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当今信息时代,使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阅读是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人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重要方式。②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节操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 )自我的必由之路。
(1)、文中第①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善 B、完美 C、改善 D、改进(3)、第②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wù ǎi)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qiān xǐ)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wù ǎi)②(qiān xǐ)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纠正 ②缄默
(3)、“缄默”一词的解释是。(4)、文段中加横线的“赌”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5)、文中两处□应填的标点符号一样,都是_______。 -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吃”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字,组成词语能呈现世间百态:可以是口腹之需的“吃饭”,可以是经历磨难的“吃苦”,可以是被人欣赏的“吃香”,可以是理解领悟的“吃透”,当然还可以“吃亏”“吃闭门羹”“吃一堑,长一智”“不吃这一套”……
围绕“吃”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4、根据你对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勾勒了三幅流亡图。节选的这节诗,将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读完这节诗,我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渔民流亡图。联系1937年的年代背景,我觉得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1)。
《水浒传》
薛霸双手举起棍来,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褪,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个“胖大和尚”就是(2) , 他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有关他的故事还有:(3)。
-
5、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月光下的母亲
刘亦鸣
①母亲匆匆走了,却带不走我无尽的思念。
②从我记事起,月光就跟随着母亲的脚步。
③那时,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带着织布机,常年在外走村串户,上门帮人织布。母亲善良厚道,织出来的布厚实耐用,深得乡亲们的喜爱。为了赶工,母亲常常要忙到很晚才回家。担心母亲走夜路不安全,我们兄弟4人轮流去接母亲。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母亲就喊我们的乳名。有月亮的晚上,远远看到月光下的母亲走过来,我们便赶紧迎上去,拉着母亲的手,心中充盈着幸福感。
④后来,我到离家较远的中学读高中。刚到学校时,我特别想家,想念母亲。周末课程一结束,我就急匆匆地往回赶。到家时天色已晚,月光下的母亲还在忙碌。见我回来,母亲顾不上劳累,赶紧帮我把换下的衣物拿到村东头的河里清洗。我站在水边听着母亲用棒槌捶打的声音,看着月光洒满水面,不禁沉醉于这溢满母爱的夜色。
⑤高考结束,我没能考上大学。母亲见我情绪低落,勉励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踏实上进,总会有饭吃。”
⑥我选择了报名参军。母亲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尊重我的选择。临行前那个晚上,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到部队要遵守规矩,团结战友,踏实做事。别担心妈妈!”当月光下母亲的身影在我视野里消失的一刹那,我的鼻头酸酸的。
⑦我牢记母亲的嘱托,努力上进,踏实工作,同时不忘读书学习,很快被选为连队文书。第二年,我如愿考入军校。
⑧每次探亲时间有限,难得陪母亲说说话。离别前,母亲都不忘提醒:“在部队要好好做事,别惜力。”“说话要和气,注意团结。”“要清白做人,别给家乡丢脸……”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一个需要时时提醒和教育的孩子。每当这时,我总是像个出门去上学的孩子回答她:“妈,您放心!”临走之前,母亲总要问上一句:“下次什么时候能回来?”身在军旅,我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母亲看我犹豫,宽慰道:“安心走吧,妈在家等你。”
⑨有时思乡心切,我常在心里唱那首歌《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在那朦胧的月光下,泪水涌出我的眼睛。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吧,回到我期盼已久的归宿……”收音机里的声音让我想起了遥远的家,沿着公路行驶,我心中产生这样的感觉:也许我昨天就该回到家中,就在昨天,乡村小路带我回家。
⑩在母亲期待的目光中,我脚踏实地走过了29年军旅路。2016年,我不舍地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把家安在了异地城市。
⑪2022年中秋节,我利用假期回到家乡陪伴父母。离家那天晚上,母亲来到我的房间,叮嘱道:“亦鸣,回去好好工作,别耽误国家的事情。”车子即将发动,母亲突然紧赶几步追上来,抓住车门急切地问:“下次什么时候回来呀?”这一次,我明确地回答:“妈,春节一定回来看您!”月光下的母亲站在村口,静静地看着我驾车渐行渐远。
⑫2022年12月7日,90岁的父亲没能挺过疾病的折磨,溢然长逝。4个月之后,伤心的母亲也没能熬过疾病侵袭,追随父亲而去。
⑬父母的离去,使我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亲人。清凉的月色下,我常常独自回味父母亲带给我的温暖……
(1)、本文记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⑪段画线句。(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下面两句与“月”有关的诗句,你认为哪一句在情感上与本文更接近?简要分析。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颜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小龙读完选文后深有感触,他想将第⑧段中“我”和母亲临别时的场景绘成一幅画,请你根据所给的三种颜色图示,为他选择画面主色调并说明理由。A黄色温暖
B蓝色伤感
C绿色宁静
我选 , 理由:。
-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执奋斗之笔 书青春之卷
朱忠忠 王骏
①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五四运动以来的104年,岁月因青春奋斗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挺膺而更加绚丽。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奋斗青春永不停息,广大青年接过奋斗的时代椽笔,在“起笔、行笔、收笔”之间,不断书写青春之卷、答好时代之问。
