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行路难》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①”“玉盘珍羞”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②。(2)、本诗划线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用到了“会”字,请你结合诗句说说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默写。
(1)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酒”常出现在文人笔下,请你默写含“酒”字的古诗文(要求:连续的两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文除外)。 ,
-
3、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初三年级开展了“探秘北京中轴线,学习乐在深度行”跨学科实践活动。请你阅读探究内容,完成任务。
名穿轴线,胜景京城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
中轴线北端,“暮鼓晨钟”曾把握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沿着这条线一路向南,红墙古建,景致疏朗开阔。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向南行至景山,山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制高点,可以俯瞰紫禁城全貌;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表示方位,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再向南便是正阳门,这是旧时京城的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都保存完好的城门;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天坛和先农坛两处重要的祭祀场所。
“中正安和”是中轴线的主旋律,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意吉祥,名义相承,这条承载着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正面向世界,焕发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科技中轴,星辰闪耀
2024年9月,北京市科协联合光明网精心策划了【甲】科学+相约最美中轴线【甲】专题展览,引领公众走进科学科普的殿堂,共同守护与传承中轴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浩瀚生物世界,到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铁轨记忆与未来展望;从天坛公园的古老建筑智慧【乙】到先农坛农耕文化的传承;再到古观象台天文观测……近日,8位摄影师在北京中轴线上接力记录下中国空间站过境的瞬间。夜空中,永定门、故宫、鼓楼等地标建筑上方,一颗璀璨的光点划过天幕,这是专属国人的浪漫。
中轴线属于活态遗产。它不仅属于当下和未来,更属于历史;它不仅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小红记游,大美北平
我登上鼓楼二层,一眼便被展品吸引。二十五面近半人高的大鼓排成一排,占满整层。细细端详,忽地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鼓响,是击鼓表演!主鼓浑厚,副鼓清脆。【A】表演者手持系着红绸的鼓槌敲击着不同的节奏,红绸上下舞动,好似一条游龙在鼓面上演绎灵动之姿。曾经,击鼓定更,百姓的生活随着鼓声归于沉静;【B】如今,击鼓成了表演,鼓声向我们讲述着北平的故事。
鼓楼往南一点就是著名的什刹海,垂柳依依,景色优美。什刹海地区文化气息浓郁,有多处名人故居,游览过程中,我也见到了很多来这里参观学习、【C】附庸风雅的同学。随着近些年的景区改造,后海沿岸增加了许多餐饮店和手工艺小店。在这里,古典与现代相映成趣,匠心与自然【D】相得益彰 , 真是令我流连忘返。
(1)、2003年,人们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定门石匾。根据书体一致的原则,应填入图中空白处的一项是( )A、B、
C、
D、
(2)、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能够证明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所以“见证”一词中有错字。 B、“不朽”的“朽”在这里读作“xiǔ”,这个词在这里是“不磨灭”的意思。 C、“精髓”的“髓”在这里读作“suí”,这个词在这里指“事物的精华”。 D、因为表达的是“繁荣、旺盛”的意思,所以“蓬勃”一词中有错字。(3)、有同学想知道“中正安和”中“和”的意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和”的主要义项有:①喜悦;②天气暖和;③适中,恰到好处。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和”字在这里的含义是______(填序号)。(4)、【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5)、画线句子表达欠妥,请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6)、这是一位同学写的游记片段。文段中【A】【B】两个划线句使用了修辞方法,【C】【D】两个划线词运用了成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7)、京城自古出文人,留下诗文多传唱。其中有一位文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将晚秋的景象与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就是______。(8)、请你为这次探究活动写一段40字左右的感受,要求用上“探访”“体验”“收获”三个词。 -
4、半命题作文:《______与安定文化》(横线处可填入如“生活”“梦想”“青春”等词语,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围绕所填内容与安定文化的关系展开写作。)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请以“我心中的安定文化”为题目作文,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
6、你最喜欢安定十大文化中的哪一种文化?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7、我校八年级(2)班拟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出一期以“喜迎二十大,长征故事促我成长”为主题的班刊,特向班内同学征集“长征故事”推介卡。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填写一份推介卡。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①
长征故事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②(请补写一个长征故事)
推荐语
③(请结合补写的“长征故事”,围绕其体现的“长征精神”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拟写一段推荐语)
-
8、小明想要给《立春偶成》这首诗写一篇小赏析,觉得有困难,于是在微信上向诺诺求助。请你帮诺诺给小明回复微信,把下面信息的空缺处补写完整。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①岁晚②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③满,东风吹水绿参差④。
[注释]①律回:即春回大地。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春节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晚。③生意:生机。④参差:不齐的样子。
小明:诺诺,《立春偶成》这首诗我不太懂,请你帮我分析一下,好吗?
诺诺:好的。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情景。从一、二句的①“”“草木知”到三、四句的“生意满”②“”。把春回人间的情景写得蛮有意思的。
小明:嗯。但我觉得如果把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改为“便觉眼前生意起”会更好。用“起”字可以表现出春回大地的变化。
诺诺: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从③“”两个字可以看出,诗的三、四句是写诗人的感受,“满”字有丰富的表现力,写出了④。
小明:你这样一说,我就懂了。谢谢你!
