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 ,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委:舍弃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未尝稍降辞色 色:颜色 D、俟其欣悦 俟:等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必以分人 C、益慕圣贤之道 无丝竹之乱耳 D、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如土石何(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我)收集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B、(我)收集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我)抄写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D、(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4)、下列从选文得出的道理,只能在甲文中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①交友应以信
②待人应以礼
③求学应以勤
④辩驳应以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 B、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让成都市民常常能够在天晴时看见远方的雪山。 C、校园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D、为了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文化中国行”系列活动。
-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可敬的。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清扫每条街道,为市民创造洁净的环境;人民教师诲人不倦 , 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 , 还原一件件残损的物品……说到他们,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A、一丝不苟 B、诲人不倦 C、妙手回春 D、油然而生 -
5、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看完了所有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B、优雅风度靠祖祖辈辈的经验积淀而成,且标致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 C、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连声的一刹那。 D、她从池边崛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娃娃样的东西。
-
6、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铭记(míng) 皎洁(jiǎo) 酣然入梦(hān) B、积攒(zǎn) 洋溢(yì) 不折不挠(náo) C、雕镂(lòu) 淳朴(chún) 花团锦簇(cù) D、冠冕(guàn) 恳切(kěn) 接踵而至(zhǒng)
-
7、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 , 借助你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作文1
“点燃”不仅是物质上的发光与发亮,也象征着情感上的唤醒与激励、精神上的觉醒与激发、思想上的点醒与激活。
作文2
“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饺子导演的这句话成为他们主创团队打磨作品的座右铭。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
8、文学类文本阅读
苹果树苗
崔民
①电话铃声响了,李大川抓起话筒。电话里面问:“是山岭村吗?”李大川说是。对方又问:“您叫李大川,对吧?”李大川说对。那边接着说:“噢,这就对了,请您三天内到黄岭火车站取货,货物名称是苹果树苗。”
②李大川一听有点儿蒙,忙问道:“师傅,麻烦您看一下,发货人是谁,别弄错了。”电话里说:“错不了,发货人叫王星亮。”李大川一听,脸色顿变。等他醒过神来,那边电话挂断了。
③四年前的一天,村支书李大川刚迈进村部大门,就听身后有人喊:报告!李大川转过身看,是王星亮。只见他穿着新军装,格外精神。他来了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李大川笑了,夸他穿上这身军装真威武,将来会有大出息。
④王星亮的爹过世早,他跟娘相依为命长大。他长到 18岁,跟娘说要去参军。娘望着高大的儿子,心想孩子真是长大了。
⑤李大川知道王星亮的心事,他放心不下他娘。李大川拍拍王星亮的肩膀,说:“你娘的事交给我了,你放心去保家卫国吧。”王星亮又给李大川敬个礼,离开了村部。出了村部的门,王星亮又折回来,说:“这几天夜里,我一闭眼睛,就想这里的大山、这里的河流、这里的乡亲……李伯,我要跟您一样,退伍后就回到山村来。”
⑥王星亮参军一年多的时间,就荣立了三等功。喜讯传到家乡,李大川拿着王星亮的立功证书,喜滋滋地站在村部大院,扯着嗓门喊:“咱村有喜事啦!看看,王星亮给咱山岭村争了光,长了脸。我早就说,这小子是个好苗子。”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王星亮的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⑦王星亮到部队后,常给李大川写信。在信里,他诉说着自己的部队生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再就是感谢李大川照顾他娘。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李大川很欣慰,觉得王星亮有出息,还不忘本。
⑧王星亮参军快四年的时候,李大川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
