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初三年级文佳同学对生物学兴趣浓厚,在学习过程中,他收集了一些关于国家植物园材料。
材料一:
①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现开放面积约300公顷,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除了开展植物迁地保护,还是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②国家植物园包括南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园(北京市植物园)。南园建有15个特色专类园,拥有展览温室、康熙御碑等人文景观和菩提树等国礼植物,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中国古植物馆等;北园建有14个专类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珍稀植物水杉保育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墓,以及一二•九运动纪念地和曹雪芹纪念馆。
(取材于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3.6万多种高等植物中,1.7万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赖植物,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②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种,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来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③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④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的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
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⑤此外,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等,加强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同发展,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以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①国家植物园的选址,既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又要关注地理植被的区域代表性。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寿安山南麓,西山脚下。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约合9000亩),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此区域地势起伏,海拔61.6至584.6米不等;具备稳定水源,在山间形成了一个10多公顷面积的湖泊。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培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②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文件指出,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国家名义设立植物园,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批复要求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不断促进迁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将其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③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各类植物1.5万余种,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拥有亚洲最大植物标本馆、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国家植物园还计划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
④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国内顶级植物科研机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5位院士: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屡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植物所成为国家植物园的组成部分,意味其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四:
北京、广州的区域地理特征情况
项目城市
位置
气候
植被类型
北京
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中心位于东经116°20'、北纬39°56'。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北京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广州
广州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下游、
广州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属南亚
广州是全国果树资源
濒临南海,东连惠州市,西邻佛山市,北靠清远市及韶关市,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为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
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类型、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多个品种。
(取材于网络资料介绍)
(1)、文佳向同学转述自己所收集材料的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植物园现存1.7万种高等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B、外来物种入侵和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是我国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外部因素。 C、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逐步推进。 D、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和文化异常丰富,因此我国各民族生活都依赖植物。(2)、文佳对“国家植物园”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规划占地近600公顷,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规模大。 B、所在区域地势起伏,有稳定水源,植被类型丰富,地理条件优越。 C、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的有机衔接,规格高。 D、整合优势资源,具备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经验。(3)、文佳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气候和植被特征的不同,影响着国家植物园的布局与建设。 B、建设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主要目的。 C、国家植物园将会实现对我国所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迁地保护。 D、保护本土植物的同时,国家植物园还将推动物种保护的国际化。(4)、文佳准备向初三同学们汇报国家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并分析在广州设立第二个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如果你是文佳,你将如何进行汇报分享。 -
2、写作
十二三岁,正值青春年少。我们率真、自信,我们积极进取、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正精彩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请以“我正十三岁”(十二岁、十四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下面;②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规范、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郊野的春天
