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冬天,是什么装饰了你的童年
①当日历越翻越薄,衣服越穿越厚,冬也就越来越深了。
②稀薄的阳光,凛冽的北风,墙壁生硬,河水结冰,花鸟虫草无声息地蛰伏,光秃秃的枝丫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人们穿上了臃肿的棉衣,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可若有一阵风吹过,身体还是会禁不住打个寒颤,冬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冷”!
③童年的记忆中,冬天总是冰冷且漫长的,那时候,房屋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只有一个冒着红红炭火的煤炉子,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蜂窝状的煤是过冬必不可少的物件。从一入冬开始,煤炉就生上了火,不管是取暖还是煮饭,总是少不了的。
④上面要么烧着一壶水冒着热腾腾的蒸汽;要么熬着一锅粥,满屋子都飘着饭香。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聊着闲话,一边把手举到煤炉上方取暖,觉得烫了就连忙把手缩回来,反反复复的动作,现在回忆起来,还能感觉到当年的温度。
⑤年幼无知的孩童却不以为然,尽管窗外数九寒天冰封千里,也挡不住撒欢儿的脚步,不顾寒冷蜂拥而出。所以,童年里的冬天又是无忧快乐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期盼一场雪来,在雪地里嬉闹奔跑,六角的花瓣一片两片三片……落在头上,脸上,身上,不亦乐乎!任凭屋内大人们如何呼喊,就把那关爱暂当做耳旁风,随它吧!
⑥更有,三五个邻里小伙伴聚在一起,捧一把一把的雪,团做球状互相投掷,就叫做打雪仗,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偶尔往袖筒里缩一下,又忍不住伸出来,再不然就在嘴边哈哈气然后搓一搓。雪停了,就堆一个雪人,小伙伴从各自的家中找来制作雪人的素材,雪人的经典造型永远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身子,胳膊上插一把扫帚,胡萝卜做鼻子,纽扣当眼睛。一个可爱的雪人就完成了,咦,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⑦一溜小跑着就进了屋子,片刻功夫又一溜烟地跑回来,一条红色的围巾,那是从妈妈脖子上软磨硬泡来的;一顶礼帽,那是爸爸出门时常戴着的。经过一番装扮,这样看上去,雪人是不是就生动了许多?一群孩子,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轰然大笑,笑声传进了屋子,穿过了墙壁,飞上了天空,叫醒了太阳公公,于是,天气转晴,看雪人渐渐融化……
⑧童年的冬天除了盼雪,还盼着放寒假,假期到了年也就近了。过年,对孩童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在他们小小的脑壳中有着最单纯的想法——就是好吃,好玩。
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当时年代最流行的歌谣。念叨着,念叨着,大人们也就开始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忙碌起来,蒸馒头、包包子、炸年糕和各种咸各种甜的小点心,大筐小斗都装得满满当当。在外面玩累了的小孩子,回到家中手也不及洗,就抓上一把美美地吃起来,还没等母亲伸手阻挡,就嘻嘻笑笑扮着鬼脸跑去了。
⑩接下来就是,扫地,掸灰,擦门窗,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红红的对联贴上了门框,小孩儿穿上新衣服,大街小巷地炫耀,女孩子戴上各种颜色的头花,真的就笑成了一朵美丽的花,男孩子跑东跑西地放鞭炮,心里那个快乐啊,都洋溢在了那一张张小小的脸庞上!
⑪最开心的要数除夕夜了,妈妈准备了美味佳肴,爸爸领着孩子们放烟花,“窜天猴”“小蜜蜂”“闪光雷”“烟花棒”……有的放在地面,有的挂在树上,有的干脆就拿在手里,一簇簇,一团团火树银花,璀璨夺目。等烟花放到一半,屋内的饭菜也就端上了桌,大人孩子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品尝着幸福的味道。
⑫童年的冬天,有很多有趣的事,像打雪仗,堆雪人,溜冰等,虽然没有太多的现代化,但简单的生活却滋养了单纯的心灵。又像拜年,走亲戚,磕头等,尽管年幼不懂风俗习惯,但在感觉纯粹的好玩中,却释放了童心,描绘了童趣,装点了童年。
⑬如今,岁月匆匆,童年一去不复返,日子虽过得越来越好,却再也找不回当初快乐的感觉。人人都躲在没有了煤炉却依然温暖的房间里,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不离身,大人刷着微博,孩子玩着游戏,谁会愿意走进冰天雪地里,去装饰一下这个冬天?