⑨晴天里响惊雷。李大川顿感心如刀绞、天旋地转。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穿着崭新军装的王星亮向他跑来,立正敬礼,说报告。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聚拢在村部大院。李大川哽咽着,颤声喊道:“王星亮,你是好样的!”乡亲们得知这一噩耗,有些人开始抹泪,也有些人齐声喊:“王星亮,好样的!”那喊声在翠绿的群山中久久回荡……
⑩李大川到火车站取苹果树苗的时候,请求车站工作人员帮忙,查找到了发货人的电话号码。他心急火燎地打去电话:“我收到了你们发来的苹果树苗,我想知道,发货人到底是谁?”电话里说:“我们是受发货人委托,直接发给收货人的。这个苹果树苗的发货人绝对是王星亮,没错啊。”电话那头接着又说: “这个事我记得挺清楚,这个人是军人,很爽快。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这不,今年苹果树苗出来后,我们就优先给你们发运了。”
⑪李大川清楚了,这批苹果树苗,是王星亮牺牲前就买好的。他手握着电话筒,凝视窗外,远处的青山在他的视线里模糊了。
⑫将苹果树苗运回村部大院,李大川再次捡起那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钢轨敲得山响。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赶到大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⑬乡亲们含着泪,扛着苹果树苗,跟着走在前面的李大川和王星亮的娘,向大山奔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5年1月)
(1)、【情节梳理】梳理小说情节,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完成内容填空。(2)、【技法欣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二选一作答)A.小说叙述常设置悬念,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试对本文第②自然段的悬念设置作简要分析。
B.小说叙述时常用不经意的一笔,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一些“暗示”,即通常所说的“伏笔”。“伏笔”有“伏”必有“应”,试找出本文中的一处伏笔,并作简要分析。
(3)、【语言品味】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一些特别的词句,它们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请对下列句子细加品味。(三选二作答)①他来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②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
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4)、【主题探究】小说塑造退伍老兵李大川这个人物形象,它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
9、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班级举办“我的AI时代”分享会,下面是小组收集的三则素材,请完成任务。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专用人工智能,只能通过一套特定的算法,完成特定的任务。通用人工智能又称强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它能接收不同类别、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包括文字、影像、语音,然后把它们融合在一起,遇到新任务时,就可以快速“想到”做过的相关事情并调用掌握的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人工智能(AI)是数字时代的“大脑”,正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AI类型
解说
示例
感知类
识别和理解图像、声音和语言等信息
智能照明系统:感应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
认知类
具备理解、推理和决策能力
反诈APP:对来电、短信、App等进行识别、预警。
生成类
辅助生成文本、图像、音视频
Deepseek:知识问答、创作、文件分析、逻辑推理等。
为什么用同样的生成式AI,生成的内容有优劣之分?
生成式AI与人交互的原理是:分析提问语→调取对应的数据→处理数据并输出。同样的生成式AI,影响其生成内容质量的是提问语。在与AI对话时,一要规范;二要精准。
(基于资源整合)
【材料二】
①小语了解DeepSeek的相关知识后,与它展开对话尝试。小语输入的信息是:帮我写一篇调整婴儿睡眠方法的文章,结果DeepSeek生成了一篇杂乱且重点不突出的随机方案。
②《DeepSeek实战指南》一书认为,人们在使用DeepSeek时总是难以获得满意的答案,问题往往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者陷入了“提问误区”。针对上面案例,笔者借鉴书中方法对小语的提问进行了优化:通过“基础信息+明确目标+具体方向”的公式让AI从“懵圈助手”华丽变身为超能“外脑”。
③小语:我是一名母婴博主(角色),请帮我写一篇关于调整婴儿睡眠方法(主题)的经验文章(内容类型),用于小红书分享(场景)。
④核心要求:重点突出温和调整法+作息时间(关键信息)
(节选自《DeepSeek实战指南》, 有删改)
【材料三】
新文盲的标准已经不再是识不识字,而是会不会训练专用领域小模型(如用 AutoGPT整理读书笔记),是否具备基础算法思维(理解推荐系统如何影响认知),能否判断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如AI具有立场偏见等问题)。当AI生成无数答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断对错”。 “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却是错误的信息,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或者细节。
