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素心芳志】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在文学作品中也蕴含深意。请完成小题。
    (1)、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中,诗人以“落红”自 比,抒发了的情感。
    (2)、 同样身处困境之中,保尔“出淤泥而不染”,成长为钢铁战士,而祥子却 不然。请结合《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谈谈其中的原因。
  • 2、【佳作含芳】感受美文与古诗的相映成趣,请你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幽芳自远

    ①井冈翠竹与王维诗中的竹同为竹,但作者寄寓的情感不同,“ , 弹琴复长啸”(《竹里馆》)二句,借竹林琴音传递了作者的超然心境。

    ②紫藤萝以盛放的姿态展现生命的活力,韩愈《晚春》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同样以漫天飞舞的姿态,展现了万物竞发的生命气象。

    征途寻芳

    ③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但最终跨越艰险取得胜利。

    ④《驿路梨花》中寻找茅屋主人的历程一波三折,最终谜底揭晓,恰似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山河流芳

    ⑤王安石登高远眺,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

    ⑥岑参东望故园,吟出“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入京使》)表达思乡之情。

    ⑦杜甫望泰山之景,以“”(《望岳》)抒发壮志豪情。

  • 3、【美文生芳】同学们摘抄课文美句制作成以下书签。完成小题。

    纯洁无邪

    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①香气四yì的梨花林。 

    ——《驿路梨花》

    翠竹

    【甲】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井冈翠竹》

    生机勃勃

    紫藤萝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乙】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 地②lǒng zhào着我。

    ——《紫藤萝瀑布》

    (1)、 根据拼音写出符合语境的汉字。

    ①香气四yì  
    ②lǒng zhào 

    (2)、 以下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翠竹”书签▲处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B、坚韧不拔 C、盘虬卧龙
    (3)、以下对书签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么美丽”中“多么”的词性是助词。 B、“风吹雨打” “永不低头”是偏正短语。 C、【甲】句使用排比的修辞,强化情感。 D、【乙】句结构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4)、 书签是常见的阅读工具。请根据你的日常体验,列举书签的两种作用。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选择,有挑选,选取的意思。人生中,我们常会面临许多选择:在困难面前,是坚持还是放弃;在成功面前,是骄傲还是谦虚;在失败面前,是奋进还是气馁;在机会面前,是果断还是迟疑……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以“选择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及学校的相关信息;

    (3)不少于6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家柿子的滋味谁挡得住?”

    赵畅

    ①立秋过后,老家的柿子也开始由青转红。只是,真正红透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等待。时间就像一个画家,它似乎每天都在为柿子上色,不见其红却日有所红。渐渐地,它终能将其摇曳成秋日里最绚丽的天然锦绣。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母家,对于柿子有着比常人更深挚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之时,柿子曾做过果腹的食物,更因为它几乎是老家唯一的水果。那些年里,尽管柿子也可以上街去卖,但集市路远而柿子价格又贱,所以村民们大多都是自我消费。

    ③平日里,柿子树是最不起眼的树种。到了春天,虽有芽绽出,有叶初展,肯定也难与开满花的桃树、梨树媲美。但是,柿子树的静寂与低调都是积蓄和等待。当树叶长成时,尤其当青青的小柿子包在密密的叶子底下的时候,这满树凝翠的柔波,便开始招引人了。

    ④当柿子还是青涩一片的时候,若哪天突然有红柿子横空出世悬挂枝头的话,小伙伴们惊喜的目光总是会齐刷刷地聚焦其上。只怨树太高,大家不敢随便攀爬,只能望洋兴叹。玩耍时瞟下它,走路时盯着它,心里默念它能早早地自己从树上掉下来

    ⑤一天,我与伙伴们突然发现水井旁的柿子树顶上挂着一只熟透了的红柿子。禁不住伙伴们的百般怂恿,我脱掉外衣,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树去摘,结果居然还被树上的一群大头蚂蚁咬了,不得不跳到树下的水井里“救命”。祖父母见我一身湿漉漉的,问到了真相,既批评我不该偷摘隔壁大妈家的红柿子,又责备我不该不顾危险地爬树、跳树。隔壁大妈闻讯赶来,不仅没有嗔怪,反而宽慰我:“你呀,如果喜欢我家柿树上的红柿子,你尽管去摘,都说‘亲不亲,邻居情’,你大妈家的柿子树,就是你们家的柿子树。不过,你不要随便去爬,很危险,得借专用工具。”大妈的这番热心话,反而说得我满脸像那红柿子了。

    ⑥当年柿子树都是分到各户的,柿子挂红的时候,村民们总会全家总动员采摘柿子。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棵树上都会被刻意留下三五只柿子。村民们说:“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鸟雀们觅食困难。留下一点儿柿子,也是为了帮助它们过冬。这可是咱祖上传下来的做法呵!”

