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自己阅读的《朝花夕拾》,回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①

    《琐记》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②《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后“弃医从文”。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③段写秋山的颜色,作者是按什么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请结合文本作分析。
    (2)、请赏析第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3)、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七上教材《济南的冬天》,请与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较,并填写以下表格。

    【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篇目

    共同点

    都表现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表现水哪些不同的特点?

    《济南的秋天》

    描写对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绿

    《济南的冬天》

    (4)、结尾作者说:“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
  • 3、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A大将军爱之        B.须臾 , 钱凤入        C.人论事        D.闻所论

    (2)、翻译下列句子。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前后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风格。
    (2)、此小令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请比较甲乙两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天净沙·秋》)

    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朱自清来说,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那象征母爱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默默守候他的母亲,是一缕芬芳。

    从跨入中学大门起,初中生活的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实验、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送来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你闻到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闻到了生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6、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2)、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加点的词分析句子的动人之处。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7、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6)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B、元方入门不顾     顾:顾念 C、饭疏食       饭:吃 D、相委而去            委:丢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笃志     学不思则罔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王凝妻也    下车引 D、昼夜             太丘
    (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谢公虽然未对两个孩子的答案进行评判,但是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却体现了作者对谢道韫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丙文中孔子谈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D、丙文中孔子通过对比别人和颜回,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10、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 , 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B、市委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文明建设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 , 还絮絮叨叨起来。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喉咙     骄媚     萧瑟     绿茵茵 B、抖擞     镶嵌     烘托     捷毛 C、朗润     分歧     化妆     决别 D、碣石     宽敞     窠巢     嘹亮
  •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落(zhuó)     蓄(zhù)     粗(kuànɡ)   黄(yùn) B、镜(léng)     临(lì)        绿(nèng)     澄清(chéng) C、笑(nì)        护(kān)     卖(lònɡ)       啬(lìn) D、(hè)        酝(niàng) 时(shà)        静(mì)
  • 1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爱学生的精神深深地印在鲁迅的记忆里;母亲的勤劳吃苦、宽厚仁慈影响着儿子朱德的一生;生机盎然的紫藤萝,触动着宗璞的心扉……

    请以“闪光如你”为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亲历的关于他(她)(它)的故事。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回答问题。

    本学期,我校初二年级举办了足球比赛,旨在通过运动,强健学生体魄。结合近期《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几位同学进行了以下的交流研讨,请补全内容。

    小语: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红星照耀中国》里(1)(填人名)“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身体的强健,保证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小文:是啊,强健的体魄很重要。(2)(填人名)“很少生病。而且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打起篮球来打个不停。”“在长征中,他把马让给疲劳的同志骑,自己徒步走了许多路,似乎不知疲倦。

    小翼:革命的胜利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重重艰险:他们飞夺泸定桥、(3)(概括两个主要事件)……他们一共翻越了十八座山脉,渡过了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城镇,突破了十个省的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穿过了六个不同的未开化民族聚居地,最终抵达了目的地。

    小语: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强健的体魄,革命的胜利还需要(4)

    小文:革命是这样,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也是这样!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傅抱石

    傅益瑶

    ①每次看到父亲驼着背站在画桌边画画,我就觉得父亲一生的艰辛都在画里了。

    ②父亲13岁时进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读书,老师为他取了一个学名叫傅瑞麟。父亲17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高小毕业,被保送至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但入学读书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万般无奈之下,父亲想到乡下还有和传下来的几分薄田。于是父亲就从南昌步行到300多里外的老家去借钱,结果隔房叔叔竟然不让父亲进门,说穷人家的孩子读什么书,连顿饭也不给吃,最后还是婶婶包了两个山芋给父亲……打这以后,父亲便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③父亲小时候真的很苦,上了学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冬天冷,他就把姐姐、妈妈的花褂子一件件地套在里而,最外面罩一件灰布大褂。父亲常常对我们说,如果人不知道“饥寒”二字,那他是不会成人的。