此外,通过脑机接口实验发现,人类对“共情眼神”“安慰性触摸”的神经响应,AI模拟成功率仅 38%;在心理咨询行业的调研显示,虽然AI辅助诊断准确率 72%,但患者满意度却不足30%,情商在AI时代具有较难的替代性。
(选自《新华社》2025年3月9日,有删改)
(1)、结合材料一,判定下列三类产品属于哪类AI。“小爱音响”能识别语音指令播放音乐、预报天气等,所以它是①; “文心一言”能根据输入要求,生成逼真插图,所以它是②; “高德地图”能分析车辆、道路和用户信息,智能判断路况,所以它是③。其中后两者都属于④(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
(2)、小州平时喜欢体操运动,最近压力比较大,他打算让DeepSeek给他制定一份可在室内进行的课间运动方案,请结合材料二,完成下列指令设计。DeepSeek指令设计:
我是一名九年级学生,请帮我制定 ①。
核心要求:重点突出 ②。
(3)、 AI时代对我们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三则材料,为“我的AI时代”提三条建议。 -
10、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①,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 , 端坐彻日,㦎②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减)
【注释】①遗迸:因战败而奔散的残兵。②㦎:通“婳”,斯文,文静。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属参军马谡先锋 “属”通过查字典有“连接、嘱托、隶属”等含义,判定选择为“隶属”。 B、郃不能克 “克”借助成语“克敌制胜”联想,推测为“攻克,胜利”。 C、迁后典军 “迁”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思考分析,推测为“降职贬官”。 D、手不能书 “书”通过查字典有“书信、文书、写”等含义,判定选择为“写”。(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B、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C、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D、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A、王平曾是曹操的手下,后投降先主刘备,在街亭战役中,曾劝谏过马谡。 B、王平为人忠勇,他战中坚守阵地不退,战后受到了推崇表彰,加拜参军。 C、王平识字不过十字,理解力弱,喜欢听人读《史记》《汉书》。 D、王平不足之处是性情狭隘多疑,不够自信,总担心被别人看轻。(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到夕,端坐彻日。
【翻译助力】谑:开玩笑,嘲弄。
-
11、课内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小州对“趋、走、奔、赴”四个词的含义进行了梳理,错误的一项( )A、A B、B C、C D、D(2)、“以中有足乐者”中的“足乐”意蕴丰富。下列对“足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A、“足乐”是以追求圣贤之道为精神寄托,体现专注学问的充实。 B、“足乐”是无惧求学途中自然环境的严酷,表现不怕吃苦的精神。 C、“足乐”是面对物质条件匮乏的自我安慰,隐含对现实的无奈。 D、“足乐”是对同舍生华丽衣着的不以为意,展现粗茶淡饭的知足。(3)、小文学习本篇,从“劝”字出发,探寻古人“劝”的艺术。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 )A、宋濂劝学马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以他人的故事勉励马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B、孙权劝学吕蒙,情真意切,现身说法,既有君主的严格要求,也有兄长的殷切期望。 C、邹忌劝谏齐王,以小见大,劝说巧妙,以日常小事,形象故事层层推进到治国之大道理。 D、诸葛亮劝谏后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有老臣对先主的感激,也有对后主的忠心。 -
12、古代诗歌欣赏
蝶恋花·送春
[南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____青春① , 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②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青春:指春季。②便:即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A、随风飘舞的柳絮引起词人的想象,柳絮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探看春的去处,把春找回来。 B、词人远望暮春碧野,听到传来杜鹃的欢啼声,词人以为杜鹃无情,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愁苦。 C、词人用“黄昏”“潇潇雨”两个意象,描绘一幅黄昏时分春雨潇潇的画面,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D、词的上片借“柳”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情,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得,无奈送春的伤感之情。(2)、你更喜欢把下面哪个字放入横线中,请简要说明理由。楼外垂杨千万缕,欲____青春,少住春还去。
A.留 B.系 -
13、整本书阅读(1)、小州想了解“汉字文化”,下面选择的内容或策略错误的一项( )A、关联性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 B、选择性或拓展性阅读许慎的《说文解字》 C、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 D、从造字和用字法角度分析汉字森、刃、羊、然等。(2)、人与人从相逢到相知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参照示例,从《水浒传》《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任选一部,写出两个人从相逢到相知的过程,150字左右。
