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诗词歌赋,吟咏传唱,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浪漫洒脱和忧郁愤懑;笔墨纸砚,尽情挥洒,我们感受到不同类型汉字的变体;琴棋书画,切磋打磨,我们体会到古典艺术的登峰造极;望闻问切,妙手回春 , 我们领悟到传统医术的奥妙无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留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A、“底蕴”是名词,“民族瑰宝”是主谓短语,“妙手回春”是偏正短语。 B、文中画线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C、“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句中的“经久不衰”作状语。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留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转折关系复句。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对联成为一个慰藉人心的文化符号的原因,是因为其中饱含人们的美好心愿。 B、“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悟空”挥动千钧棒走向世界,他们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旺盛生命力,更是一个角色的命运转折。 C、端午佳节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别有情趣的生活。 D、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教育的崭新时代,重新定义了学生素养的构成要素。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考场上自信与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B、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 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应当正确对待自己。 C、春节期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全球,谈起影片中的情节同学们信手拈来。 D、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前往各地景区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诀别 化妆 喜出望外 人声鼎沸 B、斑斓 驾驭 形销骨立 无可耐何 C、旁骛 濒临 抑扬顿措 轻歌曼舞 D、侦缉 竹蔑 漫不经心 俯仰生姿
-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é) 祈祷(qǐ) 娉婷(pīng) 锲而不舍(qiè) B、迸溅(bèng) 载途(zài) 镌刻(juān) 装模作样(mú) C、渲染(xuàn) 装订(dīng) 拜谒(yè) 咄咄逼人(duō) D、辐射(fú) 诡谲(jué) 挑剔(tī) 硕果累累(lěi)
-
6、“帮助”,为别人提供支援。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助者,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同时,我们也要争取成为施助者,帮助别人。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别人帮助你走出困境,这让你铭记于心。为此,写一封信向帮助你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叙述自己受助的一次经历,写清缘由、过程和结果,再现重要细节,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表达真诚自然。(姓名等真实信息均用××表示)
任务二
通过讲解,帮助别人学会一项技能,可以是某项学习技能。体育技能、生活技能等。
明确交流对象,技能名称和使用场景,写清技能操作的过程和关键步骤。语言表达通俗易懂。
任务三
辩论活动中,反驳对方辩友“每个人都要独立自主、不该寻求帮助”的观点。
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论证对方观点的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
7、黔城中学学生会准备举行以“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1)、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新成就,第一小组准备邀请知名桥梁专家王教授于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下午做一场专题讲座。下面是第一小组组长打电话邀请王教授的对话,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组 长:王教授,您好!①。
王教授:你好,小黔同学!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组 长:我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想请您为同学们讲一讲“中国桥梁建设的新成就”。② ,地点在学校礼堂,③?
王教授:可以的。
组 长:谢谢王教授!正式的邀请函将于明天送达,我们恭候您的到来。再见!
王教授:再见!
(2)、下面是第二小组介绍“贵州桥梁”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出并改正。①由于地形、地貌等原因、贵州自古交通不便。那么王阳明曾感叹道:“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州人迎难而上,仅在“十三五”期间,就建成了18座世界级桥梁。③目前,贵州在建和建成的桥梁已有3万余座,“县县高速、黔程万里”的美好愿景成为了现实。④贵州申请的桥梁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贵州桥梁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⑤凭借桥梁数量众多、造型丰富,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等优势,贵州被誉为世界级“桥梁博物馆”。⑥近年来,贵州还以知名桥梁为中心,打造集桥梁观赏与高空探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为贵州桥梁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3)、第三小组把俗语和诗句组合起来,向大家解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其中用来劝告大家“恰当选择说话方式,有效拉近心灵距离”最合适的一项是( )。A、逢人只说三分话——欲辨已忘言 B、话不投机半句多——相顾无相识 C、良言一句三冬暖——天涯若比邻 D、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恨无人省 -
8、古代诗歌阅读
送唐别驾赴郢州①
(唐)皇甫冉
莫叹辞家远,方看佐②郡荣。
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③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注】①选自《全唐诗》。别驾:官名。郢(yǐnɡ)州:今湖北荆州。②佐:辅佐。③峣(yáo)关:地名。
(1)、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中两位诗人离别的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 )。A、古道长亭,淫雨霏霏 B、江岸石堤,雾霭沉沉 C、边城戍垒,黄沙漫漫 D、城外青山,松柏葱葱(2)、参照《渔家傲·秋思》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
9、文言文阅读
李卫公问对①(节选)
太宗曰:“兵法孰为最深者?”
