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 , 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化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ìn  sè

    (3)、解释“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咄咄逼人:

  • 2、题目:有真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

    ①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倜傥、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得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可惜他从不说一句笑话,和原来的数学课堂相比,郁闷得令人窒息,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老闷”。但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刻薄,同学们有时回答不出问题来,他便一改沉闷的样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令我们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有一次他让我背诵一个定理,我背错了,他居然拿着教鞭指着我的鼻子说:“呵呵,你看人家袁双霞同学,自己开创了一个袁氏定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滚落下来,他并没因为我的眼泪而产生恻隐之心,而是变本加厉,故意拉长了语调,加重了语气说:“别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一刻,我从心底恨透了他。

    ②我几乎是带着仇恨学习数学的,我要让他看看,我不是他说的那样无能与可笑,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生。我疯了似地学数学,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定理公式上。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③我买了一大袋糖果,在课余的时候发给同学们,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各位同学,我要让‘老闷’看看,我的眼泪不是流给莫斯科的,我的眼泪是我前进的动力。‘老闷’,他可以打击我的心灵,但打不倒我的精神。”同学们边笑边鼓掌,但后来,都蹑手蹑脚地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

    ④我看到,“老闷”很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我的腿一软,咕咚掉下凳子,“老闷”指着我手里的糖果,居然是一副开心的样子,说:“是该请客啊,这次你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死死地咬着下嘴唇,什么也不敢说。

    ⑤“老闷”笑嘻嘻地从我手里挑了一块白色的奶糖,当众剥开,放进嘴里,对着寂静无声的我们说:“同学们,下次,谁考到袁双霞这么好,我请客。”说完,他背着手,哼着小曲出去了。但我的心却越发地沉重,我们谁都搞不懂“老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⑥那段日子,我不敢看“老闷”一眼,看到他我就低头装作没看见。他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一直不敢抬头,我想他肯定会找机会报复我的,我默默地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包括叫家长,甚至退学。“老闷”却没表现出一点异样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评同学,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但我的数学成绩却在急剧地下滑。

    ⑦一次,“老闷”讲课的时候,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一起回答,“老闷”却愣愣地说:“大家声音再大点,我听不清。”同学们愣了,我也愣住了,声音这么大,“老闷”居然没听清。于是我们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老闷”这才说:“这个声音还差不多。”隔了一会儿,“老闷”说:“有件事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一下,医生说我最近由于上火,引发了一个毛病,叫间歇性耳聋,也就是说,我的耳朵,经常会有听不清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尽量大声点。”那一刻,我如释重负,____。

    ⑧当窗外的小白杨出落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老闷”的严厉与挖苦,我们班打了一个漂亮仗,一张张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理解了“老闷”的苦心:那样松散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厉这把尚方宝剑,怎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转变?告别母校的时候,“老闷”笑容满面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们也很快乐很大声地和他说再见,这时“老闷”说了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

    ⑨“老闷”说:“拜托同学们了,我这个耳朵再也受不了这么大声了。”然后,“老闷”居然孩子似的和我做了个鬼脸。

    【结尾一】看着老师可爱的样子,我一瞬间恍然大悟……

    【结尾二】我的笑容傻傻地凝固在脸上。一个老师,在一个孩子叛逆的青春里,为了她的前途,压抑了火气,牺牲了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怨无悔地为她编织了一个成长的摇篮……

    (1)、文章着重叙写了“我”与“老闷”的几番“交锋”,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我”的表现

    “老闷”的应对

    背错定理

    吃糖、哼曲

    担心报复,成绩下滑

    (2)、文中“老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至少3个四字词语概括他的特点。
    (3)、请你根据上文,在第⑦段空白处补写出“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4)、文章有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60字。
  •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飘香的酸菜

    ①在老一辈东北人心中,家里过日子有两样东西少不了,一个是压缸石,另一个是酸菜,东北酸菜一度只为当地人所熟知、享用,近些年随着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才逐渐流行于大江南北,成为东北菜的一张名片。

    ②民间流传一句话,百家政策百家味。好酸菜不但味道好,颜色也极诱人,是那种淡淡的黄色,帮如琥珀 , 叶如黄绸,一片片扒开来,最后的酸菜心就像嫩黄的蜜蜡。直接取来装盘,便已十分赏心悦目。