示例:在《水浒传》中,李逵初遇宋江时,听闻他是“及时雨”,便纳头而拜。宋江见李逵耿直豪爽,慷慨赠银,两人结为兄弟。后李逵追随宋江上梁山,虽常因鲁莽惹祸,但宋江始终包容,李逵则誓死效忠。从萍水相逢到生死相托,这份情谊在忠义中愈发深厚。
-
14、古诗文默写(1)、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2)、 ,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3)、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 , 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5)、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谱写了壮丽的爱国诗篇,这些诗篇承载着他们对家国深沉的眷恋与无尽的担当。请默写一句饱含家国情怀的句子: , 。(限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
-
15、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继续了解家乡“渠县刘氏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
“渠县刘氏竹编”这门传统技艺至今保持生命力,其原因在于不断求新求变,与时代结合。刘氏竹编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是刘嘉峰,他把竹编当作一种技艺,致力于对竹编高难度技艺的极致追求与传承创造;新一代竹编创新人是刘江,他把竹编当作一种语言,从审美与艺术角度,让竹编回归生活;新一代竹编传播人是刘海燕,她主要负责竹编文化的宣传推广。他们以三重姿态守护这门技艺:____。当古老的竹篾遇上新时代的经纬,这门指尖上的艺术,正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激起粼粼波光。
(1)、【非遗守护】下列语句填入语段横线处,语意连贯,顺序最合理的一项( )①以竹为育,播文化之种,研发竹编文化课程,让竹编文化在美育、劳育、心理教育的土壤里萌发生机。
②在技艺传承与新时代创新中,渠县刘氏竹编既是案头雅致的文艺佳品,也是走向校园的非遗文化,甚至是国际舞台上的东方名片。
③以竹画形,守工艺之本,让每一根竹丝都烙印着传承的坚守;
④以竹达意,融时代元素,表达当代的美学追求和展现时尚风格;
⑤2022年刘氏瓷胎竹编花器《莲籽》在第五届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大放异彩。
A、④③①⑤② B、③④①⑤② C、⑤②③④① D、⑤②④③①(2)、【非遗采访】小州和小文准备采访刘氏竹编第一代传承人刘嘉峰,以下是他们采访问题的讨论,请你加入。小州:小文,你想向刘嘉峰老师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小文:我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竹编字画”。
小州:我更想了解他在追求高难度竹编技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小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点。你帮我看看,我这样提问合适不? “刘伯伯,你好!你首创的‘竹编字画’得益于什么灵感?”
小州:因为采访问题要注意用语得体,我建议你把采访称呼改为“您”。你也帮我看看,我的采访问题是“刘伯伯,您好!您能谈谈刘氏竹编的发展历史吗?-”
小文:谢谢。小州,你的采访问题估计达不到采访目的,建议你修改为①。
小州:谢谢你的建议。
小文:为了深度挖掘“竹编字画”方面的内容,我该怎样进一步提问呢?
小州:②。
……
小文:这么一讨论,采访问题更得体,有针对性了。
小州:我们明天去采访吧。
(3)、【非遗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有的面临着传承困境。请结合活动材料和下面的图表,谈谈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思考。(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报告》)
-
16、初三年级开展“邂逅家乡非遗,赓续文化血脉”实践活动,你所在小组负责宣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渠县刘氏竹编。下面是有关它的一段介绍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走进渠县刘氏竹编的艺术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竹编字画、瓷胎提花竹编艺术品、双面竹丝编画等作品映入【眼帘】,栩栩如生。渠县竹编技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賨(cóng)人以竹为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唐朝,竹房、竹笠、竹椅等日用品在市井【巷陌】展现着竹艺之美;清代,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 , 成为朝廷贡品;民国初年,渠县竹编艺人李开文的竹丝宫扇,精美绝伦。新中国成立后,竹编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巴山竹痴”刘嘉峰首创的“竹编字画”收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全》,他首创的“提花编织法”实现明暗分层的竹编工艺突破。
在竹编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中,渠县刘氏竹编形成了“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它的工艺绝活是“提花编织”“以竹作画”,其精髓在于将传统竹编技艺与书画艺术、陶瓷工艺深度熔合。双面竹丝编画技艺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形成独特的编织技法,能达到编画纹理【清晰】、意境明朗、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瓷胎竹编技艺巧夺天工 , 它将竹丝紧贴瓷面,随胎编织,形曲篾曲,最终达到竹丝与瓷胎浑然一体的效果。
