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以《在广州看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施蛰存将自己在福建的“游山玩水”写出一种别样的境界,生活在广州的你,眼中又会有怎样的“广州风景”?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福建游山玩水

    施蛰存

    一般旅游者的游山玩水,其实都是瞻仰名胜古迹,游玩的对象并不是山水。在福建,除了武夷之外,我的游踪所至,都不是什么名胜,因而我在福建的游山玩水,别是一种境界。

    我领会到,真会游山的人,最好不要去游名山,要游无名之山。山里从来不见有成群结队“朝山进香”式的游客。山里永远是长林丰草,除了打柴采茶的山农,除了鸟鸣蝉噪、风动泉流,不闻声息。我就喜欢在晴和的日子,独自一人,拖一支竹杖,到这些山里去散步。

    要游无名之山,首先要学会走山路。山路有两种,一种是看得清的,一线蜿蜒,不生草木处,就是路。另一种山路,其实还没有成为路,只是在丛林密箐中间,仿佛有那么一条通道;这种山路当然较为难走,有时要手足并用,但它会使你得到意外的乐趣。

    不管走什么路,目的都不是走路,而是游山。走就是游,所以不应该一股劲地走去,应该走走停停,张张望望,坐坐歇歇。许多人游山,都把山顶或山中一些名胜古迹作为走的目标。走到那些地方,他们才开始了游,在走向那些地方去的路上,他们以为是走路,还没有游山呢。黄山天都峰,华山苍龙脊,都是险峻的山路,走那些路的人,全都战战兢兢,惟恐“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此之时,谁也没有游山的心情,甚至没有走路的心情。韩愈登上华山绝顶,惊悸痛哭,无法下山。你想他当时的心情,离游山的趣味多远!所以我还要补充说,游山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登山队员。

    我在福建的时候,就经常在平凡的山里随意闲走,认识各种树木,听听各种鸟鸣,找几个不知名的昆虫玩玩,鹧鸪和“山梁之雉”经常在我前面飞起,有时也碰到蛇,就用手杖或石块把它赶走。一路走去,经常会碰到砍柴的、伐木的、掘毛笋的、采茶或采药的山农。无奈言语不通,只好彼此点头微笑,这就互相表达了感情。

    我以为这是真正的游山,但是说给别人听,人家都笑我。我也不作辩论,因为我无法使他们体会到我所感受到的乐趣。

    现在,我要说到玩水。游西湖、太湖,看雁荡大龙湫、黄果树瀑布,过巴东三峡,泛富春江,这一切,都是看水,不是玩水。水依然是客观存在,没有侵入我的主观境界。水是水,我是我,双方的生命和感情,没有联系上。

    福建的水,以溪为主;溪之胜,以滩为主。乘小轮船从福州到南平,第一段航程,平平稳稳,不动人心。次日晨起,航行不久,就进入溪滩领域。奔腾急注的白浪洪波,从乱石堆中冲刷过来,船迂回曲折地迎着急流向前推进。避过大漩涡,闪过礁石。我站在船头,就像战神站在战车上,指挥十万大军对更强大的敌人予以迎头痛击。经过七十二个险滩,宛如经过七十二次战役。船到南平城下,我走上码头的台阶,很像胜利者高举血迹斑斓的长剑在进行入城式。读者也许会讥笑我:“这是船的胜利,你不过是一个乘客,有何战绩?怎么可以篡夺船的胜利果实?”我说:“船是机器,没有思想感情,指挥它和险滩战斗的是人。我虽然不掌舵,但我的思想感情是和舵工完全一致的。”这是我到福建以后第一次玩水,觉得极其壮美。