②“大处落墨,小处着手”起笔,书“理想信念”之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生逢盛世是当代青年实现梦想抱负的最大机遇,也是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的人生命题。新时代青年,要筑牢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写下青春的华丽篇章。要走好当下青春之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实现青春之志。
③“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行笔,展“担当实干”之姿。实践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堪当重任、能担大任、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青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广大青年要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青春之姿扬青春之志、成青春之行;要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以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的崇高境界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④“峰回路转,深入浅出”收笔,成“雅致厚重”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本领,在时代的汹涌浪潮里奔涌向前。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练就“雅致厚重”的青春之美。
(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引用诗文进行论证,使文章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韵味。 B、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释了青春奋斗之意义。 D、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文章本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说服力强。(3)、请简要梳理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7、如何理解古人的“忧”与“乐”?围绕这一主题,小语同学从课本中选了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又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探究。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资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千里共婵娟 婵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4)贤者亦有此乐乎 亦:
(2)、下列对“资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4)、《水调歌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忧”“乐”心理变化?(5)、如何理解《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其乐”?(6)、“资料”中体现出的孟子治国思想的“忧乐”观,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的为政之道,以及课本中学习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的政治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自己的话填空) -
8、好的古诗词常常被人们引用。比如暗示重要事件就要发生,气氛极其紧张,可引用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①”;赞美至死不渝的爱情,可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② , ③”;批评作文抒情矫揉造作,可引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④”;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人的共同心愿,可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⑤ , ⑥”;论述自然规律不可阻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可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⑦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9、九年级1班举办了一场以“走进小说的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作为本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2)、同学们对于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下列四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关于阅读小说的方法。
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我国早期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
乙: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比如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等。
丙: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长篇小说中许多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
丁: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小说的人物语言俚俗而又生动,叙事描写多是白描式的,简洁精练,极富表现力。
(3)、通过调查,得出了“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的原因”有以下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下面的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阅读困难的原因: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沉迷游戏;不会选择。
-
10、下列对语法、标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中的两个逗号应该使用顿号。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C、“美观结实”“储物丰富”“扩大疆域”“增修新舍”这几个短语的结构都相同。 D、“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ráo)______”,正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人,踔厉奋发,在空(kuàng)______的原野上,勇毅前行。今天的中华儿女正在恪尽职守,心无旁(wù)______地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分外妖 ②空 ③心无旁
(2)、文段中加点的“恪”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gè B、kè -
