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在八年级的路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八年级,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 2、阅读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 , 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②(1)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4)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5)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6)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7)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9)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阅读第①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一)

    (二)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承重;

    (四)

    (2)、第①段画线句将大拱比作合拢在一起的28张弓,作用是
    (3)、第②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1)/(2)(3)(4)(5)(6)/(7)(8)(9) B、(1)(2)(3)/(4)(5)/(6)/(7)(8)(9) C、(1)(2)(3)/(4)(5)/(6)(7)(8)(9) D、(1)/(2)(3)(4)(5)/(6)(7)(8)(9)
    (4)、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简述理由。
  • 3、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停。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断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节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

    【注释】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略:大约,大致。③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④颇(kē)颔断(yín)腭(è):均指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颏,两腮和嘴下面部位;颔,下巴;断,牙根;齶,牙床。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    ②虽乘御风

    ③如丹碧之华叶    ④自又南数里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3)、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三峡?请结合【甲】文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4)、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水。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 4、阅读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请自选角度,试着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5、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 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如果稍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 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 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 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 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1)、本文段选自《》,其作者是法国的  (人名)。
    (2)、请结合本选段说说为什么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 6、默写
    (1)、《春望》这首诗里表达杜甫在战火中牵挂亲人的句子是“。”
    (2)、杜牧《赤壁》中以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地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俯仰云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4)、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5)、李清照《渔家傲》中表达词人希望实现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 7、阅读

    伴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一起领略了英雄们骁勇善战、锐不可的气势;在《téng____野先生》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对清国留学生庸俗混沌生活的(指对某人或某事物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甲    ;《回忆我的母亲》里,我们在田间地头认识了那位勤耕不chuò____、任劳任怨、和蔼善良的母亲;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带着我们走进一位长相平yōng____但内心高尚的伟人的世界;更有《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般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全文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1)、请帮小钱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téng野先生    勤耕不chuò    
    平yōng          锐不可

    (2)、请帮小江用一个成语替换小括号中的语句,以使表述更精炼。
    (3)、对上面语段划线句,小钱认为表述有问题,小江认为没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争论
  • 8、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 5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9、阅读下文,完成 各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在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她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第③段画线句“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学生们是怎样的一群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
  • 10、阅读《散步》选段,完成 各题。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我”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
    (2)、如何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3)、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
  • 11、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 各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日中

    太丘

    去后

    下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 12、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使大海显得雄浑壮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氛围。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3、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宾至如归,稍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2)、活动二:仿照示例,为文学社刊物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示例:栏目一:小说天地 
    栏目二:散文荟萃

    栏目三: 
    栏目四:

    (3)、活动三:班级文学社准备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本周三下午 3 点来班级做一场文学讲座,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你该如何邀请张老师?
  • 14、古诗文默写。
    (1)、 ,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7)、《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  
  •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 16、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B、暑假即将来临,许多资质不全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C、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D、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夸夸其谈 , 赢得了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
  • 17、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家喻户晓 B、杂乱无章 慷慨淋漓  妇儒皆知  博学多识 C、迥乎不同 大彻大悟  参差不齐  姗姗来迟 D、叱咤风云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沥尽心血
  • 18、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záo) 菜(qí)  收(liǎn)  谷(bǐ) B、(tuì) 锡(bó)  甲(kuī) 成(chuán) C、傥(tì) 食(mì)  油(líng)  书(shú) D、宿儒(sù) 白(jiá)  和(ǎi)  质(pǔ)
  • 19、请你投稿。以《那一天,我真                》为题, 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下面的写作构思单,可帮助你构思。

    写作要求: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不少于5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能透露个人信息。

    《那一天,我真    ▲    》写作构思单

    写清楚

    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写具体

     1 “那一天”这样开始……(描述那天在你心情发生变化之前的情况)

     2发生了什么事情?(解释一下是什么让你“那一次”有不一样的感受)