    两年以后,我从长汀乘船到上杭,又从上杭到峰市,乘的是一种轻小的薄板船。在第一程江流中,船漂漂泛泛,逐流而下,安闲得很。篙师和艄公都坐着吸烟喝茶。但是,渐渐地,地势低了,水流急速了,远远地望见中流屹立着一块两块大石礁。篙师站起身来,用他那支长竹篙向左边石头上一拄,又掉过来向右边一块石脚上一撑,船就正确地从中间溜过。从此一路都是险滩,水面礁石星罗棋布,水下暗礁清晰可见。篙师挥舞着竹篙,艄公忽左忽右地转舵,船从乱石缝中像飞箭一般射过。从上杭到峰市,不能想像它可以通航,但我真的在这险绝人寰的乱滩中平安浮过。回想南平之行,竟是“上军如儿戏”了

    如果说峰市之行是我生平最惊险的一次玩水,那么坐一条竹筏浮泛于武夷九曲中可以说是我生平最闲适的一次玩水。竹筏在山脚下曲折前进,一路都是悬崖绝壁,藤萝幽荫,林木葱茏。过仙掌峰,看虹桥板,颇有游仙之趣。时而听到各种鸟鸣,一朵朵小白花从空中落下,在水面上浮过。脚下是清澈的泉水,水底游鱼,鳞鳞可数。水色深黑处是潭,潭底据说有卧龙。我有时索性把两脚浸在水里,像鹅那样划水。这样一路玩到星村,结束了九曲之游。真是生-平最闲适的一次玩水。陆放翁游九曲,只到六曲,就返回了。我不知道他当时≡打的是什么主意,也许是他没有仙缘吧?

    夏秋之间,溪水暴涨,也很壮观。平静的溪流,瞬间变成汹涌的怒潮,像约束不住的奔马,从上游驰骤而来,发出凄厉的吼声。我自以为壮观,肯定被福建人哂笑,说我少见多怪。不过,天下本来有许多伟大的、美丽的、杰出的事物,在司空见惯的人眼里,都是平凡的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别是一种境界”总起,先写游山后写玩水,思路清晰明了。 B、闲走山里,遇见山农只好彼此点头微笑,语言的隔阂让“我”失落。 C、以“溜”写船通过大石礁时的顺、疾,足以看出篙师驾船技艺高超。 D、说自己像胜利者进城,调侃陆游没有仙缘,寥寥几笔倍添幽默色彩。
    (2)、在写“我”游山之外,文中为什么还多次写其他人游山?请举出两处描述其他人游山的例子进行分析。
    (3)、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加点词语或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走就是游,所以不应该一股劲地走去,应该走走停停,张张望望,坐坐歇歇。(从词语使用的角度)

    ②回想南平之行,竟是“灞上军如儿戏”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班级计划编辑一本《山水游记集》,对于是否应该收录本文,大家意见不一。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学完“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之后,小荔搜集了关于“演讲”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分享。

    材料一:

    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不足道。其实,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摘编自鲁迅《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材料二:

    《读书杂谈》是鲁迅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一所中学的演说词。鲁迅一开始就点明自己是来“随便谈谈读书”。“随便谈谈”,意味着演说内容“杂”而“漫”。比如在具体展开时,随意举证,枝蔓旁出。又是“木匠磨斧头”,又是赌徒“打牌”,又是“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等等。真可谓想到哪,说到哪。但却又是“漫”而有序,无论话题拉得多开,也始终不离“读书”这个中心。

    同样是“随便谈谈”,鲁迅谈起来,总是别开生面,给听众以意外的启发和惊喜。比如, “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不足道”。———读到这一段,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学理工的瞧不起学文科的,做学问的瞧不起经商、当官的,或者反过来,重文轻理,重官商而轻治学教书,等等。人们见怪不怪,鲁迅却偏要质疑,而且还挖掘出其根子:这背后,有一个将知识与职业划分等级的观念,实际是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化。这样的开掘,自会引出更深的思考。这就是鲁迅演说中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钱理群《杂谈<读书杂谈>》)

    材料三:

