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完成了“体育文化观察”的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手册。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第一部分   历史缘起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射箭、御马等“六艺”成为贵族教育核心。汉代蹴鞠盛行,唐代马球风。宋元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如捶丸、角抵等蓬勃发展,体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明清时期,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广受青睐,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这些体育项目深刻yùn(     )含着“尚武、知礼、崇德、自强不息”等诸多的优秀思想文化。近代以来,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体育兼容并蓄,吸收竞技体育精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继往开来,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并重发展。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民间与皇家交相辉映的体育盛会,民间百姓和皇家达官贵人都热衷于体育运动,当时的拔河比赛蔚然成风。清代宫廷在每年冬至以后都要举行冰嬉体育活动。清代诗人曹寅《冰上打球》诗云:“万顷龙池一镜平,旗门回出寂无声。争先坐获如风掠,殿后飞迎似燕轻。”乾隆帝亦有“遂试冰嬉千队出”的诗句,其盛大、精彩的场面可见一斑。体育发展为诗歌注入了新题材,而诗歌使得体育活动永流传,二者相辅相成。至今,圆明园每年都会举办皇家冰嬉表演活动,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并参与其中。

    第二部分   精神力量

    自《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后,让北京市不断向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北京市的各个市政宣传栏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奥运健儿的身影。当初关于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一直有个论调:这个项目不适合亚洲人,亚洲人游不进47秒。潘展乐却说“不适合亚洲人”的论调只是一个“框”是可以打破的。巴黎奥运会上,19岁的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46秒40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

    第三部分   阳光体育

    体育运动为什么对学生如此重要呢【甲】这是有生物学依据的。①运动如同一场甘霖,悄然浸润着大脑的每一片“沃土”,让思维的种子在清新的空气中破土而出;②运动可以增加大脑海马体的体积,有助于提升大脑的功能,更能源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③当学生挥洒汗水时,多巴胺就像一位快乐的邮差,总是准时给学生送去幸福和满足的问候。④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健脑秘方”吗?此外,增加体育运动符合教育规律。近年,北京市教委也持续推送出体育“大礼包【乙】从中考体育改革到课间延时至15分钟,再到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运动。由此看来,体育运动与教育学密切相关,它不仅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激发生命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含             (2)风靡

    (2)、第一部分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B、蔚然成风 C、可见一斑 D、相辅相成
    (3)、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文字在表述上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
    (4)、第三部分【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5)、同学准备就体育精神拟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下列补全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薪火传旗,四海同舟①

    下联:②,五环筑梦壮山河

    A、①擎日月   ②变幻风云 B、①日月明   ②风云砺剑 C、①擎日月   ②风云砺剑 D、①日月明   ②变幻风云
  • 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它们如同岁月的刻度,精准记录着时节流转、物候变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1)、仿照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围绕清明的自然现象、习俗活动或所承载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各写一句话,使之构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示例:立春是一声清脆响亮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立春是一抹鲜嫩翠绿的草芽,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仿写:清明是;清明是

    (2)、请阅读以下新闻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需涵盖活动主体、活动内容及活动意义,30字以内。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活动,以传承和弘扬节气文化。某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清明文化节”,现场展示了传统的清明祭祀礼仪,还有民间艺人制作清明粿、绘制纸鸢等技艺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参与体验。同时,许多学校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主题教育活动,老师们通过讲解清明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诗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清明节气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部无字天书,每一页都①。清明,作为其中尤为特殊的一个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传递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时的哀伤;“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②。它既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拥抱春天的契机。在岁月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和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不断传承,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片芭蕉叶

    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

    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⑤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

    ⑥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

    ⑦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

    ⑧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中扎下根来。

    ⑨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

    ⑩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⑪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12日,有改动)

    (1)、芭蕉叶自乡野至市巷,其“行迹”与人之步履相契。请根据下列表格,梳理文中第①~⑩段的内容。

    芭蕉(叶)的“足迹”

    关于“芭蕉(叶)”的事件

    对“芭蕉(叶)”情感

    乡间的房前屋后

    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

    进城求学后

    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

    亲切、欣喜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3)、作者在第⑦段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有何用意?
    (4)、文章结尾提到“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借芭蕉表达了哪些情思?
  • 4、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的勇气。”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中写出一位能体现“抗争”的人物,再结合相关情节简述他(她)的“抗争”经历。
  • 5、学校举行名著分享会,同学们积极进行了分享,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小安同学发现很多名著中都有“三”的故事情节,他整理了相关笔记,请帮助他完成表格。

