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B、《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C、大剧《庆余年》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D、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
  •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B、《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真实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作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缓缓揭开了中国红军的神秘面纱,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 4、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2)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4) ,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7) ,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8)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 5、下列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ài)     首(qiào)     殚精竭(lǜ)        催枯拉 (xiǔ) B、形(jī)       红(fēi)       无消息(yǎo)       深痛疾(wù) C、刻(juàn)   然(qiǎo)   和颜色(yuè)       正围坐(jīn) D、农(tián)   责(jí)        息敛声(bǐng)       锐不可 (dāng)
  • 6、校园内开展“好美诸暨·向美而行”的活动,让我们用独到的眼光发现身边的美好,用文字让美好继续生长。

    栏目

    内容选择(任选一项)

    文体选择(任选一项)

    风景名胜

    描绘家乡自然山水,寄托独特情思;

    A.散文

    B.人物传记

    C.通讯或新闻特写

    D.评论

    凡人小记

    记录身边平常之人之事,了解小我大爱;

    第一时间

    报道近期家乡活动新闻现场,评论家乡大事;

    要求:

    (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和文体,再根据你的选择谋篇布局,注意表达得体;

    (2)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7、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④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⑤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⑥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⑦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⑧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䵮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⑨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⑩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中国剪报》,有删改)

    (1)、作者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阅读第一段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描写,完成表格。

    描写角度

    画面作用

    画面内容(摘录相关语句)

    听觉

    表达内心感受

    再现回忆画面

    表现生活艰难

    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文章题为《母亲》,但文中还写了父亲、爷爷的事,有何作用?
    (4)、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

    ①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着陆场,一望无垠。

    ②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7时许,伴着螺旋架旋转发出的轰鸣声,5架直升机成梯次起飞。

    ③“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一声声返回指令,让每一位迎接航天员回家的队员更加全神贯注。

    ④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的几分钟,东风指挥大厅内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显示大屏。

    ⑤“返回舱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气。飞船沿着预定轨道,正向东风着陆场飞奔而未。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通过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舱数据快速计算理论落点,并及时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队。

    ⑥主降落伞打开了!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宛如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

    ⑦“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⑧一时间,空中、地面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灭。

    ⑨“砰!”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

    ⑩直升机第一时间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队队员迅速着手进行现场处置。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国旗手。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特别光荣。

    ⑪“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开舱手苏黎明对着舱内的航天员提醒。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冯毅互换岗位。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舱门被缓缓拉开。

    ⑫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进行着重力再适应。

    ⑬不远处,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特制的医监医保车。“4月的戈壁滩风沙大,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长,我们专门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将在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⑭3位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的医监医保车,随后,生理数据采集、健康体检、生活护理等依次进行。

    ⑮“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翟志刚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⑯“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同时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向人群挥动着双手,王亚平脸上绽放着笑容。

    ⑰“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叶光富说。

    (1)、文章第①段作为新闻的开篇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新闻标题“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的妙处。
    (3)、本篇新闻通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分析下面一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

    (4)、学习本则新闻通讯时,老师想请你朗读下面的句子。请你结合新闻内容,揣摩朗读应使用的语气,并简要说明理由。

    “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

  • 9、宜都记(节选)

    【晋】袁山松

    银山县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种于山上,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取池鱼掷下贼,以示不穷,贼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上周回二十里       (2)取池鱼掷下

    (3)贼退散             (4)自西陵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昔 永 嘉 乱 土 人 登 此 避 贼 守 之 经 年 食 尽

    (3)、“绝”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如课文《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与朱元思书》中的“天下独绝”。请结合知识卡片赏析选文画线句两个“绝”字的表达效果。

    四面崖,唯两道可上,皆险

    知识卡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绝”的义项;①横渡;②隔绝,隔断;③停止;④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4)、古文中经常出现“猿鸣”,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同样是写猿鸣,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①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宜都记》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释】公元759年3月,李白获罪流放途经巫山时接到大赦的诏书,立即掉转船头,途中写下此诗。

  • 10、崔颢曾在长江之滨,登临作赋,寄情怀思。请你和李华小组共同探究,完成相关任务。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组员们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传说落笔,既写出了悠久的历史,又增添了神异的色彩。 B、两个“空”字从空间、时间角度抒发人去楼空、世事沧桑之感。 C、描写鹦鹉洲凄清荒芜的连天衰莫,为尾联诗人的情感抒发蓄势。 D、全诗一气呵成,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
    (2)、“日暮”是古诗的常见意象。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他对前往仙台医专求学时途经的一处驿站——“日暮里”印象深刻。请联系诗义,试推测其印象深刻的理由。
  • 11、根据原文默写,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①”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山随平野尽,②”是长江奔腾原野开阔之美;“③ ,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④ ,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忘情于山水:“⑤ , 窥谷忘反”;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⑥?松柏有本性”的赞叹,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 12、班级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面任务。
    (1)、【明诚信内涵】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名句,其中符合主题的一组是(     )

    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2)、【阅诚信新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有晚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货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本市将“无处藏身”。

    (3)、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演讲片段,请你帮他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是成就事业的推力,。在讲诚信的社会中,我们更容易获得公平的机会与待遇。让我们以诚信为准则,共同放飞梦想,携手走向成功。

  • 13、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小明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小明同学

    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泽东,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

    (1)

    ★问题三:您为什么对“红小鬼”这么感兴趣呢?

    (2)

    ★问题四: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3)

  • 1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封建制度深恶痛疾 , 巴金才写出了《家》《春》《秋》这样的作品。 B、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鹤立鸡群 C、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 , 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D、身为书法家,他生活阅历丰富,作品入木三分
  • 15、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刚接这个班的班主任没多久,许多家长还不认识。(“许多家长还不认识”歧义) B、许多中小学生喜欢网游,是因为网游能让人获得短暂的视觉享受和心里满足感的原因。(“的原因”与“是因为”重复) C、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符合逻辑,“提高”和“培养”交换位置) D、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微信支付的付款。(缺宾语,在“付款”后加“方式”)
  • 1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军人的心中,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更是夜幕降临悄然亮起的万家灯火。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岁月静好,军人甘愿负重前行,迎刃冲锋。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江河平原。从戈壁大漠到白山黑水,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juān刻着军人战斗的足迹。在抢险救援一线,军人将险情挡在身后,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在反恐维稳一线,军人枕戈待旦冲锋在前,迎着子弹决胜疆场;在撤侨护航一线,军人把危险揽入怀中,将最安全的道路留给返乡同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振聋发kuì的誓言,既是军人的豪情,更是军人对祖国的承诺。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

    (2)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juān刻       (2)振聋发kuì

  • 17、文题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到无力

    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______)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_____)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A、B两处划线句中进行批注。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照应:

    (4)、选文和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荷叶•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 19、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时,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音,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条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咯咯的笑声”这一真实的听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童在花丛中嬉戏、玩耍的快乐。

    B.第③段中“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中的“闹”字化静为动,生动地体现出柳树的勃勃生机。

    C.第⑦段写春天的花开花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按照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北京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变化,其中有近景描写也有远景描写。

    (2)、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

    (4)、请你从重音、语气两个角度为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5)、本文能不能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从两篇文章的主题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 20、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

    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书柜、书箱。④薨: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乎          (2)三军可帅     (3)曲而枕之       (4)好之者不如之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论语》二 十 篇 也

    (4)、回答问题。

    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②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