    演讲是一种现场说理行为。演讲者以声音为媒介,通过现场演说将观点传递给听众,使之接受并信服。它通常由“主持者”  “演讲者”和“听众”三方面人物组成。演讲过程中,总是一人在台上系统地把自己有准备、有组织的思想观点公开传向听众,中间不容许七嘴八舌地插话。在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传播格局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式的,而是表现为一个多联系多层次多侧面的网络系统。演讲主持者、演讲者和听众三方面人物构成四重联系: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联系,听众与听众之间的联系,听众与演讲主持者之间的联系,演讲主持者与演讲者之间的联系。这四重联系在演讲现场中直接显示出来,同时以其或隐或现的形式,形成反馈回路,直接作用于演讲。

    (摘编自李元授《演讲学》)

    材料四:

    演讲与一般写文章相比,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每一句话都是讲给那些带着不同的思想情绪、怀着不同的关切的听众听的。他们都很可爱,但有一点不够可爱,就是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你的语言必须唤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的精神集中;把他们从来会场路上还困扰他们的事务中争取过来。所以演讲稿的语言一定要明快。明快到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要做到有现场感,用语的力度须和一般文章不同。比如,在一般文章中,你反对一种观念,只要说“这是不对的”,就成了;但是在演讲中,就要带一点情绪,你可以说“这是错误的”;如果还不够分量,那么你可以说“这是荒谬的”。这样的效果就可能好得多。演讲成功的关键在于:不管说什么,都要用以引起现场的交流效果。

    (摘编自孙绍振《演讲稿的写作》)

    (1)、小荔分享了整理材料时的发现,其中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鲁迅将读书区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并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B、鲁迅的《读书杂谈》用生活事例揭示深层问题,能给听众惊喜和启发。 C、演讲是演讲者现场单向系统输出观点,以令人信服为目的的说理行为。 D、演讲者若能有意识关注听众的差异性,听众就不可能在听演讲时分心。
    (2)、小荔分享了对材料一的研究,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诸君”来称呼中学生听众,体现了演说者的平等意识,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B、把“嗜好的读书”类比为“打牌”这一玩乐行为,意在破除读书“高尚”的观念。 C、“不过”  “并非”“但”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体现演讲者表达严谨、思维缜密的特点。 D、鲁迅以学科职业偏见为例,委婉地提醒在场听众,不要过于看重自己所研究的学问。
    (3)、小荔分析了四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呈现演讲经典案例,材料二对其评析,体现演讲实践与演讲欣赏的互动。 B、材料三介绍演讲的系统模型,为理解材料一鲁迅演讲的现场互动提供理论框架。 C、如果运用材料四中的演讲策略,材料三演讲四重联系之间更难形成有效的交流。 D、四则材料形成“案例-分析-理论”的认知阶梯,有利于提升读者对演讲的理解。
    (4)、八年级将开展以“和”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拟定四条评分标准。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壕吏(节选)   杜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两诗中的“别”都是“分别”的意思,但承载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虞山王叔远有绝巧,于桃核上雕镌种种。贻余核舟一,长仅八分,中作蓬栊,两面共窗四扇,可开合,开则内有栏楯。船首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蓬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味有柄,作人眉目衣招皆。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余闻古人有棘端沐猴之技,意谓托言。今见叔远此技,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意者。奇哉!奇哉!

    (节选自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注]①味,茶壶嘴。②棘端沐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传说宋人(又作卫人)有一种技能,能在棘刺尖端雕刻一个母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所语/而无不意者 B、神情与苏、黄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C、于桃核上雕镌种种/安求其千里也 D、手中仍挟册/黄鹤去不复返
    (2)、下列对【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B、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C、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D、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所作人眉目衣摺皆具。

    (4)、【甲】【乙】两文都对王叔远所刻的核舟进行了描述,但侧重点不一样,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 6、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水击三千里,。(庄子《北冥有鱼》)

    , 盗窃乱贼而不作。(《礼记·大道之行也》)

    (2)、小荔以“漫游之韵”为主题整理古诗,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漫游之韵

    诗句

    出处

    漫游美景

    径幽花繁·静谧祥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漫游情思

    秋水伊人·绵绵相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枝寒不栖·志趣高洁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7、荔丰中学旁边的绿道开通了,小荔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绿道与低碳”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成以下关于城市碳排放情况的科普短文及后面的点评。

