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烟落日”和“大漠孤烟”都写出了边塞独有的战地风光,画面阔大。一则苍凉,一则雄浑。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对塞下没有留念之意,则直接点明季节。 C、“归雁入胡天”,“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诗人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 D、“塞下”和“问边”都表明了诗人亲临之地,都表达了诗人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
    (2)、这两首诗词用“燕然”来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 2、在下面空格处填写古诗文名句。

    古人常借诗词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在面对困境时,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 “”展现出乘风破浪、实现理想的豪迈与自信。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相聚,人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 ,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表明自己心系百姓、胸怀天下,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 。而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了却君王天下事,”渴望为君王完成统一大业,赢得英名,尽显其爱国的壮志豪情。

  • 3、甲辰蛟龙去,乙巳灵蛇来。2025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小语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1)、下图是小文展示的“春”字的篆文写法,请你补全解读。

    上部是“草”,表示草木重新发芽吐绿;中间是“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部是“日”。整个字形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二和小贴士,描述图一2025年央视春晚主标识并解释其寓意。

           

    小贴士:

    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节选自《说文解字》) 巳,本义是胎儿,引申指后嗣。

  • 4、阅读名著,启智增慧。下面是初三某位同学摘抄的名著片段,请你阅读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文段一】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A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   一道烟走了。

    (《水浒传》)

    【文段二】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B,B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   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儒林外史》)

    (1)、【文段一】中A是①(人名);【文段二】中B是②(人名)。
    (2)、从汉字的演变看,“走”的本义是“跑”。以上文段中,“A”一道烟走了,“B”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同是“走”的结局,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形象特点。请结合两部作品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我们学过的《<论语>十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都属于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B、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孟子,是对孟轲的尊称。 C、持节,是手持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遣军队的凭证。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
  • 6、请选出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     )

    ①因为,青春,是奋斗的年龄,是担当的年华,更是铸就“中国的脊梁”的黄金时期。

    ②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的脊梁”。

    ③回望历史长河,无数先辈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④这些先辈,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的前行之路。

    ⑤今天,我们年轻一代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青春之名,铸就新的“中国的脊梁”。

    A、③①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①③⑤
  • 7、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该部小说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简·爱》问世以来,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它不但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也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元素。英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青年,有不少都是通过这部书了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学习很认真,经常拿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热心助人的小李一直坚持做义工,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C、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团结合作,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D、市民中心的外形以大鹏展翅为灵感,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颇受好评。
  • 9、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修葺       烦琐       妇孺皆知       言外之义 B、斑斓       屏嶂       微不足道       一筹莫展 C、荒僻       抱歉       以身作则       毛骨悚然 D、俯瞰       取缔       眼花瞭乱       殚精竭虑
  • 10、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据(jié)       秀(qí)       重(mán)       摩肩接(zhǒng) B、(xī)       日(lì)       阔(chuò)       怒不可(è) C、婷(píng)       利(xī)       静(mù)       两悉称(zhū) D、囵(hú)       国(shāng)       桥(tù)       振聋发(kuì)
  • 11、读书真正带给我的是内心的富裕 , 它帮助我度过了生活中那些迷茫、孤独、无助的时刻,一次又一次帮我打开新世界大门。初读《红楼梦》时,我无法理解林黛玉。她的娇弱在我眼中不过是niǔ ní zuò tài,她的隐忍又让我觉得她性格nuò ruò。然而,当我再次翻开这本小说,沉浸其中,我才真正了解了她的才华,读懂了她的眼泪,明白了她的向往。林黛玉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丰满,她的情感和命运让我深感共鸣。读《红岩》时,我常常被感动。许云峰被秘密处决的时候,即使身体伤痕累累,仍正襟危坐 , 并朗声道:“走!前面带路。”面对死亡,他满怀革命的rè chén,决心取义成仁。先烈们血染红岩、坚守初衷 , 才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不仅读书让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滋养,更引领我在实践中掌握了面对各种艰难险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niǔ ní zuò tài                    ②nuò ruò            ③rè chén

    (2)、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裕 B、正襟危坐 C、取义成仁 D、初衷
  • 12、请观察下面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汉字规范正确地临写在田字格中。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蒙田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4、作文题目:下一次,我将不再_______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5、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语搜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主体图案的内容和寓意。   

    示例:端午徽标,主体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幅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将正确选项填入括号中。   

    地方名称:①古戏楼                 ②醉翁亭                 ③钓鱼台

    对联:A.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年,醉意犹存。

    B.凭栏垂钓,山远水宽对屏嶂;倚槛招凉,风轻月淡入楼台。

    C.万涧戏台腾紫气,千秋角色人黄梅。

    (3)、“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专题讲座定于星期三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星期一小雨对小梅说:“我朋友小琳一直想听这个讲座。请你转告她,请她后天来听。”第二天,小梅见到了小琳,她该怎样说?
  • 16、《艾青诗选》中用了众多的意象表达丰富的内涵,请从下列意象中选择一个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可选择的意象:土地、火把、太阳