靖曰:“臣尝分为三等,使学者当渐而至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②然高引③ , 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④ , 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注】①选自清代朱墉编辑的。《武经七书汇解》。李卫公,即李靖,唐代将军。②脱:超脱。③引:离开,隐退。④秦:指前秦。
(1)、阅读选文,根据李靖、太宗的对话填写下表。兵法分等
等次表现
代表人物
道
②
张良、范蠡、孙武
天地
为战百胜
③
①
深沟高垒以自守
王猛、谢安
(2)、李靖与太宗的谈话仅仅是在比较兵法等次的高低吗?请根据选文明确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使学者当渐而至焉 得一人之使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B、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 C、守必固 汝心之固 《列子·愚公移山》 D、徒记诵 亦免冠徒跣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
10、现代文阅读二
材料一
榫卯(sǔn mǎo ),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各类木制建筑、家具中起连接作用的构件,凸出部分为“榫”,凹进部分为“卯”。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到明清时期的故宫,榫卯结构贯穿了中国建筑的整个历史,蕴含着千年智慧。2009年,以榫卯结构为关键技术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始建于宋,是我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矗立于寨子里的飞檐重阁的雄伟鼓楼,是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代表。建造鼓楼的师傅介绍,修建一座鼓楼要用1万多个木构件,各构件全靠榫卯咬合衔接,不用一根铁钉,却能严丝合缝,坚固无比,因此鼓楼能屹立百年。不断不朽。侗族木结构建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三
时期
应用对象
说明
古代
青铜器
模具上使用榫卯,便于模具拆装。
木船
运用榫卯等技艺建造水密隔离舱,有效阻隔水进入船舱。
当代
航空发动机
运用榫卯技艺组合叶片和发动机轮盘,用来分散离心力。
电子折叠屏
电子折叠屏的铰链运用榫卯技艺,屏幕打开平整、闭合无缝,且使用寿命长。
未来
月球基地
运用榫卯技艺设计月壤砖来建设月球基地,可抵御月震及微陨石冲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专题学习活动中,请你整合以上三则材料,准备做关于“榫卯“的分享汇报。
(1)、汇报中需要配图讲解,根据材料一,下列示意图中桦和卯位置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
(2)、根据三则材料,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这次汇报标题的一项是( )。A、民族绝技,举世无双 B、师法自然,溢彩流光 C、中华科技,匠心独具 D、千年智慧,传续华章(3)、材料一、材料二都可以作为这次汇报的开头,你如何选择?请简述理由。(4)、汇报的结尾要与主体内容呼应。根据三则材料,你认为这次汇报要突出榫卯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两个要点?请围绕要点写一段70字左右的话作为结尾。 -
11、现代文阅读一
杨树的眼睛
●云德
①孩提时代,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游戏,在一个无处可藏的空阔地带,情急中躲在杨树后边逃脱了被俘的危险,兴奋之余,抬头望了一下树干,忽然发现一只大眼睛盯着我,顿时吓得一溜烟跑回家去。
②祖母见我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模样,忙问缘由,我惊魂未定地说:“院外杨……杨树上……长了眼睛……好吓人!”没想到奶奶听后哈哈大笑,一边把我搂进怀里,一边调侃道:“杨树伤口结个痂,就把我们家的小男子汉吓成这个样子呀?”我不服气地辩解:“真的是眼睛,不是伤疤!”奶奶说:“是的,一个像眼睛的伤疤。”我问:“为什么要像眼睛?”奶奶告诉我,受了伤的杨树会分泌一种液体保护伤口,这种树皮的伤口长好之后,形状就像眼睛。这疤痕很坚硬,就不容易再受伤了。这就像人一样,如果做错了事或是受了委屈,要多多动脑子,多想想,长长心眼,这样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长大之后,尽管逐渐明白了奶奶话中的深意,只可惜大半生仍不断为耿直而吃亏,心眼一直没有长出来。
但因为这个偶然的际遇,我牢牢记住了杨树的眼睛。任何时候见到杨树,首先想到的全然不是它伟岸的身姿和婆娑的树影,而是那些钤刻在粗糙树皮上一只只或睁或闭的眼睛。看久了,不由得心生感慨。
杨树为了自我保护,在褪去青苔的灰白树皮间、在布满年轮皱纹的裂痕处生成的这些眼睛:有的圆润如婴儿的瞳仁,带着初生牛犊的无畏;有的犹如巨人的豹眼,怒目圆睁地盯着远方;有的被岁月拉长成凤眼,在细密皲裂的眼尾中陷入深思。杨树的眼睛不动声色地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在充盈强大生命力的智慧目光,清晰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深刻诠释着生命的本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杨树的眼睛,就能真切聆听到杨树的心音,体会出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杨树没有高贵的身份,对生长的环境一点也不挑剔,有时候折下一截树枝插入土里,只要水分充足即可成活。它们或成行成列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或成片成林地生长在荒漠的田野边缘,为人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速生木料。而杨树的眼睛,几乎伴随着杨树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生命历程。春回大地的日子,杨树的眼睛里闪烁着勃勃生机,嫩绿的芽苞顶破冬眠的壳,像婴儿刚刚睁开的眼,透过枝头探出的嫩绿新芽,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夏日里,浓密的枝叶遮天蔽日,为人们送去一片阴凉,树冠洒落的斑驳光影,恰似杨树的眼睛里跳动的音符。深秋,杨树的眼睛望着漫天的落叶在空中飞舞,与光秃且挺立的枝干形成鲜明对比,那是演绎生命的舞蹈。冬季里,树枝上虽然挂满冰凌,杨树冷峻的眼睛却毫无惧色地端详着呼啸寒风中的雪花,任凭风雪侵袭照样泰然自若,无形中为凛冽的寒冬增添了一份豪迈的诗意。杨树就这样以它的慧眼,见证着四季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它们以一种质朴而坚韧的方式,守护着养育它的这片土地,眼神里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自然的感恩,更有对未来的期冀。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欣赏并逐渐喜欢上杨树的眼睛。