    ④父亲从小就喜欢刻图章,把石头放在腿上用刀刻,常常弄得自己血迹斑斑。不少人提到父亲的名字傅抱石,都说是父亲喜欢石涛以及屈原“抱石怀沙”的缘故。在我看来,父亲取名“抱石”这两个字的初衷,更多的是怀抱石头,喜欢刻图章而已。

    ⑤父亲、母亲成长于截然不同的家庭。

    ⑥母亲叫罗时慧,因为出生在奉天(今沈阳),所以小名叫奉姑。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就有一个同年丫头陪着。外公十分宠她,专门培养她读书,不要她做其他事情。母亲是父亲的学生。父母结婚时,外公对父亲特别关照,说:“我的这个女儿什么也不会,你要一生照顾她。”

    ⑦父亲没有食言,一直在照顾母亲。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时到了重庆,母亲可能连饭也不会做。后来家里的事情虽然是母亲管,但有两件事一直是父亲帮母亲做的:一件是叠被子,另一件就是捶背。母亲总说父亲捶背捶得好,拳头像小锤子一样,力量恰到好处。母亲总是头疼,父亲怕她乱吃药,就定时定量拿药给她吃。母亲原来不会做饭,但后来父亲的饭菜全是母亲张罗的,即便家中有了保姆,母亲也会亲自下厨为父亲做饭。

    ⑧父亲的口味简单,但要求很高,他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炒大肠和三杯鸡。父亲说母亲做的炒大肠简直跟红枣一样,又红又亮,紧紧的、圆圆的。三杯鸡则是我们江西的家常菜,鸡里放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麻油。

    ⑨母亲虽不是大美人,但十分可爱,特别是她的幽默诙谐,为大家所喜欢。1931年8月的一天,徐悲鸿到南昌小住,父亲在朋友的引荐下去江西大旅社拜访了他。隔日,徐悲鸿到父母住处回访,当场画了幅《鹅嬉图》,画而上有只大白鹅,头顶一抹朱砂,引颈向天,红掌下几茎青草。父亲用别针把它别在中堂画上,然后送徐先生回旅社。母亲在等父亲回来的间隙,铺纸磨墨照画临摹了一幅,兴犹未竟,在青草地上又添了一只大鹅蛋……次日清展,记者拥进家里,因前日他们没带相机,这日特意赶来拍画。母亲把自己临的画拿出来,一位记者惊叫起来:“昨天未见有鹅蛋啊,今日倒下了一蛋,神了!”母亲抿嘴一笑:“张僧繇画龙点睛,龙破壁而去;大师神手画鹅,昨日肚里就有了,一夜过来,自然生下了。”母亲的乱真之作和幽默风趣令记者大为倾倒。

    ⑩这类事情不止一件。有一天,父亲回到家里,帮佣的人告诉他,有位王先生等了他好久。父亲过去一看,只见这位先生戴着瓜皮帽,留着小胡子。父亲就问:“您是哪位?”这位先生说:“我认识你好久了,你怎么不认识我呢?”父亲愣在那里,怎么也想不起来。结果王先生“扑哧”一笑,原来是母亲假扮的。母亲的幽默名声在外,许多画商、古董商都说,画家太太中,傅抱石太太是“天下第一有趣”。他们看到母亲往往比看到父亲还要高兴。

    ⑪⑮父亲从来没有让母亲穷得没饭吃,甚至对母亲的情绪变化也都很关心。母亲是父亲心里的第一人,只要一出门,他就开始给母亲写信。在日本留学时,父亲差不多隔天就写封信,不论什么细节,比如新居里家具的位置,比如与朋友相聚时各人的座次,都会写信告诉母亲。后来,在与江苏画家作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时,也是日日或隔日写信。当时同去的年轻画家中有一名新婚者,也只写了十来封,而父亲写了三四十封,让同行者感慨不已。父亲不论出差还是出国,总会精心为母亲挑选衣物,而且只为母亲一个人买。在罗马尼亚的商场里,父亲为母亲挑大衣,找了身材与母亲相仿的女售货员左试右试,才选定。

    ⑫父母的感情很好,他们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记得有段时间父亲住在楼上,母亲住在楼下。晚上,母亲总要端一杯茶送父亲上楼睡觉,过一会儿,父亲又送母亲下来。可他们说着话,不知不觉地,母亲又把父亲送上去,他们常常这样接上楼下送来送去,我们看在眼里,在旁边笑个不停。

