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兴中学举行中考誓师大会,九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少年的誓言声声震耳,气冲斗牛 B、海雾弥漫,海岸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后,扑朔迷离 , 连海边的地标建筑灯塔都看不清了。 C、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D、现实中,我们为人处世不可太张扬,应避免事事锋芒毕露 , 否则会让自己四面树敌,寸步难行。
  •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滞留       涎水       咀嚼       苛捐杂税 B、酒肆       什物       竹杆       一泄万丈 C、污秽       深霄       高梁       情有可原 D、斑斓       僵绳       晌午       大廷广众
  •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gèn)   恶(zēng)     亮(cèng)   踏实(tā) B、(fēi)   果(shuò)     立(chù)     目不园(kuī) C、红(yān)   像(xiāo)     修(qì)       广(mào)无垠 D、(xùn)   粗(zhuó)     呜(yè)       蹿上(cuān)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引路人”。它可能是课本中某篇启迪心智的文章,引领你叩开知识的大门;可能是故乡那承载着儿时欢乐的老槐树,唤起你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让你懂得珍惜;也可能是困境中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给予你坚持下去的力量,助你跨越艰难险阻……这些“引路人”以独特的方式,陪伴我们成长,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请以“______,我的成长引路人”为题目作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补充字数不超过5个字;

    (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

    (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5、请结合自己所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各题。
    (1)、学校组织“名著角色扮演与感悟分享”活动,同学们分组准备后要上台分享成果,以下四位同学对所扮演角色及感悟的总结,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扮演的是《简·爱》中的简·爱,她出身低微却自尊自强,始终坚定地追求平等与自由,她教会我不管面对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内心的原则。 B、我们小组演绎的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片段,吴用足智多谋,晁盖豪爽仗义,他们巧用计谋劫取生辰纲,展现了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英勇无畏,让我深感热血沸腾。 C、我诠释的是《昆虫记》里的法布尔,他像一个神奇的昆虫探险家,深入昆虫世界,细致入微地观察并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他的专注与执着告诉我们做学问就要有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D、我饰演的是《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她粗俗泼辣、工于心计,是祥子走向堕落的罪魁祸首,她的出现让我看到人性最丑恶的一面,也为祥子的悲惨命运而痛心。
    (2)、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取一个红军将士的故事,简述其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说说对你的激励作用,80字左右。
  • 6、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树的秘密

    ①老陈头喘了口气,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又晃了晃面前的木梯。木梯靠在树上,树很粗,七八米高,深褐色的枝干布满了时光的刻痕。

    ②背上又开始痛了,老陈头咬紧嘴唇倒吸了口气。他转过身,将背抵在树上。疼痛稍缓,他的脸上竟露出一丝得意的笑——这旧伤不算什么,那几颗弹片在几十年前的江那边都没打败我,瞧着吧,老子早晚把它们带进土里。

    ③木梯靠在老树上,稳稳当当。老陈头试着伸出脚踩了踩,年纪大了,都好些年没爬过高了。他抬起头望向那被繁茂枝叶遮挡着的树冠,想起树上应该有个鸟窝。那鸟窝打他记事起就在,他还记得那鸟窝封口处的黄泥冰凉坚硬的手感。他小时候可没少爬上去看,还偷偷取过几根羽毛……

    ④那是个平常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正躺在炕上睡午觉的他,突然被父亲一把拎了起来。他看见父亲有些发黄的白布短褂被染红了一片。父亲冲他吼道:快上树,不准下来!他惊魂未定,只得拼了命地往上爬,躲在那繁茂的枝叶中。随后,他听到了巨大的响声,还有父亲的吼声和母亲的哭喊声,最后入目是一片火光……

    ⑤巨大的恐惧笼罩着他,他不敢下去,就抱着树干躲了一天一夜。后来,是经常来找父亲的一位叔叔把他从树上抱下来的。叔叔带他去了好多地方,北平、上海……再后来,叔叔也没有了踪迹,13岁的他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⑥冬日正午的日头很足,老陈头从回忆中挣脱出来,不再犹豫,抬脚朝梯子上爬去,不时朝树顶吹几声口哨。

