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校八年级(2)班拟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出一期以“喜迎二十大,长征故事促我成长”为主题的班刊,特向班内同学征集“长征故事”推介卡。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填写一份推介卡。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长征故事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②(请补写一个长征故事)

    推荐语

    (请结合补写的“长征故事”,围绕其体现的“长征精神”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拟写一段推荐语)

  • 2、小明想要给《立春偶成》这首诗写一篇小赏析,觉得有困难,于是在微信上向诺诺求助。请你帮诺诺给小明回复微信,把下面信息的空缺处补写完整。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①律回:即春回大地。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春节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晚。③生意:生机。④参差:不齐的样子。

    小明:诺诺,《立春偶成》这首诗我不太懂,请你帮我分析一下,好吗?

    诺诺:好的。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情景。从一、二句的①“”“草木知”到三、四句的“生意满”②“”。把春回人间的情景写得蛮有意思的。

    小明:嗯。但我觉得如果把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改为“便觉眼前生意起”会更好。用“起”字可以表现出春回大地的变化。

    诺诺: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从③“”两个字可以看出,诗的三、四句是写诗人的感受,“满”字有丰富的表现力,写出了④

    小明:你这样一说,我就懂了。谢谢你!

  •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辰 ,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注]①不辰:不得其时。②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③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写雪景,且意境相近。 B、乙文叙述作《西湖梦寻》的缘由,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家国兴亡之悲。 C、两文的作者都是张岱,都表达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D、两文内容都与西湖有关,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侧重描写和叙事,后者侧重议论、抒情。
    (2)、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3)、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和意思。

    加横线词语

    “乃”的一词多义

    加点词语

    “绝”的一词多义

    急急走避

    沿溯阻

    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

    胜败兵家常事

    湖中人鸟声俱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曹文轩

    ⑴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⑵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⑶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人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⑷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⑸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⑹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几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作用?
    (3)、试分析文章第⑸段的论证思路。
    (4)、试比较文章结尾与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其不同处,并简述这样变化的原因。
  •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安定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②农耕文化,是安定区的根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肥沃的农田,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智慧。从春种到秋收,从犁地到播种,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③非遗文化,是安定区的瑰宝。剪纸、刺绣、皮影等传统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安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④古迹文化,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古老的城墙、寺庙、碑刻,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铭记先辈的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⑤史前文化,带领我们探寻人类的起源。在安定区的土地上,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如恐龙化石、石器等。这些遗迹让我们对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⑥红色文化,是安定区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安定区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⑦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记忆。古老的民居、石板路、古井,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方式。

    ⑧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安定区的美食丰富多样,有土豆宴、酿皮、羊肉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⑨脱贫攻坚文化,是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安定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这种奋斗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⑩马铃薯文化,展示了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安定区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⑪梯田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安定区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1)、请简要概括安定区十大文化的特点。
    (2)、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
    (4)、请你为安定区的文化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6、填写古诗文名句,完成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美丽的安定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 , (2)”,(请用陶渊明诗句填空)让我们感受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3) , (4)”,(请用郑燮诗句填空)体会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走进安定区的古迹文化,我们仿佛看到了“(5) , (6)”(请用杜牧诗句填空)的历史沧桑。感受红色文化,我们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所感动,正如孟子所说:“(7);(8)。(9) , (10)。”(请用《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填空)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定,领略这十大文化的独特魅力。

  • 7、定西市安定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十大文化。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见证了先民们辛勤耕耘的智慧;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传承着先辈们的精湛技艺;底蕴深厚的古迹文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神秘莫测的史前文化,引领我们探寻远古的奥秘;激昂奋进的红色文化,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宁静古朴的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纯真韵味;令人垂涎的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需求;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文化,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闻名遐迩的马铃薯文化,展现着地域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壮美秀丽的梯田生态文化,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搜集•整理】

    ●【实践·服务】

    ●【设计·宣传】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定区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力。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的hòu重(     )与非遗文化的jīng致(     )相得益彰。史前文化的神秘莫测,让人充满思;红色文化的激昂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定儿女。古迹文化的沧桑韵味,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马铃薯文化的蓬勃发展,梯田生态文化的壮美秀丽                            , 共同构成了安定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注音:①魅力、②遐

    汉字:③hòu重、④jīng

    (2)请从语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3)请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2)、请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文化,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
    (3)、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要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宣传活动设计一个宣传口号,请你把它写出来。
    (4)、在宣传活动中,你需要向游客介绍安定区的一种文化,请你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写一段介绍词。
    (5)、请你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设计一个标志,并简要说明其设计理念。

    (1)

    (2)设计理念: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频繁活跃在大众视线中:

