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七年级同学正自发建设班级图书角。(1)、一班为丰富教室图书角文化,搜集到下面这段文字并进行了分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②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③自古至今,读什么书 , 怎么读书,以及如何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④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⑤他们将读书视为高雅而神圣之事,从广泛阅读和理解历史中,获得对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A、①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②句中“眼界”是主语中心语,“作”是谓语中心语。 C、④句中,“一定会结合实践”是状语,“那些更富有价值的”是定语。 D、③、⑤句中,“读什么书”是动宾短语,“高雅而神圣”是并列短语。(2)、二班找到两幅画要张贴在教室图书角,你认为哪一张合适?说说理由。 -
2、七年级要开展《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请助力小语、小文准备好材料。(1)、小语想选编阅读材料“大文豪的童年”,找到了下列文章,请帮她选择合适的一组( )
①《狗•猫•鼠》 ②《阿长与<山海经>》 ③《藤野先生》 ④《父亲的病》
⑤《范爱农》 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琐记》 ⑧《五猖会》
A、①②③⑧ B、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⑧ D、④⑤⑥⑦(2)、小文设计了“跨时空的对话”,请根据原著帮他完成。小文:先生,您写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的“她”做了什么重要的事,让您如此敬重她?
鲁迅:。
小文:您曾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叫住背《鉴略》,成年的您想对您父亲说点什么?
鲁迅:。
-
3、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首句点明了此时的时令是秋天。 B、“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C、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
4、根据提示,用古诗词填空。
(1)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苏轼《定风波》)
(3)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4) ,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读王湾的“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感受客行他乡那淡淡的羁旅之思;读马致远的“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感受游子在外那凄苦的思乡之愁:读李益的“ , ”(《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望乡之苦。
-
5、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嘲笑 乞丐 极端 赅人听闻 B、微簿 惩戒 陈列 小心翼翼 C、缥缈 消耗 帐篷 爱慕虚荣 D、蓬勃 流淌 琢摩 美不胜收
-
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称职(chèng) 地毯(tǎn) 热忱(chén) 怪诞不经(dàn) B、酬劳(chóu) 晕眩(xuàn) 怅然(chàng) 披蓑戴笠(suō) C、匍匐(pú) 恍惚(huǎng) 徘徊(pái) 拈轻怕重(zhān) D、渊博(yuān) 御聘(pìn) 畏惧(jǜ) 恍然大悟(huǎng)
-
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迅哥儿来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和家人散步时的幸福是一缕芬芳……对于你来说,藏在记忆里的芬芳是什么?
请以“一缕芬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
8、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小华同学虚拟了一个情境。请你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帮助他完成人物对话,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上课描绣像被老先生发现,并且被狠狠教训了一顿的事,被同窗发在朋友圈里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都知道了此事。放学路上以及回到家中,三位长辈先后见到了我……
衍太太:①
长妈妈:哥儿,你可回来啦!你父亲今天很生气,不停地问你有没有回来。你可要注意点。他说你,你可得听着。记得了吗?
父亲:②
(2)、七年级(1)班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老师的绝招
①十七岁那年,休学一年的我回到学校,怀着重拾旧山河的勇气又开始艰难的学生生涯。
②本身底子就薄弱,直接跳读到高二,自然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节奏,放野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读不进书。一时,我再度走进了青春的死角。
③班主任李老师是位嗓门粗粗的中年女人。那是我返校不久后的某个日子,她点评班级情况时表扬起了我:“小宇同学今天值日的情况很好,你们看,地上擦得锃光瓦亮。”
④突如其来的表扬,惊得我从漫画书中抬起头,随即羞红了脸,这表扬听进耳朵分明就是戏谑和嘲笑,同学中果然发出了几声竭力压低的笑声。这句名义上的表扬,实则将我的浑身缺点烘托出来,因为,成绩差、相貌差、人缘差、一无是处的我,也只能戴一顶“吃苦耐劳”的高帽。
⑤没智商的老师!我在心中恶毒地埋怨。
⑥但我未曾想到,这句表扬,是我噩梦生涯的开始。此后,我被她置于放大镜之下,一点点细枝末节就会被她迅速拎出来,大肆表扬:“小宇今天上课没有走神,鼓励一下!”“小宇昨天的试卷写得很工整,大家要向他学习。”
⑦切中肯綮的表扬,是一种促进;名不副实的表扬,压在身上,却是越来越沉的包袱。在审视的目光中,我浑身不自在,再也不复从前无人关注时的随心所欲。但同时,自尊心作祟,我又不得不作出努力学习的样子,以此让自己跟她为我包装出的高大形象相匹配。否则,李老师已将我的优点公之于众,如果我不延续这些优点,不继续奋发向上,被同学们发现我的实际表现跟老师的褒扬相去甚远,这脸面岂不是丢到了太平洋!
