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材料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材料三: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与:亲近,亲附。③非:非难,反对。④亡:这里指国家或政权灭亡。

    (1)、孟子,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而去之

    ②而后

    (3)、用“/”给材料三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

    (5)、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孟子提出的观点给你在学习方面带来的启发。
    (6)、联系三则材料,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
  • 2、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让我们百读不厌。亲近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

    从杜牧《赤壁》① “”两句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借三国人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从李清照《渔家傲》② “ , 学诗谩有惊人句”诗句中我们体悟到词人在借回答天帝的问话倾诉弧独无依的痛苦和奋力挣扎的苦闷。

    品味古诗词,我们能得到很多启发、借鉴:

    当我们身居嘈杂环境还想专心学习时,我们用陶渊明《饮酒》中③ “”一句提醒自己;当我们努力参加比赛,结果却没有得到理想的荣誉时,我们用晏殊《浣溪沙》中④ “”一句释怀;

    当我们赞美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时,不由得想到李贺《雁门太守行》中⑤“”两句。

  • 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巴黎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胸怀伟大祖国、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②他们的出色表现和优异成绩,进一步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振奋了____,凝聚了____。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____要追求个人的梦想和价值,____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④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将爱国情怀深植于心,将责rèn担当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②责rèn

    (2)、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下面的语句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奋进力量   B.民族精神

    (4)、语段中括号处应填写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但是

    B.既……又

    C.无论……都

    D.因为……所以

  • 4、写作;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⑴旧物的光芒

    提示:我们拥有许多旧的物件,每个物件身上,可能都有一个故事,承载着一份情义或者对人生的感悟。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件,写一写它的故事。

    作文⑵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下你风雨兼程的成长故事。

    人生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亲爱的同学,你有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经历吗?有过“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吗?有过“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惊喜吗?

    作文要求:⑴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⑸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5、专题学习活动;阅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出自颜真卿的《颜家庙碑》,从汉字的书写方法上看,该书法作品属于(行书、草书、楷书)。
    (2)、你还知道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3)、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书法艺术? 
    (4)、请你根据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弘扬书法艺术

    下联:

  • 6、名著阅读
    (1)、以下是关于名著《红岩》《红星照耀中国》中两个人物的描述,语段中的“他”分别是(   )

    ①他在被捕之前在窗口外面的钉子上挂上了一把扫帚,警示来找他的同志,不要再进厂里来。在敌人严刑拷打他之后,他写下了《我的“自白书”》让敌人目瞪口呆。

    ②他曾就读于南开大学,作为学生运动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A、许云峰  周恩来 B、成岗  朱德 C、成岗  周恩来 D、许云峰  朱德
    (2)、学校开设“《红岩》‘英雄人物’风采”栏目,结合原著,完成问题。

    示例:齐晓轩,在越狱战斗的最后时刻,屹立在高耸巨大的岩石上,吸引住敌人的火力,以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可见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你推荐的人物: 

    你推荐的理由: 

    备选人物:江姐   许云峰   成岗   华子良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2018年7月,共有5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遗产。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结成万里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A____。

    ④有的文化遗产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B____。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贵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籍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展示出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⑥中国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⑦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其中,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其中有表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如京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C____、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还有很多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贵州侗族大歌、D____等。

    ⑨总之,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更多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化遗产在当代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传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的首都北京。 B、截至2016,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了5批珍贵古籍,这些汉文典籍充分展示了中国几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C、中国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 D、安徽的黄山、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请将下面四个例子分别放到文中ABCD处。(填写序号)

    ①安徽宣纸

    ②云南丽江古城,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城

    ③蒙古族长调民歌

    ④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至今已超600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A:C:B:D:

    (3)、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其中,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②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材料一: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教堂拱顶等部分遭大面积损毁,塔尖坍塌。巴黎民众在火灾现场跪地祈祷,为圣母院被大火吞噬而落泪哭泣。

    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因为有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辈子的守护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传奇。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又见榆钱飘

