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历史的星空,从古至今,我们不但看到了优秀学者闻一多,深①xiāo灯火,A. qiè    B. 而不舍潜心贯注凝硕果但是看到了可爱战士志愿军②rèn刚强,淳朴谦逊,勇赴疆场抛头颅、洒热血。中华崛起之时,我们看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勋惠泽人世间……

    当我们俯首细察人间微光,会发现平凡处亦有星辉跃动。阿长笨③zhuō却滚烫的关怀,融化鲁迅心中冰封的童年;《台阶》里父亲佝偻的脊背,承(A. zǎi     B.zài)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尊严。这些“小人物”不经意间迸发的善良本真,恰似暗夜里的流萤,用微弱却温暖的光亮,教会我们触摸生活的质地。生而平凡, 不甘平凡; 点点萤火, 汇成星河!                   

    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与伟大,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1)、根据拼音写出对应汉字。

    ①深xiāo         
    ②坚rèn          
    ③笨zhuō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而不舍(A. qiè   B. qì)           承(A. zǎi B. zài)

    (3)、文中画线句是病句,请修改过来并抄写在横线上。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而平凡,不甘平凡;点点萤火,汇成星河!____,____。

    A、微光虽渺万丈成炬 B、平凡渺小 伟大崇高 C、萤火闪烁 星河璀璨 D、人生平凡 价值非凡
    (5)、根据上文内容,结合对联知识,为下面上联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  

    上联:闻一多潜心钻研凝硕果          
    下联:                    

    A、志愿军勇赴疆场洒热血 B、阿长送《山海经》暖人心 C、邓稼先鞠躬尽瘁泽人间 D、父亲修台阶承载尊严梦
  •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我们漫步山野乡村,领略自然风光和淳朴乡情;穿梭街市巷陌,感受车水马龙和世间百态;经历迷茫困惑,迎来灿烂阳光和喜悦笑容;挥洒汗水激情,收获甘美果实和真挚情谊。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不得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 3、班级开展了“走进经典,读以致用”为主题的《经典常谈》(朱自清)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填好下面空缺的内容。  《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  《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  《尚书》属于“①”,  《离骚》  《九章》属于“②”,《墨子》  《吕氏春秋》属于“③”。
    (2)、任务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①

    小记者:如果是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又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  

    同学: ②

  • 4、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田,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引凄异 B、渔人甚异/能以径寸 C、便船/偶骑步行 D、中往来种作/丈夫方担粪灌园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笔下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充分而自然的铺垫。 B、甲文中的“皆叹惋”三个字,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 C、甲文是一篇虚构作品,读起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D、乙文作者面对眼前景象,发出“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3)、将【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甲】【乙】两文各自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理想画面,请结合两文,概括“世外桃源”的共同特点。
  • 5、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令,立足整体描写,写出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阔大景象。 B、“无舟楫”指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 “耻”是为谋求功名感到可耻。 C、“垂钓者”暗指的是当朝执政者,  “羡”表明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触景生情,前两联写景豪壮,后两联抒情含蓄。
    (2)、《西清诗话》云:  “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6、文学类阅读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腷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 , 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跑进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辟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辟邪呢,我又补充, 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文章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
    (2)、丁立梅的文字“质朴清新,充满诗意”,请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②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  (从描写角度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4)、“真·爱”文学社计划推荐本文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资料,请你结合单元导读,说说推荐的理由。

    单元导读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勾勒傍晚时分山川的景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一些呢?

    ②这实际上与黄昏时分太阳与苍山本身及之间的影像变化有关,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③早晨或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白色 (或浅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作用。早晨或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就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或黄昏时比中午时大些。

    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现象做过描述:  “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⑤其实,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波长较长的暖色光(如红光)焦距长,焦点不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具有一种扩散性;相反,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如蓝光)就比较清晰,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红色物体就显得比蓝色物体大一些。

    ⑥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亮程度有关。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⑦另外,点光源发出光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弱。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与观察者越来越远,它的明亮程度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景物(苍山)也越来越暗,人们感到它越来越远了。同时, 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太阳变大了,太阳旁边的景物在观察者的眼中就相对变小了。

    ⑧经过上面的解释,对“日暮苍山远”所勾勒的黄昏苍山图,我们是否有更通透的理解?