⑧年少的小心思,而今忆起只觉幼稚,但当年,真的是烦恼了我的全世界。就这样,我模仿其他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装模作样地学上了一个月。一个差生要瞬间打造出优等生的定力,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地刻苦学习,个中艰难曲折自不待言。很多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想把所有书本一股脑儿地扔出窗外,但偷偷扫视周围的同学,一想到他们会戳着我的脊梁骨说我根本不像李老师表扬的那么刻苦时,我就像被一道闪电打中了神经末梢,迫使我鲤鱼打挺一样从桌面上弹起来,继续提笔学习。
⑨谁承想,被迫的学习,竟也有成效。第二次数学测验,我的成绩从19分涨到了112分,从倒数第一名,进了班级前二十。这下,班上炸开了锅,李老师更是笑得嘴都合不拢。捏着试卷,我心中没有半分喜悦,反倒隐隐觉得不安。果然,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我所料,李老师马不停蹄,迅速将我的优秀事迹宣传到了其他班级,导致我的事迹被所有老师口耳相传,我在年级中一夜成名。
⑩压力,自然更大了,伪装,就得一刻不停地继续演下去。有时,不经意间抬头看窗户,总能发现有邻班路过的同学对着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往往此时,我会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迅速把头再埋回书本中,生怕露出一点马脚。很多次,想对着天空大喊,我不喜欢这份荣誉,我骨子里是差生。李老师为我打造了一座“黄金宫殿”,把我推了进去,但我想逃离!如今,再回想当年的自己,却发觉很多事阴差阳错,也啼笑皆非。其他人刻苦学习是为了当学者、作家、发明家,完成自己的光荣梦想,而我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松懈,却是虚荣心作祟,总怕自己松懈一刻,苦苦支撑的完美形象就会瞬间崩塌。
实际上,我所认为的李老师的八卦和没智商,反倒拯救了我。高考后,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邮箱中。我的人生,开始向春暖花开处转弯。某次暑假,在当年读高中的小城与李老师偶遇,一番寒暄后,我开着玩笑说出了那年的怨言:“李老师,您知不知道当年我偷偷在心里怨了您几回……”话未说完,便被李老师的笑声打断。她虽然鬓角多了一缕白发,但依然是嗓门粗粗的,风采不减当年。“我还不知道你心里打的小鼓?我就是故意要把你树成标杆,让大家都来监督你、关注你,让你在改造自己的路上没机会喘口气。孤独,是最强大的力量啊!”
原来,成长路上,不只有鼓励、梦想这些洁净的词语可以拯救一个行将堕落的灵魂。虚荣心,也可以让一个人从万丈深渊里翻身打挺,不再坐井观天。李老师并非我想的那般没智商,她以丰富老道的教学经验,给我的青春下了一步妙棋,让我得以跨过挫折这条楚河汉界。
(有删改)
(1)、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李老师对“我”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第⑩段中的“黄金宫殿”指的是什么?(3)、文章以《老师的绝招》为题有什么妙处?(4)、你认为文章中的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的评价。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正如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是儿童的天性。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比如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朋结友。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其中,儿童解决冲突的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程度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摘编自《“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学生被圈养”
亟待破解》,《光明日报》2023年11月7日)
材料二:那为何还有众多网友爆料课间十分钟被“侵占”或是被“限定”的事情发生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实存在三方面原因限制了学生在课间的自由:一是部分学校面积小、学生多,导致学生活动场地减少;二是学生活动在缺少约束的前提下,容易引发校园安全问题;三是部分班级,特别是毕业年级的班级存在一定程度的拖堂情况。
目前,我省老城区学校普遍面临学生运动空间不足、功能室不够、校园建筑陈旧、发展环境受限的客观办学问题。很多学校都想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学生课间活动创造条件。
(摘编自《课间十分钟,孩子们怎么玩?》,
《安徽日报》2023年12月4日)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 54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的一些数据。
材料四:《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究竟该如何打破”的网络调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投票、参与讨论。当问及“课间圈养 , 问题究竟在哪儿”时 , 51%的网友认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还处于高压的应试状态” , 29%的网友认为“学校担心孩子课间玩耍带来安全问题”。网友“大大大哒侠的小号”表示:“都是楼房,下去玩很不方便!”网友“五点的炊烟”留言:“我小时候被‘圈养’过,因为有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受伤,家长因此过度维权和闹事。”
当问及“寂静的课间十分钟该如何打破”时,“安全保障”是网友最重视的因素,其中,32%的网友认为“家长要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之百杜绝”,18%的网友认为“要建立健全保险机制,缓解家校安全顾虑”。此外,还有24%的网友建议,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缓解如课间厕所排队等现象”。网友“小猫哇小猫”直言:“最讨厌课间上厕所排队,女厕所永远都是排到大门口。为什么不能多建几个?”15%的网友建议要“因地制宜创设课间活动空间,如涂鸦墙、跳格子区等”。还有网友留言:“强烈呼吁课间延长到15~20分钟!”
