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勤劳一生,直到晚年还不辍劳作。diàn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整日劳lù,又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尽管自己不富裕,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节衣缩食供我念过私shú。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不辍周济
(2)、根据拼音写汉字。diàn农
劳lù
私shú
-
2、题目:原来,平常也可贵
要求:⑴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500字。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和学校名。⑹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
3、阅读《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 , 你拥我抱,挤挤挨挨 , 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⑦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请从第③至⑥段筛选概括文中回忆了儿时的哪几件事?(2)、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你拥我抱,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自然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第⑤自然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了橘子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D、结尾段写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 E、第④自然段中“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表达了对父母不让自己吃橘子的不满和怨恨。(4)、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果树和雪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木”。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采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很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选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敌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⑪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⑫“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下得越大对小麦越好”我说。
⑬“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领首。等他转身的瞬间,我发现他脸上露出既期盼又忧虑的矛盾神情。
⑭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⑮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⑯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⑰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⑱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也慢慢转好。望着就要上市的果子,父亲的脸上增添了许多红晕,眼里放出希望的光芒。
(1)、语言赏析。赏析下面两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①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仲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②你懂啥?这叫听雪!”
(2)、探究第⑬段中“父亲”心情矛盾的原因。(3)、文章第③段在全文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一狼径去
②弛担持刀
③乃伪睡以俟
④信不诬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乃悟前狼假寐 再就枕将寐 D、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②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4)、【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
6、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月楼 薛涛
秋风仿佛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
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
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____出江南景。
【注释】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1)、本诗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同写秋景,这两首诗是“悲秋”还是“爱秋”?请简述理由。(2)、尾句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犹 B、幻 C、道 -
7、整本书阅读;同学们布置展示墙时,发现散文专栏墙前一直门可罗雀,于是大家决定在展示墙上设计散文类名著封面,为散文专栏做宣传。请你一起参与,结合知识卡片,仿照示例,设计《朝花夕拾》或《湘行散记》的封面。
知识卡片
封面设计有画面内容和色彩,往往会传达书的内容、主要人物、主题情感等相关信息。通过封面信息,可以推测作品的内容或风格。
示例:《白洋淀纪事》封面上有几片芦苇,生机勃勃;阳光照射在芦苇上,形成了一个光斑,这些芦苇是白洋淀的自然风景。韧性十足的芦苇,象征着白洋淀的抗日英雄。封面整体的颜色是绿色和白色的组合,这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给人清新明亮的感觉,这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
-
8、将下面的诗文补充完整。(1)、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3)、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4)、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其一))(6)、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 , 。
-
