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文默写。

    ㅤㅤ新闻通讯中,常常会引经据典,我们可以引用“晴川历历汉阳树,。”来描绘登黄鹤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可以引用王绩的《野望》“。”来描写秋天山林的景色;可以引用李白的诗句“仍怜故乡水,。”来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可以引用曹操在《龟虽寿》中写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

  • 2、在“新闻活动与探究”任务推进过程中,八年级确定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要搜集“诚信名言录”,请从以下名言中删去与诚信无关的一项,并说明原因。

    A.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C.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D.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删去名言的序号是(     ),原因是                                                                      

    (2)、你所在的小组将去采访第七届张家界市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请你拟写一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人物介绍:邓绍云,第七届张家界市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女,中共党员,张家界占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玩具生产为主)董事长。曾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张家界市劳动模范、“张家界好人”等。追求完美,诚信第一。对儿童玩具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精益求精,产品非人为损坏无条件退货。12年创业建成中国企业信用评级AAA级的现代化标杆式企业。建成区县“扶贫车间”3个,无偿提供设备40余万元,捐赠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助学、济困等款物50多万元。

    (摘自《新湖南客户端》)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诚信的内涵

    采访问题:①

    ②您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您对“诚信”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

  • 3、新闻稿件中也会常需要运用传统文化或文学常识。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主要事迹,展示了母亲的美德,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谢与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传记要求真实,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作者可以发挥想象,填补事实的空隙。 C、《“飞天”凌空》这样描写吕伟“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里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她的沉静。 D、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进入霜降节气后,昼夜温差大。与“霜降”有关的古诗词有“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 4、下面这则新闻不小心打乱顺序了,请调整成正确的顺序(     )

    ①工作坊学科专家及来自全市两区两县教学一线的50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修活动。

    ②本次培训围绕“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单元整体教学”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示范课研讨。

    ③9月27日,“国培计划(2023)”张家界市农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工作坊研修(A0801-1)项目第一次线下集中培训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文郡实验学校举行。

    ④“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观念、系统方法提升单篇教学效能,努力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合力”大于各篇课文学习作用之和。既充分发挥各课的不同教学作用,也体现单元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在读懂单篇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应用。

    ⑤此次线下培训旨在切实提高张家界市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坊培训实效,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落实。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④⑤ C、④③①②⑤ D、④③②⑤①
  • 5、下面这段新闻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9月27日下午,张家界市创文巩卫工作推进会召开,对创文巩卫重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调度。②会议还通知了张家界市2023年城市创建点位达标建设情况。③与会人员观看了创文巩卫模拟暗访。④张家界是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城市,抓好创文巩卫等城市创建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A、 B、 C、 D、
  • 6、下面是新闻稿中的一段语句,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ㅤㅤ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大唐诗史淋漓尽致地再构重现。影片将高适与李白的交往情谊与诗歌创作作为叙事主线,描画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盛唐诗人群像。李白狂放不羁 , 高适持重沉稳。在我们脑海中一直是穷困潦倒又深恶痛疾的杜甫,影片中年轻的他却是那么可爱。

    A、淋漓尽致 B、雄奇壮丽 C、狂放不羁 D、深恶痛疾
  • 7、下面是对课内所学新闻,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播报中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如:翘(qiáo)首、(qiăo)然、(bĭng)息敛声、深(wù)痛疾。 B、新闻播报要注意日常误读,如“(fěi)闻”不能读成“绯(fēi)闻”,“诘(jí)责”不能读成“诘(jié)责”,“殚(dān)精竭虑”不能读成“殚(chān)精竭虑”。 C、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字形,如:赠、退、振聋发 , 瞭望、潦倒、同僚、眼花缭乱。 D、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成语的误写,如:“锐不可当”不能写成“锐不可挡”,“不辍劳作”不能写成“不缀劳作”。
  • 8、题目: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正如歌中所唱,四季皆有美景,看春花、夏阳,观秋月、冬雪,大自然的美景不仅令人陶醉,也给人启迪。请以“          之歌”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5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9、阅读《春天的声音》,完成小题。

    春天的声音

    周凡恺

    ①故乡春天的脚步,不是嗅到的,也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

    ②站在森林的边缘上,我们心静如水。白桦林哨一般尖厉的叫声已变得舒缓,白日头悄然地亮着,厚厚的积雪结了一层硬壳。山鸡如同肥胖的妇人,在闪亮如箔的硬壳上摇摇摆摆地行走。微风轻轻拂过,打在脸上的坚硬颗粒愈来愈少,湿漉漉的水气却愈来愈浓。尤其是在正午时分,雪水化落的声音清晰地敲在你的心上,睁开眼睛,鸟儿的影子倏然从朗空中掠过,朝着更加温暖的地方遁去了。其实,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也许鸟儿们去了一片更加寒冷的林子。对于鸟儿,哪里有巢,哪里就有温暖。

