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B、在教材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相关知识:①消息报道事件全过程,其特征为真实、及时、简明。②新闻特写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截取事件局部,使局部具体可感。③通讯是只使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律诗要求全诗通押平声韵,第2、4、6、8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D、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在家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
2、第二部分探科技奥秘
阅读回答问题。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对科技的运用冠绝历届大型体育盛会。点火仪式作为开幕式备受zhǔ目的环节之一,在动态扩容、云计算、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全球首次开幕式数字点火。研发人员经过10万次以上的测试后,先是搭建了 ;接着通过 , 将上亿线上火炬手参与传递的火种同步传送到数字空间;再通过建立数字火炬手的三维模型,利用 采集运动员运动数据;最后借助 , 在钱塘江上呈现出一个超大的“数字火炬手”。他踏浪而来 , 点燃了主火炬。
根据上下文,将小组打磨后的语句,依次回填到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动作捕捉技术
②实时数据手段
③电脑特效技术
④线上参与平台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
3、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①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柴静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②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发达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传承方式应是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重新“活”起来。③吾辈青年当传承流传文化,引领征程,切莫不让传统文化渐渐远去,切莫不让文明圣火逐渐暗淡。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A、第①句结尾处加上“文化财富”。 B、第②句将“发达”改为“焕发”。 C、第③句删去“流传”。 D、第③句在两个“切莫”后面加上“一定”。 -
4、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书籍,了解别样人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不但用“油光可鉴”“标致极了”等词把清国留学生不思进取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 还满怀景仰,由衷地感谢藤野先生对自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回忆我的母亲》里,朱德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辍劳作、任劳任怨的伟大母亲形象,她自己并不富裕,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对为富不仁者充满强烈地反感;《列夫·托尔斯泰》中,我们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黝黑的面孔似粗制滥造的小屋,但粗鄙平庸的长相禁锢不了他天才的灵魂,《美丽的颜色》中,不仅是燥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居里夫人始终追寻着“镭”,即使筋疲力尽依然不改初心,对科学充满炽热的情感……
A、加点的“教诲”是名词,“禁锢”是动词,“燥热”是形容词,“依然”是副词。 B、划线的“质朴平实”“任劳任怨”“粗制滥造”“粗鄙平庸”都是并列短语。 C、文中加点“惟妙惟肖”一词可以替换成“栩栩如生”,两个词意思一样。 D、文中“标志极了”本意是漂亮极了,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具有讽刺意味。 -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催枯拉朽 , 锐不可挡;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鹤立鸡群 , 凌空一跳博得观众由衷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 , 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 , 多少人黑发变白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彪炳千秋。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国耻,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容篡改,警钟长鸣震聋发聩 , 并不是为了诘责清算,是为了“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当然,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也要展望未来,让我们继续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着(zhuó) B、镌刻(juàn) C、篡改(cuàn) D、诘责(jié)(2)、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 催枯拉朽 B、锐不可挡 鹤立鸡群 C、殚精竭虑 彪炳千秋 D、惨绝人寰 震聋发聩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亲爱的老师,你用心灵唤醒心灵,用智慧点燃智慧,在顿悟的一刻,是你让我遇见进步与成长的美好;江南小镇的乌篷船,你悠悠地荡出了漾在时光里的老故事,在踏上船头的那一刻,是你让我遇见时光里的美好;顶着一髻粉红的梅,你是那寒雪拥簇下最温暖、坚毅的一抹,走近馨香的那刻,是你让我遇见温暖而坚毅的美好……你是否也因为身边的人或物,在那样一个馨香四溢的时刻,遇见了美好?
