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结合下面的标准,谈谈你对《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的阅读价值的认识(80字以内)。
名著具有强大的文明力量,是理想、正义、幸福、美德的载体,表现人们对理想、正义、幸福、美德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和爱……
-
2、名著阅读
2024年是长征胜利88周年。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毛泽东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反抗精神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①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②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③
-
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②间,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予尝秋夜坐钓月矶④ , 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⑤ , 及见佛灯隐现于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予与无际偕访仲和⑥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⑦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予生平过⑧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榭:这里指树木。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⑤风铎(duó) :悬于檐下的风铃。⑥无际、仲和:都是作者的朋友。⑦趺(fū) 坐:两脚盘腿打坐。⑧过:造访。
(1)、请用 “/”给文中的划线句子断句。(限3处)相 与 趺 坐 石 台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时闻风铎 闻鸡起舞 C、独往会心 天下独绝 D、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欣然起行(3)、翻译下列句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予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4)、同是夜游,承天寺和虎丘的月色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欣赏月景时的心情各有什么不同? -
4、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中自有壮丽山河。来到荆门,你能欣赏李白歌咏“① , 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景色;驱车塞外,你能观到“大漠孤烟直,②”的辽远奇景;漫步西湖,你能领略白居易笔下“③ ,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美景。诗中自有真性情。来到黄鹤楼,你不觉慨叹崔颢在《黄鹤楼》中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慨“④ , 此地空余黄鹤楼”;凝视山松你会由衷赞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⑤ , 终岁常端正”的刚劲坚贞;而面对衰老,曹操要老当益壮,展现“⑥ , 壮心不已”(《龟虽寿》)的雄心。
-
5、阅读下列几则新闻,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5月21日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
②6月1日起,青岛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
③6月2日,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
探究结果:
-
6、对这副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岳飞书《前出师表》
A、字体错落有致,收放有度,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大气磅礡,汪洋恣肆,酣畅淋漓。 C、起笔为行书,收笔为狂草,反应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D、篆体书写,潇洒飘逸,堪称书法精品。 -
7、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B、《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文章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C、骈体文又称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多用典和藻饰,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都是骈体文。 D、律诗的第一句为首联,第二句为颔联,第三句为颈联,第四句为尾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
8、下列句子未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B、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C、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朱德的母亲一生勤耕不chuò[ ]、任劳任怨。鲁迅弃医从文,入木三分的“呐喊”至今仍振聋发聩。托尔斯泰对农奴制深恶痛疾。②居里夫人的个人精神、处事态度仍历历在目,zhāng[ ]显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③通过阅读佳作,让我们“聆听”名人教诲( ),汲取生命力量。④通过品味文字,我们发扬并铭记名人的伟大精神。他们的精神宛如一泓清泉,让我们在喧嚣( )尘世中保有一方净土;他们的精神宛如涓涓细流,让我们在蒙昧愚钝时留存一丝鲜活;他们的精神宛如星辰大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一片光亮。