(1)、文章题目拟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2)、第②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请对第⑦段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一群孩子,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轰然大笑,笑声传进了屋子,穿过了墙壁,飞上了天空,叫醒了太阳公公,于是,天气转晴,看雪人渐渐融化……
(4)、文章写了童年的哪些期盼?为什么期盼这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文章结尾说“日子虽过得越来越好,却再也找不回当初快乐的感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主簿①请付狱考②众奸③ , 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注释】①主簿:官名。②考:查究。③众奸:指诸多犯法的事。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尊君在不②入门不顾
③诈称母病④收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3)、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文章虽短,却用“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B、选文(一)中为了突出陈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友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C、选文(二)中陈太丘手下的小官吏因为母亲生病而请假,陈太丘却下令将他处死,这体现了陈太丘为官残暴凶狠、不近人情。 D、选文(二)中当陈太丘下令处死这个小吏时,主簿请求查一查他其它的犯罪事实,陈太丘却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他认为小吏已经不忠不孝,足以处死。(4)、“方正”一词出自《管子·形势解》:“人主身行方正……。”意思是“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你结合两则选文,谈一谈陈太丘是否称得上是一个“方正”的人。 -
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首联通过、等意象点明已是寒冬时节。(2)、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4、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它们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与启发。请结合作品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
5、古诗文默写。(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2)、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3)、 ,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 ,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
-
6、七(1)班举办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1)、任务一:同学们准备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参加,负责此项任务的小组设计了一张邀请函。
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班将于明天下午在本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诚邀您前来观摩并点评。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2023年11月8日
这张邀请函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①第一处内容上的错误:
②第二处用词上的错误:
③第三处格式上的错误:
(2)、任务二:古人对朋友的称谓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朋友类型。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对应的选项。①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称为之交
②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之交
③感情非常深厚而坚固并结为兄弟的朋友,称为之交。
A金兰之交 B忘年之交 C刎颈之交 D患难之交
(3)、活动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许多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先明确你的态度,然后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至少引用一个有关交友的成语或一句交友的谚语、格言、诗句) -
7、下列四个选项中,选项词性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雁阵 B、玻璃 C、恢复 D、墙壁
-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sh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根据拼音写汉字。shì弄
chuí打
(2)、给加点的字注音。瘫痪
沉寂
(3)、在文中□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
9、按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株倔强的草、一片胜景、一位陌生人、一个全新的自我……每一次遇见,都会让我们怦然心动,都会让我们感激涕零,都会让我们感动满怀……
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感情真挚,文通字顺; ②不少于6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嗑瓜子时光
杨承彩
①“瓜子瓜子,刚炒好的原味瓜子。”下班路上,听到卖瓜子摊档的叫卖声,无论需不需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买一些。