    ③东北酸菜制作方法简单。白菜买回来,摆在阳台、院子晾两天,把外头的老帮子掰掉,顶上不新鲜的叶子摘去。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大锅里烧上开水,一个人把晒好的大白菜往滚水里放,另一个人用长筷子将白菜来回翻个儿,焯到两三分熟,扎出来按到备好的大瓦缸里。瓦缸是最好的腌酸菜器皿,如今也有用塑料桶的,但老人们往往不以为然。我九十二岁的姑姥姥看见,总会摇着头说:“糊弄,糊弄!”焯过的大白菜在瓦缸里整齐排好,便有一样东西要郑重出场——压缸石。压缸石是一块很重的石头,压在白菜上,然后往缸里倒淡盐水,热的凉的都可以,但一定要没过白菜。最后用器皿或者塑料布把缸蒙上,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零到四摄氏度。酸菜入缸,个把月后便可酸香面世。

    ④东北酸菜之所以流传甚广,招人喜爱,跟东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关。东北冬季寒冷,过去没有大棚蔬菜,冬天除了白菜土豆萝卜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蔬菜了。酸菜味道百搭,与许多食材在一起烹饪都很融洽,可炒可炖可剁馅,酸菜炖粉条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寒冷的季节,外面飘着雪花,一家人团团坐,酸菜、五花肉、血肠、冻豆腐,加上溜滑筋道的粉条,热气腾腾地在火盆上咕嘟作响。夹一筷子,在自制的辣椒酱里蘸一下,酸菜的酸香与肉的油脂香,互相中和又相得益彰,化作绝妙的味觉体验。酸菜汤也是保证让你喝一口就放不下。酸菜也许是因为腌制日久而滋味醇厚,炖的时间越久越好吃。除了炖汤之外,酸菜炒粉、涮酸菜火锅、凉拌酸菜、酸菜馅饺子包子,也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⑤酸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百姓冬季餐桌的主角。过去邻里之间送棵酸菜,是很重的情谊。那年借住我家里的下乡知青,想吃水果,可过去的乡下冬天哪有水果?父亲便给他们捞了几个酸菜心,他们吃得欢呼雀跃,连说好吃。现在的东北酸菜,不光是东北人冬日餐桌的主打,还走出东北,走向各地,甚至走向国外,不但丰盈了各地的餐桌,也为东北人增添了收入,带给人们热腾腾的好日子。

    (文/陈柏清、有删改)

    (1)、阅读第③段,梳理腌制酸菜的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晾晒除叶

    压石倒水

    酸菜面世

    (2)、第②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好酸菜不但味道好,颜色也极诱人,是那种淡淡的黄色,帮如琥珀,叶如黄绸,一片片扒开来,最后的酸菜心就像嫩黄的蜜蜡。

    (3)、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夹一筷子,在自制的辣椒酱里蘸一下,酸菜的酸香与肉的油脂香,互相中和又相得益彰,化作绝妙的味觉体验。

    (4)、通读全文,说说东北酸菜受到人们的喜爱的原因。
  • 5、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班级摄影小组请你做导演,把这首诗拍成微电影,你选择哪些意象取景拍摄?并简要阐述理由。(列举其中两种即可)
    (2)、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另一首赠别诗《赠汪伦》,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这两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认识。
  • 6、文言文阅读

    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 , 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 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之,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仕:做官。⑤主:通“住”,住宿。⑥渍:浸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每与人论道理

    ②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

    ③索而饮之

    ④今子以佛夸之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两处。

    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4)、本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 7、整本书阅读;学校开展“消除与经典隔膜”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七年级的阅读书目之一是《朝花夕拾》,请完成下列活动。

    家政公司计划招聘一名专门看管孩子的保姆,假如阿长和衍太太同时前来应聘,请你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情节向家政公司提出聘用建议,并说明理由。

  • 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请你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
    (2)、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育的认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著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云(yùn  niàng) 。③鸟儿将窠巢____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  lóng),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____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

    yùn  niàng  hóu  lóng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风徐来、鸟语花香的优美画面。 B、选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 C、选文按描写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①/②/③④。 D、“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朝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指的就是“春风”。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

    (3)、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4)、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无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儿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1)、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绳子那头”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首段和最后一段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突出父亲既是普通的工人,又是儿子心中伟大的父亲。 C、选文第②段交代父亲买防晒油的细节,为了突出防晒油是空调修理工夏天必备的物品。 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敬意。
    (2)、下列事件及作者情感态度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父亲系好绳子往窗户外爬——紧张、担心 B、父亲要母亲递手——不解、难受 C、父亲差一点踩空——焦急、害怕 D、父亲要我吃雪糕——兴奋、惊喜
    (3)、阅读⑦--⑨自然段,回答问题: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

