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有删改)

    【注释】①公: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②显:显扬。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B、“贤哉,回也”中的“贤”是“高尚、贤德”的意思,这里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C、“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指乐趣、快乐,说明孔子认为贪图享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D、“已欲任天下之重”中的“之”是助词,作“的”讲,与“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不一样。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怎样理解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两个文段都提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但其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甲】文段中的“仁”强调面对富贵时的态度是① , 【乙】文段中的“仁”强调济世的情怀是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2、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柳花:这里指柳絮。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 , 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3、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小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这段文字选自《猫·狗·鼠》。《猫·狗·鼠》选自《》。是(作者)描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默写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2)、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一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4)、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向上力量的句子是:
  • 5、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这次活动中,班级做了一次调查,见下表:

    问题阶段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24人

    10人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28人

    12人

    妈妈累时为她揉腿捏肩

    25人

    8人

    受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3人

    20人

    妈妈没按时做饭会发脾气

    5人

    21人

    从上述表格变化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请你根据李睿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母爱是;母爱是

    (3)、曹琴准备周末参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志愿者行动。假如你是曹琴同学,请根据语境完成以下对话。

    曹琴:妈妈,我准备参加“创园”志愿者活动。

    妈妈:不行。“创园”是政府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你们学生就没有必要参与这些事了。

    曹琴:

    妈妈:嗯,说得有道理。可是你参加活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啊。

    曹琴:不会的,我们是周末活动,况且我会在活动前完成学习任务的。

    妈妈:看来,你真的长大了,我同意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小语拟写了题为“校园景色”的文稿准备参加朗诵比赛,但存在疑惑,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漫步校园的银杏树下,我眼前忽然一亮:十几片银杏叶,就只有十几片,叶子的边缘,悄然围上一圈花边样的黄色。在满树银杏叶依然是绿色的领地里,它们就那么____地①____(xiāng)上了金边儿,好似在____秋之梦。这十几片银杏叶,金边儿连成了一道曲线,涌动在②____(zhù)蓄着绿色的海洋里,宛如十几个小小的浪花,那么小,却那么欢快地,展露初秋的姿容,真是____。就是这么十几片,看起来,那么着急,那么热情,似乎马上就要形成波涛,形成巨浪,汹涌在这个秋的季节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迫不及待         酝酿         花枝招展 B、从容不迫         酿造         花枝招展 C、从容不迫         酿造         美不胜收 D、迫不及待         酝酿         美不胜收
    (3)、小语在各位的帮助下圆满完成朗诵比赛,以下是他赛后的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多谢赐教,让我崭露头角。 B、多谢赐教,让我受益匪浅。 C、不耻下问,让我受益匪浅。 D、不耻下问,让我崭露头角。
  • 7、请以“爱,永不缺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头

    高资悦

    ①假期回家,妈妈见我在家待得闷了,主动提出陪我去逛街。往日里她也常懒得出门,不知怎么来了兴致。春夏交际的风最是醉人,我俩一前一后地骑着车,下午两点的阳光铺洒在行道树上,照得路面斑斑驳驳,压在行人的脚步里。

    ②我妈骑车总是很快,就如同她走路也是雄赳赳地,一条马路的距离就把我甩开好远。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走在前面,我一个人像跟屁虫一样在后面吊儿郎当。爸一回他们带我上丽江古城旅游,我被两边的小玩意吸引,不自觉就落后了许多。望着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我心生一计,躲到了骑楼下的柱子旁。潮湿的雨水一点点砸在青砖路的洼地上,我心惊胆战地等着他们回头寻我。他们自然是回头寻我的。

    ③骑着自行车的我,故意放慢了蹬的速度,像小时候一样等妈妈回头找我。

    ④“快点咯。”她回头了。阳光下的视线有点不真实,为她身后层叠连绵的高楼嵌上温润的金边。空气不再潮湿,但她的身影与那日古城重叠在一起,就像一幅不变的油画一样。

    ⑤这个商场我们常来,人气一直不旺,除了顶楼的几家餐饮店会在饭点热闹一点,其他商铺整日门可罗雀,只有售货员玩着手机站在柜台旁。三三两两的人路过眼前,外卖员拎着好几袋餐食行色匆匆,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坐在中庭沙发上发起呆来,看起来很亲密的一对母女手挽手地站在橱窗前有说有笑。

    ⑥“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妈妈的话带着一点少女娇嗔,与印象里硬朗男孩子气的她截然不同。我重拾起视线,端详起这对母女。女儿豆蔻年华,一只手缠在妈妈的臂弯里,身子紧紧贴在妈妈身上。她像是在和妈妈说着什么笑话,眉飞色舞,大笑起来头倒在妈妈的肩膀上,亲昵极了。

    ⑦“不像以前一样粘我”,我细细品味着这几个字,看着眼前这对寻常的母女,喉咙里像被塞入了棉花一样,发不出声。我低头看看我的手,空荡荡地垂着。

    ⑧我不好意思地加快了步伐,跟上前去挽住了妈妈的左手。妈妈的手臂不算纤细,小时候要两只手才能图住,而现在竞轻而易举。我生疏地将头朝妈妈靠过去,希望能掩饰我的尴尬。妈妈定是也注意到我僵硬的后颈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耸了耸肩膀。她假装嫌弃地说:“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⑨她嘴上说着肉麻,却没有松开我的手。从橱窗的反光里我看到了妈妈脸上藏匿不住的笑容,还有靠在一起的我们。以前的我总像个猴子一样挂在妈妈身上,可此时此刻,橱窗里的我们好似有些陌生。