②瓜子在我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上下学时,从几毛钱的零花钱中抽出一分钱、两分钱或五分钱,买一两撮瓜子,和同学一路欢歌一路嗑,瓜子壳随风飘飞在稻田泥路上。
③那时,爸爸是村官,经常要开会,因为我生病了,他只有把我带上一起去开会。村干部在村大厅里点上一堆柴火,围着火堆在木板凳上坐成一圈,一边烤火一边议事。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说啥,目光盯在我爸小腿与大腿相交90度而天然形成的“腿桌”上。为了让我安静度过开会时间,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个我就吃一个,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好像没有什么比瓜子更能治愈童年的寒冬、疾病和孤独时光了。
④在乡村,吃瓜子最盛大的日子是春节。一到春节,每家每户都会买瓜子,平常吃的一般是葵瓜子,春节时除了葵瓜子,还会买上红瓜子、黑瓜子、南瓜子。吃瓜子一般是群嗑,春节时集体串门是常态,谁家都是一屋子的客人,这些客人其实都是村子里的人。一屋子人无论男女老少,我们一起吃瓜子的场面很是壮观,东家长西家短,你一句我一句,没有固定的主题和对象,言语中间奏着嗑瓜子的咯咯声,年味十足。哪怕平日是仇人,春节也相互串门,一旦抓了人家的瓜子嗑上,再掺在人群中说上一两句话,平日结的仇就算解了。
⑤长大后在外求学,嗑瓜子就改在宿舍的周末了。我们那个年代流行读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每到周五放学,留宿生就会结伴出校每人租一套小说回来,在宿舍摆好吃瓜子和看小说的龙门阵,这边嗑一阵跟着小说哭一下,那边嗑几下跟着小说狂笑,还有边嗑边看边实时发表感想的。
⑥工作以后,嗑瓜子“咯咯”的清脆声消失了。当我猛然发现它已然远离时,再要找它好像已属奢侈。不,其实它还在,只是我找不回嗑它的那种时光,找不到一起嗑它的人,找不回嗑它的那种心境了。所以,瓜子还是在的,我也还会买,可是瓜子忽然好像不香了,常常买了一包200克的瓜子回员工宿舍,吃上好几个月都没吃完,或者说是忘了吃,最后瓜子只能孤寂地受潮变质。
⑦所幸的是公公又把瓜子带回我的生活。老人家退休了,每年有一段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公公在的家,茶几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瓜子,老人家饭前饭后都嗑点瓜子。下班回来,饭前饭后,我们也会围着公公嗑上一会儿瓜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一阵子话。每当这时,我感觉时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节各家各户的屋子里,回到我读书时周末的宿舍里……后来,公公离开了我们,而我们家至今仍保留着嗑瓜子的习惯。
⑧差点忘了,嗑瓜子,需要搭配一杯茶。
(选自2023年11月14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1)、本文以“嗑瓜子”为线索,结合全文内容,填写表格。时间
地点
事件
童年时
村大厅
①
春节时
乡村每家每户
“我”和乡邻们群嗑瓜子
长大后在外求学时的周末
宿舍
“我”和舍友嗑瓜子、看小说
②
员工宿舍
“我”没嗑完瓜子
公公退休后
家里
“我们”围着公公嗑瓜子、聊天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爸爸的人物形象。(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⑴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为了让我安静度过开会时间,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个我就吃一个,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
⑵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我感觉时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节各家各户的屋子里,回到我读书时周末的宿舍里……
(4)、“瓜子”这种普通的零食,在文中被赋予了什么深层含义?在你的生活中有哪样食物或物件对你而言也有特殊意义?并说明原因。 -
1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军营
朱玲
①五岁那年,我随爸爸第一次去了军营,妈妈说我是“五岁从军”。
②我和爸爸先坐船,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出发去宁波。我们在江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爸爸一路上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我记住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爸爸十八岁参军,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提干、成家后,一年回家一次。我即将出生时,爸爸休假回到家中,照顾了我们母女三天,之后匆匆赶回部队。所以,我五岁前对爸爸的记忆并不多,只记得他每次回家都会把我抱起,托举得高高的。
④不知不觉来到了宁波港,抵达爸爸工作的地方——海军某军营。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这就是我的家了:窗帘是蓝色的,床单是雪白的,军绿色的被褥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临窗是一张大书桌,窗台上有文竹,阳台上有盆景。正是晚饭时间,在军队的食堂吃完饭后,爸爸牵着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这里有各种参天的大树和花草,有站岗的士兵。哨兵向爸爸敬礼:“首长好。”爸爸微笑回礼,亲和又不失威严。第二天清晨,我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醒来。爸爸说,这是起床号,它在提醒我,我已经告别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进入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啦。起床后,他教我如何打水,如何把毛巾、牙刷、牙膏摆放整齐。吃早饭时,碰上爸爸的很多同事,他们总是过来摸摸我的头,有的喊我“小木兰”。
⑤爸爸上班时,我转遍了军营的每个角落。军营有的地方像花园,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与花。我最喜欢其中一棵大松树,我在树下闻着松香,荡着秋千,一边想妈妈——不久,她也将来到军营与我们团聚。营房前站岗的战士就像松树一样挺拔。他们在烈日下一动不动,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我跑回家,捧着几个苹果送过去给叔叔们吃,可他们只朝着我笑了笑,还是一动不动。这时,父亲出现了,制止了我的行为,我只好把苹果放在了哨位旁。