在杨树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作为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共同体,每一种生物都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经历着生命的风雨。杨树长出的眼睛,不是为了窥探人间私密,而是为了把所有风霜雪雨都酿成琥珀。它用树皮记录年轮,用枝芽丈量光阴,用根系拥抱大地,用坚忍不拔的生机与活力,昭示人类生命的美好和珍贵。人们看到杨树在风霜雪雨中傲然挺立的身影,感受到杨树的韧性与顽强,从中感悟出面对困难、坚守信念的真谛,尤其身处逆境时,就能够重新焕发出不畏艰险、负重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注释】①选自2025年4月《新民晚报》,有删改。②钤(qián):盖(图章)。
(1)、选文中“杨树的眼睛”是指( )。A、孩童在树皮上绘的图画 B、树皮受伤后结痂的疤痕 C、阳光下树冠斑驳的光影 D、树叶上晶莹闪耀的露珠(2)、选文中,作者对“杨树的眼睛”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按顺序补写下图。
①→不由得心生感慨→②(3)、请完成下面的题目,结合文学作品中动词运用的精妙。从选文中相关段落中描述杨树眼睛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4)、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在选文末段写到“琥珀”的表达意图。琥珀:“由地质时期的植物树脂经石化而成的宝石”——透明至半透明块体,呈不规则形状“燃烧时发出特殊的芳香味”,
地质时期:地球历史上自有岩层记录以来的时期。
——摘自《辞海》第七版
-
12、整本书阅读(1)、下列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始终变化不大的是( )A、《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C、《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 D、《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彭德怀(2)、《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时手下留情,而在大闹飞云浦后,他却返回城中除掉蒋门神。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令堂”“令尊”是常见敬辞,“贵庚”“愚见”是常见谦辞。 C、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D、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等。
-
1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则》(2)、 ,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3)、兴尽晚回舟,。李清照《如梦令》(4)、骊山四顾。 , 当时奢侈今何处?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5)、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6)、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贺敬之《回延安》(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抒发对友人担忧、牵挂之情的诗句是“ , ”。(8)、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狩猎者装束华贵、人数众多、骑行飞快。情绪高昂的诗句是“ , ”。
-
15、语段阅读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前仆后(jì)①▲ , 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之城”。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2025年4月,红色文化数字化项目《转折·从头越》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开放体验,观众只需戴上头戴式显示器,便可以通过现代科技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当年参会代表们激烈争论的场面,长征路上迎风(zhāo zhān)②▲的红旗如在眼前;娄山关炮火的轰鸣,赤水河滔滔的水声如在耳畔。
时间无声,史册留痕,遵义会议铸就的精神永垂不朽,质朴的贵州儿女以昂扬的姿态和宣腾的精神不断探(suǒ)③▲ , 开启新的征程。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①前仆后(jì)
②迎风(zhāo zhān)
③探(suǒ)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副其实 B、身临其境 C、质朴 D、喧腾 -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外出,打声招呼;归来,报个平安。
田垄间,与父母一起劳作挥汗;厨房里,为家人备好一顿晚餐。
遇亲以礼,待友以诚;温良谦恭,和睦邻里。
……
Welcome to China.Can I help you?为外国游客送上热情的问候。
走出国门,自信、包容、理性的你,就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
——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
请从你校园之外的生活中 , 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它将是你初中生活最漂亮的书签,也将成为你高中生活崭新的扉页。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
18、【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年十八,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再冠军,封去病为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去病五千户。其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李息奏上。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十万之众咸怀集服。此后河塞庶几无患。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
⑴
再冠军,封去病为冠军侯
成语推断法:勇冠三军
⑵
去病既侯三岁
语法分析法:去病[既]侯〈三岁〉。
⑶
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查阅字典法:①逃跑,逃亡。②失去,丢失。③灭亡,消失。④死。
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B、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C、其夏,逾居延至祁连山 其真无马邪(《马说》) D、十万之众咸怀集服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4)、霍去病年轻有为,屡建战功。试列举两例。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鬼子来了
谢大立
①断水已是第三天了,还是在沙漠的深处。
②小战士不停地对老班长说,我感觉身上的东西越来越重了,实在是一步也走不动了。
③老班长说,走不动也得走!