    (5)、父亲是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说出三点理由)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说说本文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 1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而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战国策》)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节选)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

    【注】①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③焉:哪里

    (1)、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不期而遇

    ⑴期:

    是日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是:①正确;②指示代词,这;③表示肯定判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⑵是:(填写序号)

    岂可不一会期哉

    根据所学课文推断词义

    孤岂欲卿治经未博士邪!《孙权劝学》

    ⑶岂: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只断两处)。

    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对待“期猎”与“期行”,魏文侯与友人的表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注释】①此地:指忠州。②阙:宫门楼观,代指朝廷。③北窗琴: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此句化用此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寥寥数语展现出诗人经过三峡时看见的美丽而又险峻的风光。 B、后四句反映出诗人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C、诗人将澎湃于心间的万千波涛,同三峡所见的逆风惊浪融为一体,动人心扉。 D、最后两句诗人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想像陶渊明一样隐逸田园。
    (2)、请从感官角度赏析“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的表达效果。
  • 14、整本书阅读

    我们可以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理解为“花”,有的“花”可亲,有的“花”可敬,有的“花”傲然不屈⋯⋯请你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内容谈谈这朵“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 15、古诗文名句默写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咏雪》一文中用“”和“”来比拟大雪纷纷落下的情景。
    (3)、在《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4)、《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
  • 16、学校准备在本周五的阶梯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策划活动时,有同学提出邀请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来做“交友之道”的讲座。假如你是七年级某班的班长,会如何邀请? 
    (2)、活动中,班长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说说所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

    隋朝王通《文中子·礼乐》:“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里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你的启示:

    (3)、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一句关于友情的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句子,表达你的体会。

    示例:朋友是一首歌,总是在我忧伤时响起悠扬的旋律;朋友是一盏灯,总是在我迷茫时照亮前行的道路。

    朋友是

  •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壬寅年伊始,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一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在“乐享中国节·国韵润童心”传统节日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节日的文化来表达内心的节日感受。 C、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 1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半夜里听见甲____(A.繁多  B.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乙____(A.烦闷  B.烦恼)。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diāo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d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浓

    ③diāo谢 

    ④莲dì

    (2)、在语段甲、乙两处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

    乙: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学校名,不得抄袭,要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抒发真情实感。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踪的牛绳

    杨宝江

    ①“牛绳呢?”早起的二蛋娘发现拴牛桩上,只剩一截约30厘米长的牛绳时不由瞪大了眼睛。是被人偷割了吗?这可是为了农耕方便,新换的一条长约四米结实耐用的塑料绳呀。随后起床的二蛋爹瞅着水牛鼻子下不足20 厘米长的塑料绳说:“莫不是牛在吃红薯藤条时,误把牛绳也咀嚼进嘴里,随着红薯藤吞到了肚子里?”

    ②“有可能呢。”二蛋娘指着仅剩的绳子头说,“看,完全不像是用刀子或剪子割断的。”

    ③二蛋爹随后去了趟乡里,回来后便匆匆叫来秃子,说:“昨天傍晚,二蛋娘特意从坡地挑回一大担红薯藤回家喂牛,没想到牛绳被牛也嚼着吞下了。”

    ④“王兽医说了,塑料绳在牛肚子里是不会消化的,这种情况下的牛最多能活半年。”二蛋爹递给秃子一支烟,继续说,“你拿个主意,这牛是不是趁早卖了?换点现钱。”

    ⑤秃子不说话,一口接一口地吸着烟。这头牛是两年前秃子和二蛋爹两人合伙买的,为的是便于轮流放养节约时间和成本。秃子心中明白这两年占了二蛋家不少便宜,农忙时只管用牛,农闲时却很少放养。卖了牛就意味着拆伙分家,以后想用牛耕地时将没有之前那么便利;不卖吧,若如兽医所说那就亏大了。

    ⑥“卖了吧。”沉默良久的秃子把仅剩的一丁点儿烟头丢在地上用脚使劲踩了踩,说,“不卖,出了情况血本无归。”

    ⑦卖牛那天是星期六的下午,二蛋在伙伴的吆喝下正打算去放牛,一黑瘦的老头儿和一中年汉子找上门了,自我介绍一番,二蛋爹便将两人带到拴牛的地方,边给两人递烟边冲二蛋喊:“二蛋快去把你秃子叔叫过来。”二蛋小跑着叫来秃子便立在一旁。