    城市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某市实际测算,传统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碳排放量均超过 200 克/人·千米;相较之下,公交车和轨道交通的碳排放量①;最环保的出行工具是② , 因为③。小汽车使用者若采用骑行替代,每人每年可减碳1吨。

    小荔读后,点评道:“写得真好!篇幅虽短,但运用了④和⑤两种说明方法,清楚地说明了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的具体情况。”

    (2)、任务二:小荔打算选用右边这幅图作为活动宣传画,因为图中巧妙地嵌入了两个汉字。请指出是哪两个汉字,并简要说明巧妙之处。

  •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永庆坊的改造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同时融入活泼多元的时尚元素。 B、为了预防青少年近视不再发生,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诊断,合理治疗。 C、我国的航天事业屡创佳绩,靠的正是无数航天人的奋斗和拼搏取得的。 D、二十四节气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自古顺应自然规律。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因地制宜 , 开辟了菜园、花圃。 B、在玉龙峰上看到雪映霞光,小荔兴奋得不知所措 , 蹦跳了起来。 C、经过主持人的温馨提示,喧闹声渐渐销声匿迹 , 表演即将开始。 D、壶口瀑布气势宏伟,络绎不绝的黄河之水奔涌而至,蔚为壮观。
  •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枯躁   草长莺飞   棱角   相辅相承 B、彗星   振耳欲聋   帷幕   纷至踏来 C、陨石   袖手旁观   皎洁   挑拔离间 D、撺掇   格物致知   缅怀   暴风骤雨
  • 1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鞭入里        记/歌载舞 B、猎/株待兔        归/不人事 C、丽/目神迷        级/金不昧 D、褓/词夺理        隙/天衣无
  • 12、根据要求写作。

        读过的书,沉淀你思维的深度:走过的路,拓宽你眼界的广度:遇过的人,教会你做事的宽度。——《人民日报》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班里举行“阅读·行走”主题班会,请结合该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3、遇见的人,教会做事的宽度。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朋友圈。

    【甲】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因揭露宫市弊端,被贬广东时所作。功曹:官名。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恩波:帝王的恩泽。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⑥斗觉:“斗”通“陡”,顿觉。

    【乙】 送李愿归盘谷序

       ①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友人李愿居之。

       ②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③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 , 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④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敦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⑤昌黎韩愈……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改》)

    【注释】①此文是韩愈33岁求官未成,借送李愿归盘谷之机,借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心境的文章:盘谷,山谷名。②旄(mào):古代用牦牛尾为饰的旗子。③用力于当世者:指掌握很大权力的人。④有命:命中注定。⑤幸而致:侥幸得到。⑥毁:毁谤。⑦徜徉:闲逛。

    (1)、【甲】诗首联运用的手法营造出空寂的氛围,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颔联中的“竞”和“闲”用词巧妙,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3)、请借助语境和成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棋布一弓矢  毛饮血一美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居民少 可食 B、吾非此而逃之 货其弃于地也 C、清泉 清涟而不妖 D、子于盘兮 溯洄
    (5)、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6)、请把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 14、走过的路,拓宽眼界的广度:品尝仙居杨梅

    【材料一】

    佳果恒久,千年留名

    仙居杨梅的历史身影

    ●仙居杨梅人工培植技术始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临海水土异物志》载:“杨梅,其子大如弹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酸甜。”

    ●清光绪年间《仙居县志》载:“杨梅,苍岭坑最多,近三都杨所出味尤佳。别有白者,不多有。”

    ●北宋苏东坡说:“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

    仙居杨梅的高光时刻

    2001年,仙居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2002年,“仙居杨梅”获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3年6月,仙居十万亩杨梅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星项目。

    2023年,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3年。“东魁杨梅”“仙居水梅”与神舟十六号一起出征太空,进行种子实验尝试。