(1)、材料中加括号词语的读音判定错误的一项( )A、“眼帘”中的“帘”的边鼻音判定为“lián”。 B、“追溯”中的“溯”的平翘舌判定为“sù”。 C、“巷陌”中的“巷”多音字辨音为“hàng”。 D、“清晰”中的“清”的前后鼻音判定为“qīng”。(2)、材料中画横线词语字形判定或修改错误的一项( )A、因为表达的是“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的意思,所以“琳琅”一词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一时名声很大”的意思,所以“名噪一时”一词没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精美巧妙,超过同类”的意思,所以“精美绝伦”应改为“精美绝仑”。 D、因为表达的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的意思,所以“熔合”应改为“融合”。(3)、材料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栩栩如生 B、入木三分 C、巧夺天工 D、浑然一体(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 )A、在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渠县刘氏竹编形成了“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 B、渠县刘氏竹编在竹编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中,形成了“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 C、在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渠县刘氏竹编形成了“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的艺术特点。 D、在竹编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中,渠县刘氏竹编形成了“薄如翼,细如丝,轻如尘,织如锦”的艺术特点。 -
17、当生活让你感到乏味时,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平淡的日子里也有星光闪耀;当挫折让你感到沮丧时,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那些挫折正是你成功的垫脚石……许多事物,既然无法改变,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天地”。
请以《何不拥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
18、现代文阅读Ⅱ黄河魂
聂还贵①阳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在北方,在黄河,却是一片沉静。分明埋伏了千军万马,却荡漾不出一丝一毫的声响,静得直叫人心里发毛。
②有一天,或许是正午,或许是在傍晚,黄河开始阵痛了,黄河孕怀的春天就要分娩了。黄河阵痛是惊心动魄的,黄河之春的分娩牵挂得人夜不能寐。
③冰层下由冷到暖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黄河春水,生生胀痛了音乐一般蜿蜒的河床,一浪浪的锋牙利齿,撕咬着厚厚铁坚的冰层。冰面上,明亮亮浮动一层热气,经了阳光的笔墨,像宋代山水画的皴法,像一朵朵淡淡紫烟,袅袅然在那里开合聚散。一个湿漉漉、活泼泼的春天,像一条金鱼,随时会跃出水面,以盎然生机和蓬勃刷新人间。
④轰隆——黄河破冰之声,像一闪春雷,宣告了北国春天的诞生。
⑤钢化玻璃似的冰河,被长长而鲜鲜地撕开一道裂口,一道,两道……像叶脉状,像树冠形,像根须样,像蛛网图,像分叉的曲径,像一面银质的镜子被击碎……那碎裂的冰块,或巨硕,或玲珑。你挤我,我推你,你追我,我超你,满河床地碰撞着,交叠着,响亮着,其势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⑥火辣辣的黄河春水从冰缝里喷溅出来,像早晨的霞光一样鲜嫩炽热,温暖地照耀着每一寸天空和土地,歌唱着所有的希望和美好,打湿干燥的时间和人们焦灼的期待。
⑦冬小麦眨一眨惺忪的眼睛,白桦树舒展一下枝枝干干的筋骨,三叶草轻浅地唱起新绿的歌谣,深棕色的蚯蚓缓缓蠕动生命的复活。谁家的小马驹跑到了田野上撒欢?哪家的灰毛驴在院子里一边打滚一边欢叫?从一树枝头跳落到另一树枝头的,不是恼人的麻雀,那是忙着播音催种的布谷鸟……拉门声、开窗声、鸡鸣声、狗叫声、口哨声、鸽哨声、柳哨声、男人的咳嗽声、女人的嬉笑声、邻居间的对话声、农具碰击的金属声、学校的响铃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汇织成一曲春满人间的交响曲。
⑧之前江南的万紫千红,好像是北国黄河之春的铺垫、渲染和前奏。从黄河破冰那一刻开始,中国北方的春天就真正降临了,一场春天的好戏,拉开了宏烈的大幕……山有山性,树有树性,河有河性。黄河的河性在于生命的气势,一股扑面而来的雄浑气势。
⑨黄河之水来自雪山冰峰,天然就拥有雪莲、灵芝的高贵、圣洁与不朽,带了雪域高原特有的狂野和奔放。而九九八十一曲的险途,又使她积蓄了浑厚、包容的底蕴,千雕万塑出百折不回、吞吐风云的独特秉性和气势。那情形,一如日出带给万物以热情、感召和欢欣。
⑩日出!人间最是黄河日出,一幕万古长新的奇景大观。
⑪河天吞吐之处,帆样的白渐呈一扇宝石红艳。俄顷,随着扇面缓缓收拢,宝石红徐徐然浓烈、深重起来,红得像红灯笼映照的中国传统年夜,红得像我们胸中一团澎湃的激情与希望,直至红成一炉冲天的焰火。
⑫焰火的曲线和纹络状然分明、呼呼摇荡。兀然,红炉底部明灿灿地划出一道金弧,这金弧拔节而长,一寸一寸地攀升,一弯一弯地丰圆。眨眼间,一炉焰火吸纳收回,灿然生成一轮壮美无比的鲜红,轰隆隆点燃沉睡的时间和空间。
⑬黄河霎时跃动起来,巨大身躯灵性地摆动着,奔突着,欢腾着,翔舞着……以金波黄浪为鳞,以腾腾蒸气为须,一条神龙,巨龙,金龙,从天而降,泽被天下。
⑭我们脚下这片黄色土地,黄土地上生长的金色麦穗和向日葵,我们特征鲜明的黄色皮肤,我们与生俱来的对金黄色彩的热爱,以及我们几千年来的饱经风吹雨打的痛苦和欢乐,都与黄河这条金色的龙河有着一种天然的花与根那样的血脉相连……
⑮九曲黄河!黄河九曲!