    吃早餐,要精心搭配食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周末的第一顿早餐”。

    学习前,要先制定“每背完100页就送自己小礼物”的奖励机制。

    大扫除时,要先播放一首轻松悦耳的音乐,顺便泡上一杯喷香的清茶。

    临睡前,必须撕下一页日历,不只为看日期,也为即将结束的一天画上句点。

    有人认为,仪式感是明知生活的底色是黑白,偏要泼上油彩,制造快乐;但也有人认为仪式感常常为了追求形式,浪费了许多时间,实际上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不得出现考生真实信息。

  • 9、班级开展“《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名著阅读专题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1)、专题一:阅读方法我分享

    作品名称

    作品选段

    阅读方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怕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方法一:注意句式特点

    ①选段句式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品味诗歌情感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专题二:经典诗文我推荐

    正在初三奋斗的小文,渴望走进艾青诗歌,从艾青的诗歌中汲取在艰难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你为他推荐了《礁石》这首诗: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请结合“礁石”这一意象,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雷,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本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②萌:庇荫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借助示例,解释下列画线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溪而渔

     

    查阅词典法:A面对着;靠近。B将要;快要(后面接动词)。C对照着字或画描摹。D古代帝王上朝。

    (填字母)

    (1)

    既得泉于山谷之间

    成语推断法:逝者如斯

    (2)

    宣上恩德

    联系课内: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甲文中画线句子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4)、两文在写景叙事中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
  •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B、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C、“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D、“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2)、中秋佳节,很多奔波在外的人不能和远方亲人团圆,你会选择下面哪一诗句来宽慰他们?请说明理由。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勒冈州火山爆发

    [瑞士]瓦•弗洛特

    ①“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的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作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您知道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并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道,“您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您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火山爆发!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嫉妒得脸色铁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我要让您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您作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您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噢,看来是这里。您把地图拿过去,抄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了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您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撤去!我要加进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⑪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⑫“您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火山爆发!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得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⑬“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⑭“您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地名读给您听。别忘了写一写人,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⑮“最后,《得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号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得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辩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⑯排字机“咔咔”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印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的手中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⑰三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声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⑱“喂!是得克萨斯信使报社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德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通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钩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⑲“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误会因人物对话中断而产生,真相由人物对话得以继续而揭示;为抢占报道先机,主编坐镇指挥,发号施令,其语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小说中,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骄意满和结尾听到真实信息后的“晕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C、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与作者巧设铺垫有很大的关系。 D、作为报社的一员,沃克在听到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的消息后,“沉重地跌坐在他的软椅上”,说明沃克缺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这与主编的迅速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十分富有意味,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上午在俄勒冈州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发出数英里高的烟云。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您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这一套。”

    (3)、小说中“火山爆发”有何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4)、本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请结合文章情节,任选一处分析文中设置悬念的作用。
  • 13、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9年4月17日 第4 版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4)、请从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14、小文想用一组排比句做班会总结,请仿照画线句子为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同学们,回望中华民族亘古绵延的历史,经历亿万次锤炼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就像伟岸的青松翠柏,即使大雪压顶,仍然傲然挺立;就像澎湃的长江黄河,即使高山阻隔,仍然奔腾不息。让我们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根脉,使其生生不息。

  • 15、小文想在下面ppt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文以载道】典籍是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先贤的情感情绪,都凝聚成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给我们以滋养。我们在“(1)。”[《行路难》(其一)]中感受到了李白自信昂扬、一往无前的乐观精神;我们在“(2)。”(《岳阳楼记》)中读出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我们在“(3)。”(《湖心亭看雪》)中感受到了张岱的清高自赏、超凡脱俗。

  • 16、小文用以下语段向大家展示了历久弥新的中华体育精神,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精神内涵。要求:写出三点,语言简洁,每点不超过15个字。

    【当代楷模】在杭州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展现出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体育各支队伍始终锁定目标,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每一块奖牌的获得,既有个人的辛劳汗水,又有团队的努力付出,国乒总结比赛时,反复强调的就是“团结”二字。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领先还是落后,中国体育健儿始终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精神,羽毛球男团决赛中,在大比分0比2落后的绝境下,中国队凭借强大斗志,连赢三场实现逆袭,成功卫冕。

    在女子5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张雨霏夺得金牌。看到经历过重病的选手池江璃花子获得季军,张雨霏深刻理解她的坚持和付出,在颁奖后落下热泪,与她深情相拥,拥抱出了友谊、尊重与人性的光辉。

  • 17、下面是开场白,有些字词小文拿不准,请你帮他判断。

    同学们,几千年来,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①chónɡ     尚自强不息、厚德物的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 , 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 , 气节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守护精神根脉,心无旁wù         地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1)、语段中的加点字怎么读?请你帮他做出选择。(     )
    A、zài   ē   lǐn B、zǎi   ā   lǐnɡ C、zài   ā   lǐnɡ D、zǎi   ē   lǐ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chónɡ尚                  (2)心无旁wù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改为“,” B、把“弘扬”改成“发扬” C、在“舍我其谁”前面加“坚定” D、把“抱负”改成“精神”
  • 18、请以“不止一次,我泪流满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5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19、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树叶之美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树叶,是到了秋天,才显出它的美来。