    ①故乡的那棵老榆树,不论怎样地老了,我总叫它小榆树。这样叫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②小榆树个子不高,但我更小过它,是多少倍,不好来形容。它像一个大哥哥,春风拍着它的头,我总是痴望着。

    ③望着,望着,小榆树赤身的枝条,绽放着青色的笑容,酱紫色的小骨朵,一串一串的,一串比一串俏艳。那是什么?那是榆钱。我童年的美味,就从爬树中获得了。

    ④榆钱一圈圆膨胀着,一串和另一串,有着相同的表情,但有着不同的姿容,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看不到枝条,看不到空隙,好似春风钻不过去时,那就是一树的榆钱了。

    ⑤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的个子,感觉冒高了一些,但我更会觉得,它变胖了许多,甚至觉得,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快要支撑不住了。

    ⑥每年春天,我是巴望着小榆树变“胖”的。它胖得很体面,那形象、那表情、那味道,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诱人。

    ⑦第一个爬上树的人,绝不是我。小伙伴们,有的是力气,如果不早行动,和他们相随,我是挤不到树干旁边的。他们上去了,在嬉笑中“噢啊”着 , 腮帮子鼓鼓的。在我仰望的眼神里,“呼”的一声,一小枝榆钱就飘来了。

    ⑧我突然感到了小榆树的疼痛,不由得叫了起来。

    ⑨“不要折了,不要折枝子了。”

    ⑩“没事,没事。”

    ⑪他们还在听着我怎么回应时,我已爬上了树,不在高处,但总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也包裹在榆钱中,包着,包着,我也是榆钱了。

    ⑫回去的路上,我也鼓起了肚子,在肚子上鼓起的,是小帆布袋,在小帆布袋上鼓起的,是我握着榆钱的小手。

    ⑬手松开了,我就见到了母亲。

    ⑭“明天,妈给你做了吃。”

    ⑮“吃什么?”

    ⑯“榆钱窝窝。”

    ⑰我激奋地跳了起来。

    ⑱“妈,我不念书了,咱们一起种地吧。”

    ⑲“不用你种,你不要操这个心。”

    ⑳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

    ㉑榆树,像个旅行者,俨然喜欢把脚落在少雨的陕北大地上。在我的故乡神木,它犹如布阵,遍及高坡、沟壑,守卫着乡亲。

    ㉒那么多榆树,不论在哪里,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要爬的,直到把春天爬走,一树榆叶在搜寻着我们。光阴在夜里逃走,不论我在哪里,我的嘴边还是老家的偷钱,还是那粗粗的、甜甜的、黏黏的感觉。

    ㉓“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每年在春天,榆树“胖”了的时候,我就会回到村子,看看这个胖子,瞧瞧那个胖子,嗅着那个甜腻的味道,小伙伴们一个个围拢过来,顿时,我觉得我就是一棵榆树了。

    ㉔小村每年都在变化着,乡亲每年都在变化着。我住过的石窑院顶土墙上面的那棵小榆树,奇迹般的,也弯下腰来了,而且是向着路的那一边,守候着路人。

    ㉕在我有点上火、不想吃饭、睡得不怎么好时,我更多地想到了榆钱,它是一个医者,一直在我的心头。可我不能再爬树了,有点像那棵小榆树的我,只能在每年的春天里,站在路边,看见榆钱飘飘,我悄悄捋一些吃。

    ㉖那里正好有个转弯,还陡陡的。陡陡的,有我怀乡的人生。

    (1)、分析文章标题“又见榆钱飘”的妙处。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冒高了一些,也变胖了许多。(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角度)

    ②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人物描写角度)

    (3)、作者在第㉕段写道“站在路边,望那榆钱飘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补写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4)、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出“我”是一棵榆树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

    ①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②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 , 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天祥从容就义》)

    【注释】①枢密:枢密使,古代官名。②麦术丁力:人名,元朝参知政事。③自赞:自我总结。④庶几:差不多。⑤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材料三: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选自郑思肖《寒菊》)

