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亮对古诗作了以下几点鉴赏,请找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从体裁上看,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此诗又是一首送别诗。 B、首联中“辅”和“望”,让人把目光从气势恢宏的京城转向风烟迷蒙的渡口,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C、尾联中诗人勉励好友,分别之时无需跟儿子或女儿一般哭哭啼啼,要乐观积极拥抱新生活。 D、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虽是一首离别诗,却用激昂的基调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其中颈联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 2、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 B、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列数字) D、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比较)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B、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寓示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C、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 , 尽展其长。 D、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 4、小勤搜集了几段关于“雁”的文字和大家分享,请按要求帮其完成相关题目。

    【甲】冬天似乎总是充满了灰白色的雾霭,天地也都缄默起来。大大小小的生灵,或休眠,或南飞,蓄积着力量,等候那春日的暖流。待万物苏xǐng,鸟雀归来,空气中又迩漫起生命的活力。这算是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乙】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丙】斑头雁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是因为在斑头雁的红细胞中,【A】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构成的。【B】通过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C】可在近9000米左右的高空从容自在地飞行。

    (1)、给甲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    默(     )    苏xǐng(     )

    (2)、甲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段中画线词语“第一群”中,“第一”的词性是 , “群”的词性是
    (4)、甲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5)、给乙段方框处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6)、丙段文字是小勤分享的《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她修改。

    【A】处画线句为句式杂糅,应将“”删去。

    【B】处画线句为成分残缺,应将“”或“”删去。

    【C】处画线句为语义重复,应将“”或“”删去。

  • 5、阅读下面图文,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什么是你们生活中的“船”,带着你航行到何处?什么是你心中的“海”,你领略到了怎样的风光?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结合《经典常谈》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6、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小豫发现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古诗文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开展本次活动意义不大。他安排你在班会上针对以上现象,就开展活动的意义进行发言。(250字左右)
  • 7、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为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这种阅读方式如今广为流行。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注]数字化阅读方式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

    数据来源于《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和《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阅读方式之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浅阅读流行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数字阅读工具的普及,让人们能够将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起来。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午休间隙,掏出手机或平板,就能轻松获取海量信息,这种便捷性是传统阅读难以比拟的。浅阅读的文本融合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元元素。视觉图像摆脱了高度抽象的文字束缚,读者无需繁琐的文字解码过程,仅凭视觉感受就能轻松理解内容,阅读体验更加直观生动。浅阅读几乎没有门槛,不依赖阅读者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化知识储备,只要具备基本的视觉感知能力,就能参与其中,整个过程轻松愉悦,没有负担。

    浅阅读多是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这种浅显化、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知识难成系统。浅阅读中,读者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外来信息只简单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浅尝辄止。同时数字阅读中各种各样的链接和音像让青少年很难养成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力。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必导致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的萎缩。

    (选自王晓敏《数字语境下“浅阅读”利与弊的辨析》有删改)

    【材料三】

    著名心理学家内尔发现,当读者进行深阅读时,阅读速度会变慢。这使得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阅读的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意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会的阅读。当然深阅读不等于慢阅读。阅读程度的深浅跟阅读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看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加工。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本书,只要在阅读中思考深,或者感悟深,都是深阅读。

    没有深阅读,阅读的很多内容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起浅阅读来是呈几何增长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的浮躁情绪,让深阅读变得困难。

    怎样才能深阅读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寻找关联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联想,从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书籍里面,寻找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纵向挖掘

    遇到一些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要去深度挖掘它背后的原理和背景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知识融会贯通。

    三精准转化

    在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这是一个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迈进了深阅读的门槛。

    四圈画批注

    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把问题或内在的理解感悟转化成文字。通过思维导图、文字批注等方法,来实现你与所读材料的互动,让阅读向纵深行进。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可以并行不悖。鲁迅主张读书既要“泛览”“多翻”,又要“专精”“读活”。书海无涯,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

    (选自叶峰《阅读的正餐与快餐——深浅阅读的利弊分析》,有删改)

    【材料四】

    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补充与提升。这一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持久阅读习惯,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对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的有益拓展,更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他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阅读能力,对于养成学生终身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整本书阅读正在重塑语文教育生态:当学生能对《经典常谈》中文化背后的思想产生深刻思考,能在《简·爱》里发现人格独立的自尊自爱的美好,这种深度阅读带来的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建构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认知立交桥。这正是新课标期待的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呈现。

    以下是deepseek关于《西游记》一书的深阅读建议:

    1绘制关系图谱。《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神话体系,涉及天庭、地府、龙宫、佛界等众多势力,还有各路神仙、妖怪、菩萨等角色。仔细阅读原著,梳理出所负责部分的角色信息,可以绘制各种关系图谱。促进全班对《西游记》神话体系的深入理解。

    2成长轨迹分析。学生各自选择一个唐僧师徒中的角色,深入研究原著中该角色从开始到取经结束的一系列经历,分析其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结合所选角色的成长轨迹,思考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比如从唐僧的坚持中,明白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3“朋友圈”创作活动。假设师徒四人拥有智能手机,他们会如何记录取经经历?引导学生结合抖音短视频语言、弹幕文化等新媒体形式重构文本,在解构中理解师徒四人不同的人物形象。