请以“那一刻,是你让我遇见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班名、人名等内容。
-
7、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鹤骨笛
肖靖
①运河边知了一片响噪。一鹤背着书包站在阳光里,七月的阳光临近傍晚依然灼热,一鹤看着母亲背起一只大大的箱子,箱子和她背负的生活一样沉重。硕大的箱子和母亲瘦小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反差,汗水顺着母亲的发梢滴落下来,还未降落到地面就被灼热的空气烤干了。
②一鹤冲过去,托住母亲背上的箱子。母亲感觉到身上的重量减轻了,一回头就看到了一鹤清澈的眼睛。
③“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 和 的神情。
④一鹤协助母亲卸下背上的货物。轻声回答道,没有。
⑤怎么能没考上呢?你平时学习不是挺好的嘛,你爸去世前就一个心愿……
⑥好了,别说了。一鹤粗鲁地打断母亲。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⑦你考不上大学,就得和我一样干苦力。
⑧干苦力就干苦力,我不怕。一鹤气呼呼地瞪着母亲,你回家吧,我来干。停顿一下又加上一句,看见你就心烦。
⑨货站老板看不下去了,走过来对着一鹤说,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⑩一鹤梗了一下头继续说,她待在这,还不是天天叨叨我,烦死了。
⑪货站老板摇了摇头,你太不懂事,你妈都是为了你,腰疼都舍不得休息一天。
⑫小鹤,考不上没关系,回家复习去吧,这活太累了,你干不了。母亲推着一鹤往外走。
⑬一鹤挣脱母亲的手嚷嚷起来,有什么累的,这活我玩着就干了,你回去吧。一鹤反过来推母亲。
⑭货站老板对一鹤母亲说,大姐,你回去吧,就让你闺女干,你也该治治你的腰了。
⑮母亲收拾东西离开了,一鹤留下来接替了母亲。
⑯沉重的货箱压着一鹤的肩膀、后背、双腿。一鹤觉得她用尽一身的力气才站了起来,双腿在微微颤抖,每挪动一步身体就矮下去一截,泪水藏在汗水里流下来。一天的劳累,一鹤浑身酸疼。她不知道一身病痛的母亲是如何挨过这份疲累的。躺在货物狭小的缝隙里,一鹤摸出父亲留下的鹤骨笛。笛子圆润光滑,在灯光下透着淡淡的光泽。一鹤吹出简单的旋律,这是父亲教她的。清脆的笛声顺着大运河水缓缓流淌,带走了疲劳,力量又从四面八方汇聚回身体里。
⑰父亲说鹤骨中空又坚硬,我们的先人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你要像鹤一样,虚怀若谷,坚韧不拔才能展翅高飞。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闪闪发亮。
⑱记得那一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依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研究手稿都上交给了博物馆,只留下了一支鹤骨笛。一鹤常常在梦中看到鹤骨笛化成一只仙鹤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然后又化成父亲的样子站在一鹤面前。父亲一生醉心于考古研究,夜夜与文献和手稿相伴,累了就拿出鹤骨笛吹奏一曲。
⑲劳累的一天又开始了,货站老板看着一鹤吃力的身影,摇了摇头。中间母亲又来过一次,休息了一段时间的母亲腰板比以前直多了。母亲叨叨着让一鹤回学校复读。货站老板幽幽的叹气声穿过一片嘈杂,钻入了一鹤的耳朵。
⑳半个月的时间,一鹤白嫩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长了无数的毛刺。一䴔觉得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初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现在变得越来越轻盈。一鹤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一只鹤,真的能飞到天上去。
㉑午后,天气异常闷热,一场大雨不带任何悬念地来了。邮递员冒雨冲进货站的时候,差点撞到正在查看屋顶的老板身上。
㉒邮递员将手伸进防水挎包,抽出来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货站老板扫了一眼,上面赫然写着一鹤的名字。货站老板一把抢过去,手过之处带起一股小小的气流。
㉓一鹤,一鹤。货站老板的声音里面带着微微的颤抖,大声呼唤着。
㉔一鹤扭头看向货站老板。
㉕你的,你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误会你了,孩子,你是为了让妈妈多休息才赶走她的吧。
㉖一鹤站起身,摸了摸怀里的鹤骨笛,爸爸,我实现了你的梦想。她觉得此刻的自己是一只轻盈的鹤,抖动着全身的羽毛飞过大运河,穿过层层雨幕冲向蓝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①段中“硕大的箱子”和“母亲瘦小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意观地凸显了母亲吃苦耐劳的形象。 B、小说第⑧段一鹤“停顿一下”,又说“看见你就心烦”,表明此时她非常反感母亲。 C、第⑯段加点字“藏”极富表现力,写出了一鹤背货箱的艰辛和为母亲的劳苦感到辛酸。 D、小说结尾写一鹤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请分别从一鹤与货店老板的视角梳理小说情节,补全下列思路。一鹤视角:到运河边寻找母亲→赶母亲回家→(1)→收到录取通知书。
货站老板视角:(2)→劝说一鹤母亲回家→看着一鹤吃力劳动→(3)。
(3)、初中小说篇目的学习,给了同学们阅读课外小说的方法指引,请你从不同角度品读小说,完成问题。教材内容小说学习
《鹤骨笛》阅读
文本
品读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我的叔叔于勒》
第⑯段:泪水藏在汗水里流下来。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享你的解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故乡》
第③段:“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_____和_____的神情。
(2)请结合母亲的形象, 在第③段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孤独之旅》中有暴风雨、芦苇荡等环境描写。
小说中有闷热的天气、大雨等环境描写。
(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㉑段划线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一鹤”的名字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和【链接材料】,向大家分享你对“一鹤”这个名字的理解。【链接材料】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常将鹤与人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品格相联系,以鹤来比喻翩翩君子之风、如“鹤鸣之士”。历代多有咏鹤赞鹤的诗文,《诗经·小雅》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歌咏君子虽深居简出,嘉言善行,却传扬千里:唐代刘禹锡《秋词》中则借“晴空一鹤排云上”,抒写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势。古人还喜欢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鹤》中就说:“鹤骨为笛,甚清越。 ”
-
8、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②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③。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④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②夫令之于民诚重(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哭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 )?