1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②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③使还。太傅神情④方王⑤ , 吟啸⑥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盘桓:徘徊;逗留。②泛海:坐船出海。③唱:提议:④神情:精神兴致。⑤王:同“旺”。⑥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傅神情方王 方:正 B、诸人皆喧动不坐 皆:都 C、公徐云 徐:慢慢地 D、如此 , 将无归 如此:这样(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3)、选文在塑造谢太傅这个人物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友情,讲究朋友之谊。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新学期、新同学、新气象,同学们来自不同学校,为了增进大家对彼此的了解,使大家尽快融入集体中,七年级一班决定举办一次“珍惜缘分,珍爱友情”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1)、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给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①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和鼓动性;③字数在20字以内。(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暖的友谊让人的心灵获得滋养,请写出两句关于友谊的诗句,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
15、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
1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B、去后乃至 胜败乃兵家常事 C、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夫 D、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
1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明知故问 B、相委而去 大势已去 C、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 人迹罕至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近求远
-
18、用原文补写出诗文的空缺部分或按要求填写诗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
19、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叫作母爱的汤
陈云霞
①小雪过后,气温骤降,超市里卖炖锅的生意特别火爆,导购拿着大喇叭喊:“天冷了,买只锅炖汤,美味又暖胃。”我架不住导购的舌灿莲花,脑子一热就买了只陶炖锅。母亲见了,说:“你买这做什么?家里有电炖锅。”
②“据说不同的锅能炖出不同的味。”我笑道。天蓝色的盖、圆胖的锅体,厚实又漂亮,想必用这个锅炖出来的汤也是人间至味吧。
③不过,要炖个什么汤呢?首次开锅总要隆重一点,才显得不辜负这个“宝贝”。我思索着,微信突然发出一阵叮咚声,原来是团购群里预订农家散养老鸭。
④我乐了,陶炖锅慢火炖老鸭,真是绝配啊!老鸭汤具有养胃生津、止咳润肺、补气益阴的功效,自古就是一种美食养生、传统滋补的汤品,民间亦有“老鸭胜补药”的说法。我立马就在团购群预订了一只。
⑤第二天下午,老鸭到货了,母亲做晚饭时就把鸭肉剁成小块。我赶紧说:“妈,你慢点,我先搜索一下老鸭汤的做法。”母亲从未做过老鸭汤,我担心她不会。谁知母亲头也不抬地说:“不用在网上找,我知道怎么做。”
⑥我将信将疑,看着母亲手脚麻利地将鸭肉倒入锅中的清水中,和姜片、料酒一起煮,煮开后将鸭肉捞出用清水洗净,母亲说:“这样就不会腥了。”她将鸭肉倒入油锅翻炒一会儿,再倒进我买的那只陶炖锅中,加入热水、姜片,开始炖。两个小时后,一股清新的鸭肉香气丝丝缕缕地从锅中飘散出来。
⑦我忍不住掀开锅盖,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片。母亲撒入盐、胡椒粉,此时汤浓白如凝脂,最后撒入枸杞和葱花点缀,红、白、绿,色香俱全。我迫不及待尝了一下,鸭肉绵软,汤汁鲜美,没想到母亲竟能做得这么好!
⑧在我印象里,母亲之前从未做过老鸭汤。也许是儿时家里穷,我除了猪肉就没吃过别的荤菜,长大后就不喜欢吃鱼、鸡鸭、牛羊肉,总觉得有一股腥味。母亲深知我挑食的毛病,便围绕着猪肉做出了各色美味,糯米猪肉丸子、回锅肉、扣肉、红烧肉、粉蒸肉,我百吃不厌。
⑨我工作后,在偏远的乡镇工作,再也不能挑食,食堂做什么菜就得吃什么,挑食就要挨饿。慢慢地,我学会了接受原本抗拒的鸡鸭鱼肉,后来,我竟然发现,鸡鸭鱼肉其实也很美味!
⑩可母亲并不知道,她把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红烧排骨、梅菜扣肉,做得更美味可口,简直可以媲美饭店大厨。我结婚生子后,孩子也遗传了我当初的毛病,鸡鸭鱼肉全不吃,只吃猪肉。过来帮我带孩子的母亲仍然围绕着猪肉来做“满汉全席”,以至于我认为母亲都不会做别的荤菜,直到我买了一只陶炖锅,又买了这只老鸭,第一次做老鸭汤的母亲却做出了如此美味。
⑪难道真的是这只陶炖锅炖出的汤特别不同?“做了几十年饭菜,煎煮炸炒,只不过换个食材,做法都是相通的。”母亲边说边往外走,因为给我炖这道汤,她快赶不上去跳广场舞了,而她花了两小时炖出的汤,自己只匆匆喝了几口。
⑫我突然明白,这道汤如此美味,不仅是因为母亲是个厨艺高手,还有最关键的秘诀就是爱。这小小的一碗汤里,承载着母亲对我满满的爱。
(刊载于《春城晚报》2023年12月5日,有删改)
(1)、【任务一:把脉络 明思路】初读全文,将文章的行文脉络补充完整。
①→“我”决定用新锅炖从未做过的老鸭汤→②→③
(2)、【任务二:品段落 悟思想】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任务三:析情感 察深意】本文第⑧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任务四:撰理由 悟主旨】学习本文后,你推荐将其收录为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下表中的单元导读和单元目录,请你从选材、情感角度撰写推荐理由。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
20、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④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⑤“人都到那里去了?!”
⑥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⑦“读书!”
⑧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⑩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⑪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时的几个生活场景。(每个场景不超过10个字)(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语句。(3)、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一直颇受鲁迅的尊重。请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词句并分析他的人物形象。(4)、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趣味盎然’,而三味书屋的生活却‘枯燥乏味’,两者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人说“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的童年美好所在”,你更同意哪个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