9、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复兴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袁老师对王芳说:“我们班后天下午两点半在班里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班会,我想邀请语文陈老师来参加并讲话,你去问问她能不能来。”第二天,王芳来到语文老师办公室,她应该怎样向陈老师转述班主任袁老师的话?(2)、小文搜集到一段名家谈读书的材料分享给同学,其中有些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甲】最近我读了很多书,《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这已经是我人生之中第8次读《红楼梦》了,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体悟。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与别人交流的欲望——【乙】我想把我读到的认识和读到的知识都分享给大家。这也让我发现,对于很多问题我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写出修改建议。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建议。
(3)、下面是我国国民各类阅读媒介时长数据统计表,请你写出一个探究结果。我国国民各类阅读媒介时长数据统计表(单位:分钟/每天)
纸质媒介阅读
网络媒介阅读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20.4
12.0
6.9
60.7
80.4
(4)、小文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读书感言交流活动。请仔细阅读,将下列句子填写到文段空白处。(填写序号即可)小语: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读书不仅会使我们增长知识,而且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豁达。
小文: , 我们可以凭借书本跨越时空,在人类的精神殿堂内寻找到财富,用最美好的东西培养我们的情操。
小思: , 读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我变得快乐了,我不再心浮气躁,能渐渐地从阅读中体会到至纯的宁静之乐。
A.读书可以净化心灵 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读书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
10、小美分享了一段兄弟俩与猫的故事片段,请你帮她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父母一大早出门工作去了。兄弟俩比平时起得早,他们发现猫正蜷伏在沙发上睡觉。哥哥怂恿弟弟用逗猫棒逗引猫。但是猫并未理会,继续睡觉。兄弟俩仍然不死心,一起逗引猫。猫似乎被逗得不奈烦了,起来伸了个lǎn腰走开了。兄弟俩自讨没趣,看着桌上父母留给他俩的一天的饭钱,感到一丝chàng然。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蜷伏
怂恿
lǎn腰
chàng然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11、题目:触动心灵的风景
作文要求:⑴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⑵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⑶不少于500字。
⑷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以及学校名。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陈忠实几件事
舟舟
①我和陈忠实相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屈指数来,已过近五十个春秋了。
②西安市举行了一次“革命故事演讲比赛”。我当时在复刊不久的《西安日报》科教文化部当记者,这“革命故事演讲比赛”当然就是我的分内工作。
③那天,听郊区代表队演讲时,我被一个叫《配合问题》的故事吸引住了。演讲者是个女娃,名字我没记住。作者陈忠实,我知道,他是个业余作者,却未曾谋面。
④演讲完毕后,我便到郊区代表队住处去找陈忠实。领我进去的工作人员喊了一声,一个穿着朴素的农村干部模样的人,慌忙站起来。我见他有些局促,便向他伸出手,自我介绍说,“我是《西安日报》的,找你聊聊。”
⑤他憨厚地笑了,握住我的手,然后,搬过一把凳子让我坐。我表示了谢意,便向他说明来意。直言对他的《配合问题》很感兴趣。一提起创作,他的情绪立马活跃起来了,给我谈他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经过。虽不是口若悬河,却也是滔滔不绝。地道的西安话,夹杂着不少方言土语,既真实亲切,又风趣幽默。听着他说话的腔调,看着那憨实的模样,我忽然联想到闻名遐迩的西安大老碗羊肉泡馍,虽有些粗犷,甚至是土里土气,却是那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⑥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他第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是,憨厚里深藏着智慧,朴拙中流露出幽默。从那时起,他那质朴的形象和对文学的挚爱劲,便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⑦当天,我就把陈忠实写的革命故事《配合问题》编辑好了,不几天,就在《西安日报》上刊发了。陈忠实见到报纸后,特意带了一包紫阳茶,来到报社,向我表示谢意。
⑧那时候,业余作者写的文章一律没有稿酬。作为也搞些文学创作的我,深知业余作者的辛苦艰难,便常常以别的方式给作者以物质补偿。送一两沓稿纸,便是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我给了陈忠实三本。他说:“这太多了。我知道你们用稿纸有限制。”在我一再强迫下,他终于拿了两本。这以后,他给我送来的稿子,都是用稿纸写的,一个方格一个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足见其认真和重视。
⑨陈忠实与我的交往,随着我的工作由记者变为文学编辑而与日俱增。特别是后来,我成了文艺副刊部的负责人后,我们的业务交往越来越多,他来报社更频繁了。而每次来,他几乎“不空手”。
⑩他来报社时,不是带些樱桃,就是带些杏,要么是桃呀梨呀甜瓜呀时鲜瓜果。夏天,他来报社时,常常拎一个大西瓜,说:“这也是白鹿原的土特产,可名气不大。捎一个来,让你和编辑们尝尝。”我说:“你真是的,这么热的天,几十里路,你拎个大西瓜,不知道累!”他嘿嘿一笑:“累啥!骑自行车,把它绑在后座上,又不是抱在怀里走路!”
⑪印象很深的是有年冬天,北风呼啸,很冷。我一个人正闭着办公室的门编稿子。突然有人急匆匆推门进来,嘴里还喊着:“快!快!”我抬头,见是陈忠实,正弯腰捂着肚子。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忙站起来跑过去:“怎么啦?!”他却嘿嘿一笑:“看把你吓的!没事!叫你快吃,怕凉咧。”
⑫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毛巾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绽开。原来是个烤红薯!
⑬我有些哭笑不得:“你这人,真是!这么冷的天,这么远的路,你带个烤红薯!”
⑭他还是嘿嘿笑着:“我又不傻,能从几十里外的老家带个烤红薯来吗!那还不冻成冰疙瘩啦!这是我刚才在门口街道买的。我碰见一个卖烤红薯的,老远就被那香气熏得流口水。就顺便给你也买了一个。怕凉了,揣在怀里。哈,把我烫的!”
⑮我吃着热气腾腾、又香又甜的烤红薯,一股暖流在周身流淌!
⑯我问他:“这么冷的天,你还赶着进城来,有啥急事吗?”
