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选出下列括号内的分析说明错误的一项( )A、那些讲解优雅风度的好多著作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很少去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这是单句) B、之所以无法真正独立,是那些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晃了我们的眼睛。(因果复句) C、优雅风不是在于你表现得有多优秀,而是在于你不应该妨碍他人。(选择复句) D、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和“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均是假设复句。 B、《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两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
3、语文之美,美在诗情。请你根据古诗文提示,完成填空。
君子的人生总有许多坎坷。韩愈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慨:“云横秦岭家何在?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长卿曾怀才不遇:“② , 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杜甫借圆月抒发深沉的思念:“③ ,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温庭筠借残月抒发早行的愁苦:“④ ,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但是君子又总不乏自强不息的风骨。李白虽感世道艰难,却仍有“⑤ , ⑥”的豪迈气概(《行路难》);范仲淹则通过探究古仁人之心,抒发了“⑦ , ⑧”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 篝火(gōu) 鲜妍(yàn) 抽丝剥蚕(jiǎn) B、恪守(gè) 箴言(zhēn) 麾下(huī) 扭怩作态(niǔ) C、勃发(bó) 旁骛(wù) 赞誉(yù) 富丽堂皇(huáng) D、宽宥(yòu) 褴褛(lǎn) 连翘(qiào) 相得益彰(zhāng)
-
5、与朋友交往的语言表达需要谦敬合适,恰如其分,假如某人是某著名作家之子,应邀到你们班参加活动,下面是主持人准备的一段开场白,正文中有3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并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小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参加我们的活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6、根据自己阅读的《朝花夕拾》,回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①。
《琐记》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②《》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后“弃医从文”。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③段写秋山的颜色,作者是按什么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请结合文本作分析。(2)、请赏析第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3)、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七上教材《济南的冬天》,请与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较,并填写以下表格。【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篇目
共同点
都表现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表现水哪些不同的特点?
《济南的秋天》
描写对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绿
①
《济南的冬天》
②
(4)、结尾作者说:“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 -
8、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A大将军甚爱之 B.须臾 , 钱凤入 C.屏人论事 D.既闻所论
(2)、翻译下列句子。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前后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风格。(2)、此小令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请比较甲乙两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的不同。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天净沙·秋》)
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朱自清来说,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那象征母爱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默默守候他的母亲,是一缕芬芳。
从跨入中学大门起,初中生活的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实验、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送来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你闻到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闻到了生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1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2)、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加点的词分析句子的动人之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12、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 。