    ②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这时候,你摘一片叶子在手,用手稍稍一掐,就能挤出几滴春天的本色来。不过,花朵们的美,使它成了陪衬,人们在春天里只看到花朵,满树的绿叶因而都是寂寞的。

    ③到了夏天,花朵大多结出了果实,如果这果子是人或鸟喜欢吃的,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在了果子上。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它们被太阳烤成了深绿,甚而深蓝,有的则开始微微发黄,现出疲态。大一点的风,就能将它们从树枝上拽下来,使它们过早地走完了叶子的一生。

    ④只有到了秋天,大约在深秋吧,花朵早谢了,果实也被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叶子陪伴着黑黝黝的树枝。因为挣扎了一春一夏,叶子们也早已精疲力竭,但它们会在寒流到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姹紫嫣红”,这本来是形容花朵的,但这一次,人们毫不吝啬地用在了树叶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精当的形容,也是对树叶一生最好的评价。

    ⑤如果你认真地去欣赏树叶,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的美,又是各不相同的。

    ⑥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连拂过它们的微风,都带着绿意,令人沉醉。

    ⑦有的树叶,在树枝上的时候,显得很普通,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有人会拿回家,夹在一本书中,这枚树叶,便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文字的光芒。

    ⑧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它在等待什么吗?它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它让我在那个寒冷而沮丧的冬日,忽然有了冲动,决计不再颓废。

    ⑨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风,似乎也没有降温,头顶之上,忽然飘下来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叙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那是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遭遇一场落叶雨,它们让我看见,飘零也可以是很美的,落叶归根,回家的路,一定是很美的。

    ⑩没错,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请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分别概括春天和夏天的树叶美在哪里。
    (2)、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秋天的树叶呈现的三方面的美。
    (3)、请依据第⑧、⑨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树叶给“我”带来了哪些启示。
    (4)、请联系文章的主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这个句子的。
  • 20、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不被解救的马

    朱山坡

    ①那时候,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马,仿佛是从电影银幕里走出来的。马出现在村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从周边闻讯而来的好奇者络绎不绝,主人阙屠夫门庭若市,来者不摸一把马屁股决不愿意离开。

    ②我一直以为南方无马,马只能作为战马而存在,断然不知道马也是可以用来犁地驮粪的。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它受尽了污辱。

    ③“别糟蹋这匹马!”

    ④没有人敢对长着一副凶神恶煞般面相的屠夫阙先锋说这句话。但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尽管我颤抖的声音从内心深处翻山越岭爬出喉咙时已经细若游丝,刚离开嘴巴便被风吹散,甚至没能顺利抵达阙屠夫的耳边。

    ⑤那时候我十三岁。夏天,天气热得像着了火。我暗自跟随着那匹马。有时候,我在田埂上看阙先锋驭马犁地。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

    ⑥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⑦我决定要解救它。

    ⑧我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半夜,我引开阙屠夫家的狗,潜入马厩,打开门,解开拴马的绳索。

    ⑨“出去吧,给你自由。赶紧远走高飞。”我对马说。一匹高贵的战马怎么能够甘受一个俗不可耐的屠夫的差遣和欺凌呢?

    ⑩可能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它一脸茫然,无动于衷。我将它牵出马厩,然后把门关上,断了它的后路。

    ⑪“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我对它说,还给它指点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离开此地,从此天高地远,不必再受折磨和屈辱。

    ⑫我心惊胆战。因为马厩就在阙先锋的院子里,偷马犹如从他裤裆里偷钱,风险奇高。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

    ⑬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我逃之夭夭,在隐藏的安全角落里观望。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

    ⑭机会稍纵即逝。我在远处不断地向它做手势,焦急地发出“快跑”的提醒,但它置若罔闻。阙先锋似乎已经觉察,停止了打鼾。一会儿,房间的灯亮了。

    ⑮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

    ⑯后来,我再也没能攒够足够的胆量故伎重演。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

    ⑰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⑱我希望听到他们说“吃马肉时牙齿磕到了子弹头”,以此证实它的身份。

    ⑲但他们只是说:“肉味不好,有股汗酸味。”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的出现引起了村子里人们的骚动和好奇,是因为当地的人们很少见到真马。 B、只有“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这一细节表现出“我”的鲁莽。 C、“我”决定解救马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高潮部分,令读者心潮起伏。 D、“我”希望他们“吃马肉时牙齿磕到子弹头”的原因是希望这匹马勇于抗争。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文中两次提到“农忙过后”,请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两处交代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②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4)、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家朱山坡“以一种冷酷而客观的态度展现人们的苦难,关注人的灵魂,揭示社会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作者塑造这匹马的真正用意。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