    【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

    (1)、孟子,时邹人,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也,父命之 / 勇三军 B、往之女家,必敬必 / 往送之门,之曰 C、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 帝感其 D、天下之广居 / 面山而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4)、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中“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间

    D.坚定

    (5)、请结合材料说说文天祥为什么能够称为“大丈夫”。
    (6)、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内涵“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写作手法上三则材料都各具特色,请从中任选一则分析其手法及妙处。
  • 10、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

    眼入千般景,诗有万种情。春日里,西湖水轻荡漾,“① ,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是欧阳修乘舟游湖的惬意轻快;夕阳下,晏殊徘徊间吟诵“无可奈何花落去,②”慨叹时光流转, 流年暗换;陶渊明远离官场,处田园望远山, “③ , 悠然见南山”道尽隐士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春望》中“④ , ⑤”在花开鸟鸣间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雁门太守行》中 “黑云压城城欲摧,⑥ ” 渲染兵临城下的战事急迫气氛紧张;李清照南渡梦中也有景,“⑦。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她不畏艰难抒发心中凌云壮志。

  • 1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正廉洁,【甲】 。他不仅是文学家、画家、美食家,也是书法家,其书法遒劲,恰如其人,虽屡遭磨难,仍不屈不挠,真正活成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辛弃疾生在积贫积弱的宋朝,他曾只带着50骑兵,长途拔涉,深入敌营活捉叛徒。虽身处宵小之辈造谣中伤的恶劣环境,却豪迈倔强,“ 【乙】”。两位词人的作品与人品皆为后世所推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A.遒        B.

    (2)、下面的成语填入文段【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 B、入木三分 C、坦荡如砥 D、自出心裁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不屈不挠 B、长途拔涉 C、造谣 D、推崇
    (4)、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乙】处,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 12、请以“温暖的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13、阅读《日坛的树》,完成下面小题。

    日坛的树

    ①人守着一座公园住,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家就在日坛北门外一幢普通的楼房里,从童年到中年,我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对日坛有深厚的感情。

    ②日坛始建于1530年,是京城著名的五大坛之一。据史料记载,朝阳门外东岳庙向南数百步就是日坛,坛外古松万株,森沈蔽日,非常壮观。后来由于时代的更迭,树木遭到砍伐,园中的建筑物多有坍塌。红墙绿瓦上常见凄凄芳草,那里几乎成为荒僻的废园。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日坛重新修缮,祭日圆台等一大批古建筑才得以重建,原来空旷地方种上树建成新景。

    ③日坛西南角有座土山,山上有个三十多米清晖亭。据说以前城东一带鲜有高大建筑,清晨站在亭上放眼东眺,能够看见太阳在地平线初升的景象,“清晖”之名由此而来。夏天,无论白天怎样酷热,只要太阳一落山,亭子周围的树很快就会驱散暑热,送来徐徐凉风。因此,我特别喜欢日坛的树。

    ④对我而言,日坛的树有着无穷的魅力。走进公园,漫步其中,总有惊奇的发现,这里,除了甬道两旁人工种植的杨树、柳树、槐树和松树,更多的是散见于公园各处自然生长的树。它们在土坡上、空地处,肆意伸展着枝叶。朴树、卫矛、白蜡、暴马丁香、金银木、龙爪槐、柿树、杜仲、冬青、银杏、枣树、元宝枫……树种繁多,简直称得上北方植物园。

    ⑤这里树龄最老的,是一棵侧柏,它临近祭日圆坛西南的红墙,最粗的树干只长到两米高,再往上就分出了九条枝干。这九条弯曲的枝干虬劲有力向地延伸着,犹如九条苍龙,故被称为“九龙柏”。此树历经11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仍有几个枝干依旧苍翠,显示着强劲的生命力。

