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体同学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全力冲刺期末考试。以下是小希同学认真学习语文的笔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注意纠正因形近字、多音字而造成的误读,如“推搡(sānɡ)”应读成“推搡(sǎnɡ)”,“颠簸(bō)”应读成“颠簸(bǒ)”,“拙劣(zhuó)”应读成“拙劣(zhuō)”。 B、注意形近字偏旁与词义之间的联系,记清楚“燎原”“瞭望”“缭绕”的区别。 C、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不知所挫”应写成“不知所措”,“不修边副”应写成“不修边幅”。 D、注意因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而造成的误写,如“弛骋”不能写成“驰骋”,“穿流不息”不能写成“川流不息”。
  • 2、《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请选择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模仿示例写一段话。

    要求:①模仿其中至少2种修辞手法。②100字左右。

    【示例】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梳理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请从语气、重音两个方面为第①段画线句做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3)、梁衡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具有三美: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来看黄河。

    链接材料一:

    古代诗文写壶口,内容比较接近,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观壶口》),“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等等。

    链接材料二:

    翻开各处的地方志,咏同一名胜的诗文不知有多少,却很少能传开来,就是因为它们雷同,人们读了第一、第二首,第三首便不想再读。对付题材重复的办法就是寻找新角度。

    ——梁衡《从重复的泥潭里拔出来》

    (5)、校园广播站“读书”栏目组准备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壶口瀑布》,请为栏目组拟写一段推荐语。
  • 4、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桃花的生理时钟对温度极为敏感,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花芽中的酶被激活,细胞迅速分裂,花瓣舒展;当温度达到15℃左右 , 桃花全面盛开,其花期可持续15天左右;但若温度超过25℃,娇嫩的桃花容易脱落,花期只能维持7天左右。如此精密的“自然温度计”,正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标志。古人其实早就发现了桃花之于春天的秘密,所以白居易才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选自《惊蛰,启蛰,开启大自然的生命轮回》读者报2025年3月5日)

    材料三:

    庐山气温数据表

    海拔(米)

    地点

    夏季均温(℃)

    冬季均温(℃)

    年均温(℃)

    20

    九江市

    28-32

    4-8

    17

    1165

    牯岭镇

    19-22

    -2-3

    11.6

    1474

    汉阳峰

    15-18

    -5-0

    8.5

    (1)、材料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加点的词语“左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用一句话概括从材料三得出的主要结论。
    (4)、小文认为材料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与材料一的“逆温层”现象相矛盾。你仔细阅读了材料,给小文做出了合理解释。
  •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 , 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 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④奚:为什么。⑤理:加工雕琢玉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  见:看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食:喂养 C、不以千里也  称:著称 D、执策而之  临:面对
    (2)、下列虚词填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甲】文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C、【乙】文中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做石头,把贞士当作骗子。 D、【甲】文中“不知马”的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说“天下无马”,(乙)文中的和氏在失去双足之后,终遇文王,终于发现了藏在璞中的无价之宝。两文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人才能够被发现,被重用。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 6、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B、这首诗第一节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秋风的威力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没有直接抒情和议论。 D、这首诗第三节中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长夜沾湿何由彻”是暗写泪,《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是明写泪。请比较这两种写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效果。
  • 7、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名著阅读题。

    学校组织阅读节活动,推出以下两个活动,八年级的同学们踊跃参加。

    (1)、活动一:推荐一本名著

    小语决定向同学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他制作了一张流程图便于介绍小说情节。请你替他将流程图补充完整:

    成长历程 退学→①→筑路→著书

    故事情节 勇敢反抗:与神父作对→战斗受伤:大腿中弹头部重伤→死里逃生:②→焕发新生:写成《③

    (2)、活动二:交流读书体会

    在读书交流会上,小语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讲述的保尔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有时代的隔膜,对我们初中生意义不大。但小文不那么认为,他说:

  • 8、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参差荇菜, , 寤寐求之。(《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3)、式微式微,?微君之故,?(《式微》)
    (4)、 , 悠悠我思。 , 子宁不来?(《子衿》)
    (5)、 ,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9、在“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班级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1)、【新思旧想话低碳】

    清明节期间,小文随父母回乡扫墓。围绕是否要准备如豪华轿车、精致别墅等花样翻新的祭奠纸品,小文跟长辈们进行了一番对话,请你补全。

    爸爸:爸,政府倡导“低碳拜祭”,就是希望人们用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不需要准备这么多祭奠纸品。

    爷爷:上坟就是要烧纸,放鞭炮,没有隆重热闹的排场,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叔叔:大哥,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们是晚辈,如果不按老规矩做,人家会怎么说我们?这样做绝对不行!

    小文:

    (2)、【绿色祭扫践低碳】

    爷爷觉得小文的话有道理,但是又不知道采取哪种方式祭拜先人比较好,小文想到了一种绿色祭扫的方式,请你帮他再想两种。

    方式一:敬献鲜花   方式二:   方式三:

  • 10、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班级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材料二: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要求“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责传统美德的作用”。近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出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求“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宣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强调“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今天,“和”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崇尚“和”的理念对自然、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2)、小冉同学经常听妈妈说“以和为贵”。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敢指出,平时受了委屈也一味无原则地妥协以追求一团和气。针对此现象,她的妈妈很苦恼,请你帮忙引导一下小冉同学,你会怎么说?
  • 11、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任务。
    (1)、以下是同学们为“倡导低碳生活”准备的宣传海报。请你任选一张,模仿示例,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图①:我不想无故暴瘦,请节约用纸,保护生态。

    (2)、同学推荐下图作为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图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

    (3)、期末考试前,妈妈不想你参加“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活动,你将如何应对?

    妈妈说:低碳低碳,成绩降低,要你好看!

  • 12、文艺委员出板报,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弄脏了你的衣服。他惊慌失措,连连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微微一笑,幽默地说:“。”这句话舒缓了他紧张的情绪。
  • 13、小桂看到社区里有邻居不太谦让、恶语伤人而影响团结,于是写了一副对联,上区联是“庭前广种虚心竹”,希望大家都能谦虚谨慎,下联想用栽花表达不要恶语伤人的意思,选出下列最为恰当的一项(   )
    A、胸中常怀感恩情 B、架上蔓延凌霄花 C、屋后长栽傲骨梅 D、院里休栽带刺花
  • 14、选出下面材料与“和为贵”无关的一项(   )
    A、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D、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 15、下图是“和”字的甲骨文,该字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 1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我们理想中的经典读本: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qiè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者的本心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qiè  实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经典读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工作努力 B、研究思考 C、训练计划 D、辜负本心
    (3)、以上文段选自作家  (作者名)的作品《经典常谈》的自序。顾颉刚先生译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中国最古的的历史。
    (4)、结合以上内容,说说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 17、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才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巷陌,才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才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才把握前进方向。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一些事情。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 600 字。

  • 18、草木有谐亦有趣。我们既要用文学的眼光品味它的情趣,也要用科学的态度了解它的本性。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
  • 19、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 “致词”,其中诗的前四句写了 “致词” 的由来,同时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两个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渲染出悲愤的气氛。 C、“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中的 “急” 表明战事紧急,突出了老妇积极应征,主动为战争出力的爱国之情。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中诗人用单独和老翁告别的场景暗示老妇已经被捉走,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一食尽粟一石

    之不以其道

    ③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

    贾祸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3)、甲文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称也 策之不其道 B、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 C、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之手 D、伯乐不常有 鸣之不能通其意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