⑰“有一篇稿子,拿你们的行话说,就是时效性比较强。我怕耽搁了。就是天上下锥子,我也得来!”
⑱哦,为送一篇急稿子,他居然骑着自行车,顶风冒雪赶了几十里路!望着他那风尘仆仆、稍显疲惫的样子,我许久无言。(作者虽许久无言,但心中早已感慨万千)
⑲有诗曰:以心待人如春风,三瓜俩枣都是情。执著做事不含糊,顶风冒雪见品行。
(有删改)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与陈忠实相处的几件事情,事件以时间为线索进行串联。 B、第⑤段用西安大老碗羊肉泡馍来形容陈忠实,是为了表现陈忠实的土里土气。 C、第⑨段既将上文与陈忠实的初识一笔概括,又引出下文与陈忠实的深入交往。 D、文末诗句,赞颂了陈忠实与作者的友谊,表达作者对陈忠实品行的高度认可。(2)、“他对文学的挚爱劲,便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请简要概括体现陈忠实对文学挚爱的事件。(3)、小语在⑱段结尾做了批注——“作者虽许久无言,但心中早已感慨万千”。请结合⑲段的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并描述作者当时的心理。 -
1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另一把油布伞拯救
明前茶
①下雨天,一位年长的阿姨蹒跚独行,她撑着怀旧味儿十足的油布伞,旧黄色的伞面反复浸过桐油,比黄色的银杏树叶还要灿烂,雨点落在伞面上,发出沉稳的“噗噗”声。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多年前得李老师庇护,终于从不安中走出来的一幕,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②那时候我被寄养在外婆家,属于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上学后,每一个雨天都成为我的梦魇,原因是我的伞与别的孩子的太不一样了。那是一把沉重的油布伞,以竹为骨,仅仅一根木质伞柄的分量,就超过一把涤纶面料的长柄伞。一到下雨天,光是撑开伞就令我出了一身汗——伞骨很紧,我必须把伞尖抵在墙上,像奋力推开一扇沉重的、生锈的木门一样,伴随着一阵“吱呀”作响,才能勉力撑开伞。而打着这样沉重的大伞去上学的我,像穿上了巨人国的靴子一样卑怯又渺小,我似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到那些打着时髦、轻巧雨伞的同学在窃窃私语,议论我的伞、我的装束、我的步态有多么古怪。
③下课后,我放在教室外面走廊里的伞,就成了班上某个顽皮小子的表演道具。他先是模仿我撑开伞时的“咬牙切齿”,就像费力去推动一列火车;接着,他又半蹲下来,模仿我被大伞遮得只剩下两条腿的滑稽模样。教室的屋顶都快被笑声掀翻了。
④很难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不安、沮丧、愤懑、悲伤,这些情绪像掺了碎石子的水泥一样,堵得我心慌。家境好一点儿的同学手上的涤纶伞收起来只有擀面杖那么细,可以当拐杖,模仿卓别林。那会儿我多么盼望自己有一把轻巧的伞。
⑤班主任李老师也有一把伞。她曾说,这把伞是几年前采办结婚用品时,特地去上海买的。她一见伞的颜色是天真烂漫的宝蓝色,伞的边缘还点缀着雪白的蕾丝边,就很喜欢。伞的质地是尼龙的,摸上去像丝绸一样。那伞还是自动的,伞把儿的上方有一个按钮,一按,伞就像芭蕾舞演员的裙子一样打开了,轻巧又亭亭玉立。
⑥李老师知不知道我因为一把古怪的大伞而遭到孤立呢?我猜想她是知道的,但令她踌躇的是,该怎样判别这件事的严重程度,不要给家长们小题大做的印象。毕竟,捉弄我的同学也才七八岁,很难判定他们是出于恶意还是纯粹因为淘气。
⑦李老师终于想到了办法:她去买了一把更大的油布伞。下雨天,她昂然走在校园里,偶尔还调皮地旋转伞柄,伞边的雨滴轻巧抖散,晶莹又透亮,像顺着弧线抛出的一束又一束细小的珍珠。
⑧同学们都愣住了,他们恐怕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笨重大伞的美,发现雨水把桐油布面洗得那么亮,桐油氧化后的黄色变得鲜亮又老辣,明快又浓郁,可把那些质感轻薄的伞比下去了。
⑨那个年纪的孩子多半沉浸在对班主任的仰望和崇拜中,谁还会觉得老师用的伞笨拙又丑陋呢?围绕在我身边的促狭与捉弄,像雾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消散了。
⑩“这个世界上的伞本没有什么美丑之分,不会被大风掀翻而‘吹喇叭’,就是一把好伞。”
⑪这是说给众人听的,包括我,也包括我的同学。
⑫过了两天,李老师还带来了一小瓶缝纫机油与一把小刷子,当着大家的面,在走廊里蹲下,将两把油布伞的伞骨接缝处都刷了一些油用来润滑。她举起我的伞,无声地演示给我看。果然,此后撑开伞的过程,就不再那么费力又窘迫了。
⑬天气逐渐热了,连绵不绝的雨季又笼罩了江南。一天放学,雨水连绵,我撑着油布伞走在小巷里。李老师急着回家做饭,带着一包菜急匆匆超过了我,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我紧跑两步,赶到了她前面。我转起了伞柄,这顺着离心力向外播撒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圆润,似水晶一样透亮。李老师笑了,她往旁边跨了一步,也转起了伞柄,伞上的雨滴呈流线型向外洒落,像音符一样流转。