④小战士说,那我们把身上的东西扔掉些再走吧?
⑤老班长说,你要扔掉什么,你的身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扔掉的?
⑥小战士说,用不上的东西,重的东西……
⑦老班长瞪一眼小战士,看看四周,大喊一声说,鬼子来了!然后拔腿就跑。
⑧小战士惊慌地跟着老班长拼命地跑。他们一口气翻过了横在面前的沙丘,顺着坡往下滚,躺到了一个水洼里。
⑨水!小战士惊喜地叫。老班长的脸上也开花般地笑。两人趴在水窝里一阵牛饮后,老班长说,你不是一步也走不动了吗,跑起来怎么比我还快?
⑩小战士说,打不过就跑呗。鬼子呢?你不会是骗我的吧?
⑪老班长说,不骗你,你怎么会跑,我们又怎么能找到水……
⑫小战士打断老班长的话说,原来你真是骗我的……
⑬老班长说,那不是骗,那是在告诉你,鬼子时刻都有可能出现,我们的心里必须时刻都有鬼子,才能保存自己。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是毛主席说的。
⑭水喝饱,水壶装满水后,小战士再次对老班长说,我们虽然不渴了,但饿,要不把身上的东西扔掉些走快点儿,必须抢在鬼子的前头从沙漠里走出去,不然我们即使不死在这沙漠里,也会死在鬼子手里……说着,小战士坐到地上,把枪往沙里塞,把腰里的子弹袋卸下来也往沙里塞……老班长说,你要干啥?
⑮小战士说,你不是说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吗?这些东西日后还可以找回去,人不在了,这些东西即使带到了阴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⑯老班长又一声吼叫说,鬼子来了!小战士没像刚才那样爬起来就跑,反而十分不屑地一歪嘴说,你干脆说狼来了吧,狼来了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⑰老班长说,起立,跑!鬼子比狼还残忍,我们的心里必须时刻装有鬼子的残忍……
⑱话没说完,叭的一声枪响从远处传来,老班长一声卧倒,扑向小战士,把小战士压在了自己的身下。
⑲小战士懂得,这是老班长为了保护他。
⑳在趴在沙地上看枪响的地方,他们看到了五个鬼子。
㉑他们在沙漠里和这五个鬼子纠缠得很苦。为了保护大部队的转移,他们连奉命把一个团的日本兵往沙漠深处引。在沙漠的深处,鬼子一个团的兵力一天天减少,最后剩下来五个,他们一个连也就剩下了他们两个,双方就在沙漠里玩开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老班长说,他们五个我们两个,现在他们是猫,我们是老鼠,直到有一天我们战胜了他们,把他们变成老鼠。小战士就在老班长的带领下,和这五个鬼子兵在沙漠里兜起了圈子。
㉒五个鬼子兵从老远的沙丘上居高临下地朝他们扑来。老班长和小战士爬上沙丘,对敌人形成居高临下之势。五个鬼子兵似乎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虽然处在地理的劣势,还是一边扫射,一边直奔他们下方的水洼地。老班长一边指挥小战士射击,一边说,他们是冲水来的,想占领水源,如若让他们喝上水,于我们就太不利了。
㉓五个鬼子兵,直到其中的一个倒下,才开始重视他们。卧倒,匍匐前行,两个人前行,两个人掩护。只要他和老班长一露头,就有子弹射过来。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他们虽然靠着有利地势消灭了两个敌人,老班长却受了重伤。
㉔最后,老班长在撂倒又一个敌人后,不行了,把枪和腰里的一颗手榴弹交到小战士的手里说:记住孩子,任何时候,战士是不能放下自己手中的枪的,战士要保存自己只有靠手中的枪,国家要存在于世必须靠自己的部队,部队是国家手里的枪。我们先前所做的事,就是为了保存我们的大部队⋯⋯枪里的子弹是跟鬼子周旋的,手榴弹是供你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㉕老班长说完,闭上了眼睛。
㉖小战士以一对三,和敌人一阵周旋后,见敌人喝水心切,佯装死去。敌人把喝水当成重中之重,连检验他是否真的死了也顾不上,就趴在水坑里牛一样地饮起来。小战士就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扔下了那颗手榴弹。
㉗战斗结束,小战士解下敌人身上的枪支弹药,背到自己的身上继续前行,饥渴几度让他昏倒,他几次想卸下身上的负担轻装前行,几次都听到老班长在他的耳边喊鬼子来了,他硬是在很多天后的某一天,全副武装地从沙漠里走了出来。
㉘这个故事,是我们进沙漠执行任务时,我们连长给我们讲的。连长讲完后对我们说,这个故事里的小战士就是我,我今天能站在这里给你们讲这些,得益于什么你们明白吗?
㉙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鬼子来了!说完后是笑,笑后是久久的沉思。
(选自《东风文艺》2015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请概述小战士四次对待枪的不同表现。(2)、老班长身上有许多打动人的地方。请就你印象最深的三点,谈谈自己的理解。(3)、小说匠心独运。“我们中的一员”这一叙述者在结尾处显现,有什么好处?请概述两点。(4)、“鬼子来了!”这句话具有警示意义。它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20、【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英、法、美、意、日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②中国因在大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并曾派遣华工赴法参与后方工作,战后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以及南方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五人组成。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撤外国在华的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以及关税自主七项希望条件。后在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等要求。但是,由美、英、法三国操控的会议除将山东问题列入讨论外,竟以中国代表的提案不在和会讨论的范围之内为由,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年8月第1版)
【材料二】
①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
②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年8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岁,周光召38岁,于敏41岁……这些春秋鼎盛的栋梁之材,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意义。