    ⑦他是想上树看看那只鸟。那年大饥荒,村里家家户户饿肚子。一天,老陈头看到树上有一只大鸟,犹豫许久,还是拿出猎枪,扣动了扳机。大鸟没来得及出声便栽倒在地上。当晚,老陈头在树下捡到了一只光秃秃的幼鸟。老陈头把它捧到屋里,用被子包着捂了几天,又从本就急缺的口粮里挤出点碎食残渣,勉强把小鸟养活了。这小鸟对老陈头两口子特别亲,老陈头一吹口哨,它就从树上冲下来,飞到老陈头的肩膀。后来,老伴走了,老陈头便与这鸟相依为命。

    ⑧这两天老陈头不知吹了多少遍口哨,那鸟却没有飞下来。老陈头想,它大概也老了,飞不动了。

    ⑨老陈头颤巍巍爬上梯子,透过树叶的缝隙看到了鸟窝口,形状竟还和曾经一样。他朝鸟窝吹了声口哨,看见几根羽毛在洞口扑腾了几下,才终于把心放下来。他从兜里掏出一把小米,将手伸进洞口,看那鸟伸长了脖子一下下慢慢啄着。

    ⑩突然,他看见窝里有个黑乎乎的东西。老陈头心下疑惑,探手进去将那东西取出来——竟是被几层早已风干的油布包裹着的一个小木匣子。老陈头心里咯噔一声——这是母亲的东西!

    ⑪打开,里面是用红布包着的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一块金子。

    ⑫信中写道:我万分亲爱的孩子,我们可能随时面临牺牲,离你而去,为了党的事业,我们不怕牺牲。孩子,请你记住,爹娘永远爱你……这块金子是娘用所有的首饰换来的,娘没什么能留给你,你要好好活……

    ⑬伴着鸟儿饱食后愉快的啼鸣声,老陈头泪流满面。

    ⑭几天后,一对烈士夫妻的墓碑上多了张黑白合照。当地人还聊起一位老红军。他拒绝政府补助,前几天还给县政府送了块金子,说是代他烈士爹娘交给组织的。

    (选自《解放军报》)

    (1)、本文以《老树的秘密》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请围绕“老陈头”,按照时间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儿时,

    (2)壮年,

    (3)暮年,

    (3)、老陈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答。
    (4)、文中插叙了老陈头童年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新时代新征上,______,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人民的壮丽篇章。

    ②挺膺担当的奋斗者,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同心筑梦,笃行不怠,用汗水浇灌时代之花,用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生动诠释了奋斗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新时代以来,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再到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上升,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不懈奋斗、攻坚克难、辛苦付出,正是我们用努力和汗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③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一个个奋力奔跑的你我他圆梦的舞台。他们是在巴黎奥运赛场上奋勇争先的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彰显青年一代的昂扬向上、自信阳光;他们是奋斗在乡村全面振兴广阔天地里的普通青年,带着新知识、新理念,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让古老乡村焕发蓬勃生机;他们是面对自然灾害不畏危险、冲锋在前的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与信念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是捍卫领土主权、守护家国安宁的子弟兵,翻雪山、穿密林,用坚实的脚印和无畏的身影书写对祖国的忠诚…涓涓细流汇成沧海,块块砖石构筑长城,平凡的奋斗者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采新风貌,更彰显出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④如果说时间是奋斗历程的记录者,那么奋斗则为时间标注起特殊的意义。2025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年份,“十四五”规划目标收官,“十五五”规划建议制定,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这是对奋斗者的肯定,更是对奋斗者的召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然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______。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再过一山、再登一峰,就能看到更壮美的风景,拥抱更光明的未来。

    ⑤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让我们怀揣梦想乘风破浪,各展所长、各尽其责,继续用奋斗与努力赋予时间以意义,让你我他的拼搏奉献,汇聚成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的磅礴力量。

    ⑥“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让我们共同挺膺担当、努力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A、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自上世纪60年代起,几代人接续奋斗,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战风沙、斗严寒,硬是在荒原上种出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将荒漠变成绿洲,为京津冀地区筑起生态屏障。 B、郭明义多年来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之多;他还积极资助贫困学生,发起爱心团队,带动无数人投身公益,为众多困难家庭送去希望。 C、“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等战士们,在加勒万河谷地区,面对外军蓄意挑衅、暴力攻击,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陈祥榕在日记中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筑起巍峨界碑。
    (3)、说出第③段画线处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
  • 8、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两年多,以OpenAI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开启并引领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投资热潮,因为不缺芯片和算力,其主流思路是“越大越好”——以更强算力、更多数据训练更大的模型,来获得更高性能。这让大模型能源消耗巨大,训练成本惊人,也带来了商业推广难题:大模型投不起,小模型不好用。DeepSeek改变了这一格局。他们在模型架构和训练过程中进行深度优化,在大幅降低计算资源消耗的同时,跻身世界顶级AI大模型之列,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性能”的兼得。同时,与OpenAI的闭源策略相反,DeepSeek免费开源其大模型,明示全部技术路线,更加推动了大模型技术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变。

