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是针对名著中人物反抗精神的评析,最不贴合原著主旨的一项是(     )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为了破除邪恶势力的武力反抗。 B、简·爱拒绝罗切斯特是追求人格独立的非理性反抗。 C、祥子怒斥刘四爷是底层挣扎者短暂爆发的自发反抗。 D、林冲风雪山神庙是“官逼民反”压迫下的被动反抗。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 B、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有《堂吉诃德》。 C、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陶渊明,字元亮,号醉翁,东晋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
  •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6)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压迫不倒。(茅盾《白杨礼赞》)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诗句是:

    (8)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写月到中秋,叹时光流逝。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开卷有 yì    ”,确实,每本书都是作者自吹自擂的结晶,读史书可通晓古今兴 替,读文学经典能体悟人间百态,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阅读,不放弃对书籍的热爱,每一 次翻开书页,都将是一场收获满满的心灵之旅。读书,有着一种微妙的力量,它能让你浮躁的心 瞬间变得tián      静下来,心无 páng   wù      ,全身心沉浸其中。无论是文学名著中那些触 动心灵的故事,还是科普读物里令人惊叹的知识,都能丰富你的认知。只要保持这份热忱,持续 阅读,书籍必将回馈给你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引领你走向更广阔的精神天地。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②              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吹自擂 B、持之以恒 C、微妙 D、热忱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物馆参观结束了,同学们有了丰厚的积淀,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也感慨时间洪流的滚滚向前,让历史有了斑斓的色彩。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带来很多,也可以改变很多。时间,让你不断地认识世界;时间,让你学会理解和感恩;时间,让我们学会直面人生磨折。

    要求:①请以“时间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 6、下面是同学们在参观博物馆之前,乐乐找到的关于广西大化山群的文字。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山群

    东 西

    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座山,很高,很尖,很密。山体是石灰岩,地貌是喀斯特地貌。除了山麓的耕地是庄稼的颜色,其余都是绿,像一层厚厚的苔藓,绿得深,绿得重,或者就是墨绿。那些墨绿是灌木、草和藤,它们紧紧抓住石缝里有限的土壤,拼着老命生长。有些灌木的根扎在悬崖的半壁,身体却一路攀升直至冒出崖顶,去跟别的植物抢阳光。于是,紧紧贴着崖壁的一棵棵树就像一根根藤,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异。正是这些以亿计以兆计的细小植物们的勾肩搭背,才织成了一张张绿色的网,像衣裳那样把山结结实实地裹住,生怕它“走光”。

    ②夹道的山都有1000米以上的高度,每一座山都像一座塔,独立地戳在那里,只有底部相连。要想望到山巅,就得让头尽量后仰,把目光一点一点地抬上去。当看到白云蓝天的时刻,也就看到了山顶。山顶尖得像刀削似的,已经刺破云天。没有鹰,只有飘着的云和透过云层的阳光。因为山的洁净,天就显得更蓝,仿佛水洗过一般。好像也没有虫鸣鸟唱,只听见怦怦的心跳。

    ③静啊,真静!

    山是密密挨着的,又高又多,因此就挡了视线,就有了狭窄感,跟着就有了孤独。把这种孤独慢慢地 , 仿佛与世隔绝。忽地回头,发现来路在身后拐了弯,看得见的只短短一截,找不到伸向远方的意象。对面的山上,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像蛇行草丛。顺着小径的台阶往上爬,气越喘越粗,腿愈行愈抖,很快就汗流浃背了。但歇了歇,又往上走,好像是检验自己的体质,又像是闷住的鱼要把头伸出水面。

    ⑤终于登上了500来米的山巅。一眼望去,顿时惊呆。上千座、感觉是上万座巨峰一下就撞入眼帘,它们排过去拥过来,像大海的波涛在起伏。地球仿佛都被它们颠晕,以至于不知道是山头在晃还是腿在晃。我看到了一种气势,看到了一种比天空还要宽的宽。山在这里集结,变成了山群,一直连到天边,和白云霞光融为一体。因为是大面积的峰丛,如果以山尖为水平线,能隐约看出地球的弧形。每座山都不偷懒,都是亲自拔地而起,因而就像集结的部队,就像在做团体操。不仔细分辨,它们都是山。稍加注意,便发现它们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表情。如果不是因为地壳运动,就算是上天想把这么多山堆在一起,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张家界和这里比起来像是盆景,华山和这里比起来只是一座。这里是一片、一大片,是山的海洋、绿的海浪。

