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编审组精选了几名同学的活动感想,其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演讲比赛中,选手们断章取义,慷慨激昂,精彩的表现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B、演讲比赛的选手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能言善辩的口才和随机应变的智慧真是令人佩服。 C、这次演讲让我认识到自强不息应成为我们中学生的精神底色;拥有了它,就拥有了前行的力量。 D、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自强不息就是踏实勤勉的坚持,是愈挫愈奋的拼搏,是无惧无畏的进取。
  • 2、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雄心壮志,小明撰写了一副对联,但有几处词语需要进一步推敲。请根据给出的内容,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上联:厚德载物,携                    

    下联:自强不息,怀                    

    A、①宏图   ②高歌   ③壮志   ④远望 B、①壮志   ②高歌   ③宏图   ④远望 C、①壮志   ②远望   ③宏图   ④高歌 D、①宏图   ②远望   ③壮志   ④高歌
  • 3、下面是小语同学的演讲稿节选,请修改完善。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非凡”的抵达【甲】向上,冲上九(xiāo),从300公里到4亿公里,嫦娥、祝融、羲和……曾经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中国人的宇宙探索抵达了曾经可望而不可(jí)的浩瀚苍穹【乙】向下,潜入深海,中国人潜水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在海洋最深处探索更多的未知,领略更多的风景。向山而行,翻越崇山峻岭,中国高铁以非比寻常的速度抵达一个个偏远山寨;向海而行,跨越广袤海洋,中国跨海大桥以多项世界之最的技术创造抵达创新高峰。中国人民心怀梦想,脚步不停,开辟出条条“中国路”,实现了追寻千百年的目标,创造了令世界目的奇迹!

    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激励中国人奋勇争先的不懈动力。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炎黄子孙 , 我们更应自强不息,用奋进与拼搏使我们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1)、小语对文段中拼音处该使用的汉字、加点字读音拿不准,请帮她指出有误的一项(     )
    A、“九xiāo”,意思是天之极高处,“xiāo”应写作“霄”。 B、“jí”,在此处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应写作“即”。 C、“载”,在此处的意思是装载、承载,应读作“zǎi”。 D、“瞩”,意思是注视,应读作“zhǔ”。
    (2)、小语对【甲】【乙】两处该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3)、有同学想知道“中国路”在文段中的含义,请你帮忙作出解释。
    (4)、你发现最后一句中画线处表达欠妥 , 请修改在下面。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却有着许多的趣味。学习书法、音乐渐入佳境的乐趣;仰望星空、临窗听雨、吟咏诗歌的情趣;传统节日里贴对联、包粽子的意趣……这种种“趣”都值得回忆,更值得品味。

    请以“               拾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特征鲜明,内容具体充实,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的合欢花

    肖复兴

    ①第一次见到合欢,是在台基厂。从我家出来,往东走不远,穿过后河沿,正对着的就是台基厂。这是一条老街,明朝建北京城时,工部设立备料的五大厂:台基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和神木厂。台基厂是唯一建在内城的,离皇宫很近。台基厂北口,即是长安街,和王府井遥遥相对。这条街两旁种的行道树便是合欢。

    ②那一年暑假,我马上读五年级,自觉得长大了,第一次去王府井,因为王府井南口有当时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我想到那里看书、买书。刚进台基厂南口,一眼看见合欢,满树开满的那种花,我从来没有见过。不是常见的红色、猩红色和粉色,是那种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仿佛一阵风吹来,就能把花吹得都飞起来,像跳着芭蕾舞一样,轻盈地飞满天空。台基厂整条街两旁,都飘浮着这样绯红色的云朵,我像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③有一天下午,我从新华书店出来,走到台基厂的时候,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一个人,那是一个中年女人,个子很高,微微发胖,面容白皙,很漂亮,穿着很漂亮的连衣裙。我连忙向她道歉,她笑笑,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便向前走去。我跟在后面,好几次想快走几步超过她,赶紧回家。不知怎么搞的,总不好意思,就这么一直跟在她后面,看着合欢的花影落满她的肩头,连衣裙的裙摆被风微微吹起。

    ④她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在我前面走着,没有想到,她走过台基厂,走过后河沿,走到我家住的那条老街,居然也是往西拐,一直走到我读书的前门第三中心小学,走到乐家胡同的时候,拐了进去。我愣愣地站在乐家胡同口,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