(1)、文段中填在拼音处的汉字和加点字的读音,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辍 章 huì xiāo B、缀 彰 huī qì C、辍 彰 huì xiāo D、缀 章 huī qì(2)、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劳任怨 B、入木三分 C、深恶痛疾 D、振聋发聩(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0、请以“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封来自未来的信”为开头,写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中心突出,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1、课间十五分钟,是心灵的休憩站,是创意的孵化巢,是知识的巩固角,是社交的小舞台……在这短暂时光里,欢笑与思考交织,活力同探索共舞。请以《我的课间十五分钟》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12、阅读《看看母亲》,完成下面小题。
看看母亲
武保忠
①我上大学后就和母亲不常生活在一起了。对于母亲对我人生的影响有多大,过去也没有多想过。庚寅年,母亲九十岁了,在这前一年又做了一次手木,差点离我们而去,这一下子让我想了许多许多。才更看到母亲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对我的一生影响到底有多重要。
②我的母亲是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字。但从我记事起,就听她常说一句话:“人要想成点事,就得上学,就得学本事。”七岁那年,她用自己亲手织的花土布。在油灯下给我缝了一个书包,用针线缝了两个作业本,交八角钱买了课本,把我送进了村里的小学。从此,“人要想成点事,就得上学,就得学本事”这句话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我上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在经济管理岗位工作,我立即学了经济管理。近五十岁的时候又换了岗位,需要掌握财务会计业务知识,我就又学了这方面知识。不是这样不断的学习,我肯定不能干好这些工作。
③不记得母亲给家里人和我说过多么热情、多么关心的话,记得最清楚的是家里人要出远门时,母亲总是说:“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人到哪里都平安。”每逢家里人出远门,母亲都要包饺子相送,做面条相迎。上大学期间,每个假期回家后返校,我都要早上五点钟去镇上赶早班车。每次四点多钟,就会听到厨房里响起做饭声。不一会儿,就会见到母亲端着一大碗刚煮好的饺子,放到我面前。每次放假回家,不管天色早晚,也不管我在路上是否吃过饭,母亲都会很快做出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看着我吃完。而每次都是重复着一句话:“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走到哪里都平安。”几十年过去了。我走遍了全国各地和大半个世界,不管到了哪里,我都想着这句话。那一个个又白又圆的饺子,就像母亲一句句的嘱托和祝福:那一根根面条,就像母亲手中放飞我这只风筝的长长丝线;一直伴随在我身边。使我一直都平平安安。饺子和面条也成了我一生最爱吃的饭食。
④小时候,我有时也和小伙伴吵嘴打架赌气。每逢这时,母亲总是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只要你对得起人,人家不会对不起你,路都是靠自己走宽的。”于是,就要求我主动去和人家和好。我们家有一棵大枣树,结的枣又大又红又甜,是全村最好的枣树。枣红的时候,整条街上的小伙伴都喷喷称赞,也都想吃几个尝尝。每逢把枣收下来,母亲就让我给这些小伙伴去送枣。对和我闹过别扭的小伙伴,我不想去送,母亲这时还是那句话:“路是靠自己走宽的,你得去。”我就按母亲的要求去送。就这样,我和闹过别扭的小伙伴后来都成了好兄弟。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到了不少地方,都和大家相处的不错,也没有遇到过大的坎坷,这得益于我从小就没有忘记母亲这句话。
⑤上中学的时候,父亲突然得了重病,很不好治,家里还遇上了一些别的困难,生活状况一下子很不好,我压力很大,想退学在家里干活,给母亲分担点困难。母亲知道后说:“男人要顶得住事,这点事都顶不住,以后成不了大事,你说啥也得上学。”在大学毕业前一年,得病十年多的父亲去世了。在这期间,一直是母亲照顾着重病的父亲和两个弟弟,操持着整个家务。我也一边想办法帮助母亲克服一些生活困难,一边顶着生活的压力上学、直到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在这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想起母亲说过的“男人要顶得住事”这句话,浑身也就有了勇气和力量。现在想起来,若不是母亲从小的苦心支持和鼓励,我可能早就离开了学校,也很难在这大半生中做成一些事情。
⑥前年冬天、母亲来北京我家居住,突然胆囊结石发作,是一些大块结石从胆囊进入了胆道,造成胆道堵塞,疼编难忍,不能吃喝,不几天就脸色蜡黄,已有并发胰腺炎的征兆,必须开刀做手术,摘除胆龛,否则,不可能活命。但对于八十九岁的母亲来说,这种手术风险根大,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医生怎么也下不了做手术的决心。我和爱人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看着母亲的病苦模样,急得乱转,拿不定主意——不做手术吧,肯定没法活,做手术吧,也怕活不过来。尽管这些话我和医生都没有给母亲说明,母亲大约也看清楚了这事,把我和爱人叫到面前说:“开刀做手术吧,我不怕,越怕死越活不成,要活就得想办法,不想法啥事也办不成。”几句话坚定了我和医生做手术的决心。医生马上开始准备,很快做了胆切除手术。整个住院治疗期间,母亲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声疼。七天顺利出院,比年轻人恢复得都好都快,医生和同室的病友都为之称道佩服。母亲这次治病中表现出的勇气,让我和我爱人更加由衷敬佩。
⑦我觉得,我对母亲身上的这种勇气认识得太晚了。若是早些认识,像母亲一样,这几十年肯定还会多做成一些事情。我爱人曾几次说:“看看母亲,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见过多大世面,我们有文化,也工作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我们常常办事还不如母亲。”我想了很久说:“这是因为母亲对生活和困难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选自《光明日报》)
(1)、阅读文章②-⑤段,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母亲的语言
对我的影响
人要想成点事,就得上学,就得学本事。
①
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人到哪里都是平安。
始终怀揣着家的温暖与安全感,饺子和面条也成为一生眷恋的食物。
路是靠自己走宽的。
②
③
④