    ⑥久久地看着,只有云,只有蓝天,与山群为伴。

    ⑦一片阳光投射下来,只照着某座山的半张脸,但群峰侧目。一只蚂蚱振动翅膀,仿佛音乐,群山都竖起了耳朵。一场雨落在某个山头,群山都像洗了澡。是不是因为太遥远所以寂静?是不是因为太辽阔所以无声?因为寂静,山群显得更为辽阔。从前,只晓得草原宽广,只懂得沙漠广袤,只知道黄土高原天宽地厚,今天才发现,原来喀斯特地貌的山群也可以宽阔无边!

    ⑧正在孤独的时刻,远处的山丛升起一柱炊烟,那是农家烧饭的信息,山间立刻有了烟火气。再细看,崇山峻岭间竟有小路盘旋。没想到,在这么陡峭的山崖竟然生活着布努瑶。更没想到,红水河就隐身其间,从这些坚硬的山群穿过。

    ⑨忽地,一曲瑶歌传来,山里终于有了声音:可爱的芝巧帮(恋爱中的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称呼,相当于“姑娘”)呃/山遥又水远/路险又山高/五个月没有一次相会/十个月没有一次见面/两只鹞鹰住两山/两只虾公游两泉/两颗星星各照夜/两把弓弩各根弦/望花再把蜂蝶引/望桥重把道路连……可爱的芝托帮(恋爱中的女青年对男青年的称呼,相当于“小伙”)呃/两只斑鸠相会在珍珠坡/两只画眉相逢在莲花岭/两只鱼儿同游一池/两只凤凰共一林/如果你有金子一般的心/请用欢乐的歌声来温暖我这冰凉的心……

    ⑩歌声久久地回荡,在静静的广西大化七百弄山群。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山,远远地看见——在山脚下仰望——在山顶俯瞰,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B、作者第一段说“紧紧贴着崖壁的一棵棵树就像一根根藤,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异”中“变异”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这种为了生存扭曲变形的生态嗤之以鼻。 C、第⑤段和第⑦段以张家界、草原、沙漠、黄土高原与这里的山群形成对比,目的是想表现大自然风光的形态多样,美不胜收。 D、尾段“歌声”回荡在“静静”的山群,这样的表述不合逻辑。既然有歌声回荡,原先“静啊,真静!”的山群已经注入了尘世的因子,变得喧嚣起来。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散文语言。

    (1)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座山,很高,很尖,很密。(从句式角度)

    (2)山是密密挨着的,又高又多,因此就挡了视线,就有了狭窄感,跟着就有了孤独。把这种孤独慢慢地 , 仿佛与世隔绝。(赏析加点词语)

    (3)、同学们对散文题目“坚硬的山群”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坚硬”修饰“山群”不合常理,讲不通;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别出心裁,意蕴丰富。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并阐释理由。
    (4)、小群在讨论会上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引用歌词限于一两句,作者为什么把那首瑶歌记录地如此详细呢?请你帮他解答一下吧!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物表情包”走红网络

    ①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咯咯咯”;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博物馆负责人称,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更了解文物。

    ②彩陶瓶、三彩俑、铜博戏俑,这些历史久远的瓶瓶罐罐,与“小拳拳捶你胸口”等网络流行语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表情包,将严肃的文物和大众娱乐“混搭”在一起,勾画出一种别致的画风,深受网民喜爱。这种看似“不着调”的搭配,实则非常用心,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

    ③在传统视角里,“冲突”两个字往往充满争议。一些人在艺术审美上过分强调匹配、协调、柔和,笼统地认为有冲突就不好。实际上,在一些主流美学学派中,“冲突美”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现当代,“冲突美”在文学、绘画、电影等视觉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断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一度被人们视为“戏剧定律”。梳理研究我们会发现,包括《赵氏孤儿》《雷雨》在内的很多中国戏剧、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冲突美。

    ④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的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否则,难免给人暮气沉沉之感,提不起公众的兴趣。“文物表情包”把庄重严肃的文物与俏皮的网络流行语“拉郎配”,二者在强烈的对冲中,达到了寓历史文化于网络流行语之中的“中和”。此前,网上很火爆的康熙“朕知道了”纸胶带、“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等,之所以迅速蹿红,也是因为“冲突”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