—— (节选自归有光《呈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晦:即魏用晦,人名。③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了给事中。给事中,官职。④扳;通“攀”,牵, 引。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诚惶诚恐”中的“诚”为“实在,的确”的意思。文中“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中的“诚”也为此意。 B、《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读“wéi”的读音时,有“做”“变成”“是”“治理”“被”等意思,文章中“君之为县有惠爱”中的“为”应为“治理”之意。 C、“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的“去”的含义一样,都是“离开”的意思。 D、“而不知人之乐”的“而”与《湖心亭看雪》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的用法一样,都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也 乎 B、矣 也 C、也 矣 D、矣 乎(3)、给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限两处)出 示 此 图 展 玩 太 息 因 命 余 记 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1)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5)、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在做地方官时深受人民喜爱。两篇文章分别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
9、阅读下面两首词(曲),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节选)
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阳关曲·中秋月》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时所作。七年来,二人第一次共赏月华。
(1)、下面两位同门学对上面两首词(曲) 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语:中秋作为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最容易触发文人雅士思绪。苏轼举杯邀月,留下了见证兄弟情深的诗词。【甲】词是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表达的是久别的思念,同时反映出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状态。 B、小文:同是中秋,心境不同,感怀不同。【乙】曲表达的是兄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愉悦与美好,也抒发了相聚后不久又要分别的忧伤与感慨。 C、小语:我发现苏轼特别擅长称呼月亮,两首词(曲)对月有不同的别称。你看,【甲】词有婵娟,【乙】曲有玉盘,我知道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蟾宫、金乌、广寒等。 D、小文:品读苏词,可以感受用词的精妙。我喜欢【甲】词“转朱阁,低绮户”中的“转”和“低”,准确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现了夜已深沉,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作者因思念难以入眠的思绪。(2)、小语同学觉得【乙】曲中“暮云收尽溢清寒”,一个“溢”字用得好,因为“溢”字写出了 , 与中秋月夜情形最相符。 -
10、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
颁奖辞: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材料二】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北斗科技工作者感言:
①确保任务成功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②一个新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注定艰难,尤其是在技术基础薄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披荆斩棘闯出来一条路。
③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力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材料三】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探究发现的结果。(2)、阅读【材料三】,谈谈你对自强不息含义的理解。 -
11、人们向来崇敬救急于困顿、救命于危难的英雄。学校开展以“救”为话题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小语制作了阅读卡,请帮他完善。
话题
篇目
摘录
梳理
救
《西游记》
【摘录一】
八戒道:“实不瞒哥哥说,自你回后,我与沙僧保师父前行。只见一座黑松林,师父下马,教我化斋……他独步林间玩景,出得林,见一座黄金宝塔放光,他只当寺院,不期塔下有个妖精,被他拿住……”行者道:“贤弟,你起来。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精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和你去。”
(1)这一情节说的是唐僧被(名称)抓去,八戒去花果山请行者营救师父。
《水浒传》
【摘录二】
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他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且说他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金公,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
(2)这段文字写的是的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
【摘录三】
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他也许是一个疯人和一个土匪,至少他是一个反叛者。可是,我很清楚地感觉到,这个反叛者,是具有很伟大的一副心肠的!
(3)文段中的“他”是(人名)。根据对原著的阅读感悟,段中加点的“伟大的一副心肠”是指。这何尝不是一种“救”!
