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推荐名著。(1)、下列关于名著《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么有多远》开篇引用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一诗,把我们引入了浪漫神奇的宇宙星空,并揭示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现象。 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讲述了“地心说”打败“日心说”的经历,科学解释了“三角视差的限度”问题,介绍了认识银河系到探索河外星系的发展历程。 C、本书中,作者善于通过类比身边的事例来解释比较抽象、常人少有机会接触的科学概念。比如,作者在解释“光年”这个名词时,将之与“尺”类比,拉近光年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将天文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颇有趣味。 D、《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学校要求每个班的班级图书角要按照“红色精神”“科技之光”“环保之窗”等主题进行分类并制作阅读推荐卡。你作为图书角管理员,请给《寂静的春天》制作阅读推荐卡。
书名
《寂静的春天》
主题
(1)
作者
(2)
推荐理由
(3)
-
2、新年将近,一条极具《昆虫记》特色的新年祝福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请你参照这样的形式来编辑一条具有《昆虫记》特色的新年祝福吧。(请从蝉、蝈蝈、螳螂三种昆虫中任选一个编辑)
示例:《昆虫记》中,萤火虫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一盏灯,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行程。新的一年,让我们像萤火虫勇于在黑夜中发出自己的微光一样,带着自己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自己的心暖暖的,也给周围的人以希望。
-
3、
【活动一】探·昆虫知识
(1)下列对于四种昆虫的总结分析,依次填入横线中,正确的顺序是( )
大孔雀蝶 ;切叶蜂 ;螳螂 ; 蟋蟀
①巧:不凭借任何工具,精准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②妙:七月到十月,从日落时分唱到半夜,声音缓慢而柔和,像美妙的小夜曲。
③痴:外表华丽,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克服种种困难寻找自己的伴侣。
④智:摆出一种吓人的姿态,在心理上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然后突然进攻。
A. ③④①②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活动二】品·作品语言
(2)图书漂流活动中,《昆虫记》漂到小文同学手上时,她对小语同学的留言产生了兴趣。请你根据小文的读书摘录帮她回复小语。
小文的读书摘录:
【摘录一】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戴在一个英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解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水甲虫的胸翼。)
【摘录二】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解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喧嚷场面。)
【摘录三】螳螂是一种美观的昆生,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端庄,肃穆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恳诚意的祷告模样。(解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螳螂的前爪。)
小语留言:“我觉得《昆虫记》应该是在生物课上学,你看它详细而科学地介绍了那么多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等,为什么会归入语文课的学习范畴呢?”
小文回复:
(3)读完《昆虫记》,同学们发现有些“竖心旁”的字可以概括作者法布尔做科学研究时的情感态度,请从下面三个备选字中任选一个 , 参照示例,简要分析。
示例:悦——与昆虫在一起让法布尔十分愉悦。当他挖开小甲虫的洞穴,看到一只完美的梨形粪球时,感到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快乐。这让我们看到他和昆虫一起时是愉悦的。
备选字:慎、情、恒
-
4、阅读《小巷有花守流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有鸡冠花、江西腊、太阳花。轻纱般的烟霭中,这片花仿佛是小巷眉心的一点朱砂痣。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还有石竹、波斯菊、大丽花……都是好养活的草花,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流水清凉,笑语盈盈。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偶一回头,看到母亲年轻的脸上,正开着一朵褐红色的花,那是被太阳光抚触过的颜色,是被泥土亲吻过的颜色,健康、动人……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的某一天,父亲去了,母亲一夜之间仿佛矮了一截。她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我的眼前逐渐模糊起来。随着时光行走,这一幕,已经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花,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为整条小巷温柔地点亮一盏灯,照着我回家的路。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思,莞尔一笑,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
⑩“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⑪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你来,她们在;你走,她们仍旧在。
⑫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⑬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虽无言,却执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将下面一段文字还原到文中,最合适的位置在哪两段之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烟霭薄薄的,流淌在四周的群山间,流淌在小村的梦里。我也化为薄烟,在小村的梦里流淌,恍惚又回到儿时的故乡。
(2)、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
(3)、请结合第④段分析,为什么“流水落花图”最令“我”难忘。(4)、文章题目“小巷有花守流年”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许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地图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 B、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C、通常,古代制图者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特点。 D、时代在发展,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 , ▲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丙】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 , 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 , 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3)必敬必戒 戒:
(4)尝出郭省敛 尝: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 立下马杖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怒而诸侯惧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以顺为正者 无以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4)、【甲]【乙]两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丙】文李皭身上得以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
7、阅读《春望》和《月夜》,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望》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春望》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情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春望》用多个意象实写,主要是融情于景。《月夜》一诗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从他人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2)、《春望》《月夜》都是杜甫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其间。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
8、下面是小语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学习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诗文题目
作者
名句
品格志趣或情感态度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富贵不能淫,① , 。
独立自尊,坚韧正直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②。
闲适自得,热爱田园
③《》
李贺
报君黄金台上意,④。
⑤ ,
《如梦令》
李清照
争渡,争渡,⑥。
青春泛舟,惊喜欢快
《浣溪沙》
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伤春惜时,珍视美好
《渔家傲》
李清照
⑧ , 星河欲转千帆舞。
千帆竞舞,向往自由
-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文章以雄辩著称。 B、《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盛赞这部作品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抒情散文《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D、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一般来说,祈使句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
-
10、时光如梭,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悄( )然而逝①。 我们见证了毛主席笔下解放军cuī( )枯拉朽的胜利;认识了朱德总司令那性格和蔼可亲②, 任劳任怨的伟大母亲;感受了茨威格笔下列夫•托尔斯泰入木三分的审视;欣赏了张择端③《清明上河图》遒劲( )的线条,梦回大宋的繁华;品读了李白、王维这些古代文人带给我们的无限xiá( )思④…… 这些文字的力量镌( )刻在我们心中,教会我们心存善念、砥砺前行。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待你我携手áo( )游,让我们共同翘首下一段征程。(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空缺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悄(qiǎo) 催 劲(jìng) 暇 镌(juān ) 翱 B、悄(qiǎo) 摧 劲(jìng) 遐 镌(juān) 遨 C、悄(qiāo) 催 劲(jìn ) 暇 镌(juàn ) 遨 D、悄(qiāo) 摧 劲(jìn ) 遐 镌(juàn ) 翱(2)、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关于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正确的意见是( )A、删掉“携手”。 B、“翘首”换成“开启”。 C、“征程”换成“旅途”。 D、删掉“让”。