    ⑤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无的放矢。相反,它必须谨慎着手、小心为之。一是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实现顺畅融合,避免不搭调。二是拿捏好尺度,防止戏谑太过对文物的严肃性造成亵渎,产生违和感。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但文物毕竟相对传统严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⑥文物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让文物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有删改)

    (1)、请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第五段中“无的放矢”的“的”在语境中的含义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创作品的戏谑性 B、文物的静态性 C、文物与创意的内在关联,文物的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 D、文物的生命力与网络流行语的冲突
    (3)、下列作为文章第三段的论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童年》中外婆的慈祥、善良给了阿辽沙无限的温暖和支持,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存在。 B、《孔乙己》中短衣帮、掌柜的,包括“我”与孔乙己“自我认定”的身份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对立,凸显出那个时代人性的冷漠与科举制度的弊端,构成一种冷峻、深刻的美。 C、《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自身艰苦的求学经历对照马生优渥的学习条件,体现出他作为长者对后生晚辈的期冀。 D、《艾青诗选》中利用“太阳”“火把”“光”等意象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4)、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小群和同学们体验了丰富的“文创”活动。其中“文物有话说”征集活动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你也来参加吧!下面的文物会对我们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个,有的放矢,展开联想和想象,让文物开口说话吧!(限50字以内)

    击鼓说唱陶俑                                                  骑驼乐舞俑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轼其庐,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选自《高士传》,有删改)

    [注]①轼:凭轼,手扶车前的横木,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已甚:过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志不遂”与《曹刿论战》中“遂逐齐师”中的“遂”,均译为“于是”。 B、“干木逾墙避之”与《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中的“逾”均为“翻越”的意思。 C、“势不若德贵”与《愚公移山》中“曾不若孀妻弱子”的“不若”,两者都是“不像”的意思。 D、文中最后一句为“……者……也”结构,属于判断句式。因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也”结构也属于判断句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说段干木“少贫且贱”,是说他小时候不仅家境贫寒,而且品行不好,是后来师从卜子夏之后才脱胎换骨的。 B、魏文侯对待段干木的尊敬态度侧面表现了段干木德、义的高尚;而仆人对魏文侯“过其庐而轼”的质疑,也侧面表现了魏文侯的心胸和境界。 C、段干木“隐处穷巷,声驰千里”的际遇与孔子弟子颜回相似,他们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执着于“君子之道”的修养。 D、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作者说魏文侯“名过齐桓”,是因为魏文侯在礼贤下士方面做得很好,甚至会自降身份请求与名士交谈。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夫文侯名A过齐桓公者B盖能尊段干木C敬卜子夏D友田子方故E也。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

    (5)、段干木“守道不仕”,而与他同在魏国的田子方在朝廷为将,他们都得到了魏文侯的尊敬和善待。你更认同这两人谁的处世方式?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历史人物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在戴天山读书之时。不遇:没有遇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篇无华丽辞藻,以“访”为线索,从清晨入山至午时倚松,时间推移与情感起伏层层递进,清新自然。 B、首联“犬吠水声”“桃花带露”,以听觉与视觉开篇,点明清晨入山,渲染山林的静谧与生机。 C、颔联“树深见鹿”“溪午无钟”,通过“鹿”的意象暗示环境的清幽,“不闻钟”暗示道士外出,为“不遇”埋下伏笔。 D、“野竹分霭”着一“分”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竹林的茂密与生机;“飞泉挂峰”,以“挂”字将飞泻的瀑布定格,化静为动,展现瀑布飞泻的壮美。          
    (2)、尾联说“愁倚两三松”,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写到了“愁”。试分析两诗中的“愁”哪一个更沉重。
  • 10、(1)小紫在参观“典故博物馆”时,发现很多典故都曾在诗词中出现过,便想做一个整理发在班级博客上,但有些记不大清了,请你帮助她将下面空缺处填写完整。

    典故

    内容

    相关篇目

    诗句

    的卢马

    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燕然勒功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表示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范仲淹《渔家傲》