    名著

    作者

    “三”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

    吴承恩

    三调芭蕉扇、①

    《水浒传》

    三打祝家庄等

    ③《

    吴敬梓

    周进三阅范进考卷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④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传(节选)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 咸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岁终,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注释】①药市:指卖药的集市。②雠(chóu):出售。③直:同“值”,价值。这里指药钱。④蚩(chī):傻,无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清          :称赞 B、冀速已          已:停止,这里指病愈 C、清不为辞       辞:同“词”,言辞 D、不能报       :考虑,估量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2)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3)、文中宋清说自己“非有道也”。结合全文,你认为宋清是否为“有道者”?请说明理由。
  •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诗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始怜幽竹山窗下”中“怜”字的表达效果。
  • 8、《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的背后,都有一段静静扎根的时光;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默默拼搏的日子。”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中国动漫电影,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②“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河社稷图”,将《周易》中的八卦阵哲学可视化,同时融入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等传统元素,让观众在光影流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传承并非守旧。电影大胆创新,塑造了“一头六臂”的哪吒新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髓,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③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3D建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等技术,实现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通过物理引擎独立运算,展现了动态美感算法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文化筑基、创新赋能、科技领跑,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还体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影IP通过联名汽车、周边产品等形式,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相关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影视股的回暖。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电影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体验中国文化,春节期间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世界的中国”的强大引力。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精耕细作,让更多“魔童”现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立足当下的底气,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7日,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如何体现“文化自信”。
    (3)、《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塑造成“一头六臂”的新形象,对此产生了两种看法:

    A.这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破坏了哪吒的经典形象;

    B.这种创新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你同意看法A还是B?简要说明理由。

  • 1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两句从声色两方面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但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涉猎       但:只,只是 B、往事耳       见:看见 C、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借 D、同舍生皆绮绣       被:同“披”,穿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军中多务       不物喜 B、始就学       不知有汉 C、益慕圣贤道       辍耕垄上 D、足肤皲裂不知       濯清涟不妖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凭借心中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 B、凭借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C、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D、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孙权在劝学时,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吕蒙无可推托。 B、甲文作者通过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及“结友而别”的行为,侧面表现吕蒙在学识上的显著进步。 C、乙文作者以同舍生的“若神人”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比较,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达了作者的自惭形秽。 D、乙文作者通过自述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德业双修。
  •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邓小平故居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千万人次左右,成为人们缅怀伟人的重要场所。 B、武侯祠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C、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智能生活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远程办公、智能安防等应用场景得到了广泛推广。 D、广安的华蓥山凭借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被人们称作“川东小峨眉”的美誉。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四川传统手工艺的蜀绣,在绣工们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根根丝线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B、四川的竹编工艺闻名遐迩,工匠们巧夺天工 , 用纤细的竹条编织出形态各异的精美工艺品。 C、一些良心企业在3•15后主动承担责任,加大食品质量检测投入,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D、在广安城市改造工程中,施工队别出心裁 , 既保留了老街巷的古朴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
  • 14、下列语句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振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一看,果然是《山海经》。 B、叶圣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让我帮他修润文章。我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C、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的白杨树,也在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饶,对抗着西北风。 D、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粘轻怕重,把重的工作推给别人,自己专挑轻的,这是不提倡的。
  • 1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职(chèn)        亮(zèng)       气冲牛(dǒu) B、骗(kuāng)       形(jī)            恹欲睡(yān) C、刻(qǐng)        褴(lǚ)            咄逼人(duó) D、(chuò)        逗(liáo)        怒不可(è)
  • 16、说和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你可真会说!”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这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有的人自己说得多,却不愿听人说,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说得少,却善于倾听,会意处的一个微笑,让说话人满心欢喜……说也好,听也罢,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思……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你可真会说!

    (2)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要求:(1)可以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2)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不少于600字。

    (5)认真书写。

  •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了不起!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

    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我们不是独行,是同行。

    ——《新京报》新年社论

    习总书记和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们”和“每个人”。你对这两个词语是否有了新的理解?你可以结合在校园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交流所思所想;可以讲述你的故事,诠释你的理解;也可以结合上面的新年贺词,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8、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的惊喜之情。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C、飞雪进入珠帘,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正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浑然雄劲。色彩瑰丽浪漫,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2)、请赏析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学。家贫,无从致书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摘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事扶风班彪。好博览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摘自《后汉书•王充列传》)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观   请军礼见 B、欣悦     一犬坐于前 C、仕郡功曹     岂能暴涨携之去 D、好博览不守章句     濯清涟不妖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余幼时即

    ②尝百里外

    ③其先自魏郡元城

    事扶风班彪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4)、宋濂与王充都“家贫无书”,但他们读书的途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 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堆谎话。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④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⑤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通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住规矩”?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