-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辰① ,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②、丁酉③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注]①不辰:不得其时。②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③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写雪景,且意境相近。 B、乙文叙述作《西湖梦寻》的缘由,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家国兴亡之悲。 C、两文的作者都是张岱,都表达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D、两文内容都与西湖有关,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侧重描写和叙事,后者侧重议论、抒情。(2)、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3)、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和意思。加横线词语
“乃”的一词多义
加点词语
“绝”的一词多义
余乃急急走避
①
沿溯阻绝
③
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绝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
胜败乃兵家常事
②
湖中人鸟声俱绝
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曹文轩
⑴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⑵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⑶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人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⑷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⑸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⑹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几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作用?(3)、试分析文章第⑸段的论证思路。(4)、试比较文章结尾与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其不同处,并简述这样变化的原因。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安定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②农耕文化,是安定区的根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肥沃的农田,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智慧。从春种到秋收,从犁地到播种,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③非遗文化,是安定区的瑰宝。剪纸、刺绣、皮影等传统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安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④古迹文化,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古老的城墙、寺庙、碑刻,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铭记先辈的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⑤史前文化,带领我们探寻人类的起源。在安定区的土地上,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如恐龙化石、石器等。这些遗迹让我们对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⑥红色文化,是安定区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安定区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⑦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记忆。古老的民居、石板路、古井,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方式。
⑧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安定区的美食丰富多样,有土豆宴、酿皮、羊肉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⑨脱贫攻坚文化,是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安定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这种奋斗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⑩马铃薯文化,展示了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安定区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⑪梯田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安定区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1)、请简要概括安定区十大文化的特点。(2)、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4)、请你为安定区的文化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12、填写古诗文名句,完成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美丽的安定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 , (2)”,(请用陶渊明诗句填空)让我们感受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3) , (4)”,(请用郑燮诗句填空)体会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走进安定区的古迹文化,我们仿佛看到了“(5) , (6)”(请用杜牧诗句填空)的历史沧桑。感受红色文化,我们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所感动,正如孟子所说:“(7) , ;(8) , 。(9) , (10)。”(请用《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填空)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定,领略这十大文化的独特魅力。
-
13、定西市安定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十大文化。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见证了先民们辛勤耕耘的智慧;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传承着先辈们的精湛技艺;底蕴深厚的古迹文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神秘莫测的史前文化,引领我们探寻远古的奥秘;激昂奋进的红色文化,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宁静古朴的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纯真韵味;令人垂涎的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需求;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文化,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闻名遐迩的马铃薯文化,展现着地域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壮美秀丽的梯田生态文化,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搜集•整理】
●【实践·服务】
●【设计·宣传】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定区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的hòu重( )与非遗文化的jīng致( )相得益彰。史前文化的神秘莫测,让人充满遐思;红色文化的激昂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定儿女。古迹文化的沧桑韵味,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马铃薯文化的蓬勃发展,梯田生态文化的壮美秀丽 , , 共同构成了安定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注音:①魅力、②遐思
汉字:③hòu重、④jīng致
(2)请从语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3)请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2)、请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文化,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3)、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要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宣传活动设计一个宣传口号,请你把它写出来。(4)、在宣传活动中,你需要向游客介绍安定区的一种文化,请你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写一段介绍词。(5)、请你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设计一个标志,并简要说明其设计理念。(1)
(2)设计理念: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频繁活跃在大众视线中:
吃早餐,要精心搭配食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周末的第一顿早餐”。
学习前,要先制定“每背完100页就送自己小礼物”的奖励机制。
大扫除时,要先播放一首轻松悦耳的音乐,顺便泡上一杯喷香的清茶。
临睡前,必须撕下一页日历,不只为看日期,也为即将结束的一天画上句点。
有人认为,仪式感是明知生活的底色是黑白,偏要泼上油彩,制造快乐;但也有人认为仪式感常常为了追求形式,浪费了许多时间,实际上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不得出现考生真实信息。
-
15、班级开展“《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名著阅读专题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1)、专题一:阅读方法我分享
作品名称
作品选段
阅读方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怕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方法一:注意句式特点
①选段句式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品味诗歌情感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专题二:经典诗文我推荐正在初三奋斗的小文,渴望走进艾青诗歌,从艾青的诗歌中汲取在艰难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你为他推荐了《礁石》这首诗: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请结合“礁石”这一意象,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
1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雷,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本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②萌:庇荫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借助示例,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句
方法
释义
临溪而渔
查阅词典法:A面对着;靠近。B将要;快要(后面接动词)。C对照着字或画描摹。D古代帝王上朝。
(填字母)
(1)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成语推断法:逝者如斯
(2)
夫宣上恩德
联系课内: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甲文中画线句子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不同?(4)、两文在写景叙事中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 -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B、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C、“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D、“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2)、中秋佳节,很多奔波在外的人不能和远方亲人团圆,你会选择下面哪一诗句来宽慰他们?请说明理由。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作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您作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钩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误会因人物对话中断而产生,真相由人物对话得以继续而揭示;为抢占报道先机,主编坐镇指挥,发号施令,其语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小说中,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骄意满和结尾听到真实信息后的“晕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C、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与作者巧设铺垫有很大的关系。 D、作为报社的一员,沃克在听到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的消息后,“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说明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这与主编的迅速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十分富有意味,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3)、小说中“火山爆发”有何含义?请作简要分析。(4)、本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请结合文章情节,任选一处分析文中设置悬念的作用。 -
19、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9年4月17日 第4 版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4)、请从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20、小文想用一组排比句做班会总结,请仿照画线句子为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同学们,回望中华民族亘古绵延的历史,经历亿万次锤炼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就像伟岸的青松翠柏,即使大雪压顶,仍然傲然挺立;就像澎湃的长江黄河,即使高山阻隔,仍然奔腾不息; , , 。让我们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根脉,使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