⑥这所美丽的军营像一座岛,被山环林绕,又被一大片东钱湖水簇拥,有涛声,有浪花,有海鸥。山上草木丰茂,可最吸引我的却是那大片大片的杜鹃花,人们叫它映山红,有粉的、白的、黄的、鲜红的、粉红的……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老师还让我们围坐在映山红边,教我们唱《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⑦虽然我住在军营中,但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爸爸。他出海去了哪里,他在做什么,行前,我们一无所知。爸爸给妈妈写了好多信,字迹娟秀而又挺拔。有一次,我从来信的邮戳上得知爸爸去南海了。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爸爸是在船舷上,还是在指挥台上?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南海的书籍,把相关信息抄在小本上并背下来。我心想,爸爸从南海回家后,我要跟他卖弄一下这些知识,还要考一考他。将近三个月的翘首等待后,终于,爸爸一身戎装地回到了家里,我神气十足地向爸爸提出问题,他对答如流,他说:“这是我们海军的必修课,不熟悉南海,怎么去保卫南海?”他目光坚定:“南海的蓝有浅蓝、深蓝、墨蓝,有汹涌的蓝、咆哮的蓝、安静的蓝。这浩瀚阔大的蓝,是我们的中国蓝!我们的海军会走向更远的大洋、迎接更大的风浪。”我仿佛看到爸爸屹立在风里浪里,屹立在海疆的最前线。他的望远镜里一定是千帆过尽,鸥鸟翔集,五星红旗一定是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⑧若干年后,我和妈妈回到了上海。直到爸爸过世后,我和妈妈又回到宁波基地那个我熟悉的军营,山林依旧,涛声依旧,军号依旧。我在大院里寻找着自己的家,远远地看见阳台上爸爸的石榴盆景还在,妈妈哭了,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我”和父亲在军营中发生的故事。父亲带领“我”参观军营——①——父亲制止“我”给战士送苹果——②
(2)、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①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赏析加点词语)
(3)、文中写爸爸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老师教唱《映山红》。这有什么作用?(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的理解。 -
12、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 说:
②思而不学则殆 殆:
③何子少好读书 好:
④以揣摩当世之故 故:
(2)、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4)、【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 -
13、诗歌鉴赏
【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①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②谯门③ , 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④。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注释】①飞鸿:天空中的鸿雁,②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③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④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1)、下列情境在两首小令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A、乌鸦栖息 B、日落月起 C、烟雾迷蒙 D、号角哀婉(2)、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意象或意象组合来营造意境,请说说这两首小令中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有何异同。 -
14、整本书阅读
回忆性散文常蕴含双重视角——用儿童视角追忆童年的生活经历,用成人的视角去思考评判。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五猖会》 ②《父亲的病》
-
15、古诗文名句默写。(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16、七(1)班开展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了“寻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晓交友之法”三个环节。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环节一【寻交友之源】
木(mù)
本义是树,也是木本植物的通称。
林(lín)
双“木”为“林”,指成片的树木或竹子,也用来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又(yòu)
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才表
示重更、继续的意思。
友( yǒu)
环节三【晓交友之法】
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吟、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
——朱光潜《谈交友》
(1)、请仿照示例“林”字,对“友”字做字源解说。环节二【探交友之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市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2)、从上面两句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交友之道?(3)、小文活泼开朗却性格急躁,小晴则比较内向文静。你认为他俩适合做朋友吗?请结合上面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17、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樯,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姗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拼音。脊梁