    ③林边上是一个大湖。湖畔有枯黄的芦苇。夏天,我们从湖里摸了大鱼小鱼,就用苇叶包了,放在炭火上炙烤。如今大湖像老人一样地沉默着,湖面白得耀眼。这种静默使人想起严酷的人生以及成熟的艺术,人们缄口的时候,并非不想说什么,而是不必再多说什么。大自然在沉思默想的那一刻,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就像面对一个正在思考的哲人,我们蓦然之间萌生了与之交流的渴望。

    ④我在湖边上走着,身旁还有一条黑狗。守林人的小屋被炊烟湮没了,暮霭沉重地袭来,只有林梢涂着夕阳的色彩,湖面上金光闪闪,近岸处已然融化的湖水重新结成薄薄的冰碴儿,透着清纯和明丽。山林已经困顿,慵慵地阖上了眼。这时,我听到了大湖的喘息。大湖在暮色中苏醒了!一切都在晦暗中变得朦胧,但我听到了大湖在努力地翻身,听到了它的血液激动地聚到了一起。这种复活的渴望就像阵痛一样来势迅猛,大湖汗水涔涔地颤抖着,后来,大湖恍如用尽了力气,一点点地安静了,重又睡去。

    ⑤白日头依然耀眼,山林依然宁静,家里的鸡们开始到树林中去,钻到已经化尽积雪的枯草中觅食。它们发现了什么?是一只刚刚拱出坚硬土地的蚂蚁吗?或者是树根下悄然而生的一丝嫩芽儿?这时人也开始到林中去,在暖风中凝视桦树的眼睛,与树们融为一体。

    ⑥封冻大湖的冰雪终于爆裂了,那种沉闷的声音仿佛由地心传来。沉默了一冬的湖水冒着热气漫过冰面,漫过人们同样封冻的心,在隆隆声中完成了冬与春的交接。訇然的巨响掠过之后,附近的山林被水雾所笼罩,显得万般神秘。已经有大雁落于冰湖之上,巨大的冰块被阳光蚕食着,于无声中渐渐消遁。

    ⑦阳光分外好。鸡们仍旧到树林中去,林中的鸟儿多起来,不停地鸣啭。黑狗远远地跟了去,不一刻又回转来,口里含着一只活着的田鼠。当黑狗松了嘴,田鼠便疯蹿出去,钻到木垛底下不见了。薄暮时分,公鸡领着母鸡扭扭搭搭地回窝,数上一遍,又数了一遍,总是少了一只母鸡。或许狐狸就在不远的林中撕咬着它。

    ⑧只有将鸡们剪了翅膀圈起来,失去自由的鸡立刻变得委顿。数天之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我睡去了。梦中依稀听得满世界都是鸡雏的叫声。迷迷糊糊地爬起来,却真的望见栅栏外有一群鸡雏喳喳地叫着,有几只已从缝隙中挤到院里来。原来那只丢失的母鸡在林中做了母亲!我将鸡雏们放进来,用手托起两只,一只黄的,一只黑的,毛茸茸的小鸡在阳光中浴着,几乎是透明的,我可以看到它们的血管以及心脏的搏动。它们的叫声传得很幽远。

    ⑨我抬眼朝林中望去,树们竟然有些绿了。看来,春天真的到了。

    (选自《我的四季》,有删改)

    (1)、文章依次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声音?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雪水化落的声音→→大湖的冰雪爆裂的声音→

    (2)、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听觉 视觉 嗅觉 B、视觉 听觉 触觉 C、听觉 视觉 触觉 D、听觉 触觉 视觉
    (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 10、阅读名著,有的地方需要精读,有些地方需要略读。略读可以观其大略,精读却可以透过文字去细腻地感受和透彻地理解。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具体内容,写一段话向同学推荐值得精读的部分,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11、阅读下面七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吾身                 (2)思而不学则

    (2)、请写出由第五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 B、洛阳纸 C、物以稀为 D、春雨如油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认为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做好学问和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根据以上《论语》内容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1)”。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2)”。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阅读《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完成各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诗歌均是描写景色的佳作:《观沧海》诗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的实景,用“”描绘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竦峙”描绘了之静态;《天净沙・秋思》开篇绘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的气氛,但“”一句看似与整首诗歌的景色特点不相协调,却能极大程度地反衬诗人此刻的心境,十分巧妙。
    (2)、《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这两首作品同是描绘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画线句具体诗句内容 , 分别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13、默写

    (1)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感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

    (3)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两句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 14、初一年级开展了语文学习总结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小王同学要交流的读书体会(节选),请你阅读并完成各小题。

    ㅤㅤ①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我会为海伦•凯勒将“杯”和“水”混为一谈而翻来覆去;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我会为          (作者)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他与母亲永远的(jué)别而伤怀;阅读《散步》时,我会为作者一家人顺利解决了家庭内部的分(qí)而欣喜。书中的内容还会引发我的好奇和思考:②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很想知道按住梁就可以喷出烟雾的斑蝥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识破机关的老和尚是如何得到那能吸人脑的飞蜈蚣的,寿镜吾老先生作为渊博的宿儒到底有多大的学问;③读了《往事依依》,我明白往事必须温柔珍惜它是我们在世间行走休憩时,那一件贴身的衣衫,柔软妥帖。当我们慢慢地学会珍藏往事,就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用心去生活,如何去热爱生活……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内字形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A.梁(jí)脑(suǐ) 别 分岐     B..梁(jǐ)脑(suí) 别 分