(摘编自《多一点理解、多动些脑筋,把课间
十分钟还给孩子》,《光明日报》2023年11月7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B、限制学生课间自由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学校应克服困难为学生课间活动创造条件。 C、因为极少数孩子安全意识较弱,所以学校只要加强行动演练的安全教育即可。 D、材料四中的画线句通过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课间圈养”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2)、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课间十分钟”的功能。(每项不超过25个字)(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隐患。 -
11、品文言词句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乙】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 , 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匆遽④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 , 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注: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遽(jù):匆忙。⑤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四十而不惑:
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辄以金之半仰酬: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后 赎 苎 于 束 中 得 金 五 两 以 手 巾 裹 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三十而立。
②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写出两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5)、甄彬具有怎样“不逾矩”的表现?请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
12、赏古诗名篇
【甲】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2)、按要求分析两首诗的内容。①甲诗中“落花”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②乙诗中“怜”字可否改成“爱”字?为什么?
(3)、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在《论语》中,孔子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①。
② , 于我如浮云”来表现自己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③ , ④”来赞赏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李益用“⑤ , ⑥”的乡愁反映将士们守卫边关的崇高和悲壮。
-
14、下面是小宇同学搜到的有关描写童年快乐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夏日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拿着玻璃瓶去捉萤火虫。②童年的快乐像夜里闪烁的萤火虫,充满惊喜。③那些小虫子一闪一闪的,就像天上的星星掉落到了人间。④我们把捉到的萤火虫放在瓶子里,看着那微弱的光,心里满是欢喜,你是否也有过这样奇妙的经历?
-
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
料
夹
资料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承载着成年的鲁迅对儿时生活的 甲 (迷恋/眷恋)。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在那里发生过的童年往事 乙 (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摘桑椹、捉(xī shuài)、捕鸟雀……这些经历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百草园也成为鲁迅成长的重要场所。
三味书屋则是鲁迅曾经就读的一所私塾 , 也是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学习了《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作品,收获颇丰。
资料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童年的记忆如同一部永恒的电影 , 在我脑海中播放。每一个片段都如此美好,每一个笑容都如此纯真。那些回忆,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还记得那个热闹的街角,我们争先恐后地品尝着各种小吃,五彩(bān lán)的糖果和香甜可口的冰激凌都曾是我们童年的最爱。那里留下的,是我们舌尖上的回忆和心头的温暖。
(1)、根据“资料夹”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ī shuài) ②(bān lán)
(2)、“资料一”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承载(zài) 私塾(shú) B、承载(zài) 私塾(shǔ) C、承载(zǎi) 私塾(shú) D、承载(zǎi) 私塾(shǔ)(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5)、“资料一”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请你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6)、“资料一”中“论”和“语”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讠”。“论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由此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讠”应该是汉字的变体。
-
16、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山海经》《天演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中写毛泽东常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盛世危言》是他喜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保尔最爱看的小说是《牛虻》,书是他坚定革命信仰的一种利器……
在生活中,一定有一部经典名著、一篇文章、一首诗、书中的一句话对你的生活、学习、人生观产生过深刻影响。请以《与书为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写出你自己的深切感悟,写出真情实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规范,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影响作文评价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
17、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有同学梳理了《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称谓的变化及由来,请你帮他补全。(2)、从《西游记》中,有人读出了“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感悟。请你结合对这部名著的阅读,谈谈对“取经惟诚,伏怪以力”这句话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灯 塔
肖 红
①一大早,海港村的林伯家里就闹翻天了,八十多岁的林伯“丢了”。
②全村都出动了,还是不见林伯。后来,林伯的孙子小伟说:“阿公会不会跑到小星岛上去了?”
③众人才恍然大悟——对哦!这老头一天到晚说要修复小星岛灯塔,是不是上岛去了。
④人们不敢多想,一阵手忙脚乱后,小伟带着几个年轻人,驾驶着一艘快艇向小星岛冲去。
⑤大家上岸后,果然看见林伯坐在那个早已废弃的灯塔下面,满头白发随风飘扬。
⑥“阿公,你来这里做什么,家里人都要急死了。我们回去吧!”
⑦“阿公,快回去吧。”同来的年轻人也围上前来劝说。
⑧林伯突然站起来,对着小伟他们吼:“你们不要来管我!回去跟村委会说,如果再拖着不修这个灯塔,我就在这岛上不回去了!”
⑨小伟他们愣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村里没钱,修灯塔也不是什么急事,等有钱时再说嘛……”
⑩“等?再等我就入土了。这事我对他们说了几年了?”林伯气愤地说。他又问几个年轻人:“你们知道这小星岛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吗?”