    铜雀台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杜牧《赤壁》

    雁足传书

    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鹏

    《庄子·逍遥游》中的形象,硕大无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李清照《渔家傲》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小紫查到刘勰《文心雕龙》这样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缘古以证今。”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上题中的典故,简要概括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 11、简易、变易、不易是文中对《周易》的义理阐释。在名著博物馆中,有一部书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其中也谈到了《周易》这本书。你觉得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周易》是讲八卦的,八卦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后来推演成了六十四卦。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C、《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春秋》并称为“六经”。 D、教材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均出自《周易》这本书。
  • 12、文段中说中华民族“美的开掘深刻高远”,请你从以下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结合其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为参观名著博物馆的热身。

    A《西游记》《朝花夕拾》

    B《水浒传》《艾青诗选》

  • 13、在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时,小群联想到了教材上学习的一系列内容并且做了一个时间轴,打算放到班级文化墙,起名为“奋斗的历程”。请你根据该主题,结合时间轴和教材相关内容,帮他写一段解说词。

  • 14、下面是小群在班里作动员时讲的一段话,请你根据文意和表达的需要帮他补充完整。

    同学们,正如文中所说:博物馆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永远敞开大门的学校。它可以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让精神独立自主;它可以①;它可以②。同学们,③

  • 15、班长小群在网上看到一则材料,产生了要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去博物馆参观的念头。他想把这则材料发给同学们看看,做好动员工作。请你帮他完成以下任务。

    步入博物馆,无论身份高低、学识深浅,每个人都会在历史的光辉中,感受到源自内心的自豪与自信。文以化人,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培育了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家园。徜徉于博物馆,沉浸于中华文化之中,一定会促使参观者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古人释《周易》认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世界日新月异,万物流变不息,而大道至简,规律可循,唯有在变革中坚守原则,方能处变不惊,勇毅前行。具备历史眼光,使人眼于长周期发展变化,而超越眼前的得失成败。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美感,美的创造之辉煌绚丽,美的意识诞生之早,美的开掘之深刻高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突出的。走进博物馆,一大感受就是美不胜收:商周的威严之美,春秋战国的朴之美,秦汉的豪放之美,唐代的雍容华贵之美,宋代的优雅清丽之美……令人目不(暇   遐)接。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和(协 谐)之美、意境之美,提出“美善合一”的理论,为世界美学贡献巨大。博物馆是美的集散地、陶冶性灵、涵养品位,让人在欣赏中提升审美素养。

    博物馆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永远敞开大门的学校。随着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所大学校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绵绵不尽、生生不息的力量。

    (1)、小群在整理材料时,对这段文字中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和和括号中两个同音字的字形拿捏不准,请你帮他确定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着zhuō   拙 zhuó   暇 协 B、着zhuó 拙 zhuō   暇 谐 C、着zhuō   拙 zhuō   遐 谐 D、着zhuó 拙 zhuó   遐 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你将改正后的句子完整写出来。
    (3)、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你认为同学们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 B、把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 C、把两个顿号都改为逗号 D、把逗号改为句号
  • 16、特长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增强我们的专注力和自信心……发挥自己的小特长,从中获得大快乐。请以“小特长,大快乐”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小特长”的内容。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获得“大快乐”的原因及过程。

    (3)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 17、某学校开展“展开科普之翼,飞向创新之巅”科普主题活动。
    (1)、下面内容全部适合放入科普活动主题展板的一项是(     )

    ①鸟类的飞行原理       ②古典园林之美             ③蛋白质“折叠”之谜

    ④明清的诗话浪漫       ⑤神秘的地球之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在“科普实验秀”活动现场,同学将介绍有趣的科学实验,请结合实验操作单的内容将他的发言稿(片段)补充完整,要求简明、连贯、通顺。

    实验操作单

    实验主题

    自制电池

    工具/原料

    柠檬(最好是皮薄的)

    铜钉、锌钉

    带5厘米引线的小型LED节日灯

    实验原理

    柠檬中酸性物质与铜和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点亮小灯泡。

    方法/步骤

    1.将水果放在桌子上,轻轻滚动使其变软。果汁在水果内部流动而不破坏果皮。

    2.将锌钉和铜钉插入水果中,使它们相距约5厘米。不要让它们互相接触,避免刺穿水果。

    3.将灯的引线绝缘层剥掉约2.5厘米,以便将一根引线缠绕在锌钉上,另一根引线缠绕在铜钉上,可以使用电工胶带或鳄鱼夹来防止电线从钉子上脱落。

    4.当你连接好第二个钉子时,稍等一会,灯就会亮起。

    实验示意图

    注意事项

    1.戴橡胶手套,防腐蚀;