    ⑦结束寄养生活以后,我回到了城里父母身边。每当柿子上市的季节,小叔先行送上的一大筐柿子,总是让我们全家喜出望外。其实,我的父亲比我更喜爱老家的柿子。父亲因贪吃柿子患了柿石症,动了生平第一次大手术。面对手术取出来的足有四公分直径的“柿石”,全家人便开始轮番“教训”:今后千万别再贪吃柿子了。然而,父亲尽管嘴上说要接受教训,但第二年开始他依然照吃不误,他给出的理由是:“老家柿子的滋味谁挡得住?”

    ⑧我已经好多年没回老家了。去年,正当柿子上市的季节,应小叔之邀,终于回来了。深秋时节,是老家一年中最美的时候。从房前屋后到田园山麓,除了柿子,还多了游客——有的手拎一筐柿子返程,有的一边吃柿子一边笑呵呵地交流着,有的在与家门口摆摊的老妇讨价还价,还有的爬上树去亲自体验采摘……小叔说:“咱村里的柿子而今人见人爱,市场上特别走俏。为了满足外地客人的需求,村里好多人家还搞起了电商……”村民们的小康生活如同当今的柿子一样红火起来。

    ⑨我看着当年爬过的邻家那棵柿子树,除了树身稍稍变粗,它还是那个模样,带着一抹秋日的暖色,另有一番诗意……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⑤⑥两段围绕柿子写了哪两个故事?简要分析“我”在文中回忆这两个故事的原因。
    (2)、按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玩耍时瞟下它,走路时盯着它,心里默念它能早早地自己从树上掉下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有的手拎一筐柿子返程,有的一边吃柿子一边笑呵呵地交流着,有的在与家门口摆摊的老妇讨价还价,还有的爬上树去亲自体验采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是父亲说的一句话,无法统领全文。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末尾“另有一番诗意”有什么样的含义。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于园媛

    ①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国画传世珍品《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其山水图像与青绿色彩延展到服装、器具、装饰、舞美等众多领域;《中国诗词大会》以精彩的诗词接龙和“飞花令”,增强了节目的冲突感,在社会上掀起吟咏诗词的热潮;《国家宝藏》邀请影视演员演绎文物故事,让历史文化得以鲜活呈现……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②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③首先,内容和形式创新是根本。有学者提出,近年来“出圈”的传统表演艺术多以“熟悉嫁接陌生”的形式展现,形成“反差式创新”。京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形成了固有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长期以来,观众津津有味地欣赏的就是一句唱词、一个身段里展现的韵味和风采。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套路化的弊病,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还要有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比如,白先勇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为昆曲创新开辟出新的道路

    ④其次,形象传达必不可少。触屏时代,信息传播以秒计时、以“短平快”为特点。文艺作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一个“高光时刻”、一位“亮点人物”、一套醒目的“包装”,这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让其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吸引众人的目光。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一句“十八岁少年的千古绝唱”,就让《千里江山图》与画家王希孟令人震撼的传奇故事一起抵达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内心。在文艺作品传播过程中,高光时刻、优秀人设,能为作品抵达观众内心之路照明——那一束光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并牵引着观众走完整个审美旅程。

    ⑤再次,适应平台属性变化非常重要。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许多现象级的传统文化类作品都借助新媒体和短视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形成跟观众的情绪有关。观众观看相关作品短视频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情绪消费。当相同的情绪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情绪共振,助力相关作品迅速“出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视频的形式和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视频带给人的心理和精神价值会越来越多元,喜欢看视频的网友会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类作品面临的传播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