    (摘编自王恒《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材料二】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光波的波长与其散射光的强度成反比,长波的散射光强度小,不易散射,短波的散射光强度大,容易散射。正午太阳直射,阳光穿过大气层厚度最小,其在大气层被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少。早晨或黄昏的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被大气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多。因此,观察者在早晨或黄昏接收到的阳光主要是长波。

    (摘编自余小英、李凡生《从物理学角度鉴赏“两小儿辩日”》)

    【材料三】

    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文学是用情感感受世间的人和物,它是一种诗意的美。物理学与文学就像两条溪流。物理学这条溪流融汇了人类的理性,溪水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无误地流动着。文学的溪流则充满了想象,那跳跃的溪水时而清脆嘹亮,时而忧郁低沉。当物理学与文学这两条溪流在向大海汇聚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海阔天空,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摘编自韩晓霞《论物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设疑提问,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 B、根据图一所示,用画图表说明方法说明外界的光要经过晶状体再最终作用在视网膜上。 C、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可以一定程度地解答“两小儿辩日”的争辩。 D、物理学只有汇聚到文学之中,才能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地流动。
    (2)、下列日常行为,没有利用光渗作用的是 (     )  
    A、觉得自己较胖的人,可以穿黑色或深色衣服,这样看起来显得瘦些。 B、冬天挂黄色窗帘,会让人觉得温暖,夏天挂蓝色窗帘,则觉得清凉。 C、超市中,如果要使小商品、小包装显眼一些,应该采用鲜艳的浅色。 D、教室墙壁一般涂乳白、象牙白等白色系色调,让人感觉更宽敞明亮。
    (3)、学好物理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 8、“五一”小长假期间,文学社打算组织社员前往新龙山采风。有人提出可以使用徒步、公交车、共享单车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请围绕“绿色出行”这一话题发表看法,简述你的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 9、小语别出心裁,运用不同形式品析古诗文,请你参与其中。

    方法

    内容

    相关诗句

    以画品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 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以景品诗

    河边芦苇青苍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以情品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明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诗句。

  • 10、阅读

    ①春天翩然而至,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我们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从绿梯茶园到金光稻田,从清流江川到飞瀑碧海,从翠绿山林到嶙峋奇石……这,就是广西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草长莺飞、绿树成荫、层林尽染、银装素裹,行过广西四季,浪漫至极。

    ②广西不乏诗意山水,引得人们在这一城山水里诗意栖居。攀上高峰,观百花盛开凋零,便能找到周而复始的四季;乘坐画舫,听雨声戛然而止,便能享受悠闲自得的恬静。mò然回首,山水投射出人们心中精神的渴望。

    ③古时候,山林能给予文人心灵的慰藉。A.他们都在青山绿水间,听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归宿。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闲”未必能让人领略山水之趣,只有“静”,才能让人的心空灵,在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如B.王维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体现悠然自得的情趣                 

    (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居      mò然回首

    (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语。  

    翩然: 周而复始:

    (3)、语段①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4)、语段③中的A句存在语病,病因为: , 应修改为:
    (5)、请参照语段③中的B句进行仿写。
  • 11、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时光赛道上,我们正忙碌的行走着,而那一段段逝去的生活却让我们忍不住回头观望,或温暖,或开心,或烦恼引人无限遐想。

    请以“那段           的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奋斗”“诗意”“幸福”……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

    ③不少于600字。

  • 12、《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提示:①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种手法的。②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③不得抄写试卷中所给的材料。

  • 13、请你任选《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文章,参考示例,向对不同内容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并简要说明理由。

    《〈说文解字〉第一》  《〈诗经〉第四》  《〈战国策〉第八》

    示例:我想向喜欢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同学推荐《〈诸子〉第十》。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思想,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②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选自《傅雷家书》,有删改)

    (1)、“涕泗横流”是什么意思?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说“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说说你的理解。
    (3)、“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诗人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所作。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提示

    解释词语

    “怕有渔郎来问津”中的“问津”与“后遂无问津者”中的“问津”词义相同。

    怕有渔郎来问津

    “悉如外人”中的“悉”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详尽,详细;②姓,传说神农之师名悉诸;③全,都。

    如外人

    (2)、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细读【甲】文前两段,写出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桃花源,但其中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男子对“伊人”不懈追求的?
    (2)、你认为诗中“伊人”指的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 17、复兴中学八(1)班开展“漫步古诗苑”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宣传】为了烘托气氛,需要张贴一则宣传标语。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六个,组成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

    领略    精神    诗词    情怀    品味    培养    馨香    精髓    翰墨

    宣传标语:

    (2)、【分门别类】小刚收集到以下几句诗,请你为这一组诗命名,应为《》。把下面几句诗描写的景物按时间先后排序,应为:(填序号)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仿写寄语】班委会想编辑一本诗集,请你协助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 , 有的灿烂盛开。

    (4)、【撰写感言】活动结束,班长写下了一段感言,请你帮助修改。

    中华古诗词典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A】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B】中华古典诗词表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璀璨芬芳。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C】学习中华古诗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生活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①画线句【A】有一处标点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画线句【B】搭配不当,可将“”改为“

    ③画线句【C】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8、理解型默写。
    (1)、《式微》中描写劳役者因为君主,才不得不在露水中劳作的诗句是:
    (2)、《子衿》中描写女子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觉得一天不见面,就像是分别了三个月那么久的句子是: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两句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谊。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作者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 19、名著阅读。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根据句子写出相应的人物。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句中的“她”是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句中的“他”是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句中的“他”是

    (2)、你准备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你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每处两个。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 20、下面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②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③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④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

    ⑤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

    A、④①⑤②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①④⑤③ D、④③②①⑤
上一页 624 625 626 627 6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