    材料二

    低成本是技术普及的基本要求,买得起才能让千家万户用得上。小汽车、个人电脑、手机的普及都是如此,人工智能产业大概也不会例外。这几年,企业界和科技界已经为降低大模型成本作出了大量努力,DeepSeek模型正是其中的杰出成果,证明“此路可通”。但大模型价格还没有降到底。在降本增效这条路上,DeepSeek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开源代码、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及训练方法,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技术迭代。1月20日R1推出后,各国AI技术人员掀起“DeepSeek复现热潮”。有美国科研团队声称,仅用几十美元的成本租用云计算资源,便复现了该模型。DeepSeek使用专家混合架构MoE实现了更高的成本效益。而就在212日,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团队宣布推出全新的稀疏模型架构UItraMem , 优化了推理性能,使得推理速度较MoE架构提升了2倍至6倍,推理成本最高可降低83%

    材料三

    连日来,上市公司接入DeepSeek模型的公告刷屏,令人惊呼“所有上市公司都在接入DeepSeek”。这体现了市场对于低成本、高性能开源大模型的渴求。当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在开源框架上搭建文本创作、智能客服、医学影像诊断等各类应用时,新的生态系统已应运而生。当然,开启全民AI时代,还面临许多挑战。开源模式依赖社区贡献,需建立激励机制避免碎片化,也要在开源与商业化之间取得平衡,以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AI适配智能眼镜、手机等边缘计算设备,要有更好的模型压缩技术。通用模型在垂直场景易“水土不服”,需结合行业知识库定制化开发,要抓紧制定行业数据共享与安全标准。防范算法歧视与就业冲击,还要加强AI伦理教育,构建“技术——法律——社会”协同治理框架。

    (选自《经济日报》,有删改)

    (1)、DeepSeek大模型与传统AI大模型相比,最大的突破是( )
    A、使用了更先进的芯片。 B、通过开源技术路线推动普及。 C、完全依赖人工标注数据。 D、专注于医疗垂直领域。
    (2)、以下对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对比OpenAI与DeepSeek的策略,突出后者“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主要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 B、材料二先以具体的小汽车等普及规律为引,再推导AI技术推广的抽象逻辑,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 C、材料三列举文本创作、智能客服、医学影像诊断等应用,说明了开源模型的生态价值,运用分类别说明方法。 D、材料二划线句里的“大概”表推测,尊重客观事实,不主观臆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特点。
    (3)、请结合材料三,谈谈Al软件普及运用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的措施。
  • 9、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 , 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蘖(niè):酿酒的曲。②相与:彼此交往。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B、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C、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D、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其亲             亲:亲近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兴起 C、所以讲修睦                    信:诚信 D、兄弟睦,夫妇             和:和谐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画面:天下是人们共有的,人们讲求诚信、追求和睦,社会安定和谐。 B、乙文以“礼义”为核心,阐述了礼义对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太平的关键作用。 C、乙文以“酒之有蘗”为喻,认为只要人人注重自身修养,做到讲信修睦,就能实现“大顺”社会。 D、甲乙两文都蕴含着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期待,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展现了儒家治国理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僵卧”写出诗人年迈体衰、行动不便,“孤村”点明其蛰居在偏僻的地方,两个词描绘出诗人处境的凄凉。 B、一个“尚”字表现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对国家怀着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抒发了其爱国之情。 C、诗人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激烈的战斗画面,梦境是他白日里思绪的延续,表达了对往昔战场杀敌生活的怀念。 D、全诗以风雨贯穿,将现实与梦境交织,从个人处境孤寂写到报国理想的炽热,情感由低沉转向激昂再到无奈。
    (2)、本诗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11、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杜牧《赤壁》中“”两句看似平淡,实则不平,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4)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两句写潭中鱼儿游来游去,非常活跃。

  • 12、学校开展以“绿色低碳·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关于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相关内容认知及行为倾向的调查数据表,请探究出三条结论。