攒成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改为“”。
“”改为“”。
-
18、校报《春芽》举办征文活动,围绕“诚信”这一话题给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篇作文,向《春芽》投稿。
①这是我应该做的
②我按时▲
要求:⑴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⑵半命题作文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⑶书写工整,书面整洁。500字左右。
-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魂牵梦萦母亲泪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到清明之际,杏花开时,春夜的长空还飘来缕缕寒意,忆起前不久因病故去的母亲,泪水禁不住盈满眼眶。
②母亲的性格是极为坚强的。她命运多舛,一生曾罹患数次劫难,但在许多大灾大难面前,她从未流过泪;在家中劳力极为匮乏之时,父亲因公患病她没有流过泪;后来她患上乳腺肿瘤、脑血栓没有流过泪……然而在维系我成长的路上,母亲却洒下了一次次令我难以忘怀的充满辛酸、充满希冀、充满幸福的泪水。
③出生于旧中国的母亲,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楚,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后代。等我到了学龄期后,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我送进村小读书。那时我也很争气,常捧回满分的试卷给母亲看,我的出息让母亲感到欣慰。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初级中学,百年老屋沸腾了!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在母亲的精心筹划下,我们这个一向日子窘迫的大家庭,呈上了那个年代精美的农家宴。平日几乎不喝酒的母亲,兴奋地拧开酒瓶,喝了足有两大杯。母亲喝醉了,含泪叮嘱我,孩子,记住,人这辈子,唯有读书才会改变命运。
④20世纪60年代末,父亲因公患病,母亲独自支撑起维持一个大家庭生存的重任。我也及早地成熟起来,除了做一些家务活儿外,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业中。由于学业出色,我提前参加了省重点高中的选拔考试,虽然录取人数极为有限,我的成绩还是远远超过了录取线。但意外的是,在体检时造成了重大误检,结果当年与名校擦肩而过。更令人痛心的是,学校取消了我当年继续参加中考的资格,在那些彷徨迷茫的日子里,又有谁懂得绝望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这期间的母亲,心事重重,精神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一介平民的母亲,不知该怎样让她的儿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幸运的是,母亲的真诚感动了学校领导,我终于赢得了复读的机会。经过一年复读,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百年老屋再次沸腾了!临近入学的日子,母亲说,我就像老屋前的老杏树,在这里发芽,开花;像屋檐下的小燕子,从这里出巢,起飞。开学那天,母亲送我走出了小胡同,在我即将转身离去的一刹那间,我又一次看到了母亲满眼的泪光——那是幸福激动的、美好希冀的泪水!
⑤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年近五旬的母亲脸上露出开心的笑。
⑥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她常常叮嘱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不要沾他人的光,吃亏是福,工作时一定要尽心,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母亲的教诲就是我人生的航标。数年前,我因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晋升为高级教师,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激动地说:“孩子,你的努力,你的成绩,我都看到了,即使我不在了,心里也知足了!”母亲说着说着流下了热泪,这是“母以子荣”的自豪的泪水!
⑦任何生命都是脆弱的。今年早春的一个夜晚,患脑血栓长达16年的母亲因身体器官衰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个夜晚,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看着母亲的呼吸渐渐地微弱下来……母亲撒手尘寰的那一瞬间,我又一次看到她的眼眶溢出了泪水——这是母亲与我们诀别时无奈的、怅惘的泪水!
⑧母亲是天底下最普通的妇女之一,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恩德,她的辛酸泪、幸福泪,都将如大江大河,日月经天,在我心海深处徜徉。百年老屋前高洁的杏花,依然绚丽地绽放,轻柔地飘落,然后将果实缀满枝头。
(作者:许培良。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泪”写了哪几件事?请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我”考入初级中学,母亲喝醉,流下高兴的泪→①→“我”考入重点高中,母亲送“我”,流下希冀的泪→②→母亲撒手人寰,流下无奈的、怅惘的泪
(2)、朗读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你会重读哪些词语(最少两个词语)?说说你的理由。【小贴士】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3)、从全文看,“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20、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儿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痰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地背诵,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这部剧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只是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是否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