  •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旅途

    衣向东

    ①父亲这一生走得最远的地方,是我当兵所在的北京。

    ②那年春天,我还是个新兵,父亲到北京看望我,背着一个黄挎包,里面装满了苹果,另外还提了一兜子花生米。那时候通信不发达,连队里没有直拨电话,父亲跟我最快的联系方式是发电报。

    ③父亲嫌麻烦,没提前告诉我,拿着我写给他的一封信就上路了。父亲临出门的时候跟母亲说:“我就不信我堂堂一个校长,到了北京还打听不到信封上的地址。”

    ④我的家乡不通火车,父亲先坐了100多里路的长途汽车,到烟台买了一张无座火车票,又站了14个小时才来到北京。

    ⑤父亲出了北京站,把信封给一个三轮车夫看,说:“我要到26支局新卫楼。”所有的三轮车夫都摇头,说不知道新卫楼在什么地方。父亲蒙了,他在车站广场转了几圈也没有想出好主意。后来有人告诉他,北京市内寄信,一天就能收到,可以先找个旅馆住下,然后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寄一封信问清楚情况。父亲想了想,也只能这么做了。

    ⑥父亲不想住旅馆,他心疼钱,打算就在车站找个什么地方将就两天。这时候,有个当兵的从父亲面前走过,父亲看到当兵的,像见了救星一样,跑过去拦住人家,从包里掏出一捧花生往当兵的手里塞,把当兵的搞蒙了,后来父亲拿出信封打听路,当兵的才明白。凡是当过兵的人,都有父母到部队探亲的经历,知道父母的辛苦,于是特别热情。

    ⑦当兵的也不知道信封上的地址怎么走,他启发父亲:“你儿子所在的兵营在什么位置?周围有什么建筑物?”父亲想了半天,想起我在一封信中说,兵营距离全国农业展览馆很近。当兵的就建议父亲直接奔农展馆,到了那边再打听。

    ⑧他把父亲送上一辆开往农展馆方向的公共汽车,叮嘱父亲上了车后询问售票员到农展馆怎么走。父亲背着沉重的黄挎包,站在售票台前不敢挪窝儿,一会儿问一句:到农展馆了吗?售票员烦了,说:“到了能不告诉你?”父亲便赶紧闲嘴。在老家他是中学校长,可到了北京他是小学生。

    ⑨父亲到了农展馆后,眼前一亮,他看到了农展馆对面的外国驻华大使馆。父亲的心怦怦跳,他知道我就是外事警卫部队的,急忙跑到大使馆门口向哨兵打听。哨兵说:“还远着呢,朝北走吧。”

    ⑩父亲心里这才踏实,他不怕路远,就怕没有目标。

    ⑪父亲就朝北走,沿着一座座插着外国旗帜的大使馆,一路走一路问。后来,他看到一个兵营大院,有当兵的在训练。父亲跑过去询问,队伍中的一个战士当即向排长报告,说通信员的父亲来了。排长让那个战士帮助父亲拎着包。刚上楼梯,那个战士就嗷叫我的名字:“衣向东,你父亲来了。”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刚要转身走开,这时候父亲从楼梯上走来,站在那里傻傻地看我,一脸微笑。我一下子愣住了。

    ⑫父亲的肩膀被沉重的包裹勒出了血,可他因为急着走路,竟然没有感觉到疼。第二天,他的肩膀肿了起来,他不敢动弹。

    ⑬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和睦,一年前的年底,我刚过18岁就偷偷报名参加征兵体检,顺利过关后,父母才知道。去县城武装部集合的那天,因为没有交通工具,父亲陪着我步行去县城。

    ⑭父亲知道我心里有事记恨着他,他走在我的前面,遇到险峻的路,或是一条河流,就站住,在一边等着我,并微微地张开双臂,做出随时扶我一把的样子,仔细地看我走过去后,他才又放开步子走。

    ⑮斑斓的秋色一片片展现在眼前,两个一样高矮的男人沉默地走过。

    ⑯新兵要上车的时候,挂在树上的大喇叭突然响了,播放的是歌曲《送战友》。父亲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他抹了一把泪,朝着开动的车子招手,大声说:“到了北京,来信,来信啊……”

    ⑰到部队安顿下来后,回味父亲送我入伍的过程,我才理解了他内心最细腻的情感,也开始真正认识他。在后来将近30年的岁月里,父亲频繁往返于北京和胶东那个偏僻的村庄间。自从我到北京当兵,父亲每晚必看天气预报,了解北京的天气情况。父亲的心多半被牵扯到北京。

    ⑱有一年,我回老家接父母到北京,给他们买了飞机票。飞机飞行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时候,父亲的脸紧紧贴在窗口上,看着雪海一般的白云,他的嘴里不停地发出“哎哟”声,一脸的激动。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选自《读者》2024年第15期)

    (1)、文章围绕着“旅途”,主要写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哪几件事?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背着沉重的黄挎包,站在售票台前不敢挪窝儿,一会儿问一句:“到农展馆了吗?”