-
11、[核心素养·审美创造]如图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描述其内容及特色。
-
12、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4年7月5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月后,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乘组分享了在轨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②2023年10月26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了84项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4年4月30日安全返回。
③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④航天员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成为有着“敦煌飞天”神话传说的甘肃省首位航天员。
⑤航天员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如今又驾乘过飞船进入太空。网友说他从“贝塔”变成“舒克”,又变成航天员。
⑥神舟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187天,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⑦神舟十七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2024年7月5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5日下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
航天员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三个阶段。在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3名航天员目前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太空,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7天,于2024年4月30日平安返回,被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指令长汤洪波曾亲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也是重返“天宫”的第一人。这位刷新了我国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的航天员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感到自豪。”
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唐胜杰在太空中度过了自己34岁的生日,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他说:“天地可测,飞天不止。后续,我将一边按照计划进行身体的恢复,一边认真总结飞行经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后续训练任务,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从操纵坦克到驾驶战机,再到搭乘飞船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的航天员江新林说:“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出舱当天,我按照之前训练了多次的动作逐项进行操作,过程很顺利。”
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见面会上,神十七航天员乘组表示,他们时刻准备再次接受挑选,争取再上太空、再立新功。
(新华网2024年7月5日)
(1)、【新闻标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报道内容相似。请你为这两则新闻拟一个共同的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2)、【新闻语言】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事实,语言必须要确切。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新闻采访】学校小记者团准备采访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请你结合材料二中引述的航天员的话,设计一份采访提纲。时间、地点
11月12日,校学术报告厅
采访对象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请问航天员江新林叔叔,2024年3月2日凌晨,神舟十七号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也是你个人的“太空首秀”。首次进行舱外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呢?
(4)、【新闻立场】新闻中往往蕴含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即新闻立场。说说两则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立场的。(可以从点明事件的意义、一系列的数据、富含感情的用词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来分析) -
13、课内精读
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回答问题。
(1)、本文的标题极具特色,由引题和正题两部分构成。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①6月 . 17日 . 9时 . 22分 .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 . 航天员送上太空。
②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 . 次 . 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3)、学习本课以后,不少同学认为本文展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客观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该观点的合理之处。(4)、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6月18日头版头条,全文459字,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选组认为这条消息的突出特点是“短、实、精、重”四个字,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分析。 -
14、科技引领未来,航天成就梦想。你所在的学校开展“我的航天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仿照已有的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太空奥妙我来讲
活动二:飞天历程我探究
活动三:
活动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举世瞩目。小语为此撰写了对联的上联,下联内容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对联常识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享誉 科技 全球 华夏
上联:中国航天荣耀世界
下联: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致敬航天英雄”新闻稿中的一段话,存在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问题,请你帮助修改。10月30日上午,八年级一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甲]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乙]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抒情。 C、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
16、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记者从中国载 . 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xī: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zhì,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____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 . 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____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____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载人 获xī
设zhì 模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 构成 历时 B、采取 组合 费时 C、采取 构成 费时 D、采用 组合 历时(3)、用横线画出选段导语部分,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
17、【写作提升】
《藤野先生》一文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着大辫子”这个细节,反映出他们的精神特征。
请你运用白描的手法,介绍自己身边的某个人,不少于80字。
-
18、某校八年级(2)班拟举行“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活动一:读懂师心】
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材料二: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魏巍《我的老师》)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二:略表我心】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和佳佳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和园丁作用,对仗也很工整。
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
19、【拓展阅读】
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在包利民心中,年轻的林老师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下面这篇文章,来走近林老师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我的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待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我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____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4)、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20、【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完成问题。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中的“这一声”指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