    ⑤暑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上学路上,我居然又遇见了她。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又冲我笑笑,好像也认出了我。但是,没有和我说话,也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

    ⑥以后,几乎每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总能遇见她,每一次,她都冲我笑笑。笑得很和善,很慈祥,很好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回想起每天上学路上和她的邂逅,我才发现,是自己的潜意识里,觉得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其实,早在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我没有一点儿印象。

    ⑦一直到有一天上学的路上,看见她向我走过来,有几个小孩子从我身边跑过,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我才知道,她是老师。进乐家胡同不远,是贾家花园小学,我们院里的孩子,有在那里上学的。自从知道她是贾家花园小学的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异想天开,总想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想让她当我的老师。只是,这样的念头,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贾家花园小学是私立学校,家里拿不出那么多的学费。

    ⑧我和这位漂亮的女老师每一次上学路上的邂逅,都会让我忍不住想起第一次和她在台基厂合欢树下相撞的情景。长大以后,几乎每一次看到合欢,总忍不住想起她。尽管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并不了解她,对她一无所知。但是,她那温和、善良、慈祥又美丽的笑容,温暖了我小学五、六年级两年的时光。她是我童年的一束光,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

    ⑨读中学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偶尔,我会想起她。高一那年的暑假,我重走台基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绯红色的合欢依旧满树轻柔地飘浮。我再一次想起了她,写了一篇作文《合欢》。我和她在合欢树下重逢。这是我一直的愿望。

    ⑩如果有什么花可以象征一个人的童年,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了方老师,对于“我”的道歉,她“笑笑”,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表现了她的和善、大度与睿智。 B、文章先写“我”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后写到“我”发现“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和笑,文章层层深入,情感逐步增强。 C、与方老师第二次相遇、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冲“我”笑笑,但再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说明她并没有记住我,从而让“我”感到非常失落。 D、“我”想转学到方老师所在的小学,但家人并不同意,因为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将盛开的合欢花比作“绯红色的云朵”,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为下文与方老师相遇作铺垫。 B、文章通过对方老师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其外表美丽、内心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C、第④段加点的词“愣愣”,用语巧妙,形象地表现出“我”因一直跟在“她”后面而忘记回家的路的迷茫之感。 D、文章以花喻人,方老师如合欢花般美丽、轻柔、梦幻,给失去母亲的“我”带来母爱般的感觉。
    (3)、本文以“童年的合欢花”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如果某一天,“我”又遇到了方老师,“我”会对方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我”想说的话写下来。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旨在引起全体民众对健康睡眠重要性的高度关注,实现“健康中国”之睡眠健康。睡眠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生理状态,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现实不容乐观。《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28%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超过6小时,64%的人睡眠质量欠佳。

    【材料二】

    心理治疗师的声音

    中学生睡眠时间不够理想,除了跟学业息息相关,还跟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就碰到一个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初一学生——十四岁的小李,他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越玩越上瘾,每到了晚上,都会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把时间留给手机网游。经常到凌晨一两点才会睡着。身体非常疲劳的小李,白天上课经常打瞌睡。现在,晚上有游戏瘾的学生不在少数。

    专家的声音

    睡眠对于大脑健康是极为重要的。睡眠不足,会影响人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充足的睡眠可使人的大脑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如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影响大脑处理事情,导致工作效率或学习成绩下降,还易产生焦躁、忧郁情绪等。生长激素在人熟睡后分泌得多,青少年睡眠不足还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影响身体长高。

    【材料三】

    睡眠的好坏,与睡眠环境关系密切。在15至24度的温度中,可获得安睡。一般而言,超过70分贝的声音,会引起醒觉或无法入睡,所以,维持较安静的睡眠环境是安眠所必需的条件。但个体对声音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安静的环境住惯的学生搬入临街的居民楼,就会对夜晚车辆的行驶声比较敏感,可能会入睡慢或被汽车鸣笛声吵醒。对于光亮度,一般人还是在黑灯的环境里较易进入睡眠状态,卧室附近高楼酒店上的广告灯、闪烁的霓虹灯等,也会影响睡眠。