    2.可能会失败,需多次实验。

    自制电池实验发言稿(片段)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分享超有趣的自制电池实验。

    实验的主角是 , 它最好是皮薄的。还得准备 , 以及带5厘米引线的小型LED节日灯。

    操作起来不难:先把柠檬在桌上滚动或者用手挤压,让果汁在里面流动但别弄破果皮。接着把锌钉和铜钉相隔约5厘米插进柠檬,。然后把灯的引线绝缘层剥掉2.5厘米左右,分别缠在锌钉和铜钉上,可以用电工胶带或鳄鱼夹固定,防止脱落。连接好第二个钉子后,稍等片刻,灯就亮起来啦!不过做实验得小心,要。本次实验原理就是柠檬里的酸性物质和铜、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点亮小灯。大家不妨课后也动手试试,如果失败,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多次实验。一起来感受科学的奇妙吧!

    (3)、下面文段①—⑦的内容共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科普主题活动能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②让科学知识对他们产生浓厚兴趣。③丰富的科普知识拓宽了中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跳出课本局限,帮助他们了解前沿的科学动态。④科普活动中的实践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⑤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是为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⑦助力其全面成长,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 18、
    【甲】

    ________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

    ________

    [元]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注释】①②选自《全元散曲》。③辞柯:离开枝干。④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1)、两首元曲标题相同,请根据格律和内容推测最适合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春 B、天净沙·秋 C、朝天子·春 D、朝天子·秋
    (2)、两首元曲都出现了“树”的意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 19、西山十记·记七

    [明]袁中道

    既栖止崖,晏坐之余,时复散步。循涧西行,攀磴数百武 , 得曰中峰。门有石楼,可眺,有亭高出半山,可穷原隰。墙围可十里,悉以白石垒砌,高薄云汉,修整中杂之纡曲。阶磴墀径,石光可鉴,不受一尘,处处可不旋簟席而卧,于诸山中鲜洁第一。刹中仅见一僧,甚静寂。予少憩石楼下,清风入户,不觉成寐。既寤,复循故涧,涧涸,而怪石经于活流冲击之后,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其岸根水洗石出,亦复皱瘦,碐磳崎嵚 , 陷坎罅中,松鼠出没,净滑可人。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有松盘曲夭矫 , 肤皱枝拗,有远韵。间有怪石、佛像清古,亦为山中第一。降复过翠崖,循涧左行山口中,为曹家楼。有桥可憩,竹柏骈罗,石路宛转,可三里许,青苔紫驳,缀乱石中,墙畔亦多斧劈,石骨理甚劲。意山中多怪石,去其土肤,石当自出。无奈修者意在整齐,即有奇石,且将去天巧以就人工,况肯为疏通,显其突兀奋之势者乎?绝顶有亭,眺较远,以在山口也。此处门径弘博,不如香山,而有山家清奥之趣,亦当为山中第一也。

    【注释】①选自《西山十记》。②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③隰xí:新开垦的土地。④墀chí:台阶。⑤泐lè:石头依纹路裂开。⑥碐磳léng zēng,突兀不平的样子;崎嵚qīn,山路险阻不平。⑦夭矫:屈曲环绕。

    (1)、选文中作者看到的景象是(     )
    A、大河奔涌 B、红花绿柳 C、石楼高亭 D、幽林碑刻
    (2)、作者多次在文中称赞此山为“山中第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原因。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未止             有剩骨(蒲松龄《狼》) B、可三里             潭中鱼可百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C、亦多斧劈             亲戚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石当出             三峡七百里中(郦道元《三峡》)
  • 20、天地

    董婧宸

    甲骨

    金文

    楚简

    金文

    籀文

    楚简

    ①南朝梁时,梁武帝命周兴嗣编写童蒙读物,遂成《千字文》。在《千字文》诞生以前,类似的童蒙读物,尚有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编写的《史籀篇》、秦朝李斯编写的《苍颉篇》、赵高编写的《爰吏篇》和胡毋敬编写的《博学篇》,以及西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字一句的《史籀篇》和《苍颉篇》逐渐亡佚,三七杂言的《急就篇》则作为章草典范,历代传习。