    内容

    知晓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减肥相关科普文章

    按照卫健委建议调整饮食结构辅助减肥

    会选择咨询卫健委推荐的专业营养师

    18-25岁

    82%

    85%

    21%

    26-35岁

    73%

    75%

    33%

    36-45岁

    67%

    69%

    36%

    46岁及以上

    54%

    51%

    45%

    (2)、举办以“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拟写一个开场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不仅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泸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B、通过举办博览会,使泸州在世界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C、文明办开展了“文明出行”,倡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营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D、持续深入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役。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 ,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B、他面对难题没有放弃,而是刨根问底 , 反复钻研,最终找到答案。 C、大家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 , 对于不同观点能求同存异,气氛融洽。 D、有同学在自习课上喧哗,还对劝阻的班长漠不关心 , 仍我行我素。
  • 15、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髻   惦记   油然而生   矫揉造作 B、絮叨   污蔑   断章取意   相辅相成 C、镌刻   决别   相得益彰   前仆后继 D、震憾   潮汛   走投无路   自吹自擂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头(gǎo)       落(zuó)       怒不可(è) B、(mèi)       跃(yǒng)       声匿迹(xiāo) C、色(tuì)       养(rú)       而不舍(qì) D、(bàn)       褴(lǚ)       不容发(jiàn)
  •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合作:学校里有学习小组、研学小组、值日小组;家庭 里,爸爸妈妈与你或许分工不同,但共同经营着温馨的小家;社会中各类工作项目需要成员 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能更顺利地完成任务,也能够帮助 集体走得更远。

    你在团队中扮演过什么角色?你对合作有怎样的看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 文章,可记述经历,可讲述故事,也可发表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 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8、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莲莲”、 G20 宴会餐具、第五套人 民币的一元纸币,都有它的身影。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 材料一 】

    在小瀛洲岛的南边,有三座葫芦型石塔立于波光 粼粼的湖面上,如图所示:    ▲     , 水面之

    下则是大约5m高的松木桩。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巨  大的香炉倒扣在湖中,露出三足,这便是闻名于世的 “三潭印月”了。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记载,北宋元祐五年,“东 坡留意西湖,极力浚复,在湖中立塔以为标表,著 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这是三塔最开始的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座石塔的此项作用日渐退化、消 失,取而代之的“三潭印月”题名景观成为了杭州西 湖最经典的形象标志。

    “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月光、烛光、湖  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如仙如梦, “三潭印月”由此得名,名满天下。

    注释:①如今的“三潭印月”为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杨 万里仿照北宋旧迹重修。②浚:深挖,疏通。

    水上部分约2.5m水下部分(松木桩)约5m

    图1  三潭石塔位置关系图

    图2  三潭石塔结构图

    【 材料二 】

    三潭印月迷人之处,是观赏月景。“三潭”如何“印月”古今虽有不同说法或解释,但 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

    在夏秋月夜,尤其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从三潭上倒映湖面,此时,月光、水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溶成一片。正如诗云:①____。

    ◎第二种说法

    认为夏秋黑夜,如果在塔里燃点灯烛,洞口蒙上层薄纸,烛光从三个潭中5个圆孔中透 出,远远望去,宛如有15个小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闪闪灼灼,形成奇妙的“印 月”景观。正如诗云:② ____ ·

    ◎第三种说法

    现代一种颇为科学的说法,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杭州湖山》记载:有人作过实地 考察,站在三潭印月的“我心相印亭” ( 位于小瀛洲的南端)外的岸边,把眼睛作为三角架 上测量的望远镜。先看居中一塔,塔的五个圆孔中恰巧有二孔相对,视线从中穿过,只见一 片圆圆的水光。再望左右两塔,也可从圆洞中看到波光绰影。这是因为三塔的位置和岸上的立脚点,分别连成直线,形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立脚点恰巧是三线之交。如果在灿烂的月 光下,通过塔上的圆孔,也可看到印在水面上的月晕,形成一幅众月交辉的美妙画面。

    (节选自《西湖之谜》,有删改)

    【材料三】

    【甲】三潭印灯代月

    [清]丁立诚

    三潭塔分一月印, 一波影中一圆晕。

    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

    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

    湖平风静波不兴,繁星更放荷花灯。

    【乙】三潭印月

    [清]陈璨

    碧水光澄浸碧天, 玲珑塔底月轮悬。

    冰壶抱影骊龙睡, 九颗明珠夜夜圆。

    注释:①骊龙:神话中黑色的龙,传说它睡在海底,守护着珍珠。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小题。