    ⑥各种要素交织共存的传播生态给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提供了多重机会,也带来更多挑战。唯有把握机会,适应变化,方能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破圈”成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心论点是“唯有把握机会,适应变化,方能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艺术‘破圈’成功”。 B、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艺术要“出圈”需要内容和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艺术“破圈”的原因,层次清晰,事实与道理并重,论证有力。 D、在“短平快”的触屏时代,传统文化类作品只要有高光时刻和优秀人设就可以获得成功。
    (2)、有同学认为本文第①段并未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且与中心论点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学校邀请本市粤剧团团长来校开展“弘扬非遗文化”主题讲座,除宣讲粤剧艺术魅力外,团长也提到了剧团目前面临的观众锐减的困境。请结合文本,给团长提建议。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崩寄臣以大事也/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B、至于斟酌损/慕圣贤之道 C、蜀/学而不则罔 D、郤正之/村中有此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若 王 后 问 宜 泣 而 答 曰 先 人 坟 墓 远 在 陇 蜀 无 日 不 思

    (4)、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种说法的依据吗?(用原文语句回答)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
  • 8、在毕业季到来之际,班级开展了“名著伴我行”专题活动,希望同学们能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解答成长困惑。请完成以下题目。
    (1)、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写道:“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有同学认为这几句现代诗与《春望》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毕业离别季,很多同学身陷迷茫,请针对毕业困惑清单上的某一个问题,从三张卡片中任选其一,结合所选卡片中“知音”的经历为其中一名同学排忧解惑。

    毕业困惑清单

    小广:我的成绩一般,就怕考不上好学校,我该何去何从?

    小粤:我已经被××学校提前录取,现在学习还有意义吗?

    小东:对于高中学校的选择,我有点迷茫。

    初心卡

    知音:杜少卿“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苏轼

    理智卡

    知音:简·爱“让我们首先遵循理智吧,它是可靠的向导。”

    ——法朗士

    意志卡

    知音:保尔·柯察金“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杰克·伦敦

  • 9、为响应“世界湿地日”主题活动,班级准备制作湿地保护宣传手册,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湿地也是许多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材料二:

    (1)、请根据材料一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湿地的功能。
    (2)、小粤把“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分享到了班级群里,请你向班里的同学介绍该标志的构成要素及寓意。
  • 10、默写古诗文。

    (1)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2) ,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5)云岭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绿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湖泊;有“树绕村庄,”(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这样树木围绕、水池充盈的村庄;有“”(陆游《游山西村》)这样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的老百姓。

  • 11、阅读以下内容,写一篇作文。

    生活处处皆风景。有人视野中装满了青山绿水,有人专注于科技的迭代升级,有人钟情于家乡的人情风物,有人眼眸里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请以《我的眼里只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泄露真实人名、校名。

  • 12、任务三:成长启示

    根据祥子与保尔命运的差异,结合作品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

  • 13、任务二:命运思辨

    结合链接材料与原著内容,分析造成祥子与保尔不同结局的原因。

    链接材料:

    ①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

    ②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

    ——《骆驼祥子》

    ③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4、任务一:苦难淬炼

    保尔和祥子都经历了生命中的苦难,请完成下列表格。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落:①攒钱买的车被大兵抢走。②(A) ③虎妞难产,祥子卖车安葬虎妞。

    四次死里逃生:

    ①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因为 (B)头部受了重伤。③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④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 15、阅读

    又到椿芽飘香时

    毕传高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新修的水泥路刚被夜雨洗得发亮,山上的野樱还未谢尽,榨林的竹林里早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笋尖。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招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③“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皴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④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香椿多长在老宅旁、竹篱边、山林里、梯田坎上,越是贫瘠处越生得精神。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勾,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⑤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全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莱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霎时间香气撞开雕花木窗,浸过晾着草药的竹匾,惊醒了梁上打盹的花猫。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之气都收在碗里——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⑥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篓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⑦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早,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母亲说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夜里我们姐弟仨就着腌萝卜喝粥,却觉得比往日更有滋味。

        ⑧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蜷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衰者,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⑨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倏然又见老屋炊烟袅袅。窗外的霓虹映着玻璃上的雨痕,竞幻化成老家山涧的飞瀑流泉。

        ⑩又一次梦回乌沙畈。门前那株香椿愈发苍劲,枝干上系满红布条——都是求医问药的外乡人挂的。原来老树竞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药王椿”,说是用它的芽尖煎水可治咳喘。醒来翻看手机,家人群里正热闹:姐姐在晒新采的椿芽,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
        ⑪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