    (1)、下面对材料的表述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疾病谱的改变,中国居民睡眠状况不容乐观。 B、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睡眠时间都不理想。 C、心理治疗师认为手机导致人们睡眠不足。 D、安静的睡眠环境,是保证青少年优质的睡眠质量必要条件。
    (2)、下面对材料推测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游戏是影响当前睡眠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B、有了充足的睡眠,青少年就能长成高个子。 C、高分贝的噪音,高强度的光线,都让人较难进入睡眠状态。 D、温度严重影响睡眠,比如房间温度在20℃以上难以入眠。
    (3)、下面这段材料是对某中学生的采访,请你结合阅读材料,为这位中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

    【链接材料】

    “学习到那么晚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要做到20点至21点,自己还要看一些课外书、复习、预习课本知识,这样就到了23点了。同学们都那么努力。自己要不努力就会被落下,我每天都恨不得多学一分钟。没办法,这样的学习氛围让你不得不努力。有人认为,中学生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并睡足8小时,可我们根本做不到。”某同学无奈地对记者说。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刘义庆《咏雪》)

    (5)杜甫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眷怀的句子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论语>十二章》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8、阅读下面这两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下面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甲】曲中“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自然景观,传递出浓厚的秋季凄凉之感。 B、【甲】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C、【乙】曲中一个“暗”字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情感基调,并先后从听觉和视觉上烘托情感。 D、【乙】曲中“心碎”二字直接切入本曲主题,为全曲之眼。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散曲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为恭,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 , 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府君:对太守之称。③臭(xiù):气味。④伛(yù):驼背。⑤孝己:人名,相传为殷高宗武丁的儿子,因遭后母谗言,被放逐而死。后文“伯奇”“符起”也是人名。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B、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C、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D、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去       不昼夜 B、足下但伛为恭     未若柳絮风起 C、相委去       温故知新 D、下车引               高明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客人发怒是因为他觉得陈太丘没有遵守约定。 B、乙文中客人说元方“因伛为恭”,言外之意是说元方顺势敷衍,回答没有诚意。 C、甲文元方“入门不顾”,虽使场面显得尴尬,却也显示出他直率的性格。 D、乙文中客人对颍川太守和陈仲弓有偏见,元方对他严加斥责,怒不可遏。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与家君期日中。

    (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陈元方是怎么维护父亲尊严的。
  • 10、读完《朝花夕拾》后,七年级一班举行了读书交流会,请你帮助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人物档案我来填

    任务二:精彩片段我来赏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着,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写人物档案。

    形象

    人物

    品质

    情节

    长妈妈

    热心善良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方正质朴

    师生共读

    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

    范爱农

    看光复的绍兴

    (2)、请根据你对以上片段的阅读理解,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笑”“跳”“催”三个动词形象地展现了“我”急于看迎神赛会欣喜、兴奋的心情。 B、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展现了父亲耐心教我读书的场景,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 C、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在得知要背诵《鉴略》后的失望和沮丧心情。 D、文段中“我”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当时的“我”对封建家长制的顺从和反抗的无力感。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齐鲁大地的苍穹上,繁星闪烁,其中最璀璨的星辰,名叫孔子。①公元前551年,在山东曲阜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生了。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社会的动荡没有让孔子沉沦,(     )。自幼,孔子便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与求知欲,15岁即“志于学”,相传曾问礼于老聃;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聚徒讲学。他的思想和智慧,照亮了千年的时空。②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 无人不认可他为后人留下的诸多宝贵智慧。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发展并壮大了受教育的群体,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始祖。他强调的“仁爱”、“正义”、“诚信”等价值观,(     )。④观其一生,他不仅是乐观豁达的智者,还是有教无类的先师。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而激发了他探寻真理、拯救苍生的决心   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应该推崇和秉持的重要原则 B、反而培养了他探寻真理、拯救苍生的情怀   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应该推崇和秉持的重要原则 C、反而激发了他拯救苍生、探寻真理的决心   仍然应该是现代社会所推崇和秉持的重要原则 D、反而培养了他拯救苍生、探寻真理的情怀   仍然应该是现代社会所推崇和秉持的重要原则
    (2)、文中画横线的四个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B、 C、 D、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 漫步在这大花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纯美。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穿行/穿梭)在春的繁花嫩叶中,聆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我们在温情的描绘中,享受给蓝天镶上银边的雪后山景,欣赏水藻中终年贮蓄的绿意;我们走过雨的四季,热烈而粗犷静谧而深情。不仅如此,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还会触动我们的心灵。菊花绽放时,史铁生与母亲诀别 , 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骨髓;看到雨中荫蔽着红莲的荷叶,冰心想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触到浸润手心的流水,海伦感受到光明和希望;听到老师如情如理的讲课,于漪将老师的谆谆教诲(铭刻/雕刻)在心①……当你徜徉于语文世界时,世间真情定会在你的心中(美不胜收/油然而生)。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亮(liáo)     纯美    繁花嫩叶 B、(kuàng)   贮蓄  无微不至 C、(mì)     诀别  如情如理 D、蔽(yīn)        浸润  谆谆教诲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穿行     铭刻     美不胜收 B、穿行     雕刻     油然而生 C、穿梭     铭刻  油然而生 D、穿梭     雕刻     美不胜收
    (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①处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B、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语文”。 C、“牛背上”的“上”是介词,表示事物所在位置或范围。 D、“骨髓”在这个语境中的意义是指“内心深处”。
  • 13、半命题作文:《______与安定文化》(横线处可填入如“生活”“梦想”“青春”等词语,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围绕所填内容与安定文化的关系展开写作。)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请以“我心中的安定文化”为题目作文,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 15、你最喜欢安定十大文化中的哪一种文化?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16、我校八年级(2)班拟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出一期以“喜迎二十大,长征故事促我成长”为主题的班刊,特向班内同学征集“长征故事”推介卡。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填写一份推介卡。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长征故事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②(请补写一个长征故事)