    ①根据图1、图2,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补全横线处三潭石塔的介绍。 。

    ②从古至今,三潭石塔的作用主要有  。

    (2)、有同学认为有关“三潭”如何“印月”的第三种说法不易理解,也不具可读性,你同意 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材料二】的①②处分别选择合适的诗句。

    A.三潭塔分一月印, 一波影中一圆晕。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

    B.碧水光澄浸碧天,玲珑塔底月轮悬。

    ②【甲】【乙】两诗的作者在欣赏三潭印月时,心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4)、“三潭印月”很多人会错写成“三潭映月”,为什么用“印”而不是“映”?请结合字 义及以上三则材料推测原因

     印:①盖章或如盖章般在物体上留下痕迹;②比喻留下深刻印象;③特指印刷、复印等。

    映:①照;②映衬;③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

  • 19、阅读

    墙下短记

    史铁生

    ①几年前,有一天傍晚“散步”,我摇着轮椅走进童年时常于其间玩耍的一片胡同。条 条小巷依旧,或者是更旧了。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 的幼儿园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

    ②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我最高的希望  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  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 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  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 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

    ③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 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  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 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  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④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一般林立的高墙和矮墙。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它们。有人的地 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⑤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⑥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 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  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我转而祈求墙,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  能走的腿……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⑦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 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①.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 老人背壁盘腿端坐在石凳上,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 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曲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的吐纳之 声亦可悉闻。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 领 。

    ⑧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乎 用不着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天命 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 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我常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默想不能逃离它时就出声地 责问,也出声地请求、商量,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 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减)

    注释:①苏武牧羊: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期间宁死不降,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最终归汉。

    (1)、阅读文章,完成梳理探究。

    ①上图是同学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补充完整。

    ②本文能否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上图进行分析。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冤屈。  ( 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 是否可以将前三个句号改 成逗号?为什么?)

    (3)、第⑦段中的箫声为何能引发作者深刻共鸣?请简要分析
    (4)、于史铁生而言,“墙”扮演着什么角色?请任选一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见证者     B. 对话者     C.启示者    D.其他

    (5)、特定的物象往往承载着人物的成长或蜕变。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中人物 的经历进行分析

    A.紧箍(孙悟空)       B.《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

    C.鹦鹉螺号(尼摩)     D.五星红旗(江姐)       E.其他    ▲    

  • 20、【赏瓶识人】

    【甲】小瓷瓶 ·序

    [南宋]钱时

    羔侄近得小瓷花瓶二,见者莫不称叹。熊侄自言,因是有感。大概谓此瓶高不盈尺,价 不满百,以其体制之美 , 人皆悦之。若无体制,虽雕金镂玉不足贵也。惟人亦然,修为可取, 虽贱亦好。苟不修为,贵无取尔。

    (选自《全宋诗》,有删减)

    【乙】钱时传

    [元]脱脱

    时字子是,淳安人。幼奇伟不群,读书不为世儒之习。以《易》冠漕司,既而绝意科举, 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招主讲席,学者兴起,政事多所裨益。郡守及新安、 绍兴守皆厚礼延请,开讲郡庠其学大抵发明人心 , 论议宏伟,指摘痛决,闻者皆有得焉。丞相乔行简知其贤,特荐之朝,且曰:“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病,当 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授秘阁校勘。诏守臣以 时所著书来上。未几,出佐浙东仓幕,太史李心传奏召史馆检阅。转对,敷陈凯切 , 皆圣 贤之精微。旋以国史宏纲未毕求去,归。

    (节选自《宋史》卷四.七,有删减)

    注释:①庠:学堂。

    ②指摘 (tī): 挑出缺点错误。

    ③秘阁校勘:与后文“浙东仓幕”“史馆检阅”同为官职名。

    ④敷陈凯 (kǎi)切:详尽的陈述且切中事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高不尺       曾不 B、意科举    巘多生怪柏 C、政事多所裨    有所广 D、通诗书    当涉猎
    (2)、下列选项中各有一处古今异义词,请任选一处,找出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A.以其体制之美                 
    B.其学大抵发明人心

    (3)、下列备选篇目中,哪两篇可以和【甲】文组成一个学习专题?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备选篇目:《<论语>十二章》《爱莲说》《马说》《鱼我所欲也》

    (4)、梳理【乙】文,在①②处补全钱时的生平经历。

    (5)、钱时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进行评价。
上一页 382 383 384 385 3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