⑭所有的心意不必说破,都在这接头暗号般的轻盈旋转中了。
(有删改)
(1)、选文巧用对比手法,请写出两个形成对比的语句。①
②(2)、有人认为第⑤段写李老师的伞是赘笔,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这些情绪像掺了碎石子的水泥一样,堵得我心慌。
(4)、小文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引来好友评论。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
14、文言文阅读;古文阅读课,围绕“人与动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两则古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B、一狼径去 相去数十步 C、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D、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断句,限断三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正面描写“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15、诗歌鉴赏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gōu)氏县。
(1)、下列选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暮春图景。 B、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D、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2)、赏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16、整本书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只是回忆的内容不同,在炎热的广州寓所里,鲁迅先生不时忆起自己往常事情,写下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有鲁迅先生成长的“痛”与“悟”,童年的“趣”与“憾”,父子的“爱”与“隔”,情感的“敬”与“愧”,传统的“迷”与“思”,记忆的“真”与“幻”等。请你结合内容选择某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选成长的“痛”与“悟”。在《父亲的病》一文里,鲁迅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庸医叶天士和陈莲河医死,父亲临终时自己在衍太太怂恿下无知的大声叫喊,这是“痛”,后来他去日本仙台留学学医,就是想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就是“悟”。
-
17、清华附中合肥学校C23年级开展“我爱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多彩阅读我宣传】如图是清清同学为本次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初稿,她对背景图片不太满意,请你帮她重新选择图片并说明理由。
简单描述你所选的背景图片(20字以内):
理由:
(2)、【捐赠书籍我倡议】七(2)班的王同学和丁同学作为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准备面向全年级同学发起捐书倡议。请帮她们修改“倡议书”。倡议书各位亲爱的同学: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一本好书将使同学们一生受益。为了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在校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甲】学校不仅在教室内安装了书架和书籍 , 而且将在教学楼多处区域设置“阅读角”,以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乙】对此我们《读书俱乐部》郑重向全年级发出“认捐我最喜爱的书籍”的倡议:
1.优先捐赠所列书单内的书籍。2.所捐书籍无明显破损。3.所捐书籍须正能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携手将读书的种子撒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倡议人:C23年级读书俱乐部
2024年1月
