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小语摘抄了一段关于善意的文字,但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践行善意,让情满溢,价值非凡。一次善举,往浅了讲,是一个人的关怀;。;。,,又似万马奔腾,能释放出更多的暖与爱,慰藉更多的心
灵。请用行动传递大爱,愿更多温情弥漫世间!
①千万棵孤树聚成繁茂森林
②那么爱心行动便能如星火燎原
③一棵孤树绿荫难觅
④践行善意,如果能全民齐心积极投入
⑤往深了讲,关乎一个社会的风貌
A、②④⑤③①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⑤ -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根深叶茂”“拨动心弦”“异常兴奋”依次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B、“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一幕印在脑海里” C、《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降职"。 D、古代有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庆历四年春"属帝王年号纪年法。
-
3、九年级正在举办以“品诗之雅韵,传经典华章”为主题的古诗文品鉴会。以下是品鉴会的部分环节,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诗·诵读】古诗中有我们千百年来的精神和文化。古诗词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是最高的,它讲究平仄相对、韵律和谐。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中国古诗的声韵之美。我们诵读古诗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旅程。通过诵读,我们的道德情操得以增加,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完善。
【诗·鉴赏】文人墨客将人生体验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个的文化世界。伟人毛泽东看到大雪纷飞,为江山折腰 , 震撼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面对满池荷花,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两句,尽显荷花之娉____婷多姿;青年杜甫màn____游齐鲁大地,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王勃一反离别的忧戚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这些诗歌叩击人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
(1)、阅读“诗·鉴赏”,给加点字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①娉婷
②màn游(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 身临其境 一应俱全 生机盎然 B、承前启后 设身处地 包罗万象 生机盎然 C、薪火相传 身临其境 包罗万象 生机勃勃 D、承前启后 设身处地 一应俱全 生机勃勃(3)、“诗·诵读”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
4、 礼物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凭证,是力量的源泉。我们都曾收到或送出过礼物,在这份礼物的背后,或许藏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感,一份感悟。
请以 “那份礼物,温暖了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
5、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不亦说乎
②不逾矩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C、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于我如浮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结合选文,谈谈《论语》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
6、 说明文阅读
礼物的力量
①礼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符号。它或许是一份精心挑选的物件,或许是一次用心的陪伴,却总能在不经意间传递深意。
②礼物可以传达情感。生日时的一本书,藏着朋友的牵挂;节日里的一束花,载着家人的关爱。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因为附着了心意,便有了超越本身的价值。就像古人常以 “鸿雁传书” 寄托思念,礼物便是无声的信使,让相隔千里的情感得以相连。
③礼物可以纪念时光。毕业时的合影、旅行中的明信片、长辈留下的旧物,这些礼物记录着重要的瞬间。多年后再翻阅,当时的场景、心情便会清晰浮现,成为珍贵的记忆载体。
④礼物更能给予力量。困境中的一句鼓励卡片,成功时的一份祝贺礼品,能让人感受到被认可、被支持。有位学子在备考时收到老师送的 “坚持” 书签,这份礼物成为他克服疲惫的动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⑤真正的礼物,无关价格贵贱,关键在于其中的真诚。它像一缕阳光,能照亮平淡的日子,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其作用?(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真正的礼物,无关价格贵贱,关键在于其中的真诚” 这句话的理解。 -
7、 记叙文阅读
父亲的敲雪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父亲看着窗外的雪,眉头紧锁:“这雪再不停,杏树、李树可要遭殃了。” 那些树是家里的希望,每年结的果子能换些钱,供我们兄弟上学。
②夜里,雪越下越紧。父亲几次披衣起身,走到院子里张望。凌晨时分,父亲终于拿起竹竿,走进了果园。我悄悄跟在后面,只见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③父亲对这些树向来上心。春天施肥,夏天捉虫,秋天摘果,冬天防冻,从未懈怠。他常说:“这些树是你们的书费,一棵都不能伤。” 有一次我摘了个未熟的桃子,被父亲狠狠训斥了一顿。
④雪敲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父亲终于停了手,可他的棉袄早已湿透,手脚冻得通红。第二天,父亲就病倒了,发着高烧。母亲心疼地埋怨:“为了几棵树,不要命了?” 父亲却笑着说:“树没事就好,孩子们的书费有指望了。”
⑤多年后,我们兄弟都考上了大学。回家时,看着枝繁叶茂的果树,我总会想起那个雪夜,父亲在灯下搓着冻红的手,嘴角却带着笑意。那些被敲落的雪花,仿佛变成了我们书桌上的笔墨,书写着父亲的爱。
(1)、文章围绕 “父亲与果树”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第③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赏析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结合全文,分析 “父亲” 的性格特点。
-
8、 班级开展 “有朋自远方来”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解字义】“友” 的甲骨文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由此推测其本义是:。(2)、【悟之道】从下列名言中概括交友之道。
①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如:似、像)——
②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3)、【讲故事】请列举一个著名的交友典故(如 “知音之交”“管鲍之交”),并简要说明故事核心内容。(4)、【谈看法】有同学认为 “网上交友方便快捷,能交到更多朋友,不必谨慎”。请你反驳这一观点,写出两点理由。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重要滋养。
(1)、句子中有一处用词错误,请改正:把 “” 改为 “”。(2)、画波浪线部分有一处语序不当,请修改:。 -