思考探究
(4)摘录材料都与“救”有关,但“救”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摘录一】中的“救”是出于师徒情谊,是本分;【摘录二】中的“救”是出于;【摘录三】中的“救”是出于。
-
12、默写。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
(2) ,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7)《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 。
(8)“燕”与“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但传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选择其中一个意象,写出包含此意象的完整的两句诗句: , 。
-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中,守: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谪:一般指(官吏) 因罪被降职并外放。 B、《故乡》这篇散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 D、“始龀”“而立”“不惑”“豆蔻”“及笄”“孩提”在古代都代表年龄,它们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孩提——始龀——豆蔻——及笄——而立——不惑。
-
14、根据语境,将下面各句填入横线,语意连贯流畅的一项是( )
未来,人工智能会和人类抢“饭碗”吗?这样的担忧有一定道理。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
①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着“下岗”威胁。
②但若从长远来看,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促进了人的生活品质提高。
③回看科技史,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往往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的确会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④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同时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⑤马车被汽车取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A、③①②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
15、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不同于唐代服饰艳丽多彩、大胆开放,宋代服饰更趋于独特的素雅之美,风格以简洁、清雅为上。其主要色调以杏黄、葱白为主,这类颜色使着装者清丽婉约、朴素淡雅,令人赏心悦目。衣服样式虽然简约,但是风格素雅 , 整体给人与众不同、高贵大方之感。这种简约之美,即使是放在当下,也能与大众的审美很好地契合。服饰是文化的缩影,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的社会基础与文化,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风格,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画卷。
A、“主要”是形容词,“契合”是动词,“赏心悦目”是主谓短语,“风格素雅”是偏正短语。 B、“这种简约之美,即使是放在当下,也能与大众的审美很好地契合。”这是选择复句。 C、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缩影”“镜子”形象的写出了服饰可以反映社会的审美风格和文化面貌。 D、“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画卷。”这个句子中,“共同”是定语,句子主干是“它们构成画卷”。 -
1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诗歌,可以陶冶情操,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我们可以看北国万里雪景分外妖挠 , 感悟革命领袖豪情激荡 , 壮阔胸怀;可以随艾青化作一只飞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深爱的土地,感受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拼命硬干的精神;也可以走进余光中的乡愁,感受诗人的怅惘与期待;还可以走进林徽因的四月天,戴着百花的冠冕,期待夜夜的月圆……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辩能力。“百行孝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骛 , 对职业不敬,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毕淑敏也认为要想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不要轻觑了事业的作用。读《论教养》,我们认识到:优雅的风度,不是扭泥造作 , 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怅惘(chàng wǎng) B、冠冕(guàn miǎn) C、亵渎(xiè dú) D、轻觑(qīng qù)(2)、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妖挠 豪情激荡 B、嘶哑 前仆后继 C、思辩 心无旁骛 D、濡养 扭泥造作 -
17、题目:下边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
18、题目:
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我们应当坚定地做自己,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不盲目地崇拜他人,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遵循内心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
请以“做______________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泄露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