    ⑩婴儿栖于母亲怀抱,长大一些的时候还可以将头挤进妈妈的被窝里,吵着怕黑要一起睡。放了学自然而然地将手交到妈妈手上,牵着手走过熟悉的小路。可是,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我长大了,我套上冷漠的外套,开始瞻前顾后,原来连最原始的感情也疲于表达。如果不是被妈妈一言道穿,我又怎么会察觉到。一颗石子坠落寂静的海域,激起千层浪。

    ⑪于是,我一直挽着妈妈的手,逛遍了商场里的每一家店。我将购物袋全部挎在右手上,为了空出的左手能搂紧妈妈。就像是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

    ⑫脑海里回忆起过往的日子,我背着小小的行囊,从爸爸妈妈旁边的一方小房间走出来,然后迈着越来越大的步子,越走越远。偶有停下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然后变成了纸上的一行见字如面。我当然是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我用这些认知建起了一道壁垒,横亘在我和妈妈中间,隔开我们的距离。

    ⑬但我知道,只要我像往常每一次那样,喊一声妈妈,她就会回头看向我。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10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来反映生活中流淌的亲情。 B、第④段景物描写烘托母亲形象之美,渲染我们共处时的和美气氛。 C、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我”如鲠在喉、羞愧难当的心理。 D、第⑪段加点词“一直”是“总是”的意思,强调“我”担心和妈妈走散。
    (2)、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本文多次写到另一对关系很亲密的母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揣摩下列句子中母亲说话的语气,并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的心情。

    ①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粘我了。

    ②搞得这么肉麻干什么?

    (5)、文章标题“回头”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 9、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与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④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⑤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个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⑥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⑦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子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⑧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⑨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⑩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3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文章中的两件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①那年端午节,

    ②今年端午节,

    (2)、恰当地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内容。请结合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3)、文章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对同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称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人称的变化?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有怎样的感悟。
  • 10、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 , 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成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悉:全,都。④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罪止罚俸

    ④所以成行而无怨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初吏自知当死

    (3)、翻译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4)、【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怎样?(用原文回答)【乙】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 11、诗歌鉴赏

    从军行·其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选择《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②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③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城南塞外萧瑟之景,将英雄的精神气概烘托得异常鲜明而突出。 B、诗歌通过对这位将军的细致肖像描写,展现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C、诗歌最后一句的“独”字写出了这一场无法挽回的败战的无力之感。 D、诗人不直述战事进展,而将读者置身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2)、简析“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一句如何体现征战之苦的。
  • 12、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1)、上面的选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名篇《》,“他”让我去拿的书的书名是《》。
    (2)、结合原著内容对选段中的父亲作简要的评价。
  • 1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 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岐王宅里寻常见,。(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子是:
    (6)、《论语》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chén____。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翼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热chén

    niān轻怕重

    (2)、选文划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 15、《我是少年》一诗中说:“我是少年!我有愤腾的热血和活泼进取的气象。我欲前进!我有同胞的情感,我有博爱的心田,我看见前面的光明,我欲驶破浪的大船,满载可怜的同胞,前进!不管它浊浪排空,狂飙肆虐,我只向光明的所在,前进!前进!前进!”你想做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请以“做的自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要规范、美观。

  • 1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⑪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⑫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漫向下流。

    ⑬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⑭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⑮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生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⑯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父亲)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2)、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①杂草:

    ②庄稼:

    (3)、文章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爷爷的光荣事迹?请谈谈你的看法。
  • 17、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①昏鸦:黄昏时的乌鸦。②傍:围绕。③樵(qiáo)渔:樵夫、渔夫。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B、第一句写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C、诗人站在阑干外,近看“落花”,远看“飞鸦”,小路尽头还有“归人”,三景相合,融汇成了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的意境。 D、诗人笔下所的静景,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活泼气息。
    (2)、据说诗歌第二句中“昏鸦数点傍林飞”刚开始创作时为“昏鸦数只傍林飞”,但作者深思后还是进行了修改,请你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
  • 18、整本书阅读。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人生路上最大的幸运是人生途中有师者指引,有朋友相知相携。请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他们和鲁迅的交往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冀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设计了“童年鲁迅与作家鲁迅”的探究专题,请你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个篇目,简要谈谈你认识了怎样的童年鲁迅和作家鲁迅。
  • 19、自然带给人遐思。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他的发现。

    无论是朝暮,还是四季,都别具特色——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朱自清《春》);②江上早春又别有一番昼夜冬春更替的气象“”。(王湾《次北固山下》);③山水有情,似乎陪伴诗人旅行“ , 影入平羌江水流”。

    自然风景予人以高邈情怀——④曹操山水于胸,“日月之行,”以浪漫的笔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⑤心有山水的颜回“ , 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⑥孔子望着流水,咏叹“逝者如斯夫,”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

  • 20、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好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请你参加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将本次活动的主题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小阳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三则标语,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A.静立窗前观云起,默坐桌边闻书香。

    B.忽闻一阵书香来,千树万树花自开。

    C.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3)、下面是班级绘画小组为本次活动绘制的两幅漫画,请你任选其一,说说其画面内容及寓意。

    图一

    图二

    (4)、读书重在提升思维品质,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到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请参照示例,运用逆向思维,尝试为下列贬义成语“正名”(任选其一)。

    ①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②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③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示例】近墨者黑——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不可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这个人意志坚定,在肮脏的环境中,反而会更衬托出他的高洁;如果这个人意志薄弱,到了肮脏的环境里,就容易变黑。可见,对于具有坚定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果敢毅力的人,即便是“近墨”也不会变黑。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