10、古诗文默写。(1)、曹操在《观沧海》中以 “ , ” 的景象,展现大海的辽阔与威严。(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潮平两岸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尽显平野开阔之态;“ , ” 更借昼夜交替传递乐观向上的力量。(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以 “杨花”“子规” 等意象渲染了的气氛。(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 呈现清雅安适之景,与游子悲愁形成鲜明对比。(5)、孔子立于川上,发出 “ , ” 的感慨,劝人珍惜时光。
-
1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会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请以《▲浸润我心》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2、读《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B、《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真实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全书以工农红军的行踪作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缓缓揭开了中国红军的神秘面纱,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2)、根据以下文段信息,写出这四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红星”1: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计较个人财物,喜欢马匹,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红星”2: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喜好吃辣,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也是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悬赏二十五万银元的赤匪。
“红星”3:他被称为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在西北传开了他“刀枪不入”的神话。
“红星”4: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红星”1:“红星”2:“红星”3:“红星”4:
-
1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③ ,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④常时。而僦赁⑤看幕,虽席地⑥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释】①浙江: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③海门:浙江入海口。④穹:高。⑤僦(jiù)赁(lìn):租用。⑥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1)、对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干上下 十 余 里 间/ 珠 翠 罗绮/ 溢目 车 马 塞 /途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 B、江干上下 十 余 里 间/ 珠 翠 罗绮 溢目/ 车 马 塞 途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 C、江干上下 /十 余 里 间 珠 翠 罗 绮/ 溢 目 车 马 塞 途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 D、江干上下 /十 余 里 间 珠 翠/ 罗 绮 溢 目 /车 马 塞 途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太阳) B、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骏马) C、方其远出海门(正值) D、浙江之潮(去)(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侧面烘托了三峡深秋时节的凄凉。 C、在描述浙江之潮的气势时,作者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壮观和力量。 D、“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作者通过描述观潮人数之多,连一席之地都难以容纳,从正面进一步突出了浙江之潮的壮观和吸引力。(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14、古诗阅读。
[甲]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乙]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亭亭”状松之挺拔,乙诗以“咬定”写竹之执着,开篇均凸显物象鲜明特征。 B、甲诗用“谷中风”“冰霜”,乙诗用“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均营造了严酷的生存环境。 C、甲诗“松枝一何劲”与乙诗“千磨万击还坚劲”,都直接赞美了物象顽强不屈的品性。 D、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自然之物表达情感,语言质朴且富有感染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甲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与乙诗“任尔东西南北风”两句的妙处。 -
1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幸福的红绢花
蒋静波
①这一天,奶奶的三位同事来到我家,其中的厂长伯伯和人拉来一辆手拉车。他们将车上的被子、面盆、小油炉、碗盆等许多东西搬进了我家。家里热闹极了。
②奶奶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像芙蓉花那么大,像太阳那么红。大红花映得奶奶的脸红通通的。我上前摸了摸那朵花。
③厂长伯伯问:“阿波,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④我愣了一下,盯着奶奶的红花,环顾四周,恍然大悟地说:“奶奶要当新娘子了。”
⑤“哈哈哈……”整间屋子爆发出阵阵笑声,连地面上的石板和天井玻璃也嗒嗒嗒地响了起来。
⑥奶奶瞪了我一眼,佯装生气:“小孩子,别乱讲。”
⑦厂长伯伯竖起大拇指,说:“阿波真聪明。你奶奶为厂子奉献了一辈子,今天开始就是个光荣的退休工人了,她这是和幸福结婚呢。”
⑧“就是嘛,”我说,“结婚是好事情。”但我没听清奶奶和谁结婚。
⑨大家都笑了。
⑩客人走后,奶奶摘下大红花,放在掌心,左看看,笑笑;右看看,笑笑,好像总也看不够、笑不够似的。我也凑近看,重重叠叠的花瓣外,有三片绿叶,下面有一块红绢条,写着四个金色的字。
⑪“原来是一朵假花。”
⑫“是绢花,不会谢呢。”奶奶用手绢包起绢花,“只准看,不准拿哦。”
⑬晚上,爹爹坐在奶奶的床边聊天,聊着聊着,奶奶刚说一句“苦竹根头出苦笋”,爹爹马上打断她:“妈,这句话以后不提了,好吗?你注意一下就知道,有多少人在羡慕你。”
⑭“苦竹根头出苦笋。”这是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奶奶幼年没了爹娘,青年没了丈夫,靠辛辛苦苦在工厂做工养活全家,供爹爹、姑妈读书,吃过的苦说也说不完,奶奶总认为自己苦海无边,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谈论什么,总会插上这么一句,就像吃饭时挂在嘴边的一粒饭。冬天,奶奶双手皲裂,渗出鲜血,奶奶会说:“苦竹根头出苦笋——冬天干活干的。”我家屋暗,雨天漏水,晴天不见阳光,奶奶会说:“苦竹根头出苦笋一一能从旧社会活下来已经不错了,哪有钱造房、买房啊?”与邻居争吵了,奶奶会说:“苦竹根头出苦笋——我这个独枝竹,立不起呀!”姑妈生病了,奶奶会说:“苦竹根头出苦笋——身子弱,小时候饿出来的。”
⑮屋子里静了下来。桌上那只座钟嘀嗒嘀嗒响着。
⑯我钻进奶奶的被窝,紧张地盯着奶奶,有点儿害怕。奶奶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她说什么,一定就是什么,从来不允许别人与她唱反调。平常,即使爹爹也不敢与她顶嘴。
⑰过了一会儿,奶奶将红绢花别在蚊帐上。瞬间,那顶泛黄的蚊帐,连同黑咕隆咚的老屋,一下子被照亮了。
⑱奶奶轻轻地说:“几十年了,都说习惯了,以后慢慢改吧。”
⑲爹爹愣住了,看看奶奶,又看看那朵红绢花,好像不相信奶奶会说出这句话来似的。我暗暗松了一口气。红绢花真神奇呢!