⑯无论怎样曲折与蜿蜒,黄河一泓蓝澈的初衷亘古未变。回首望一眼身后永远的黄河,脚步就迈得像黄河波涛澎湃雄健。远方,不再遥远!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1)、读完文章,小语、小文交流了阅读体会,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小语:读完文章,两幅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小文:我觉得可以用和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这两幅画面的特点。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你挤我,我推你,你追我,我超你,满河床地碰撞着,交叠着,响亮着,其势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蔚为壮观。”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冰块奔流的情状。 B、“冬小麦眨一眨惺忪的眼睛,白桦树舒展一下枝枝干干的筋骨,三叶草轻浅地唱起新绿的歌谣,深棕色的蚯蚓缓缓蠕动生命的复活。”这句话描写的有姿有声有色,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C、第⑬段长短句有机组合,长句气势磅礴、节奏紧促,似狂想曲;短句句式整齐、节奏舒缓,似小夜曲。节奏分明的句式组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D、“九曲黄河!黄河九曲!”前一句强调“黄河”,后一句强调“九曲”,这种复沓句式,看似是语意简单重复,实则情感步步升华,层层浓烈。(3)、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内容与黄河无关,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4)、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深远,说说你的理解。 -
19、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纹者,文也。先民形鸟兽之状,法乾坤之意,灼纹于龟而成卜,镌纹于石而成图,錾纹于金而成铭,篆纹于竹而成简,绘纹于瓷而成器,墨纹于簿而成书……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艺术,纹样便是其中典范。
从景德镇工匠通过观察蜻蜓翅膀获得网纹灵感,到蜀锦艺人从山岚云雾中提炼出冰纨绮绣的清丽织纹,中国传统纹样始终遵循“观物取象”“应物象形”的创作法则。此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造物智慧,使容纳万象的纹样成为解读中国传统艺术范式的一柄密钥。
从巫觋符号、礼乐图式到民族美学代表,那些盘桓在陶器、织绵与建筑间的灵动纹样,是先民薪火相传、集体书写的文明史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原始社会文明中,纹样成为天人对话的符箓,将先民对生命的困惑与对未知的恐惧,都转化为可供观赏的视觉图谱。进入夏、商、周,那些被铸鼎象物的纹饰,将文明初醒的天地纳入礼制的经纬,完成了礼乐文明对原始巫术的驯化。及至清代,故宫御路上的海水江崖纹彰显出帝王统治山河的绝对权力——纹样此时已然成为承载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文本。
材料二 当我们行走于中国传统建筑之林中,目光所及,那些精致的传统纹样几乎无处不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们以线条的韵律、图案的隐喻、色彩的象征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建筑以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和谐之美,闪烁着千年文明的熠熠光辉。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即为瓦当,其通常为圆形或半圆形,上有精美图案或文字。在古建筑的众多构件中,瓦当看似毫不起眼,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有助于屋顶排水,还美化了屋面轮廓,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小小的瓦当之上,那些精巧细致的纹样,或为文字,或是图案,描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图腾崇拜,也为我们溯源中国建筑传统纹样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彩画,有“锦绣木衣”之称,是木建筑防腐的第一道防线。工匠先用由桐油等材料调制的灰、麻纤维和布制作地仗,然后在光洁的地仗上油漆、彩绘,颜料还起到防潮防虫的功用。除了实用功能外,彩画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分为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绘画的用色不拘程式,龙凤、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一系列图案巧妙组合,或深或浅,千变万化,在梁枋之上熠熠生辉,带给人一场视觉盛宴。
清晨,金色的阳光穿过云层,温柔地洒在金水河时,沉睡了一夜的紫禁城被唤醒。三大殿回廊的门窗上,棂格纹样令人目不暇接。步步锦,以直棂和横棂组成步步登高的图案,寓意仕途顺遂,步步高升;灯笼框,形似灯笼,造型圆润饱满,寓意团圆美满,生活红火。这些棂格纹样,不仅具有实用的透光、通风功能,更以其精美的造型,为紫禁城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雅致。
材料三 提起传统纹样,很多人或许认为它“老气”,甚至觉得对传统纹样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尝试是近些年伴随着“文博热”“国潮热”开始的。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工匠,都会结合时代的审美,对古老的纹饰加以改良,并创制出新的纹饰及纹饰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纹样创新的实践由来已久。