        (材料来源:网络收集)

    【材料二】

     

    【材料三】

    仙居杨梅的逆袭之路

        杨梅喜热喜湿,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山区。而仙居,位于浙江东南,地处北纬28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0.6%是丘陵山地。此间山地高低错落,多属红黄之壤,土层通透性好且呈微酸性,而且雨水也充沛,最宜杨梅生长。

        努力的仙居人,凌晨一两点,就开始了露天杨梅的采摘。梅农们拿着篮子、戴着头灯在树林里穿梭,仔细挑选成熟的果实,轻轻地摘下,一摘就是一个通宵。摘完之后,他们通过量身定制的外包装——冰袋保鲜、微孔气调保鲜、真空包装、氮气包装等多种手段延长鲜果保鲜期,快递“陆空专线”直达、全程冷链运输,使得消费者基本在24-48小时内就能品尝到仙居杨梅的鲜美之味。杨梅储运技术的提升,使得仙居杨梅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目前,仙居杨梅已遍布新加坡、阿联首、荷兰等国家和地区,连迪拜王室也忍不住下单。

        电商平台的不断加入,仙居杨梅的销售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消费者可以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仙居杨梅直销店购买,也可以通过盒马鲜生、拼多多、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线上下单。据了解。今年6月中旬以来,仙居杨梅在拼多多平台的订单量大概达到60万单左右,相较去年增长了30%一40%。

        除了卖鲜果,最会吃杨梅的仙居人还把如何吃“透”杨梅,钻研得明明白白。于是一道道杨梅特色菜应运而生,成为了夏日餐桌上的必备菜肴,如杨梅仔排、杨梅三黄鸡、杨梅冰粉等。当地19家杨梅龙头企业,以杨梅为原料,成功开发出了杨梅原汁、杨梅酒、杨梅干、杨梅酥、杨梅绿豆糕、杨梅麻花等产品。正是有了这些衍生品,杨梅从“一季红”发展为“全年红”的杨梅产业。仙居的一颗颗杨梅,也就此“链”出了年产值40亿元的大产业。根据测算,如今“仙居杨梅”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3亿元。接下来,仙居将持续做大做强杨梅产业,推进农业、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材料来源:仙居发布2024.10.17)

    (1)、下面是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制作的“家乡传统名果名片”,请继续完善。(每空不超过10个字)

    家乡传统名果名片

    名称:仙居杨梅。

    历史:始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

    品质特点:

    杨梅产品:冰杨梅汁、杨梅干、杨梅酒、杨梅蜜饯等。

    食用注意点:

    (2)、同学们为制作"2025中国浙江·仙居杨梅推介会”展板整理资料,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早在东晋时期,仙居老百姓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杨梅人工栽培技术。 B、杨梅性温, 痢疾、腹痛、血热火旺的人群都可以食用。 C、杨梅包装手段的提升、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确保了消费者在24一48小时内就能品尝到新鲜的仙居杨梅。 D、正是因为仙居人开发了杨梅特色菜、杨梅小吃产品等,使杨梅从“一季红”发展为“全年红”。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仙居杨梅能够成为年产值40亿元大产业的原因。
    (4)、假如你是“2025中国浙江·仙居杨梅推介会”的志愿者,请你综合以上材料,为其中一位参加推介会的游客介绍仙居杨梅。(120字左右)

    A游客: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

    B游客:40岁深圳杨梅经销商

    我选择游客,我会这样向他介绍:

  • 15、走过的路,拓宽眼界的广度:探访桃花源

    桃花源记

    汪曾祺

    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②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③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藟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热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

       ④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甚是欣慰。

        ⑤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A.这些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⑥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B.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方竹亭后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后来都被毁掉了。

        ⑦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C.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那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⑧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⑨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

    (选自《芙蓉》有删改)

