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④“不要掉队呀!”
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⑥“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⑬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B、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行文前后照应,使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陡峭。 D、选文通过对夜间举着火把登山景象的诗意描写,运用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赞叹。(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①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赏析加点词语)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从修辞角度赏析)
(3)、②⑧两节写景,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选文主要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时怎样的经历?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哪些精神品质? -
2、阅读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④莫知所以耕,子⑤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⑥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①息:呼吸。②哂:讥笑。③竟月:满月,整整一个月。④予:我。⑤子:对人的尊称,您。⑥仆:向前倒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陈康肃公善射 善: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予莫知所以耕 知:
谓农夫曰 谓: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4)、甲乙两文揭示的道理有何不同? -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对这首乐府民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整首诗富有北方民族的特色,风格质朴刚健。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采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写战场上的号角声与战士们身上铠甲的光,描写出战斗生活的激烈与艰苦。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D、有功却“不用尚书郎”只想“还故乡”,表明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慕高官厚禄。(2)、请你对这首诗结尾两句进行赏析。 -
4、本学期,班里组织了“小人物的故事”项目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节选内容,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鲁迅《与A____山海经)》】
【材料二】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杨绛《老王》(节选)】
【材料三】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李森祥《台阶》(节选)】
【材料四】
B____,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老舍《骆驼B____》(节选)】
(1)、【项目一 辨识小人物】写出材料一、四中的人物。A:B:
(2)、【项目二 品味小人物】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联系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 全体都震悚起来;
B.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②请结合材料三,说说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项目三 品评小人物】杨绛和老舍笔下的人物同为车夫,两者的性格品质有什么的不同?两位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
5、下文的三处空缺,用哪一项填充,才能分别与前边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 ▲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 , ▲ , 和平可期, ▲ , 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堡垒……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
②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孙犁____,____,____,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
②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
③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阔的冀中平原 , 微风拂过 , 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分析:以上四个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
B、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的堡垒。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分析:“自然”是个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在这里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分析:这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朝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厉,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③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甲】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乙】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1)、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坚韧 淳朴
(2)、语段①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应将“”改为“”;应将“”改为“”。
(3)、【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可是…… B、只要……就…… C、既……又…… D、也许……也许……(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
8、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阿长这样的人,她(他)或许很平凡,甚至有一些缺点,但却在某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那个特别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你对她(他)的情感。
-
9、请认真观察下图黄河母亲的雕塑,谈谈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
-
10、阅读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
⑥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母亲偶有念叨:“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有什么法子呢?又有哪个愿意来种?”
⑦三月,水桐花开的时节,新初意外来到我家。原来新初不想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村里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连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若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帮着把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⑧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枫叶丘、荷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⑨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了长丰大丘,母亲的目光在那一层层盈盈新绿上舍不得挪动。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小语和小文阅读《与稻田重逢》后设计了短视频拍摄脚本,请你协助完善。
镜头名称
景别①
画面内容
镜头意图②解说
稻田之名
全景特写
画面一:无人机俯拍星罗棋布的稻田,镜头推近刻着“长丰大丘”的木质标牌
展示稻田美好
金色往昔
全景
画面二:爷爷布满皱纹的手撒种(暖色调);枯草丛生的荒田(冷色调)
对比凸显现状
①____
近景
画面三:母亲凝望窗外,念叨:“④____。”父亲手持政策文件,电视播着农机新闻
⑤____
②____
③____
画面四:微耕机锐利的犁头劈开板结土地,黑泥翻涌如浪,新初的背影在朝阳中挺立
用动态视觉表现土地苏醒
重逢之舞
远景
画面五:无人机环绕拍摄连片绿浪,苍老的手与年轻的手共抚稻穗,二维码标牌隐现田埂
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诗意
【注】①景别:包括远景、中景、近景、全景、特写等。②镜头意图:侧重于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和想要通过镜头传达的情感、思想等内涵。
(1)、请把脚本空白处补充完整。(2)、请赏析第②③段画线句子。①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②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3)、请结合文章分析拍摄“画面五”的作用。(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文建议在短视频拍摄时加入第⑨段画线句子“母亲目光”的特写镜头,请结合链接材料,从写作手法及内容方面阐述这样设计的理由。【链接材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节选自《台阶》)
-
11、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老山界》节选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④“不要掉队呀!”