①【甲】处画线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你修改。
(3)、【家校共育我参与】合合同学的妈妈非常在意他的学习成绩,看到他读课外书时总会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做几张试卷。作为合合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劝说他的妈妈呢?(80字以内)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层层雾ǎi浮现在莫莫格湿地之上,一群白鹤的喧嚷打破了莫莫格湿地的宁静……
白鹤每年六月到八月在西伯利亚繁殖,九月、十月在中国东北吉林境内的莫莫格湿地停歇一个月左右,再启程南下至江西鄱阳湖越冬。这条路线是它们唯一的赌注——白鹤的数量虽然在所有种类的鹤中不是最少的,但它们的迁xǐ路线比较单一,白鹤已被列为极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班委会成员在搜集资料时,有些字形和字音把握不准,请你帮助他们。雾ǎi
喧嚷
赌注
迁xǐ
(2)、请在资料中的“□”里填一个合适的标点。 -
19、题目:▲最美
要求:①请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
2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百家碗
①姐能把白胖萝卜切得细如丝线,哥手里的大圆勺能调理出一桌子美味佳肴,我呢,笨人干苦活——没得说,烧火洗碗。洗来洗去,我发现母亲家里的碗,品种花色是越来越多了。
②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村里开了家代销店,还科学种田,培植杂交水稻种子,我们家最先成了村里的“万元户”。父亲去县城受表彰回来,从供销社批发了五桌饭碗、五桌菜碗和五桌筷子,虽然只是些白底蓝边的粗瓷碗,但在数量和齐整上真是大手笔,白亮亮蓝圈圈的碗和用一品红煮过的竹筷往桌上一摆,邻人羡慕不已,细声细气地对我母亲说,家里有喜事时要借去一用。母亲是最惜物的,邻人要借,母亲觉得有面子,但又担忧碗搞混了、摔破了。
③父亲自然比母亲胸怀开阔,开导说,农家用物十八样,犁耙锄箕,谁家能样样置办齐整?还不是你办风车我办禾桶,邻里之间相互借用。碗怕搞混,这个好办,给它们做个记号不就行了?“碗又不是鸡鸭,怎么做记号?”母亲为难地说。父亲笑而不答。
④晚上,父亲拿回来一个小凿子和锤子,要哥哥双手扶好碗沿,父亲轻轻地在碗底打点,一点一点组成横竖撇捺,当一个“开”字出现在碗底时,母亲高兴起来,全院子都是“罗”姓,第二字是班辈字,也有十来个同辈的,只有第三个“开”字是属于父亲的。刻上这个字,随便哪家来借都不会弄错了。每次有人来借碗,母亲总会说,我家的碗都刻了字的。
⑤村里的红白喜事,孩子们自然是最快乐的,一院落的人一起吃饭,是多大的排场啊。孩子们端着饭碗,到这桌瞧瞧,那桌看看,甚至在桌凳的空隙间玩起了游戏,打破碗成了常有的事。主家一般都不会怪罪孩子,更不可能要孩子父母赔偿,酒席完毕,主家自会主动赔偿,赔的时候有花色品种相同的当然好,但各家买的碗大都不一样,怎么办呢?乡人自有乡人的办法:打碎饭碗赔菜碗,打碎菜碗赔更大的菜碗,不能亏了好心帮你的人。那些年,院落里几乎家家借过我家的碗,母亲的菜碗,可以说聚集了整个院落的品种,有刻“华”字的、刻“楚”字的、刻“安”的,还有没刻字的大海碗。每次洗这些落满了岁月的碗,总会想起院落里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⑥后来,村里的经济条件好起来,家家置办了十桌八桌碗筷,一般的红白喜事都能自家应付,再不要借我家的碗了,但母亲家里的碗还是在变,因为母亲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成家了。
⑦显眼的是十多只装驴胶补血颗粒的搪瓷碗,那是姐买给母亲的补品,补品吃完,搪瓷碗被母亲利用上,家庭聚餐时盛鸡盛鱼刚好;喜庆的是几只白底红花的小菜碗,这是哥哥家里的碗,是过年过节时嫂子给母亲送菜时留下的;小巧的是两只青瓷盖碗,母亲入冬总会咳嗽,我会用盖碗蒸了冰糖雪梨、冰糖银耳给母亲送来;方便的是几个塑料饭盒,那是侄女侄儿们给母亲带饺子、酥饼等留下的……清洗着这些杂色的碗,感觉岁月静好。
⑧还有一只陶钵,看到它,我会生出时光倒流之感。那是我刚工作那年重阳节,学校教师会餐,每人一钵子米粉肉。蒸笼揭开,整个校园都香了。老师们都舍不得一个人独享这份美味,但又不好意思端回去。校长说:“我就不陪大家过节了,我得把米粉肉端回去给孩子们吃。”听校长这么一说,大家都轻松了,我也喜滋滋地端了米粉肉回来,和母亲一起吃。母亲现在还会说起,学校蒸笼里蒸的米粉肉最好吃。
⑨母亲的碗,最不整齐,大大小小,新新旧旧,但每一只碗里,都珍重地盛满了我们院落、我们家的幸福。
(1)、本文用朴实自然的笔调,写出了生活的温情。请简要概括能体现温情的相关故事情节。(2)、你对文中“每次有人来借碗,母亲总会说,我家的碗都刻了字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你对文章标题“母亲的百家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