    ⑬父亲有一个自定的规矩:如果不是出差在外,一定给母亲过生日,买礼物,然后给母亲画张画。而他自己从来不过生日。

    ⑭父亲是1965年9月底去世的。那年夏天,他去湖南出差,当时血压已高得不得了。跟随父亲一起去的学生写信告诉母亲,说晚饭时父亲喝了很多酒,尽管很晚了,但仍说有件事不得不做。因为那一天是母亲的生日,他要给母亲画张画,那是一张很漂亮的扇面……父亲去世得很突然,顶梁柱一倒,母亲就觉得天崩地陷,一个月内完全不知所措。她从前不是一个能独立处理事情的人,但自那以后,母亲忽然具备了这种能力。

    (1)、父亲一生艰辛,除此之外,在作者眼里,父亲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题为“我的父亲傅抱石”,可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母亲的事情,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你对结尾一段中加点词语“顶梁柱”的理解。

    父亲去世得很突然,顶梁柱一倒,母亲就觉得天崩地陷,一个月内完全不知所措。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5)、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稀土元素

    ①稀土元素,由化学性质相似的镧系元素和钇组成,是一组共17种的金属元素。事实上,稀土不稀。稀土元素在地球大陆地壳中的整体含量比我们常见的元素如锌、铜、锡、铅的含量还要高。据估计,全世界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达4500万吨,可开采的年数长达1000年。

    ②全球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1年全球稀土资源总量约为1.25亿吨,其中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球的35.20%。更为珍贵的是,我国南方的赣南、粤北和闽西接壤地区储藏有便于开采、有价元素含量高、组成独特的稀土矿藏。

    ③稀土元素的神奇功能主要仰仗于它特殊的4f电子结构、奇特的配位性质、大的原子磁矩和有序变化的原子(离子)尺寸。稀土在传统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均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而被喻为高新技术材料的“味精”和“维生素”。正因为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应用的神奇功效,美、日等国均将其悉数列入“战略元素”的行列,子以特殊储备和开发。

    ④稀土元素的神奇还表现在它们的磁性质上。从人们熟知的高性能永磁体,到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磁记录、磁探测器件,包括高密度磁光记录和存储材料等也都建立在稀土的特异磁性能上。

    ⑤稀土元素的神奇也体现在其化合物独特的电学性质上。人们已经熟悉的高温超导材料,高效、绿色新能源的产生、储存和转换的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以及高灵敏度气体、有毒离子的探测器等,无不能看到稀土的身影。

    ⑥在传统的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成材过程中,稀土的加入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强化材料的抗腐蚀性、降低使用成本。稀土化合物的催化特性不仅可以提高石油的利用率,还可转化和消除工业、汽车等排放的有毒气体,这对于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在玻璃、陶瓷材料中的应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感官享受和实实在在的防辐射功效。

    ⑦此外,稀土在生物、医学中的功用初露端倪,已经报道的稀土化合物的抗癌、抗爱滋病及其治疗中的作用引起世人的关注;在农作物和畜产品增产和抗逆性能方面的作用也为全世界所接受。总之,随着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稀土元素的神奇将日益突显、并更多地造福于人类。神奇的稀土也会成为寻常百姓的耳熟能详的元素家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朋友。

    (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3)、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木文的说明对象是稀土元素。我国拥有丰富、独特的稀土矿藏。 B、全球稀土资源分布在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2021年金球稀土资源总量为1.26亿吨。 C、用“味精”和“维生素”喻稀土,体现了稀土不可代的重要作用。 D、普通的钢铁加入稀土便可提升强度、韧性和抗腐蚀性。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随古人登高揽胜,游目骋怀,并感受古人的精神风貌,小石同学搜集了以下文言文资料。

    资料一: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 , 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节选自阎伯理《黄鹤楼记》,有删改)

    资料二:随涧东西行四里 , 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怒亦益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 ,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有删减)

    资料三: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 , 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枕上沸波 , 终夜不 , 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有删减)