    C.梁(jǐ)脑(suǐ) 别 分     D.梁(jí)脑(suí) 别 分

    (2)请用正楷字书写文中横线处作者的名字

    (3)根据上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使用“翻来覆去”一词,它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的动作,而作者放在这里不合适。

    B.第二句中“宿儒”一词指的是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的意思为长久从事某事。

    C.画线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因为往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令人回味,值得珍惜,所以是柔软妥帖的。

    (2)、小李同学准备交流对修辞方法的理解,你认为他下面的发言稿中,不符合课文中内容或情感的一句是(       )

    修辞方法既能增加语言感染力,还能表达深情。【甲】“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排比的修辞表现各种花的颜色和特点,也象征着母亲的期盼,希望作者活出生命的个性和美丽。【乙】“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矮松的清新可爱。【丙】“鸟儿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喉咙”,用拟人的修辞让读者仿佛听到悦耳的鸟鸣,也能体会作者对春花的喜爱。

    A、 B、 C、
    (3)、同学们也分享了一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小赵同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①春天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②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③秋天的落叶中既有“断肠人”的秋思,风中还有“歌以咏志”的豪迈;④冬天里还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可爱的水藻。

    A、①句宜把“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加重音,来突出春花特点和作者惊喜、赞叹的心理。 B、②句宜在“争先恐后”后面加停顿符号,突出万物的生长状态。 C、③句宜把“断肠人”“歌以咏志”加重音,引用诗句传达出了秋既会带给人忧思也会有豪放之情。 D、④句“冬天里”后宜加停顿,突出如此绿和可爱的水藻是济南的冬天独有的。
    (4)、下面是小张同学写给范校长的活动邀请函,请你帮他看看,其中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邀请函

    尊敬的范校长:

    您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们初一年级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0月12日下午2:00-4:00,活动地点:西直门校区礼堂。期待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
    (5)、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邀请大家说一句结束语来结束此次活动。要求仿照句式,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 让人

  •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清晨,当你踏入校园,当你在阳光下开始晨跑,广播里有这样一首歌迎接着你:这么久阴雨连绵/这么多风云变迁/温柔多情的你/又照上我的脸/嗨,早安,阳光经历过漫长沮丧/昨夜的默默神伤/孤单疲意的我/就这样被你照亮/嗨,早安,阳光……歌词内容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你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对于未来,你又有怎样的向往……

    请以“早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16、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⑤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03版,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读文章后,你认为文章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分析理由
    (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

    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

    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4)、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 1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趟,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⑪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⑫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儿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⑬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⑭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替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⑮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辫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⑯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⑰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1)、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2)、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

    (4)、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从上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的事,而是插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说说你的理解?

    (2)结合选文,请你理解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

    国庆节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

    (5)、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 18、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材料二: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材料三:

    《小石潭记》柳宗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材料四:

    《邠州建学记①(节选)》范仲淹

    国家之 , 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救有所未格 ,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 , 亲奉圣谟 ,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诚守。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浇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ó):皇帝的旨意。俾(bǐ):使。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把酒风            溪而渔 B、满目萧            器有所未就而 C、或异二者之     予得请邠诚守 D、夫巴陵胜状     吾物有秀于类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物喜,不以己悲/ 其境过清 B、然则何时乐耶/ 杂然前陈者 C、行者休树/ 曾不减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 而或长烟
    (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4)、时空逆转,柳宗元和欧阳修穿越时空,与范仲淹饮酒于岳阳楼上,三人把酒畅谈后,欧阳修对范仲淹敬佩不已, 表示自己不如范仲淹。而柳宗元在交谈完了却沉默不语,看着另外两人,连连叹气,不知该说什么。请集合材料一、二、三文章内容与思想,分析欧阳修敬佩的原因?柳宗元沉默不语叹气的原因?
  • 19、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约414—466),祖籍东海(今属山东省),南朝宋文学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 D、本诗尾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小美发现李白《行路难》和本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裁上都属于古体诗;内容上“行路难”都暗指               
  • 20、以下是小语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助他解决疑思。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疑思】诗选以年代划分艾青诗作,如果我以诗歌主题进行划分,还能发现什么?

    主题一:“①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我爱这土地》—1938年       《北方》—1938年

    主题二:“礼赞光明”

    《向太阳》—1938年       《火把》—1940年       《光的赞歌》—1978年

    主题三:“②          

    《鱼化石》—1978年       《镜子》—1978年       《伞》—1978年

    (1)、疑思1   还有两个主题没有确定,请选出适合的选项填到笔记中的①②处。

    A.歌咏自然       B.思考人生       C.热爱祖国       D.呼唤亲情

    (2)、疑思2   牛汉在《艾青评传》中说:“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结合《艾青诗选》,该怎么理解大形象呢?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