    ⑥这里最古老的树种,是水杉。我在日坛神库西边看到三棵。它和另一古老树种银杏,都有“活化石”之称。它的叶子细长,类似针叶,却不像松树绿得那般深。每年夏天它都枝繁叶茂,一派葱绿;秋天它悄无声息地落叶,树冠上只留一点小球球似的果实。

    ⑦再往前走几步,就看到一棵很大的二乔玉兰。这棵玉兰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栽种在这里,如今已有十米多高。每年清明前后,枝头上就会冒出一堆堆粉白的大花骨朵,多达上千朵之多,开得香气扑鼻,引得很多女孩在此驻足留影。

    ⑧北京春天的光阴很短,夏天悄然而至。人们再逛公园时,就喜欢走在树荫下边遛边聊,或者坐在有树荫的椅子上悠闲说笑。这时大伙儿自然就会想到日坛的那棵悬铃木。你从公园北门进来往南走五十米,往南穿过北天门再走一点儿,一抬头就能看见那棵大树,它的树冠很大,足以覆盖三百多平方米的地方,密密匝匝的树叶,一层遮着一层,密得阳光都找不到一点缝隙。据说这棵悬铃木堪称京城之冠,其实它的树龄也就五十多年。这种速生落叶乔木很适合栽种在道路两旁,充分发挥遮阴挡尘的作用。

    ⑨到了秋天,悬铃木脱去一树绿装,所有的枝杈都结满铃铛一样的果实。风一吹过,满树的铃铛就唰唰地摇响了秋的声音。秋风如同一支画笔潇潇洒洒点染出了各种颜色的树叶。【甲】柿子树和元宝枫摇着火红树叶,银杏树则是换上金黄的盛装,在蓝湛的天穹下热情地邀请人们一同赏秋。

    ⑩北京的秋天与冬天的交替,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就在人们还仰着脸,惊异地看着蓝天衬托着一树金黄的时候,就在脚下铺了一层的落叶,犹豫着该怎样留住这秋天的美景的时候,一夜的风几乎把所有的秋叶都扯到地上。原来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容易消逝!

    ⑪北方的冬天显出了干冽清冷的样子,显出一派肃穆的景象。有些昏黄的天空,像是一种期待。小雪花一粒粒从天宇中飘然而降,静静地落在地上。只经过一个夜晚,就产生出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乙】只有那些松柏依然保持着墨绿的本色,像哨兵一样守护那些古老的建筑。在一阵吹来的寒风面前,它们不屈地抖落树身的白雪,显示着自己的倔强。

    ⑫这时候透过那些萧瑟的树木,一眼就能看到日坛公园里的红墙绿瓦和那些古建筑,祭日圆台显得空旷,高大的神库显得庄重神秘,而小巧玲珑的宰牲亭飞檐像是挑着一个梦似的,它们各显神韵。那些树与公园的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在寂静中安睡,做着春天的梦。

    ⑬我爱日坛的树,一年四季各有各的景致,春有①,夏有②,秋有③,冬有肃穆。它们都把自己的美无私地奉献给季节。

    ⑭日坛的树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品质。

    (取材于纪建国的文章,有删改)

    (1)、请你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补全文章结尾处的段落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四段中“肆意”一词的理解。
    (3)、请你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其一,简要分其表达效果。
    (4)、作者说“日坛的树有着无穷的魅力”,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体会。
  • 1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身边的冬野

    彭程

    ①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

    ②一年四季,我多次来到这里,目睹过它不同时节的容颜和神情。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进入了一种纯粹深沉的状态,最能够袒露出这个季节的本质和底色。

    ③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副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遒劲,有油画般的效果。

    ④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厚厚一层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卷曲,再没有春季的水润与丰盈。

    ⑤前方不远处是一个小湖,曾经的潋滟波光已被封存于冻冰之下,冰面坚硬粗粝的质地,望过去就能感受到一阵寒意。几个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溜冰车,动作姿态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⑥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可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却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勾肩搭背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我曾颇费心血,才弄清楚了很多树木花卉的名称,但如今却又有不少重新变得陌生。我知道,是冬天不动声色地破坏了我的努力。我感到一些轻微的沮丧。花朵凋谢,树叶脱落,只剩下树枝简洁刚劲的线条,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成为独立的个体。