    【注】①耸构:矗立的样子。下文的“高标”也是此意。②巃嵸:高耸的样子。③闼:门。④井邑:城乡。⑤怒:指水流汹涌澎湃。⑥鹊起:乘势奋起。⑦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⑧枕上沸波: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流水声。

    (1)、小石同学给不清楚词义的地方加了着重号,请帮他解释。

    ①随涧东西行四里     许:

    ②怒亦益                  甚:

    ③终夜不                  息:

    (2)、画横线的句子无标点,请你帮小石同学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B、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余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D、余观其耸构绕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3)、小石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有峭壁乱耸,下瞰无底。

    (4)、从小石同学搜集的资料一看,黄鹤楼得名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5)、小石同学在阅读中有如下探究发现,请你填好相应的内容。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文中

    语句

    A.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B.但用轰雷倒峡之声,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C.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 , 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D.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写法

    B和D两句同样是写水,但写法和目的不同。


    B句为了描摹水声之大、水潭壮阔,运用了(1)的修辞。

    D句写“沸波”是为了表现(2) , 这是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

    登高揽

    胜的精

    神面貌


    C句从“必至”到“乃循”“下瞰”“悉见”还可看出徐霞客对寻幽探胜的(3) 精神。


    A、B、C、D四句都有作者对自然美景的(4)之情。

  • 18、[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虢州参军任内(673-674)。诗人恃才做物,被同僚所嫉,春天在郊外踏青,领略春光时有感而作。②嚣尘:喧嚣的尘俗。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五言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是对仗句,都押平声韵。 B、[甲]诗首联记叙言事,交代出使目的、身份及地点;[乙]诗首联移步换景,描写游览所见仲春景象。 C、[甲]诗用“直”“圆”展现了边塞大漠的雄浑壮阔,[乙]诗用“觉”“知”细腻传达出诗人郊外踏春的心理感受。 D、两首诗都采用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无处不在的春光,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2)、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大自然可以悦目:随郦道元观三峡“(1) , 隐天蔽日”的峭拔山峰;跟苏东坡赏承天寺“(2)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澄澈月色;随白居易品西湖“(3) ,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融融春意。大自然亦可恰情:如陶弘景一样发出“自康乐以来,(4)”的自得;产生似吴均泛舟富春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5)”的归隐之愿。大自然更可励志:若刘桢《赠从弟》中“岂不罹凝寒?(6)”,寄寓无限期许。

  • 20、进入中山国博物馆研学时,小石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一:连日来,中山国博物馆举办“中山国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山国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正确历史观。在东风学校,中山国博物馆的宣讲团队为1500余名同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宣讲员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山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在战国时期的辉煌成就。讲座结束后,中山国博物馆向东风学校捐赠1600张门票,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中山国古城遗址,亲身体验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风貌。

    资料二:中山国,春秋始立,战国中期迁都至今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一带,是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史称“战国第八雄”。

    下图是中山王铁足铜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已发现的战国时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赒,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资料三: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鼎”的五个义项。

    鼎:dǐng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②借指王位、帝业:定~|问~。③大:~力|~言。④锅。姓。

    (1)、请为资料一的消息补充一个标题。(不超过22字)
    (2)、下面是小石同学参观后对馆长的采访,请你补全采访内容。

    小石:

    馆长:希望文化进校园活动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山国历史文化。下一步,中山国博物馆将持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健全馆校合作机制,培养更多的新时代具有中越素养的青少年,共同推动历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在资料二中,小石同学发现鼎上铭文记载,体现了先人对后代的谆谆教诲以及对礼义忠信的推崇。请你根据资料三中给出的义项,帮他解释成语“一言九鼎”中的“鼎”应取第个义项(填序号)。
    (4)、小石搜集了四副对联,其中一副适合送给这个博物馆,请你帮他选出来。(     )
    A、视民如伤,冀地苍生皆吾子;修己以敬,燕赵精英是我师。 B、商山英名不朽,清水淙淙浩气长存。 C、战国迭更遗古物,中山鼎革展新篇。 D、钟山龙蟠历六朝烟雨,石城虎踞观千载风云。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