    (《光明日报》2025年4月5日)

    (1)、【香椿之辨】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中“揉碎”一词,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写出香椿香气的弥漫。 B、第⑤段“金玉相融倒入锅中”一句中,“金玉”分别比喻蛋液与香椿芽,既贴合金黄蛋液与翠绿椿芽的色彩特征,又暗含作者对食材的喜爱之情。 C、第⑦段写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送给菊芬嫂,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喜欢炫耀的性格。 D、文末“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与自然景物交融,传递出温暖的故乡情与对亲人的眷恋。
    (2)、【香椿之忆】文章围绕家乡的香椿依次回忆了哪些事件?请结合文章③⑧段内容,按顺序概括填空。

    段落

    事件概括

    段落

    事件概括

    祖父念叨关于香椿的老话。

    关于香椿的传说与典籍记载

    A

    C

    B

    母亲为“我”准备香椿茶。

    (3)、【香椿之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4)、【香椿之情】结合第⑥段,分析作者“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的原因。
    (5)、【香椿之义】文章第⑧段作者说“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请结合全文,探究“山野的魂魄”的具体内涵。
    (6)、【香椿之旨】《又到椿芽飘香时》一文拟收录于班刊,你认为本文最适合归入以下哪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阐明理由。

    栏目: A.平凡人物   B. 生活哲思   C. 乡土风情

  • 16、阅读

    【材料一】

    “公园20分钟效应”,一场心灵的疗愈

    宗小宁

        ①在很多城市里,一些人行街道都被改造成有一抹绿意的街心公园。即使绿化面积不大,但是能让人驻足停留。这些穿插在不同写字楼、不同小区之间的绿意公园,在日常生活里可以带给人们很大的舒适感。不少人惊喜地发现,在公园哪怕不做运动,只是坐在长椅上待20分钟,就会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因此,这也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②公园20分钟效应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助理教授玛丽科洛·亨特博士等人揭示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公园里与自然接触20~30分钟,对于缓解压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③为什么这短短的20.分钟会有如此魔力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身心都渴望与自然亲近。当你在公园里看到乌语花香、翠扶风、绿草茵茵,这些自然元素就像一剂良药能够瞬间安抚都市人的心灵。研究发现,仅仅在公园待上20分钟,能显著降低我们的应激激素水平。应激激素是我们在面临压力时身体释放的物质。长期高水平应激激素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这20分钟的公园时光,就能让我们暂时逃离忙碌和压力。接触自然环境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④其实,能不能真的实现“20分钟公园效应”,从实践上看一定要离得足够近。近年来,多地开展“增绿”行动。以北京为例,自2017年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以来,北京拓展多元“增绿路径”,不断扩大城区绿色空间,城区街巷或腾退还绿,或疏解建绿,或见缝插绿,截至2022年,全市已实现“留白增绿”8844.2公顷,相当于新建13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移步换景,“留白增绿”为居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是口袋公园,还有转过街角遇到美的边角地。2023年,北京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新目标:北京市民身边将再添22处城市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全市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率年内将达89%。这些行动,支撑了人们“公园20分钟效应”的落地。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2日, 有删减)

    【材料二】

        《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使不做运动,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会使人状态更好。“公园20分钟效应”应运而生、火热出图。在实践者口中,它有更浪漫的名字:自己和地球的约会。

        去北京龙潭湖公园,欧嘉海只会做一件事:发呆。草地、长椅、亭子,这,些能停留的地方都被他视为忙里偷闲的心美驿站。“人也需要给自己充电,来消解负面情绪、放空心情。”作为游戏脚本设计师,欧嘉海对“公园20分钟效应”的理解很朴实,他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回血”。对此,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安静表示,现代人的压力很大,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压方式。“在公园长椅上发发呆、观察一下周围人的生活,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光,让内心世界得到休息和放松。”

    (摘自中国新闻网2024年5月27日, 有删减)

    【材料三】·

        某市市民在公园出行的社交场景调查情况          某市市民日常游玩的公园类型调查情况

           (数据来源:中规院风景院公众号2024年2月2日,有删减)

    【材料四】

    光明区公园打卡地

    大顶岭绿道

        虹桥与大顶岭绿道的“梦幻联动”,户外人士狂喜。出了虹桥,沿着大顶岭漫步,穿梭在山水间,感受自然与生命力。最绝的是那三桥——浮桥、悬桥和探桥,走在上面,感觉像是在空中漫步。不管是骑行还是徒步,在这儿都能和大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

    明湖公园

        妥妥的光明生态明珠。湖水清澈,大片草坪就像绿毯,野餐、晒太阳,舒服到不想走。湖边步道溜达溜达,微风带着湖水的清断;别提多惬意!