    【注】①无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

    (1)、梳理作者的发现之旅,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景观活动

    景观特点

    上午

    游览桃花观

    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

    下午

    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

    探访方竹亭

    晚上

    (2)、文言与白话交汇,口语化与幽默感点缀,形成了汪曾祺极具个性化的文字风格。请自选其中一个角度,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下面两位同学对本文第③段有不同理解,你赞同谁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小文:我认为删去文章的第③段,能使内容更加紧凑。

    小语:我不这么认为,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 

    (4)、有人认为桃花源是假的,不值得一游,但汪曾祺却愉快地“做了一日武陵人”。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分析汪曾祺游桃花源兴致盎然的原因。

    链接材料:

    (1)现在有些景区存在“造假”行为,如“云台天瀑源头是水管”,这是欺骗游客,缺乏真实的体验。一一网友1就是那个猕猴桃

    (2)杭州的宋城,虽然也是人造景点,但《宋城千古情》的现场演出,仿古的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是很有价值的。

    ——网友2阿班班

  • 16、经典,扩大心智的容量。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八下名著。

    阅读书籍

    阅读资料

    语文活动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目录》
    ①《春秋》三传第六/39
    ②《战国策》第八/51
    ③《史记汉书第九》/56

    小语想了解司马迁的故事,需要搜集资料,建议阅读章节。(填序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多次赞赏司马迁在困境中发愤努力”“发愤著书”的精神。

    请在保尔和孙少平中任选一人,结合人物在困境中“发愤”的经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自己成长的启示。

  • 17、读书,沉淀思维的深度。以诗言情,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抒情方式

    古诗文名句

    情感

    借景抒情

    ①____,白露为霜。(《诗经》)

    秋苇萧瑟——求而不得

    气蒸云梦泽,②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湖波壮阔——仕途渴盼

    山光悦鸟性,③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水清幽——宁静超脱

    ④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梅花凋零——⑩____ 

    ⑤____,⑥____。(李白《送友人》)

    云落日暮一—别绪悠长

    ⑪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⑦____。(韩愈《马说》)

    怀才不遇的愤慨诘问

    ⑧____,⑨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舍己为民的炽热呐喊

    (1)、在上面表格①-⑨处,填入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2)、依照示例,补充⑩_⑪处。
  • 18、一城一味,走得再远,都是家乡的味道。

       台州,这片东南沿海的灵秀之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xuàn (  )丽画卷,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有山海相依的震hàn (   )人心。在这里,你可以追寻历史古韵,可以细赏自然风光,还可以畅享舌尖风味。

        每逢端午,台州的街巷便弥漫着食饼筒。据《台州市志》:“麦饼筒:①以麦粉糊摊成遵饼皮,中裹多种荤素菜肴,②天台称饺饼筒,临海称麦油子,三门称麦焦,黄岩称食饼,③卷成筒形,现卷现食,也可油煎,为台州各地特有节食品。”这道裹着山海南北烟火风情的食饼筒,将端午的热闹氛(A. fēn  B. fèn) 围悄悄揉进了每一口鲜香里。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选择读音。

    xuàn丽   震hàn   (A. fēn B. fèn) 围

    (2)、划横线的句子排序不当,请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 (  )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②①
    (3)、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 19、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许多的遇见:鲁迅遇见阿长,感受到了最赤诚的人性之美:吕蒙遇见孙权,成就了更好的自我:宗璞遇见紫藤萝,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你是否也有这样的遇见呢?

        请以“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 20、品先贤榜样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 , 意怡如也。其要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回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逆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怡如:安适愉快的样子。⑤朱买臣: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要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后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路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暑住,给食一月。前妻不久惭而自缢。⑥哂:讥笑。⑦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

    释义

    有仙则

    课内积累

    无案牍之

    课内积累

    其妻

    成语联系法:患得患失

    焚毁其书

    字典查阅法:①有人,有的:②有时:③或许;④迷惑

     (填序号)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 

        欢笑而谓之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间者多哂之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之有?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4)、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刘禹锡与王欢在生活和精神追求上有哪些异同。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