    推荐语

    (请结合补写的“长征故事”,围绕其体现的“长征精神”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拟写一段推荐语)

  • 17、小明想要给《立春偶成》这首诗写一篇小赏析,觉得有困难,于是在微信上向诺诺求助。请你帮诺诺给小明回复微信,把下面信息的空缺处补写完整。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①律回:即春回大地。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春节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晚。③生意:生机。④参差:不齐的样子。

    小明:诺诺,《立春偶成》这首诗我不太懂,请你帮我分析一下,好吗?

    诺诺:好的。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情景。从一、二句的①“”“草木知”到三、四句的“生意满”②“”。把春回人间的情景写得蛮有意思的。

    小明:嗯。但我觉得如果把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改为“便觉眼前生意起”会更好。用“起”字可以表现出春回大地的变化。

    诺诺: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从③“”两个字可以看出,诗的三、四句是写诗人的感受,“满”字有丰富的表现力,写出了④

    小明:你这样一说,我就懂了。谢谢你!

  • 18、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辰 ,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注]①不辰:不得其时。②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③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写雪景,且意境相近。 B、乙文叙述作《西湖梦寻》的缘由,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家国兴亡之悲。 C、两文的作者都是张岱,都表达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D、两文内容都与西湖有关,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侧重描写和叙事,后者侧重议论、抒情。
    (2)、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3)、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和意思。

    加横线词语

    “乃”的一词多义

    加点词语

    “绝”的一词多义

    急急走避

    沿溯阻

    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

    胜败兵家常事

    湖中人鸟声俱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曹文轩

    ⑴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⑵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⑶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人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⑷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⑸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⑹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几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作用?
    (3)、试分析文章第⑸段的论证思路。
    (4)、试比较文章结尾与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其不同处,并简述这样变化的原因。
  • 2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安定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②农耕文化,是安定区的根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肥沃的农田,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智慧。从春种到秋收,从犁地到播种,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③非遗文化,是安定区的瑰宝。剪纸、刺绣、皮影等传统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安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④古迹文化,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古老的城墙、寺庙、碑刻,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铭记先辈的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⑤史前文化,带领我们探寻人类的起源。在安定区的土地上,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如恐龙化石、石器等。这些遗迹让我们对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⑥红色文化,是安定区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安定区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⑦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记忆。古老的民居、石板路、古井,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方式。

    ⑧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安定区的美食丰富多样,有土豆宴、酿皮、羊肉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⑨脱贫攻坚文化,是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安定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这种奋斗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⑩马铃薯文化,展示了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安定区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⑪梯田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安定区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1)、请简要概括安定区十大文化的特点。
    (2)、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
    (4)、请你为安定区的文化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