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⑥“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⑬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⑭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⑮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⑯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⑰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⑱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1)、选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⑫段中画线的句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3)、选文第⑫段中,作者前面说“就是寂静”,后面却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写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4)、《老山界》写的是“事”,表现的却是“人”。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① ,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② , 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③之用者也。
注释:①盘桓(huán):此处指交往。②希觏(gòu):罕见。③开聋启聩(kuì):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此处指开启智慧。
(1)、运用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但当涉猎
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
见往事耳
就乐去苦
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
而懒人常以为苦
查阅字典法:①同“尝”,曾经;②永恒的,固定不变的;③常常,每每。
(填序号)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
(3)、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并非要求他钻研经典成为博士,而是希望他广泛涉猎,了解历史,可见孙权重视实用性的学习。 B、【乙】文认为读书本是快乐之事,但懒惰之人却觉得苦闷;清闲本是享受,但有人却嫌寂寞,因此作者建议与高士文人交流,以提升乐趣。 C、【甲】文通过鲁肃的惊叹和吕蒙的回应,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学习对人的巨大改变,印证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D、【乙】文强调“有道而善谈者”极其罕见,因此作者主张主动结交这类人,以便随时请教,这与【甲】文孙权劝学的目的也是希望吕蒙多结交有识之士,所以两文的劝学目的是一样的。(4)、乙文说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你赞同这个结论吗?请结合甲、乙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13、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阅读下面韩愈写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岀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B、《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二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C、《晚春》一反晚春迟暮之感,诗人体物入微,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万紫千红之春光,寥寥几笔,使人耳目一新。 D、《晚春》一诗“杨花榆荚”因“无才思”,无法为“晚春”添色,只能像飞雪一般失落的漫天遍野地飘舞。(2)、韩愈这两首写春天的诗,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用相同手法抒发内心不同情感的。 -
14、七年级(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活动中的语文】班级将开展“追寻梦想,迎接成长”主题活动,请你帮助班长,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形式一:举行“追寻梦想”诗词朗诵会;形式二:举行“追寻梦想”人物故事会;
形式三:;形式四:。
(2)、【生活中的语文】班级围绕小语收集的一个店铺招牌“纵所粥知”(上图)展开了辩论,作为反方,请你针对正方同学的观点,说说你方看法。正方:我觉得这个招牌设计得很巧妙,它运用谐音,将成语与店铺经营的特色相结合,能吸引顾客。
反方:
(3)、【名著中的语文】小语和小文在讨论劳模时,想到了祥子。他们认为,是旧社会害苦了祥子。如果在新中国,祥子一定是一个劳模。以下哪一项内容不能支持这个观点( )A、他知足、不争,拉车从不与别人争生意,有时候甚至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非常实在,从来不漫天要价。 B、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 C、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D、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4)、【名著中的语文】下图是小语整本书阅读后制作的一个命运起落图,请结合原著填写完整①②处。① ②
-
15、下面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排比,表达了我对土地的眷念之情。)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比喻、排比,描写“我”对各种声响的感受。)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反问,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 D、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用典,表达中国男儿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
1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军战士们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人。 B、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身姿轻盈,美轮美奂 , 让观众陶醉其中。 C、他说话办事斩钉截铁 , 从不拖泥带水,深得领导赏识。 D、国庆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 热闹非凡,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
-
17、小豫想在活动中给同学们分享孙犁谈读书的一段话,但不小心弄乱了中间几句的语序。请你选出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多大的作家,也不能说都能投合每个人的口味。____像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不太喜欢,可是,我就爱读他的长篇。他那几部长篇,我劝你一定逐一读过,一定会使你入迷的。
①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书,只是举例说明之。
②总之,你读着脾气相投的,无妨就多读他一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
③但是,我明知道好,也读了一些,但不如像读普希金、高尔基的短篇,那样合乎自己的气质。
④例如莫泊桑、屠格涅夫,我知道他们的短篇小说好,特别是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那真是最规格的。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
18、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chóu。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报chóu( ) 偶( )然
(2)、从画线语句中找出两个副词,应为: , 。(3)、“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请结合选段找出原因。(4)、联系整部名著,简要介绍祥子的外号“骆驼祥子”的由来。 -
19、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有这样一种美好,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田野,让我们感觉美不胜收;有请这样一种美好,建筑、雕塑、绘画、表演,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有这样一种美好,得体的行为、美好的心灵、和谐的环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请以《有这样一种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文题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身体的变化,生活的酸甜苦辣,世界的纷繁复杂……有多少事、多少想法藏在人的心里……
请以“心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20、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他缓慢而坚定地拿起笔,开始了艰难的创作。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行行字迹逐渐填满了空白的稿纸。病痛的折磨并没有让他停下,每写一个字都仿佛要耗尽全身的力气。可他咬着牙,用那颤抖却执着的手继续书写着。终于,这部凝聚着他心血的作品完成了。当邮差将包裹带走的那一刻,他的心也随之悬了起来,日夜盼望着回音。
(1)、下列选项中关于作品主人公(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难的童年。十二岁那年,他被赶出了学校,在母亲的安排下去车站食堂干活,负责做一些粗活脏活。后来,哥哥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 B、初识革命者。他哥哥的朋友朱赫来住在他家,教会了他打拳,还时常给他讲一些革命道理。他偷了德国中尉的手枪,把它藏在老砖窑里。 C、第一段恋情。在池塘边钓鱼,他巧遇了富家小姐达雅,两人建立了友谊。后来达雅带他参观自己家的藏书室,在交谈中,互相产生了好感。 D、战场上搏杀。他参加革命,成长为一名侦察员。在战争中,他主动要求加入骑兵,与战友们救出七千多名革命者。在与波兰白军战斗时,被炸弹炸成重伤。(2)、 结合选段及原著内容,分析“他”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