③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推荐他去英国深造。然而,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650斤小米,约合68元人民币。如果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的57倍。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深入戈壁开始了隐姓埋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国防工作,直到1986年7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邓稼先艰苦创业的28年,是他对祖国、对同志坚守诺言、矢志不渝的28年。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专门赶回来看望他。杨振宁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给了10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④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体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摘编自《许身国威壮河山》,2024.12.14《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中国旅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2024年,中国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本年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上升43.9%,其中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上升82.9%。“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向全球展现了真实、多元和活力满满的中国形象。
②“中国给了我们太多惊喜”“高铁出行,难以置信,太快了”“移动支付,太便捷了”“多种语言路线图,太贴心了”“每个人都很友善”……一时间,“打卡中国”风靡社交媒体。外国游客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形成并分享关于中国的真实新鲜认知,让更多外国朋友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眼前的中国”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是许多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事实表明,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用心感知中国,才能更好认识中国。
(摘编自《免签效益持续显现“中国游”更加火热》,2025.1.16《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已与26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
2024年
各口岸出入境外国人达6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中国游”主题媒体流量在国际互联网被10亿
2025年春节
某平台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
数据来源: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络数据
(摘编自2025.2.11《人民日报》)
【材料四】
①以国之名,悼我同胞。2024年12月13日,“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87年前的寒冬,南京陷落,短短6周30万同胞罹难,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手段之残忍、行径之野蛮骇人听闻。
②“国家公祭仪式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坚定立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公祭场所能够承载过去、托起未来,让我们铭记人类之殇,向世界传播记忆符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说。
③不忘来路,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每一次缅怀,都是记忆的传承;每一次纪念,都是精神的洗礼。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摘编自《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永志不忘 祈愿和平》,2024.12.14《光明日报》)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强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的哪些表现,证明了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释。(2)、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为何还要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综合四则材料,分别概括并说明。(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和会”只同意了将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归还中国的要求,拒绝了其他诉求。 B、面对杨振宁提问,邓稼先对许鹿希的回答进行了补充,可见他对当时的奖励并不满意。 C、数据显示,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之后,“中国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 D、外国朋友只有来到中国,才会发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