(2)、品读第⑥读段画线句“整个住院治疗期间,母亲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声疼”,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文章结尾,作者用“不屈不挠”来概括母亲的精神品质,你觉得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以下对《看看母亲》这个题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示文章围绕对母亲的重新审视展开,呈现母亲在作者成长历程中的多样言行与经历,以“看看”二字引领读者感受母亲形象的多面性与深刻性。 B、起到结构上的统领作用,使文章围绕母亲这一核心人物组织素材,展现母亲对作者人生的塑造意义。 C、有观察母亲的意思,是作者用眼睛观察母亲的外貌和日常行为,重点在于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D、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借由题目传达出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浓烈的情感,强调母亲在作者心中地位的重要性。 -
13、阅读《京城新秋》,完成下面小题。
京城新秋
高自双
①北京的新秋带给我的是莫名的欣喜。街头巷尾仿佛一夜之间,暑热一扫而空,早晨突然有了明显的凉意。可是一到中午,太阳又是火辣辣的,在没有树荫的太阳底下走一会儿,晒得头上沁出细汗来了。
②俗话说:“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菜市场摊位上雪白新鲜的韭菜花,突然多起来了,在向人们宣告立秋的到来。老北京有立秋腌制韭菜花的传统习惯,菜场里的老人家,你一把,我一包,买了韭菜花,回家亮出好手艺。一整个夏天都卖得快的西瓜,生意也淡了下去。老辈人说,过了立秋,再吃西瓜,肚子会有下沉的感觉。秋梨、葡萄,还有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带土花生,已经长成个儿的红薯,青白分明的大葱,都摆出来了。
③老城区四合院的老枣树,不紧不慢,始终按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生长着。此刻,向阳的一面的大枣,已经由青绿染上了淡紫,距红透了尚需时日,也许要等到中秋月圆了。小胡同里,吹过面颊的风像水流一样,少了往日的燥热,有了丝丝凉爽。高大威武的杨树,风过树梢时,发出哗哗的美妙声响。国槐的繁花期过去了,一串又一串青绿的槐豆,挂满了枝头,像是在炫耀着自己的成长。
④立秋时节,我爬上西土城城墙,沿着城墙顶上灌木丛中的小路,朝着蓟门桥方向北行。可是走了不远,就走不动了,长满酸枣、沙棘的灌木丛枝丫犬牙交错,绿叶覆盖,高过人头,把小路遮挡覆盖得密不透风,寸步难行。没有办法,只得原路返回。经春历夏,草木葳蕤① , 达到了极致。夏天雨水较为集中,地面上的灰尘,空气中的烟雾尘埃,都被一场接一场的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好像专为迎接新秋的到来。
⑤秋高气爽,空气格外透明,人们的视线仿佛凭空看得远了许多。此时,我站在什刹海银锭桥上眺望西山,站在长安街与南池子南口交叉处望西山,西山显得比往日离得更近了一些。站在联想桥附近我家三楼窗前眺望,西山如黛,甚至可以清晰地到西山东坡上蜿蜒的小路。
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高风劲,本来落叶较晚的柳树,枝头忽然有一只叫了半声的蝉碰落了一片黄叶,蝉与黄叶一起翻滚着落了下来。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不知不觉来到了。秋阳下忙着捕捉蚊虫的蜻蜓,飞掠、悬停,给暑热渐消的北京平添了一抹淡淡的凉爽与诗意。
⑦还有蓝天下划破金色晨曦的沙沙鸽哨,那是多么动人心弦的声音。一群又一群雪白的鸽子掠过,把天空衬托得更加蔚蓝。眼前的天空,好像比我三十年前立秋那天所见更蓝了一些。
⑧秋日夜晚就更加迷人了。白露横天,星斗闪烁,明亮的北斗七星柄指西南。凉风习习,鸟宿树梢,虫声唧唧,秋夜如梦。刚刚度过了炎夏盛暑的人们,在院子里纳凉闲话到很晚了,还不肯上楼睡觉呢。
⑨金秋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选自《北京日报》)
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
(1)、文章精准捕捉北京新秋“新”之韵味,从街头巷尾的变化、菜市场里的变换,以及四合院、城墙边的季节更替,蝉落黄叶、蜻蜓捕蚊等动物在秋天的表现,人们生活的新变化等方面着墨,生动勾勒出京城新秋别样风貌。(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市场摊位上雪白新鲜的韭菜花,突然多起来了,在向人们宣告立秋的到来。”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韭菜花比作宣告立秋到来的使者,生动形象地表现秋天的到来。 B、“老城区四合院的老枣树,不紧不慢,始终按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将老枣树人格化,写出了老枣树生长得从容,从侧面衬托出初秋那种悠然的氛围。 C、“小胡同里,吹过面颊的风像水流一样,少了往日的燥热,有了丝丝凉爽。”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水流,形象地描绘出胡同里秋风轻柔、凉爽的特点。 D、“国槐的繁花期过去了,一串又一串青绿的槐豆,挂满了枝头,像是在炫耀着自己的成长。”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槐豆“炫耀”的行为,生动地展现了槐豆挂满枝头的饱满状态,增添了趣味性。(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和多感官结合的写法描摹秋景。请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妙处。(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金秋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一句的理解。 -
14、阅读《西游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有人读出的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有人读出的是对权威的反抗精神,还有人读出的是对信念的执着坚守……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说说你读出的是什么。(字数100字左右)
-
