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交流会上有一个朗读分享环节,请你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个做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提示:朗读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 以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B.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我选句。
朗读设计:
设计理由:
-
2、我们发现孩子的世界纯洁,孩子的内心率真。但反观《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孩子却有着不一样的境遇。于是,名著阅读小组开展了“救救孩子”的专题探究,请你参与。
专题主题
救救孩子
原书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⑴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⑵
范爱农
后记
注:在横线上补充《朝花夕拾》收录的篇目。
选取篇目及理由
⑶根据“救救孩子”的主题,在原书目录中任选两篇及以上篇目进行关联阅读 , 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探究反思
⑷通过本次探究,我们今后可以借助哪些阅读策略进行名著专题探究? 请简要说明。
-
3、读《朝花夕拾》里的文章,有时会读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鲁迅,有时会读到一个深沉自省、有批判精神的“大”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内容加以验证。
-
4、善用反语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联系原著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知识卡片: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1)、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2)、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 -
5、结合下列《朝花夕拾》中有关长妈妈的语段,简要分析鲁迅为什么在五篇文章中都提到长妈妈。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选自《狗·猫·鼠》)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选自《〈二十四孝图〉》)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选自《五猖会》)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 请简要说明理由。
-
7、请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是鲁迅益友的人,并写出理由。
-
8、一位同学在读《朝花夕拾》时摘出了 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节选自《五猖会》)
(1)、A、B两段文字分别指哪两件事? 请简要概括。A:;
B:。
(2)、请分别说说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9、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完成相应任务。
①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②“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节选自《父亲的病》)
(1)、请从这位“名医”推荐陈莲河以及最后强调“病是不要紧……”的言行中,揣摩他的用意。(2)、结合第②段对“名医”陈莲河的语言描写,请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分析评价此人。(3)、《父亲的病》一文中,作者特地详述的两位“名医”的药方有什么奇特之处? 请试举一例,并说说详述的用意。 -
10、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题目。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①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瞻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㜪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②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瞻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 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 不当人! 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鏖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③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④猴王听说,只得相辞。 出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 但见: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⑤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牌,约有三丈馀高,八尺馀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够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⑥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 “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减)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地点
所遇人物
猴王
南赡部洲地界
世人
学人礼,学人话
西牛贺洲地界
方寸山三星洞
(2)、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列人物对话。选文中,作者吴承恩在语段的开头介绍猴王所到之处,目的是为了;作者并没有直接安排猴王和须菩提祖师见面,而是先安排和樵夫的相遇,目的是为了。
你这是从叙事的角度来赏析的,我们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人手。比如第④段中详细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
(3)、小华同学读完选文后,认为猴王在求仙访道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礼貌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两个例子。(4)、在第①段结尾,作者插入了一段韵文。请结合选文内容以及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说说这段韵文的作用。【链接材料一】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链接材料二】“世人岂惟不学长生,且学短生矣。何也?酒、色、财、气,俱短生之术。”
——李卓吾
-
11、名著导读
关于《朝花夕拾》,有这样一副对联: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
朝花夕拾谁归属,酸甜咸辣苦
关于《西游记》,有这样一首歌曲: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阅读了这两本名著后,小语和小文发出了如下感慨,请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1)、小语说:看了《朝花夕拾》,我觉得迅哥儿的童年生活是苦味的! 又要去“三味书屋”念书,又要被长妈妈众多的迷信规矩束缚!我说:我不赞同,。所以他的童年也是有甜味的。
(2)、小文说:《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有打不完的妖、灭不完的怪,简直就是一部“苦难史”!我说:我赞同,但是我也读出了其他滋味,例如这个情节,就体现了孙悟空敢于和天庭反抗的“辣”;至于八戒,由于(填情节)被贬下凡,错投猪胎成了那副模样,读来令人心“酸”。
-
12、(1)、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2)、关于《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唐僧还是孙悟空这一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3、林庚先生评价孙悟空身上具有“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请你从以下回目中任选一个精读,并结合章节内容,简要分析孙悟空的“英雄性格与特征”。
A.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B.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C.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D.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 不停当! 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1)、这段对话选自《西游记》中这一故事情节,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 , 从中可以看出八戒的心理。(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请你结合《西游记》相关情节举一个“神魔”或“精魅”具有“人”的特性的例子。 -
15、请简要概括唐僧、孙悟空二人借宿在观音禅院的这一故事情节,并说说作者想要通过这一故事情节给予世人怎样的警示。
-
16、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时,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某位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
17、学校阅读社团正在招新,假如《西游记》中的沙僧前来面试,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
-
18、某校七年级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
19、语文课上分四人小组探讨《西游记》的写作特色,组长小孔同学记得《法国大百科全书》有这样的评价:“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请你作为小组代表,就这句话试举一例,发表看法。
-
20、小文同学读完《西游记》后,特别喜欢孙悟空。以下是小文同学摘抄的片段,请你帮她完成孙悟空的形象分析。(1)、片段一: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神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够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孙悟空形象特点:
(2)、片段二: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孙悟空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