    ⑦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

    ⑧一片萧条中,万物都在收敛和缩减,返回自身的质朴素简。唯一相反的是树上的鸟巢,它们获得了放大和凸显。我好像第一次意识到,高高低低的树杈间,原来藏着这么多的鸟巢。其他几个季节里,它们被繁茂的枝叶遮蔽了,大多数看不到。它们的居民的身影,在当下也显得更为活跃。时常会有一只或几只鸟儿从头上掠过,像是一道闪电。但我很少听到鸟叫声,或许是被寒冷哑喑了歌喉。它们落在地上,在枯干的白草丛中走动觅食,身上的羽毛黑白相间,既庄重又滑稽。更经常见到的是成群的麻雀,倏地落在一棵树高处的枝条上,像是骤然降下的一阵雨点。

    ⑨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⑩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⑪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

    ⑫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天地瞬间被____(攻陷/改变)。

    ⑬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⑭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

    ⑮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思索,我是否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跟随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梳理所见之景。

    所见景致

    天空

    落叶

    小湖

    景物特点

    均匀淡蓝

    疏朗遒劲

    卷曲干枯

    作者视角

    由上而下,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⑫段横线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选择:

    理由:

    (3)、联系全文,揣测第⑥段描写其它季节热闹喧哗之景的用意。
    (4)、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理解“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5)、如果将“冬至”看作“自然之书”的一个篇章,你会为“冬至篇”拟定哪一主题词?试结合《身边的冬野》的阅读感受,围绕主题词,为“冬至篇”撰写一段卷首语。
  • 15、诗歌鉴赏;小文在阅读下面作品时遇到了问题,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散曲的作者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困窘不得志的生活,他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作品,曲中的“断肠人”指的就是他自己。 B、前三句没有提到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处处提示着他的存在。 C、“小桥流水人家”是点睛之笔,句子中表现出的温馨幽静的画面暂时缓解了“断肠人”的悲伤。 D、“夕阳西下”点名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一首的愁绪更浓重一些?
  • 1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 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岂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志:同“识”,记住。②还:同“旋”,转身。③炯戒:告诫。

    (1)、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不

    ②王生益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3)、面对李生的两次劝导,王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先是“愠”,然后是“”(用文中的一个字),他明白了“善学之道”在于 ,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 17、整本书阅读;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之后,小冀同学针对《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展开联想,写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以此为例,为《范爱农》节选部分写一则读书笔记。

    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读书笔记:从这段文字中我隐约感受到,当时中国纷扰芜杂的社会,干扰了鲁迅的心境,使其出现了虚无与悲观的情绪

    《范爱农》节选:“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读书笔记:

  • 18、根据提示默写。
    (1)、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
  • 19、升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同学们感觉没有小学阶段那么轻松了。为此,班级组织开展了“如何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两幅图。大家讨论后发现,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曲线。请你观察并概括图一,总结出两条规律,给你的任课老师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2)、同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想做“小老师”给他讲解,可好朋友小亮觉得这会影响你的学习。请你结合图二的内容对他进行劝说,做到有理有据。
  • 20、下列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站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____,夜晚墨汁一样浓郁的黑,弥漫整个大地,大地仿佛陷入永恒的沉睡之中。

    ①在此之前,这个明珠一样的草原小镇上没有一盏路灯。

    ②凉意沿着脚踝蜿蜒而上,侵入我的每一寸肌肤,直至细胞和血液。

    ③这是现代文明对草原的进驻。

    ④那一瞬间,我仿佛重新成为一个柔弱的胎儿,躺在母亲的子宫里,被温柔地包裹。

    ⑤当夜色降临草原,路灯便次第亮起。

    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①⑤③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