     3描述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幕(截取画面,抓住瞬间,发掘细节,把握情感变化)

    写真切

    描述事情带给你情感冲击

  • 20、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春耕,在大地上写诗

    仇士鹏

    ①春耕,是沉默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

    ②水田里,白鹭三三两两地立着,侧耳倾听春天的脉动。燕子剪开了柳叶,衔着从南国带回的阳春的消息,在天地间奔走相告。风中,春寒犹在,却已润上了晨光的明媚,拥抱着父亲的每一次呼吸,在水田里划开道道涟漪。

    ③“走,下田去。”父亲抖了抖牛绳,招呼着老伙计,共赴与春天的约会。

    ④牵着牛,扛着犁铧,父亲像是诗人,举起手,把灵感提在笔尖,准备在地上纵情泼墨。走进水田,脚步认领着大地的肥沃与强壮,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鼓起臂膀,坚硬、充实的触感让父亲感到踏实而愉悦。

    ⑤随着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蓄势已久的耕耘终于从名词变成了动词。趁着激动的心情,借着一鼓作气的东风,为整片田地写下农家人对春天崭新的定义。你看,犁铧正卖力地破开土层,种下入木三分的诗行,用铺陈、起伏的排比虔诚地颂扬春天。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一声声惊叹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

    ⑥父亲把鞭子的力度全留在了半空,只将声声催促送到牛的耳旁。十年了,这头牛和我一起长大,已经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根脊梁骨。不会说话的它,用调皮甩动的尾巴阐述它的欢喜。蹄子下,烂泥块向后翻起,又被父亲踩开——就像是踩碎过去一年的苦涩与辛劳。让它们化作岁月的福祉,呵护新生的故事生长、冲破,一年更比一年丰茂。

    ⑦休息的时候,父亲也要让自己的脚和田野靠在一起。坐在云的下面。坐在田野的边缘。他的目光缓缓向上抬起,超过一株幼苗的高度,越过村庄的篱笆,沿着杏花遥指的方向一路飘向天空,望向降落到未来的一场场大雨,望向贮存在天空上的一米米阳光。那一刻,无数农谚在他的旱烟里冒出,他佝偻的身影里渐渐有了气象学专家的轮廓。

    ⑧唐代诗人钱起曾遗憾地说道:“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其实,这片漠漠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 , 日日耕读,夜夜怀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于是耕种的姿势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质朴的缩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稳重地前行、收获。

    ⑨“知时节的雨就是好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并不会背《唐诗三百首》,却能慢条斯理地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和播种的技巧一起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当春雨如约而至,父亲便会点起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听它呢喃细语,听着这一年的生活淅淅沥沥、轻轻抽芽的声音。这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莫名地,他也相信这是老天爷对他这新的一年的预言。

    ⑩或许,比起我,父亲更懂得春天的浪漫吧。在他弯曲的腰背上,我看见了春天最生机勃勃的力量。

    ⑪如今,我已经脱离了乡村,过着脚不沾土的生活。但每到春天,我总会想起春耕时的情景。原来,时间也像一头老牛,早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一些风雨温柔的梦里,我依旧能够听见犁与土壤的耳鬓厮磨。而春天便在日子里更茁壮地生长出来。

    ⑫我渐渐意识到,春耕已经脱离了一项农事的概念,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生存美学的象征,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那一幅田园风光的素描,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都酝酿着勃发的灵感,等待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前去耕耘,去着色。

    ⑬于是,每一年,我们都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5期,有删改)

    (1)、读散文,要感知画面之美。请参照示例,将文中的画面补充完整。

    (2)、读散文,要感受声韵之美。请从重音、停连等角度,为第⑤段划线句子作出朗读设计,并陈述你的设计理由。

    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一声声惊叹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

    (3)、读散文,要品味语言之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片漠漠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

    (4)、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作出分析。
    (5)、有读者认为,文章标题换为“父亲,在大地上写诗”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