浪漫。

    ③有一种美味,藏匿于山林之间,它就是让人又爱又怕的野生菌。它色彩缤纷,看得人眼花(  )乱。可食用的野生菌是一种粗维食品,只要吃过的人就会对它念念不忘。每到野生菌破土而出的季节,菜市场里购买野生菌的顾客总是b____。云南人根据野生菌的特点,探索出了不同的吃法:松茸需切薄片,蘸着酱油、芥末、调料吃,味道鲜美清甜;牛肝菌配火腿热炒,互相c____相得益彰(  );羊肚菌香气浓郁,煲汤最能激发出它的鲜美……山风拂过,野生菌的盛宴里,藏着云南人的强。

    ④食物在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风味,对待食物的虔诚d____在每个云南人的心中。让我们感受美食的魅力,将云南优秀的美食文化发扬和继承下去!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处应填入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       (xiān)维       巧妙绝(仑)       强(juè) B、眼花(缭)乱       (qiān)维       巧妙绝(仑)       强(jué) C、眼花(瞭)乱       (qiān)维       巧妙绝(伦)       强(juè) D、眼花(缭)乱       (xiān)维       巧妙绝(伦)       强(jué)
    (2)、文中横线a~d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a妙手偶得             b络绎不绝             c映衬             d雕刻 B、a妙手偶得             b车水马龙             c反衬             d镌刻 C、a自出心裁             b络绎不绝             c映衬             d镌刻 D、a自出心裁             b车水马龙             c反衬             d雕刻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 1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①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岁不成!”农夫闻之,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②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③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释]①呼吸;②终岁:整年。

    (1)、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错误的是(  )
    A、甲文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公亦以此自矜”中的“公”,是对男子的尊称。 B、成语“爱莫能助”中“莫”解释为“不”,据此可类推乙文中“予莫知所以耕”中的“莫”也为此意。 C、“颔”字是形声字。从“页”,表示与头有关,甲文中“但微颔之”中的“颔”,意思是下巴。 D、字典中“术”有“道路”“方法”“计谋”“学问”等义项,乙文中“乃子之术误矣”的“术”应为“方法”之意。
    (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B、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C、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D、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卖油翁“但微颔之”,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B、【甲】文选自《归田录》,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C、【甲】文虽然短小,但记述清楚简洁,对卖油翁酌油写得简略,对陈尧咨射箭则记述得比较详细。 D、【乙】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懂耕田方法的人。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5)、简要说说陈尧咨和行者的性格特点,并谈谈对你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
  • 13、诗词是案上的山水。请你完成下面的解说任务。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唐·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

    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

    有底忙时不肯来?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唐·白居易

    小园新种红樱树,

    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

    冲泥蹋雨曲江头?

    【注释】①水部张员外籍:唐代诗人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②曲江: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③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曾任中书舍人。

    小智:两位诗人为了什么事互相写诗酬答?

    小慧:

    小智:哦,原来如此。我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为你描绘韩愈诗中所写的美景:

    小慧:我还读出了韩愈在诗中的情绪,在最后的轻轻一问中,表达了他对白居易的 , 写得非常含蓄巧妙。

    小智:我发现白居易的最后两句,采用了应对技巧。

    A自我解嘲    B.针锋相对    C.巧换概念

  • 14、在开幕词中,小语想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诗韵山河如同一幅穿越千年的山水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和谐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正如秦观所言 “树绕村庄,”(《行香子》);夏日的莲花在水中洗濯,不显妖艳,保持自然本色,正如周敦颐描述的 “”(《爱莲说》);秋天早晨的三峡景色清新而略带寒意,让人想起郦道元的 “ ,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三峡》);冬日的塞外雪景壮丽,让人想起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步西湖,莺燕报春,让人想起白居易所说的 “”(《钱塘湖春行》),秋日漫步于古镇,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诗韵山河,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它见证了世事的变化沧桑, “ ,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承载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如杜甫的 “”(《春望》)利用花开鸟鸣反衬感伤时事的悲伤。在这些诗行中,我们读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国的忧虑,对理想的追求。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甲】最持久的情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春,是什么样的【乙】百余年前的嵘岁月里,一群青年站在风口浪尖上,面对暴风雨的阻碍,发出了振聋发kuì的呐喊,书写了属于觉醒年代的答案。今天的我们,不能只是miǎn怀,更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给出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答案:是奥运赛场上的拼搏,是实验室里的坚守,是不同岗位上的全力以赴【丙】不同的答案,相同的信仰: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

    (1)、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以及词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的“峥”应读作“zhēng”,此处用来形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B、“暴风骤雨”的“骤”应读作“zhòu”,此处指百余年前的青年所面对的恶劣环境。 C、“振聋发kuì”的“kuì”应写作“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D、“miǎn怀”的“miǎn”应写作“勉”,意为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2)、语段中【甲】【乙】【丙】三处缺少标点符号,下列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________ C、?…… D、,!________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他们或带给我们温暖,或给予我们力量,或激发我们的斗志……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请以 “    ▲     , 让我成长”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以军中多务

    刮目相待

    冕因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军中多务    刀劈狼首 B、大兄何见事晚乎    禽兽变诈几何哉 C、去    未若柳絮风起 D、曷不听其所为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4)、【甲】【乙】两文都写了劝学或求学的故事,请结合内容分析吕蒙和王冕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 1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 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    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 “文化大革命” 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 “龙门” 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 6 月 2 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 “窃” 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1)、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晒书的目的是什么。
    (2)、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文章以 “晒书” 为题,却详写了 “我” 与母亲一起读 “小记” 的事,有什么作用? 
  • 2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 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 “之”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赏析第①段中 “奇观” 一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⑦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⑪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