    4创意写作拓展。改写经典的情节,可以创作后续故事,也可以从不同角色的视角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比如,从牛魔王的视角,讲述他在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内心想法和行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选自网络,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没有改变。 B、2021~2023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增加,说明深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浅阅读的人数逐年减少。 C、利用数字化阅读工具进行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D、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容易浅尝辄止。
    (2)、请结合上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浅阅读”流行的原因。
    (3)、请你根据材料三,为小渝解决阅读困惑。

    小渝:《桃花源记》该怎样进行深阅读呢?请你帮我推荐两种方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

    你:

    (4)、材料四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请你以材料四中关于《西游记》深度阅读建议为参考,谈一下你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中会运用哪两种方法进行深阅读。
  • 8、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剌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选文①至③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加点词“许多”为什么不能删掉?
    (3)、选文第⑤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依据选文④⑤两段的内容,回答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有哪些重要性?
    (5)、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9、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水,清泠可鉴。溪中白石磊磊,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游鱼往来,翕忽成趣。溪行数百步,见一亭翼然临于泉上,名曰“忘归”。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 若琴筑之奏。

    客有问余曰: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余笑曰:“石潭凄寒,使人愀然;青溪明澈,令人忘返。各适其性耳。”

    (节选自《游青溪记》)

    [注]①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筝。

    (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清冽

    结合语境

    尤:

    白石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磊:①堆积;②圆润;③分明

    磊:

    日光下

    词类活用

    澈:

    其性

    参考成语法:适得其所

    适: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B、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C、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D、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3)、翻译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②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

    (4)、【甲】【乙】两文均以水石之景寄情,但作者心境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 10、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 B、诗歌首联“辅”和“望”均为动词,描写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辽阔景象,将长安和蜀州联系起来,意境开阔。 C、诗歌颔联是借二人相同的处境安慰友人,此时诗人要和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时像青年男女一般哭哭啼啼。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进行赏析。
  • 11、某校八年级(1)班将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同学们策划了下面表格中的活动栏目,请你帮忙补全活动形式和内容。 

    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栏目

    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

    诵诗•声情并茂

    ① 

    配合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古诗

    品诗•诗中有画

    举办“古诗意境绘画”展

    ② 

    辑诗•佳作荟萃

    举办“优秀专题诗集”评选活动

    ③ 

    (2)、活动结束后,班长写了一段感悟,有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ㅤㅤ【甲】 古诗文的学习让我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染 , 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汲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领悟人生的真谛。【乙】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  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①【甲】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请做出修改“  ”。

  • 12、主题型默写
    (1)、我们通过古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我们在《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感受到诗歌主人公不断追寻的过程;在《式微》里充分感受劳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恨:“”;在《子衿》里体会独自徘徊城头的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它在两种时间的反差下显得如此深刻;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感受到“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
    (2)、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式微》“ , 胡为乎泥中”,体会苦于劳役的人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读《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子宁不嗣音”,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
  • 1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骂,我们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B、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草长莺飞”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目空一切”指什么也看不见。)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髻”指小孩,“花甲”指人六十岁。 C、谥号是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私谥“五柳先生”。 D、“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 16、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千声万声呼唤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拟人,表达了对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比喻,描绘了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欢乐场面) D、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比喻,抒发了诗人再回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 17、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〇),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司马迁却跟去了。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着道:“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shuāi微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sōu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旗      呜    shuāi微      sōu

    (2)、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正确的一些是(   )
    A、文段中加粗字体“典礼”“很”“伟大”分别是名词、副词、形容词。 B、“病得很重”“继承先业”“未竟之志”“小心整理”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画线句子的复句类型是顺承复句。 D、“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句子主干是“父亲指示了路”。
    (3)、以上文段出自朱自清《经典常谈》的《》。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及本篇读起;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这里宜采取的阅读方式是
    (4)、在《经典常谈》一书中,你比较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除本篇外)?请说说你的理由。
  • 18、写作

    我们从语文书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志虑忠纯的邓稼先,言行一致的闻一多,知错就改的吕蒙……这些人物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特征鲜明的人,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他(她)让你钦佩,还是让你感激(快乐、烦恼、厌恶、轻蔑……)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    》为题,参照下列要求与表格中的写作小贴士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写作小贴士:写出人物的精神

    抓住典型事例

    借助写作手法

    运用细节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

    体现性格、气质、品质或精神等

    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特点等

    描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等

  • 19、小语所在班级召开“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他请你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YYDS”(意为:永远的神),“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等。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和写作不提倡用网络语言作文,你认为在我们的作文中是否可以用网络语言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地回忆

    ①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结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②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蹲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③“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④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⑤“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⑥“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⑦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⑨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⑩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⑪“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⑫我觉得好笑。“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⑬“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⑭“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⑮“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⑯“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

    ⑰“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⑱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⑲“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⑳“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㉑“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㉒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儿,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大坐着。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

    ㉓“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下剩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㉔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㉕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

    ㉖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㉗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织布机子。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㉘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1945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朴素清新,如话家常,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文中的“这山、这水、这沙滩”既指自然环境,也指这片抗日根据地和这里的老百姓, C、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处处以我的视角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小说通过“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我帮大伯贩枣——给妞儿买织布机、姐儿织布——

    (3)、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从修辞的角度)

    ②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小说中的“女孩子”一出场就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和指责,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一双袜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说说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上一页 625 626 627 628 6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