    ②近百年来,出土简牍大量涌现,使今人得以从零篇碎简中一窥《苍颉篇》的旧貌:《苍颉篇》多取《史籀篇》之古字古语,文词古奥,语汇堆叠,索解不易。这和隽永凝练、对仗工整的《千字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千字文》不仅作为童蒙课本,也作为编号使用,走进日常生活。此前童蒙读物取字多不避重复,《千字文》则没有重复之字,因此可用作编号。书画古籍的排架目录、书版版心的次序编号、释道二教的经藏帙号、科举考试的场屋号舍,都有采用千文编号的实例。

    ④《千字文》以“天地”为始,许慎《说文解字叙》在记述造字之初取象之时,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汉字之中,“天”“地”是如何创制的呢?

    ⑤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像正面站立的人形,用方块或者圆点突出人的头部。随着文字的发展,“天”字的头部逐渐从肥厚的圆点演变为平直的横画,战国文字更在“天”的头部上增加饰笔。王国维作《释天》一文讨论天字的形体演变和六书变化,指出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是象形字;战国文字的天字“别以一画记其所象之处”,是指事字;小篆的天字,《说文》训“天,颠也”,“从一、大”,是会意字。王氏总结,“文字因其作法之不同,而所属之六书亦异,知此可与言小学矣”,可谓精彩而又透辟。天字何以取象于人头?其实,天和颠、巅等字,虽造字方法不同,但音义来源相同,都具有事物顶端、高高在上的词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颠”字以“页”为旁,表示人体的顶点;“巅”字以“山”为旁,表示山峰的顶点;至于“天”字,造字取象于人,本义是位于万物之上、高远渺茫的苍天。在“天”字的早期形体、语音和意义中,蕴含着古人对高高在上的“天”的观察和理解。

    ⑥金文的“地”字作“墬”,与《说文》籀文一脉相承,下从土,左从阜,或释为豕声,或释为彖声,是形声字,本义是土地。“土”本像土块之形,作为义符,常常表示和大地土壤有关的意义,其例不胜枚举。“阜”本像山陵之形,作为义符,后来多演变作“阝”,即通常所说的左耳旁。从“阜”之字,陵、陆、阪、陂等字和山地有关,险、阻、隔、障等字和地势有关。战国时期,“地”字声符发生变化,产生了从土、从阜、也声的字形。小篆和隶书的“地”,省去阜旁,从土、也声,沿用至今。从早期“地”字从土从阜来看,古人认为大地与土壤、山陵有着紧密的关联。

    ⑦“天地玄黄”,《千字文》的开篇,典出《周易·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在黝黑与土黄交织的瑰丽画面中,拉开了《千字文》的徐徐长卷,也道出了天地在古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⑧《周易·系辞》言:“《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之道。天地,是君子取法的对象。《周易·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在古人眼中,苍天覆盖万物而又运行不息,大地承载山川而又广大宽厚,君子更当与天地合德,刚健奋发,宽容沉稳。天地,也是诗意栖居的所在。杜甫有一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用“诗卷长留天地间”和友人共勉。在诗人心中,虽然人生短暂,但天地长存,真正打动人心的诗卷,其魅力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减。天地,更是安身立命之居处。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对每一个人而言,头顶的苍茫天空,脚下的辽阔大地,都是最切身也最真实的生活空间——《千字文》以“天地”开端,既关乎宏大的历史叙事,又关乎具体的生命体验。其中深意,或在于此。

    【注释】①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面关于“天”“地”创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是象形字,战国文字的“天”字是会意字。 B、“天”和“巅”造字方法和音义来源皆不相同,“天”字取象于人,是苍天之义。 C、金文的“地”字作“墬”,是象形字,古人认为大地与土壤、山陵有紧密的关联。 D、“阜”像山陵之形,后多演变作“阝”,“陵”与山地有关,“阻”字与地势有关。
    (2)、“天地”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不包括( )
    A、天地是君子取法的对象 B、天地是诗意栖居的所在 C、天地是安身立命之居处 D、天地是法度建立的依据
    (3)、选文前三段列举了大量在《千字文》诞生以前出现的童蒙读物,有何作用?
    (4)、选文④—⑧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