    (3)、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4)、文章第⑭-⑯段的内容与题目似乎没有关联,是否可以删去?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眶湿润了”?
  • 1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某市针对五所省级示范中学的调研显示:在2000份有效问卷中,98%的青少年能通过图片辨识哪吒的经典动画形象,其中94%的学生能列举其标志性道具(如混天绫、风火轮);然而,涉及原著《封神演义》的深度测试中,仅32%的受访者能完整描述“剔骨还父”情节,且存在显著年龄差异。

    在“哪吒核心精神特质”的多选投票中,“反抗命运”以65%的绝对优势占据首位,具体表现为“对抗父权压迫”(42%)与“挑战天命桎梏”(23%)两大维度;而传统价值观“孝亲伦理”仅获9%的支持率,且集中于参与过《二十四孝》校本课程的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某实验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封神演义》专题读书会后,学生原著情节知晓率从32%提升至58%,但追踪监测显示,三个月后回落至41%,呈现出典型的“文化记忆抛物线”现象。报告引用北京大学认知实验室的脑电波研究指出:青少年对哪吒视觉符号的记忆强度是文本信息的2.3倍。心理学家指出,碎片化传播导致青少年文化认知呈现“图像强化—文本弱化”的割裂状态,进而导致他们的文化记忆呈现‘即时性强化-—持续性衰减’特征。”

    (摘编自《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调查报告》)

    材料二:

    根据《新媒体时代经典传播研究》统计,B站2023年“哪吒二创大赛”累计产生12.4万部作品,其中37%对角色进行现代重构,包括“电竞选手”(18%)、“校园学霸”(12%)、“元宇宙建筑师”(7%)等创新设定。语言学分析表明,二创视频平均每分钟出现4.2个网络流行语(如“躺平”“栓Q”),而原著核心意象(如“莲花化身”“三头六臂”)提及频率不足0.8次/分钟。

    某中学语文教研组对2023届毕业班的分析发现:全年学生议论文共引用“我命由我不由天”82次,但仅3次正确关联原著中“重塑肉身对抗天劫”的语境,其余79次均用于论证“考试逆袭”“创业奋斗”等现代议题。典型案例中,UP主“次元破壁机”创作的《哪吒敖丙:异世界双生记》通过“赛博修仙”设定重构人物关系,单集播放量达1120万次,但弹幕争议率高达15%(含2365条“扭曲经典”的批评)。中国传媒大学的量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二创视频每增加10万播放量,青少年主动查阅《封神演义》原文的概率下降4.7%,而观看“五分钟速读经典”类视频的概率上升11.3%,形成“替代性解读”链式反应。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经典传播研究》)

    材料三:

    某中学“哪吒主题文化周”活动记录

    活动项目

    活动记录与评价

    Cosplay比赛:

    参与率78%,但72%的服装混搭赛博朋克元素。

    经典诵读:

    仅17个班级坚持完成《封神演义》选段。

    文创设计:

    提交作品385件,89%为表情包、手机壳等立足哪吒经典形象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种快消品。

    活动后数据测评

    学生对“哪吒父子冲突的文化隐喻”理解度仅从21%提升至26.3%,而“哪吒反叛精神”的娱乐化认知强化了18%。该校教学处访谈显示:82%的学生认为“机械风火轮比传统造型更酷”,但仅38%的参与者能说出至少两个原著情节。

    案例总结

    当文化活动娱乐属性超过65%时(以赛博元素占比、网络热词使用频率等指标测算),其文化传承效能将进入边际递减区间,印证了“流行化改造与深度传承的倒U型关系”理论。校长坦言:“如何平衡流行表达与文化深度,仍是校园实践的难点。”

    (摘编自《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案例集》)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封神演义》读书会能显著提升学生对哪吒原著情节的长期认知。 B、心理学家认为碎片化传播是导致文化记忆持续性衰减的重要原因。 C、二创作品的播放量越高,青少年主动查阅经典原著的可能性就越大。 D、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倾向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而非现代流行元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吒“反抗命运”的精神特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同度与“孝亲伦理”的特质基本相同。 B、“哪吒二创大赛”对哪吒形象进行重构的改编作品占相关作品总量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C、材料三某中学的文创设计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以哪吒经典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快消品为主。 D、过度娱乐会使文化传承效能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要平衡流行表达与文化深度二者的关系。
    (3)、以上材料中“哪吒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引发你哪些思考?(答出三条)
  • 19、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郭)崇韬领真定,上欲徙崇韬镇汴州,崇韬辞曰:“臣内典枢机 , 外预大政,富贵极矣,何必更领藩方?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 , 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令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且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非所以固国基也。”上曰:“深知卿忠尽,然卿为朕画策,袭取汶阳,保固河津,既而自此路乘虚直趋大梁,成朕帝业,岂百战之功可比乎!今朕贵为天子,岂可使卿曾无尺寸之地乎!”崇韬固辞不已,上乃许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

    【注】①枢机: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或职位。②圣谟:称颂帝王谋略之词。③旄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今 因 委 伍 勋 贤 使 臣、得解 旄 节 乃 大 愿 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朕贵为天子,岂可使卿曾无尺寸之地乎!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郭崇韬的形象。
  • 20、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视之                      (2)臣知不如徐公美   

    (2)、结合选文,说说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从邹忌的角度看,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他劝谏成功还有哪些因素?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