⑳第二天,奶奶将桌子搬到门外的弄堂里,将手绢摊开,露出整朵绢花。奶奶坐在桌边拣菜,豆子的妈妈问奶奶:“咦,你怎么不去厂里上班?”
㉑奶奶指着绢花,笑笑。豆子的妈妈过来,念红绢条上的字:“光——荣——退——休!阿婶,好福气呀!”“什么好福气?苦竹……”
㉒我心里怦怦地乱跳。福气,是村人很看重的事,也是奶奶最忌讳的事。谁家办喜事,会请公认的有福气的女人缝被子,意思是让新人也沾一点儿那女人的福气。连办丧事缝白帽子,人们也挑有福气的女人,每逢这个时候,奶奶总会躲在家里长吁短叹:“苦竹根头出苦笋——”谁都知道奶奶是孤儿、是寡妇。
㉓“退休工人不用上班也有工资拿,你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豆子的妈妈说。
㉔更多的邻居围了上来。现在,人们都知道奶奶光荣退休了。豆子的妈妈说:“阿婶,不是我敲竹杠,你得请客给我们糖吃,让我们也沾一沾你的好福气!”
㉕奶奶看着红绢花,笑了起来,露出八颗牙齿。她随即从口袋里摸出10元钱,交给豆子的妈妈,说:“那就去买点儿小糖吧。”
㉖豆子的妈妈接过钱,飞快地往代销店方向跑去。
㉗人越围越多。
㉘不一会儿,豆子的妈妈拎了好大一袋大白兔奶糖,被人们抢了过去,就像人家结婚抢喜糖那样。奶奶笑着说:“吃吧,吃吧。”
㉙一位不认识的婆婆突然挤进来,走到奶奶跟前说:“阿嫂,什么时候有空,帮我女儿缝缝喜被好吗?”
㉚奶奶一愣 , 马上说:“哎,这就去。”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文章题为“幸福的红绢花”,请梳理小说情节,说说哪些事体现了奶奶的幸福?(2)、“愣”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揣摩三处“愣”背后的人物心理。人物
原句
人物心理
我
我愣了一下,盯着奶奶的红花,环顾四周,恍然大悟地说:“奶奶要当新娘子了。”
爹爹
爹爹愣住了,看看奶奶,又看看那朵红绢花,好像不相信奶奶会说出这句话来似的。
奶奶
奶奶一愣 , 马上说:“哎,这就去。”
(3)、奶奶的口头禅“苦竹根头出苦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反复出现,有何作用?(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红色的绢花却不会谢,永远红彤彤,鲜艳艳。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绢花”的作用。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消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造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链接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维护”时间。
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健康防线很容易被病毒攻破。
(节选自《读者》)
(1)、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夜很深了,有的同学还在聊天、刷手机、打游戏……睡前,时间总是“余额不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写几句话,规劝你的同学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
17、综合性学习。
新华社1月5日电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自4月1日起,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中国天眼”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开放运行。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中国天眼”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贡献。
(1)、请给上述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0个字。(2)、请以“中国天眼”为描述对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3)、请用楷书将下列诗句工整抄写在方格内,注意字形端正、结构匀称、无涂改。书写要求:标点符号占一格,诗句居中对齐。千钧探秘苍穹眼
百尺穿云中国心
-
18、古诗文默写。(1)、 , 行止依林阻。(《梁甫行(曹植)》)(2)、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3)、《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 , 。(4)、《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俯仰观察两种视角,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 。
-
1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B、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C、随着东坡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使眉山热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多。 D、碧波粼粼,水鸟嬉戏,两岸柳树成行,岸坡灌木丛生,宛如一幅美丽的交响乐。
-
20、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 ,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B、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C、这件由老师傅耗费三年心血打造的象牙雕刻摆件,无论是亭台楼阁的飞檐翘角,还是人物眉眼的细微神情,都处理得栩栩如生、巧妙绝伦 , 让人不禁感叹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D、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敏锐的商业嗅觉,白手起家 , 从最初的一个小摊位做起,历经十年风雨,终于建立起了如今这家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