“知道啊,民兵连在这里抓过特务。”几个年轻人倒是听说过。
“抓的是哪里的特务?抓了多少?我们有谁牺牲了?你们都知道?”林伯连珠炮般地追问。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最后小伟掏出手机,说:“这些网上有啊,一查就知道了。”
林伯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查,就知道查!这件事你们要装到脑子里!到你们这一代就不记得了,再过些年呢?”
小伟他们一个个表情讪讪的,听林伯训了半天话,最后好不容易说尽好话,才把老头劝离了小岛。
当晚,村委会主任许旺登门来看望林伯。他进门就说:“林伯啊,有事你找我,怎么能一个人跑到岛上去呢,好危险的。”
林伯不给他好脸色,说:“今天你就表个态,这塔,到底修不修?”
“修,一定要修!但这需要时间。”
“我等不起了!我同你说过,如果村里没钱,我们几个还活着的老民兵,包括我老婆在内,大家可以凑。村委会再发动大家捐点,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你们就是不动!”
许旺苦着脸说:“我们征求过意见,大家都反对修啊,说现在也不用它导航了,白浪费钱!”
“糊涂啊!”林伯痛心疾首地说,“干正事却说是浪费。你也是这么想的?”
“当然不是。我今天就是来告诉你好消息:县里已经决定给我们拨一笔专款,不但要重修灯塔,还要建一个小星岛战斗纪念馆,把咱们这里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您老的愿望要实现了。”
“真的?那太好了!”林伯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秋节过后,小伟带着一些年轻人,准备登岛修灯塔。他们开了一条大船,载满了各种建材。
林伯和几个老人家,非要随船上岛。当老人们再次登上小星岛,一个个感慨万千,指指点点地开始回忆起了当年的战斗。
原来20世纪60年代,不断有敌人到我国东南沿海搞破坏,有一天,13名敌人划着橡皮艇偷偷上了小星岛,立刻被海上民兵发现。民兵连长张永葆带人登岛包抄阻截,却遇到疯狂反扑。张永葆为了掩护队员,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在灯塔下。其他民兵一直坚持到大部队赶来,最后毙敌2人,毙伤2人,俘获9人。我方也牺牲了3个人。民兵连因此被国家授予“英雄民兵连”称号,张永葆也被追授为“民兵战斗英雄”。
林伯讲到这里,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要求重建这个灯塔,你们明白是为了啥吧?”
小伟他们大喊:“明白了!”然后生龙活虎地干起活来。
半个多月以后,灯塔修复了,举行了隆重的亮灯仪式。璀璨灯光照亮了海面,也照亮了海港村。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第14段中加点词“顿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2)、第26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班级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小建朗读林伯这一部分内容,他在读到下面的句子时,不知道该用哪种语气,请你帮助他选择并说明理由。抓的是哪里的特务?抓了多少?我们有谁牺牲了?你们都知道?(林伯连珠炮般地追问)
A.惊喜 B.轻快 C.舒缓 D.急促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灯塔”的理解。(5)、本文结尾句余韵悠长,内涵丰富,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请你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 , 母亲只吞咽了半勺 , 便闭上双眼 , 不管我怎么劝 , 再也不肯张口。
②我把碗轻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支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瘦带肥的猪肉咸菜馅儿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竟连一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④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难得的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弟弟妹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吗?”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等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糊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⑤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给在田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总会嘱咐一句:“你阿爸种田费力气,路上别偷吃啊,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如乌墨般黑。他端起粉干连吃带喝,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嘱咐,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孩子,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⑥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同学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孩子,肚子饿不?到面店吃碗面吧。”
⑦我当然想吃一碗汤面,但我咽了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⑧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儿零钱,阿妈也吃一碗,好几年没吃店里的汤面了。”
⑨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等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⑩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看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⑪母亲笑了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⑫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⑬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⑭这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有删改)
(1)、本文共回忆了哪几件与母亲有关的往事?请分条概括。(2)、第①段画线句子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再也不肯张口。
(3)、文中第⑤段可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题有什么作用?从全文来看,其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
20、赏修身治学诗篇
【甲】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乙】劝学
颜真卿
三更①灯火五更鸡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③不知勤学早,白首④方悔读书迟。
注:①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当天夜晚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为三更。②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③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④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1)、甲诗一、二两句表现了海棠、的特点。(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诗后两句诗的意思。(3)、两首诗都是长辈写给晚辈的,它们在内容和主旨上有何不同?(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与日去:
有不变之常德: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B、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C、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D、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7)、本次专题学习活动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请你参加。①小冀同学所辑录的古文都谈到了修身治学的问题。请你说说这三篇短文围绕“修身治学”都谈了怎样的观点。
②有关“修身治学”的名言俗语有很多,请你写出完整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