    (摘自深圳光明公众号2025年1月27日, 有删减)

    (1)、为什么公园20分钟具有如此魔力呢?请结合材料一分点概括作答。
    (2)、材料二引入了游戏脚本设计师欧嘉海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写出两条市民在公园出行方面的结论。
    (4)、小光计划假期与家人(含老人和5岁孩子)到光明的公园游玩,希望选择一个可以轻松散步、适合拍照,同时有休息区域方便老人孩子歇脚的公园。请结合材料四,为小光推荐合适公园并说明理由。
  • 17、阅读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失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有删节)

    【乙】张仲殷,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 , 游步林薮。见一老人持弓,逐一鹿绕林,一矢中之。仲殷惊赏。老人曰:“君能此乎?”仲般曰:“固所好也。”乃拜乞射法。老人即命弓矢,仰首指一树枝曰:“十箭取此一尺。”逆发矢十只,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仲曰:“敬服。”逆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数日,仲般已得其妙。仲般艺日新,果有善射之名。受其教者虽童子妇人即可与谈武矣。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减)

    【注释】①弹:这里指弓箭。②林薮(sǒu):山林湖泽。借指隐居的地方。此处指山林里。③跗(fǔ):脚背;足。

    (1)、借助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语句

    方法

    释义

    有卖油翁担而立

    语境推断:“担”指担子,卖油翁“立”在一旁观看陈尧咨射箭,可推断“释”与担子的动作相关。

     

    以杓酌油沥之

    成语助记:不徐不疾

    习弓马

    迁移所学:知之者不如之者(《〈论语)十二章》)

    发矢十只

    查阅词典:①道路;②成长,养育;③就,于是

     (填序号)

    (2)、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仲殷艺日新,果有善射之名。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卖油翁对“当世无双”的箭术“但微颔之”,显露出超然的冷静。 B、乙文中,老人用十支箭射落十段碎枝,接成一尺,以此展示射术之精妙。 C、甲文和乙文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使叙事紧凑而富有层次。 D、文中画线句子正确的断法是“受其教者虽童子/妇人即可/与谈武矣”。
    (4)、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这两则故事在学习方面分别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 18、古诗词中蕴含着古人对生态的观察与感悟,这些智慧对当下建设仍有启发。
    (1)、当游客登上光明科学顶观景台,极目远眺,新城绿脉尽收眼底,杜甫《望岳》中“ ,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2)、松白路木棉花絮随风飘散,正如《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 ”诠释朴素生命亦能创造春天。
    (3)、月光下的大顶岭绿道深处竹林静谧,此景正应了王维《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的隐逸意境。
    (4)、穿越虹桥公园山径时,发现若隐若现的生态廊道,顿悟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哲理。
    (5)、明湖公园荷塘中,荷花自淤泥挺拔而出,洁净无瑕,正如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之姿。
    (6)、茅洲河雨夜蛙鸣“呱呱”,重现赵师秀《约客》中“ , 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经典场景。
    (7)、行走在湿地公园,看到青苔悄然爬上石阶,绿意浸染栏杆,联想到了《陋室铭》中“”。
    (8)、漫步于鹅颈水公园的小径,路旁落花铺就诗意锦毯,融入沃土,守护来日的葱龙,恰似龚自珍笔下“”的生动注脚。
  • 19、2025年4月19日14点,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将举行“数字文明与产业革新”专题讲座,地点在二楼报告厅,拟邀请某高校王教授主讲,请你根据要求将邀请函补充完整。

    邀请函

    尊敬的王教授:

    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

    2025年4月10日

  • 20、小光在深圳科技馆(光明)体验“科技之美”时,联想到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你认为小光联想此诗句是否贴切?请说明理由。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