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以上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文,写的是的情景。
    (2)、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藤野先生

  •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首《我的祖国》为什么久唱不衰?因为它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B、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C、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人们的心声,然而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不断加剧,环境日益恶化。 D、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3、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恩来纪念网是为缅怀周恩来同志丰功伟绩,建设学习研究周恩来同志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的开放平台。 B、透明化的售票手段不仅能提高售票效率,也能改善售票公平。 C、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直接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 D、港珠澳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生产和安装技术为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和宝贵经验。
  • 4、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前夕,汉文化广场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活动,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B、他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细细的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久不成眠。 C、果然拿到了预料中的第一名,他不由喜出望外的跳起来。 D、面对庄重简约、刚劲有力的党史陈列馆,仰望着庄严肃穆的高悬于正门之上的党徽,青年干部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字记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它_______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一特点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_______至今。中国文字有其特殊的形体,这种具有特殊形体的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_______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

    A、具有       顺延       团聚 B、独有       绵延       团结 C、具有       绵延       团聚 D、独有       顺延       团结
  • 6、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概万端。 D、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因因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儿将(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hé)着。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jì)儿白花,好像日本(kàn)护妇。 C、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tān)痪以后,她(s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D、(gěng)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hàn)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 8、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第一课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急切盼望。

    请以“我盼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开头第一行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3)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9、阅读《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污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2)、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4)、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往事依依》,完成问题。

    ①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②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③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④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抍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④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斨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⑤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⑥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千家诗》美不胜收

    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时

    回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

    (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请谈谈文章以“往事依依”为题,有什么作用。
  • 11、结合《西游记》阅读经历,完成下面的填空。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①。全书共100回,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②(填写故事情节),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8—12回写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③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④的人生真谛。

  • 12、阅读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        伪存真 B、过中至   尊君在       堪一击 C、日中       与人行       不而遇 D、去后至   有容大       失败成功之母
    (2)、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儿子女儿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乙】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就到了。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冷漠无情,一个不守信用)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理解:这句话通过友人的神态、动作,表现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取得元方的原谅。元方鄙视“无信”那股倔强劲儿,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直率的特点。

    (3)、《世说新语》的小故事篇幅虽然都很短,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咏雪》一文中可以从“①”这三个字中读出谢太傅对孩子们的回答颇为欣赏,文末编写者特地给“兄女”加了注释,我们可以揣摩其中的原因是②:“③”与“④”二字,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①③④用原文回答)
  • 13、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题目中“”一字统领全诗,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其中“”两句描绘了海岛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借沧海气势雄浑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B、“澹澹”“竦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海波荡漾和山岛高耸挺拔的景象。 C、诗人远眺大海,看到了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美景观,感受到大海的广博浩瀚。 D、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 14、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5)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7)子在川上曰:“ ,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8)班会课上,老师用“”来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勉励同学们勤学善思。(《<论语>十二章》)

  • 1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C、《世说新语》是宋代刘义庆创作的小说集,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16、

    生活之美,在于发现。为了深入观察、感悟并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点滴,初一年级开展了“与美相伴,向美而行”的主题学习活动。

    (1)在格内用正楷字规范书写活动主题“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八个字。

    活动一:编写文集——感悟自然之美

    “十一”国庆假期,年级开展了以“觅京秋”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准备将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以文字和音频的形式发表在公众号上。小语的文章被选中,但其中有一个段落还需要完善。请阅读以下文段,帮助他完成修改。

    如果说春雨轻柔而娇媚 , 夏雨热烈而粗犷 , 冬雪寒冷而吝啬 , 那么,秋雨别是端庄而沉静的。你看,她淅淅沥沥地莅临人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清凉和舒爽。饱受酷热之苦的万物因秋雨的造访而喜出忘外 , 仿佛有了新的希望和着落。她落到树梢上,①                  ;她落到屋檐上,②                  ;她落到湖面上,让波光粼粼的湖面漾起温柔的笑意。秋雨轻轻地敲打着节拍,应和着大自然的旋律,吟唱出一首醉人的秋之歌。闭上眼,聆听秋雨美妙的音韵;伸出手,接受秋雨温柔的抚摸;深吸一口气,感受秋雨润湿的气息。通过这一切都让人沉醉在秋日的美好之中