15、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年与时驰”中“时”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 B、时隐时现 C、时来运转 D、时不我待(2)、对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 B、“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指内心安宁,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C、“淡泊”“宁静”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明“明志”是“淡泊”和“宁静”的前提。(3)、根据《诫子书》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 , 蹄③啮④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⑥召子,曰:“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⑧ , 贾人安能蓄⑨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⑩。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陈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④[啮]、⑤[费人]商人。⑥[遽]马上,赶快。⑦[汝]你。⑧[制]制服。⑨[蓄]饲养。⑩[直]通“值”、价值。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诸葛亮在文章开篇劝勉儿子要“①”,在文章结尾提醒儿于要②并为社会作贡献;陈谏议教育儿子不能“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希望儿子做一个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
-
16、阅读《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在《观沧海》中,“①”一句点明了秋景。在《天净沙·秋思》里,作者借助“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营造出秋天②的氛围,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愁。同样是借秋景抒怀,《观沧海》则表达了诗人③。
(2)、用自己的话描绘“小桥流水人家”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这一句的作用。 -
17、默写。
(1)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3)在古人的创作中,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皆可入诗。如含有“月”字的连续两句“ ,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
18、班级进行了“知家乡,爱昌平”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后计划举办专题展览。下面是展览内容的初稿,请你进行审校、修改和补充。
板块一:文脉
昌平是一座行走在历史古 ① 里的城市,拥有约6000年文明史。秦设军都县,西汉设昌平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
一处处名 ② 古迹,见证着昌平的悠久历史。银山宝塔奏响着金元时期的乐章,白浮泉水展示着运河的文化原点,居庸关长城刻录着中华文明交 ③ 共生的记忆,十三陵神路凝望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过去,连接古今,是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结晶。
板块二:生态
昌平北枕燕山,西峙太行,由此形成的长达百里的山前暖带, 首都锦绣之地。一脉脉温泉琳琅满目 , 曾经专属皇家的小汤山“汤泉行宫”,如今成为大众的康养圣地。波光粼粼的温榆河,灌溉着京北千里沃野,形成一幅幅美丽而富饶的田园画卷。兴寿草莓基地硕果累累,现代化种植技术与大自然规律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廊道,特色文化沟峪,畅意休闲民宿……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新景观,构筑起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
板块三:创智
昌平是北京重要的科教基地,汇聚了一流科技园区【甲】一流创新型企业和一流科技人才。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协同发力:东区“能源谷”,中国能源领域战略支撑点【乙】西区“生命谷”,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命健康的探索重地;高教园,紧靠昌平新城,科教资源富集,一流高校荟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板块四:结语
(1)、同学们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展览题目,对于“平”字的选择产生了争议。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文段横线处选填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籍 盛 溶 B、籍 胜 融 C、藉 胜 融 D、藉 盛 溶(3)、你检查文段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的情况,其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 B、波光粼粼 C、和谐共生 D、独具匠心(4)、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全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犹如长长的臂弯,环抱着 B、犹如浩瀚的星河,装点着 C、就像美丽的花环,点缀着 D、就像五彩的丝线,缠绕着(5)、在文段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顿号 逗号 B、逗号 逗号 C、顿号 分号 D、逗号 分号(6)、根据文段内容做出判断,“生命谷”在图中的位置是( )
图
A、① B、② C、③(7)、同学们结合活动主题拟写了一副对联。下列填补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家乡 ① 存雅韵
爱昌平创新科技 ②
A、传承文脉 助发展 B、文脉传承 续华章 C、文脉传承 助发展 D、传承文脉 续华章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只不过取决于你有没有看他们。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②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20、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
(1)、结合选段分析,胡屠户为什么在打了范进之后会“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2)、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请结合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变化,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实现讽刺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