19、班级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1)、下面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B、《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群“红小鬼”,他们不怕困难,有着使命和担当,为革命而奋斗。 C、在陕北期间,斯诺拍摄了大量苏区照片。如朱德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D、本书毋庸置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2)、请你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位人物并谈谈他的革命之路。(3)、毛泽东称赞《红星照耀中国》为“一部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认为它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感悟。(70字左右)
-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鸡枞亦人
李光彪
①“五月端午,鸡枞拱土。”这是家乡的谚语,也是故土发出的“鸡枞令”在召唤我。不,确切地说,是长眠于泥土之下的母亲在呼唤我回老家,兑现我和鸡枞的契约。
②鸡枞和菌子,都是野生菌,是雨水和泥土相亲相爱的孩子,只是故乡人认为鸡枞比较高贵,习惯把野生菌分为两类,分别叫做“鸡枞”和“菌子”。鸡枞与田地庄稼为邻,菌子喜山间树木草丛而居,鸡枞有“鸡枞窝”,菌子有“菌子塘”,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家园。它们都是我们那方水土上雨季的报幕员,“山珍”的扮演者。
③节令和雨水是鸡枞出世的“晴雨表”。故乡每个人心中的内存,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人和鸡枞的契约都藏在每一个人记忆的密码里。每年雨季到来,大地胎盘里孕育了一年的鸡枞,在雨水的哺乳下,在雷鸣的千呼万唤中,一个个举着小箭头,不断戳破大地的胎衣,如雨后春笋般前呼后拥冒出来,不断向上伸长脖子,撑开一把把小伞。灰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挤挤挨挨,家族式、集群式,站立在田埂地角的草丛中,宛若一群群要去参加泼水节的少女,这里一窝,那里一簇,闪亮登场。
④鸡枞是故乡不需要耕耘的庄稼,找鸡枞和上山采摘野花、野菜、野果一样,谁先找到,就是谁的。故乡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前后出土的鸡枞,叫做“火把鸡枞”,这种鸡枞一般都是十几朵、几十朵,白花花一片。有一种鸡枞,菇帽似麦子颜色,也是成片的出,瘦瘦的,高脚杆,就叫做“麦秆鸡枞”。这两种鸡枞一般都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或山坡地、“二荒地”里。还有一种鸡枞,霜降节令才姗姗来迟,差不多都是“独鸡枞”,叫做“土黄鸡枞”。最不招人喜欢的是“山鸡枞”,每年中秋节前后,从松树周围的腐叶下冒出来,根茎粗、帽圆,像灰色的松果,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没有其它鸡枞香甜好吃,肠胃生锈的贫穷岁月,我们上山找菌子,都嫌弃它,甚至是一脚飞腿当松球踢了。
⑤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开闭塞的山门,渐渐地我们才弄清“山鸡枞”的真实身份就是松茸,跟鸡枞不是一个家族。“山鸡枞”摇身变成松茸,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和欧美很多国家,传说是可以防核辐射、防癌,成了鸡枞的“太上皇”。慢慢的,我们也学会了吃生鱼片一样吃“山鸡枞”,用炭火烤肉串一样烤“山鸡枞”吃,或是用“山鸡枞”炖鸡肉、炖猪排骨,或是用“山鸡枞”切片炒肉。不论哪一种吃法,都是城里人时尚的美味佳肴。如今的“山鸡枞”,还真的成了三七、人参、虫草之类的中草药,很多人用“山鸡枞”泡酒,这可算是楚雄人的专利。
⑥找到鸡枞,拔鸡枞也有诀窍,必须用木棍撬,手配合轻轻地拔,不能用铁钎撬,更不能用锄头挖,挖深了,破坏了鸡枞的菌窝、菌丝和菌种,来年就不会再出鸡枞了。所以,有经验的人,拔完鸡枞,还要把泥土复原,用渣渣草草松毛树叶掩盖,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鸡枞窝。找鸡枞,人比不过羊,羊漫山遍野跑,见到鸡枞就当草吃了,等放羊人赶到,鸡枞早已被先遣部队的羊蚕食。羊是鸡枞的食客,坟堆上冒出的鸡枞,很多人认为那是死者的化身,都不敢要,而在羊的眼里,不论哪里的鸡枞,都是可口的草木,“吧嗒吧嗒”就当美食吃了。
⑦找鸡枞要眼尖心细,有的鸡枞开屏,就像人的手指不规则地张开,我们把它叫做“鸡枞指手”,顺着鸡枞指手的方向慢慢寻找,不远处就有可能发现其它鸡枞。如果没有,记住鸡枞指手的方向,明后天接着返回去找,也会多多少少找到几朵鸡枞。鸡枞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⑧故乡的人也经常用鸡枞比喻人,有的人家几个孩子读书都有出息,村里人就会说他家出了一窝鸡枞;有的人性格倔犟,跟人合不来,就会被村里人说成与众不同的“翻毛鸡枞”;小孩子品学兼优,村里人就会把他说成“鸡枞骨朵”;穷人家的孩子奋发努力,成绩优秀,村里人会说“鸡枞拱土”了;如果小孩子中途辍学,不能顺利成长,村里人就说这朵“拳黄鸡枞”可惜了;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孩子最成器,村里人就说他是某家的“独鸡枞”。鸡枞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枞,鸡枞似人,生生不息。
(选自2024年第5期《长城》杂志)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鸡枞亦人”这一标题作用的理解。(2)、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道:“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写出了鸡枞的什么特点?简要分析与本文的哪段内容对应?(3)、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家乡谚语“五月端午,鸡枞拱土”,点明了鸡枞生长的时间,营造浓浓的乡土氛围,引出对故乡鸡枞的回忆。 B、文中将鸡枞和菌子对比,突出鸡枞的高贵,介绍鸡枞种类,体现作者对鸡枞的喜爱。 C、寻找鸡枞的过程穿插了羊吃鸡枞的情节,可见羊是鸡枞生长的破坏者,表现了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 D、《鸡枞亦人》以鸡枞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4)、结合语境,选取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鸡枞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2)鸡枞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枞,鸡枞似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