以牡丹纹为例,牡丹被赋予吉祥寓意,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大体是在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牡丹纹,已有从简略向精细发展的趋势;宋代的牡丹纹与自然界中的真实牡丹相似,花朵丰满,花瓣翻卷,常和缠枝纹搭配,寓意富贵连绵;元代的牡丹纹更为硕大,细节刻画精致,且出现了侧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视角的造型;明初的牡丹纹疏朗秀丽;清代的牡丹纹吸收了西方美术的画法、构图等,更显文雅之气。传统纹饰,正是这样在不断创新中得以流传下来。
21世纪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传统纹样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它们不再是博物馆中沉寂的历史标本,而成为沟通古今的视觉桥梁。当春晚舞台上的《年锦》惊艳全国观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更是中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即使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人的审美仍然离不开千百年前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
(以上材料均选自《读者欣赏》,有删改)(1)、阅读三则材料,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每空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纹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器皿、建筑、织锦等,能反映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习俗和审美特点。 B、由材料一可知,纹样最初的样式是先民从模拟自然事物开始的,并在模拟的基础上融入了创造智慧。 C、材料二介绍了瓦当纹样、彩画和棂格纹样,具体说明了纹样在建筑中的应用,并且三种纹样都兼具美观与实用的特点。 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纹样从诞生之日起,不论是样式、功能,还是文化寓意,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3)、下列对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画线句中“灼”“镌”“錾”“篆”“绘”“墨”这些动词可知,在不同材质上制作纹样技法不同。 B、由“从⋯⋯到⋯⋯”的句式可以推断出,材料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C、材料二画线句中“几乎”一词,说明纹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广泛,但也不是全部应用,体现了语言的周密严谨。 D、材料三第二段主要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纹样创新的实践由来已久。(4)、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三则材料,探究太和殿有数量众多的龙形纹样的原因。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节选自《故宫博物院》)
(5)、毕业来临之际,如果要在给同学的礼物上画一个纹样,你会选择什么?说说原因。要求:不得选择材料中提到的纹样。 -
20、文言文阅读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而行苟离俗,必与之友。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① , 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②为县吏,无所择避。常曰:“世可效仿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③,无於邑④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⑤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⑥操,位贱与贵比⑦德,斯可矣。”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注】①拔擢越次:破格提拔。②比:接连、连续。③乘田委吏:泛指小官。④於邑:愤懑。⑤别:辨别。⑥齐:同等。⑦比:并列。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行苟离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孔子之仕 闻之于宋君 C、不患爵之不尊 故患有所不辟也 D、耻名之不白 不耻下问(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B、“不恶位之不迁”,“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 C、王充交友注重对方的品行,不注重地位、年龄,这与他“为人清重”的品性相符。 D、王充讲述孔子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的心境与德行堪比孔子。(3)、借助资料,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词典》
豫:①安乐,快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②厌烦。“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③迟疑不决。“豫兮若冬涉川。”
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
(4)、文段展现的人格境界,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有所体现?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