(6)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B、元方入门不顾 顾:顾念 C、饭疏食 饭:吃 D、相委而去 委:丢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D、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公虽然未对两个孩子的答案进行评判,但是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却体现了作者对谢道韫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丙文中孔子谈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D、丙文中孔子通过对比别人和颜回,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4)、翻译下列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15、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 , 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B、市委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文明建设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 , 还絮絮叨叨起来。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喉咙 骄媚 萧瑟 绿茵茵 B、抖擞 镶嵌 烘托 捷毛 C、朗润 分歧 化妆 决别 D、碣石 宽敞 窠巢 嘹亮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贮蓄(zhù) 粗犷(kuànɡ) 黄晕(yùn) B、棱镜(léng) 莅临(lì) 嫩绿(nèng) 澄清(chéng) C、匿笑(nì) 看护(kān) 卖弄(lònɡ) 吝啬(lìn) D、应和(hè) 酝酿(niàng) 霎时(shà) 静谧(mì)
-
18、同学们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吧?或旅游,或购物,或走亲访友……其中的一些场景、细节、对话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引发你的思考呢?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提示:(1)段落设置4-6段,条理清晰,有铺垫的手法。(2)开门见山,结尾呼应,详略得当。(3)合理使用修辞、细节描写。(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不少于500字。
-
19、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1)、读完《无常》后,同学们对“无常”的形象很感兴趣。请结合你的阅读获得的信息,完成“名片”。
“活无常”形象名片
外形: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头发披下来;眉眼外梢向下,像一个八字。
打扮:戴着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拿着和算盘、铁索;腰间系着;脚穿草鞋,肩膀耸起;
品质:同情冤魂;
(2)、阅读《父亲的病》,你主要采用了哪种读书方法?有怎样的阅读收获?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沙山记
宗璞
①西行归来很久了,有些印象已经淡漠;也有些印象经过时间的酿造,轮廓反更分明,意思也更浓郁。这从记忆里时常浮现的画面之一,是鸣沙山。鸣沙山在敦煌市城南。我们下榻在城东。城东果木成荫,绿色满眼,和华北的夏日无异。可是驱车不到半小时,下得车来,我忽然发现自己落入了沙的世界。眼前是一座沙山,脚下是厚厚的积沙,沙粒很细,踩上去如同在海滩行走。也许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罢。
②眼前的沙山就是鸣沙山了。当时是晚上八时许,正值黄昏,那天天色似乎不是很晴朗,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山光光的,除了数不尽的细沙,什么也没有。因为有山,甚至也没有沙漠的瀚海无垠的气魄。但是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们都肃然。那感觉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时间退回到遥远的遥远的过去,那时生命还没有发生,没有动物的踪迹,也没有植物的覆被。有的只是永恒的静谧,和对未来的期待。
③我们在沙漠上走,把鞋子拿在手中。风从耳边吹过。我看见风也向沙山上吹着,在半山腰把沙粒向上扬起,似乎是帮助沙山长得更高。我恍然,风若总是从这个方向这样吹,自不会湮没山脚下的泉水。
④鸣沙山脚下有一个月牙泉,是与山齐名的。我们走了一段路再向右转,便看见四面黄沙之中那一弯明亮的水。水面据说较前小多了,也浅多了,但还清澈。水边有几株芦苇,大有江南水乡的意味。对岸有几处断墙残壁。那是以前庙宇的遗迹;还有一株枯树,巍然处于瓦砾之中。这一切,很像一幅纸色已经发黄,笔墨也已模糊的古画。这时有一个并没有骑驴的壮年人,安详地走进这幅画面,一点不理会这边的笑嚷,只顾穿过废墟,一直向远处走去。
⑤“他一个人,往哪儿去?”我不禁问,望着远处的山,山那边当然还有山。
⑥没有人能回答,我也不能去问个究竟。于是这孤寂的投向洪荒的身影,便和碧水黄沙一起,在记忆中留了下来。
⑦这时天色更暗,鸣沙山显得更高了,仿佛离天空很近。风扬起细沙,在山腰形成一团团烟雾,又飘飘扬扬地散了。我转身向山脚走去,把伙伴们留在泉边。我真想爬上沙山,再从山上滑下来,据说就可以听到沙粒相撞的声音,但我还是适可而止了。我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举目尽是灰色的沙,心中充满莫名其妙的喜悦。那感觉好像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正想扑进雪里抚摸雪的清凉,又如同在浩漫漫的大海边,正想站在起伏的海浪上随着波涛远去。
⑧“我们在这里!”我喊着,当然,连在月牙泉边的伙伴也听不见,更何况那远去的人。
⑨我们确实在这里。我们在这里生活、战斗、成长。戈壁滩上有一座锁阳城遗址,据说现在夜晚仍有厮杀呐喊之声。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敦煌文化,现在仍在呼吸,仍在散发着光辉。我看见那妙相庄严的菩萨,才忽然懂得“容光照人”这四个字。我看着著名的三兔藻井,真觉得画中的云在旋转、流动,就像眼前灰暗的天空上,大片的,缓缓流动着的,活着的云一样。
⑩我们在这里,我们还要在这里长久地、更好地生活下去。
⑪归途上大家踩着坎坷不平的阡陌,不觉议论道,千万不该在这样的山川中开这几亩不打粮食的田地,还抽用月牙泉水来浇田!做了多年的不肖子孙,现在总该明白一点了罢。
⑫“我们在这里。”我默默地说。
⑬恐再无来鸣沙山的机缘了。我愿听到它的消息,使这一片景色在我的记忆中,苍茫的更苍茫,妩媚的更妩媚……
(1)、文章首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结合全文,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1)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
(2)在半山腰把沙粒向上扬起,似乎是帮助沙山长得更高。
(3)、“千万不该在这样的山川中开这几亩不打粮食的田地,还抽用月牙泉水来浇田!”原因是什么?(4)、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