    ⑧“这两位客人是来买牛的,喊你来商量下价钱。”二蛋爹递给秃子一支烟,又对俩客人说:“这牛你们也看过了,正当强壮,我们要不是拆伙分家真舍不得卖呢!”“男子汉大丈夫,说了卖就卖。”秃子吐出一个烟圈,说,“你们开个价吧。”半小时后,中年汉子掏出一沓钱递给二蛋爹,黑瘦的老者解开系在牛桩上的牛绳,牛摇摆几下头、发出“哞—-”的叫声,翘起尾巴拉出一泡牛粪……

    ⑨“爹,为啥突然把牛卖了?”二蛋看着自己曾放了两年的牛被人牵走,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小娃子莫管大人的事。”二蛋爹说。“娘,为啥突然把牛卖了?”“小娃子莫管大人的事。”二蛋娘说。“叔,怎么突然就把牛卖了。”二蛋小跑着去问秃子。“你爹没告诉你?”秃子脸上现出似笑非笑的表情,说,“咱们为了避免受到损失。”二蛋心里不明白,还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⑩一晃两年过去了,二蛋去了30里外的镇重点中学上初中,在一个中午,到家住学校旁的同学家玩时,看到了他曾放养过的那头水牛,心中又冒出了两年前的疑问:“为啥突然把牛卖了?”

    ⑪“你家水牛长得真壮。”二蛋对同学说。“我爹天天割草它吃,冬天还买饼料,不壮才怪呢。”同学很是得意顿了顿又说,“说起这头牛,还多亏了我舅舅。”“你舅舅?”二蛋轻轻抓起他曾用锋利的镰刀割下了牛尾巴尖儿的牛尾巴,问,“跟你舅舅有啥关系?”“我舅舅是兽医,当年有人说牛误吞塑料绳咨询我舅舅,我舅舅就吓唬那人说牛吃了塑料绳消化不了……”同学压低声音,“这是我舅舅和我爹娘讲话时,我亲耳听到的。”

    ⑫骗子,都是骗子。二蛋在心里叫喊。

    ⑬月末放假,一回到家的二蛋便喊:“爹、娘,你们被那个兽医骗了,咱家那头牛还好好地活着。”“你看到了?你还能认出来?”二蛋娘盯着二蛋的脸连声问。“嗯嗯,认得呢,在我同学家。”二蛋吸吸鼻子继续说,“那个骗你们的兽医是我同学的舅舅,他们……他们家,当时正好要买牛。”

    ⑭二蛋娘回头看了一眼二蛋爹,二蛋爹掏出一支烟慢悠悠地点上火,深深吸了一口,又吐出些烟雾,继续吸第二口……“王兽医真不是个东西。”二蛋娘看着一言不发的二蛋爹愤愤地说,“咱们去找王兽医把那头牛赎回来吧?”二蛋爹依旧闷头抽烟,自从卖了那头牛后,二蛋爹又先后买过两头水牛,一头牛被牛贩子以老充嫩忽悠了,农忙时才发现基本干不动活儿了,喂养不到一年只得贱卖了;后来又买的另一头看起来皮滑毛顺,但没过多久,其前腿关节处开始溃烂……请来兽医几经治疗也不见好转,如今已几乎不能站立了。

    ⑮“啪。”二蛋爹突然打了自己一耳光,蓦地起身进到里屋,出来时手中拿着一串缠绕在一起塑料绳,脸上现出悔恨的表情:“我真混蛋啊!”

    ⑯二蛋娘目瞪口呆,她一眼便认出二蛋爹手中的绳子就是两年前失踪的牛绳。

    ⑰随着“突突突……”的声音由远而近,秃子开着一台新手扶拖拉机在二蛋家门前不远处停下,对着张望的二蛋爹说:“没事了张哥,把你家那头牛趁早卖了吧,以后你家的农田我帮你用这机器耕种。”

    (有删改)

    (1)、文中哪些人是二蛋心中的骗子?为什么?
    (2)、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品味下面句子,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①沉默良久的秃子把仅剩的一丁点儿烟头丢在地上用脚使劲踩了踩。

    ②二蛋爹掏出一支烟慢悠悠地点上火,深深吸了一口,又吐出些烟雾,继续吸第二口……

    (3)、有同学认为二蛋这一人物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