    (2)请你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此处表达的是“春雨娇柔妩媚的样子”,所以“娇媚”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此处表达的是“遇到超出希望的好事而高兴”,所以“喜出忘外”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此处表达的是“水流清澈的样子”,所以“粼粼”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此处表达的是“端正庄重的意思”,所以“端庄”一词中有错字。

    (3)在录制音频时,小语对画横线词语的读音不太确定,请你帮他选出有误的一项(     )

    A. “粗犷”一词中的“犷”应读作“guǎng”。
    B. “吝啬”一词中的“啬”应读作“sè”。
    C. “着落”一词中的“着”应读作“zhuó”。
    D. “应和”一词中的“和”应读作“hé”。

    (4)小语对文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不确定,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 ①帮枝条梳理长长的秀发 ②为屋檐洗去厚厚的尘埃
    B. ①枝条长长的秀发被梳理 ②为屋檐洗去厚厚的尘埃
    C. ①帮枝条梳理长长的秀发 ②屋檐上厚厚的尘埃被洗净
    D. ①枝条长长的秀发被梳理 ②屋檐上厚厚的尘埃被洗净

    (5)文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活动二:嘉奖拼搏——赞颂青春之美

    学校第二十五届运动会落下帷幕。犹记得赛场上拼搏奋斗的辉煌时刻:小武同学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没有退缩,凭借多日的刻苦训练,在赛场上一鸣惊人,打破了学校100米短跑的纪录,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班级准备在总结班会上为他颁发“拼搏奋斗奖”。请你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完成颁奖词。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颁奖词

    他是田径场上的疾风。

                               

    他的眼神坚毅,他的身姿矫健,

    他以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告诉我们:

    拼搏,不止在赛场。

    坚持付出,终有收获。

    (6)你补写的颁奖词是: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17、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诚信做人”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严搜集了一组古代的诚信资料,请你在画线处为他再补充一条名言和一个故事。

    名言:轻诺必寡信。

    故事:曾子烹彘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临沂诚信楷模尚明莲

    尚明莲,临沂莒南人,现为山东双源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年,她拿着家中仅有的17元钱,推一小车支起一个馄饨摊,开启了创业之路。做馄饨,搞家装,成立装饰建材厂……30余年,她靠着“做生意不缺斤短两,诚实守信才能长远”的理念,将企业做大做强。如今的她是全国商业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富裕后的她不忘回报社会。她关心孤寡老人、孤贫儿童,逢年过节,都会带着棉衣棉被、米面去看望他们,每年建军节,她都会到边防部队、县武装部、消防大队慰问官兵。

    采访问题:

    【抒“诚信”之声】

    (3)小严在活动结束后,拟写了下面一段感言。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要求结构相同,句式一致。

    如果生命是水,那么诚信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那么诚信是跳跃。将诚信融入社会,可使国人其乐融融;将诚信融入民族,可使国家实现复兴。我们深信,当我们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下时,我们周围亮丽而又温馨的风景会更清新,更动人!

  • 18、在“关于长征”的专题探究中,小霞围绕一组反义词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感悟,请你仿照她的形式,另选一对反义词,分享你的探究感悟。

    小霞的探究感悟

    一组反义词:大与小

    探究感悟:我感受到大英雄的可亲可敬。比如,朱德在长征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他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自己走很长的路,看起来却一点也不疲倦。

    我也感受到小人物的伟大不凡。比如,参加长征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士兵,但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完成了这个奇迹,就连十几岁的红小鬼也志向远大,要替穷人打仗,想要抗日。

  • 19、下面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可以发现斯诺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他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团。 B、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因果、线索,可以发现斯诺不仅写了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还写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并且预言了未来。 C、要读明白斯诺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因为作品记录的是斯诺简选过的事实,还有他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样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D、在“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专题探究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增添一些红军领袖爱护部下的事件,以更好地表现领袖形象。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又折而入东崦 ,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 , 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孝光《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注] ①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②掉:颤动。③东崦(yān):东山。④诺讵(jù)那庵:即罗汉庵。⑤捣:捣击,撞击,冲击。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予 尝 从 老 先 生 来 观 大 龙 湫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3)、请结合选文,概括大龙湫秋季水的特点。
    (4)、课文《三峡》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尾;选文以“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结尾。二者以他人的话作结语,有什么好处?
上一页 171 172 173 174 1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