李少英
钱锺书先生说“春天是该镶嵌在框子里看的”,赏春,是需要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的。我以为,感受春天,一定是要到野外去。品尝春天,一定是要到郊野去。郊野的春天,是天然、野性、自在的。
于是,在这个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暮春时节,约上三二好友,开上摩托车,乘着和煦的春风,向远郊飞奔而去。小镇的车水马龙慢慢远离,小镇的繁华热闹渐渐消失,周遭的一切变得简单而宁静,此刻,工作的琐碎繁杂,世事的纷繁复杂,生活的烦恼忧愁,都一一抛离,满脑子尽是明媚春光。到了到了,放眼郊野,春风过处,花野芬芳,目光所及,草木葳蕤。此刻,心是纯粹的,单一的,有如情窦初开的女子,只想和春天来个亲密约会。
没有山,但一定要有水。一江春水,那是春天的使者,带来春的讯息。“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们是幸福的,在一江澄绿的春水里,感受春的温暖。行走在韩江护堤路上,两岸风景如画,水草丰茂,竹林青翠,江水澄绿。江中沙洲,在阳光下闪烁着细微的光芒,在江水的滋润冲刷下,有着柔和的线条。
没有成片的花海,但一定有天然的野花。护堤路上,长势最好的是五色梅。那是一种在乡野中最易生长的野花,在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因为其味道特殊,被人们称为“狗屎花”。
护堤路旁,总能撞见一大蓬一大蓬的色彩艳丽的五色梅。在满眼绿色的堤坡上,五色梅的盛放,如此明艳,如此张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红、黄、紫的小花簇拥着形成一朵大花,没有一种花能有如此丰富的色彩,没有一种花能有如此明艳的颜色,没有一种花在乡野中可以开得如此热烈。行走在护堤路上,风轻,草绿,花艳,此刻,那一定是一个最自由的人,心和此刻的野花一样,野性,自然,并散发着天然的芬芳。
拐进一片沙洲田园,那是另一番新天地。一畦畦碧绿的蔬菜,在阳光下长得正好。白菜、油菜、韭菜……青翠欲滴,小葱、芹菜、芫荽……喜眉笑眼,西红柿、豆荚子,红的红、绿的绿,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各色野花野草也趁着春风春雨见缝插针地自在生长。此时,我的眼前一亮,在菜园里,居然还有格桑花。在蔬菜的空隙间,明艳艳地绽放着无数朵美丽的格桑花。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朵朵格桑花在春风中舞动着美丽的身姿,在一片绿色的菜园中显得如此美丽,如此娇艳。我料想这块菜园地的主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在略显单调的视野里,让朵朵花儿亮丽着,芬芳着。近处,几株高大的向日葵正向着太阳的方向绽放它的笑脸,黄灿灿的、沉甸甸的。远处的一小块菜地上,一小片的油菜花也正热烈盛放。细碎的金黄、燃烧的激情、馥郁的芳香,正在告诉我春天的力量。
走过一片高大翠绿的香蕉园,迎面而来是几树桃花。一朵朵桃花悄然绽放,浅浅淡淡的粉红,红红火火的桃红,一抹一抹,像轻染上去的云烟。近看,朵朵让人心动,枝枝让人喜悦。赶紧拿出相机,一阵狂拍。此刻,少不了一张“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照。在一树一树的桃花面前,没有人会抵挡得了它们的热情,没有人会拒绝它的芬芳。就连近旁略为粗陋的草棚,也被映衬得秀气无比,眉目生动。
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片郊野,韩江畔村落旁,一株株高大木棉矗立着,朵朵红木棉热烈灿烂,似燃烧的火焰,有着青春的激情。郊野的春天,就是如此天然野性,自在安然。大自然在这里,用它的丹青妙笔,将成桶成桶的颜料,花花绿绿泼下来,染得满田满坡尽带春色,将郊野的春天调配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选自《潮州日报》2019年3月19日)
(1)、在作者的笔下,“郊野的春天”有什么特点?(2)、作者在文中依次描写了几种花?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作者在写作本文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请简要说明。 -
4、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甲】
____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我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我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久地听着一声声鸟叫。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A似口哨,似溪声 , 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我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愈发觉
得那一个“幽”是那样的动人,那意境“哗”地一下子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窸窸窣窣的雨声里夹杂着一声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不已。此时恰是鸟声最欢的时候,我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B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乙】
款款而行的初秋
①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②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③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等,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④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显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⑤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馨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有删改)
(1)、请你为【甲】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命名理由。(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朗读会更打动人。请你仿照A句的朗读设计示例,从重音角度为B句设计朗读。A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示例:“更”字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极为美妙,表达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B句: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朗读设计:
(3)、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赏析。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温温存存地开。
(4)、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群文阅读”语文学习活动,他们想为上面两篇文章再添加一个新成员——《济南的冬天》,请你写出两条添加理由。(5)、【甲】文中第⑤段作者由鸟鸣想到了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你能从【乙】文中第⑤段联想到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5、默写(1)、你看,王湾的“ , ”(《次北固山下》),写出了诗人乘舟所见的山水之美。
(2)、小明在某江南古镇旅游时,看见暮色沉沉,听到群鸦乱噪,于是想用《天净沙·秋思》中的“ , ”来形容眼前的情景。
(3)、《诫子书》中从反面说明放纵懈怠、轻薄浮躁而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 。(4)、《咏雪》中,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谢家子女即景赋诗,描述雪景的两个比喻句分别是“”“。 -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一朵窗花都蕴含着____(丰富/富饶)的文化符号。仅在一幅“寿”字窗花里,就有如意、石榴、云朵、仙鹤、蝙蝠、松树枝叶等十几种符号。一个个小小的符号,汇聚成翎毛花卉、十二生肖、民间习俗、戏曲脸谱、珍贵遗产、人物肖像的洋洋大观。如今的蔚县剪纸(甲)是蔚县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乙)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时光之河奔腾不息,代代更迭中,能留下、能传承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剪纸中的那些人和事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蔚县剪纸留存的生活气息与生命之美,一定会像蔚萝花一样,丰盈而又____(偏执/执着)地萦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 也 B、虽然 而且 C、因为 所以 D、不仅 也(3)、段中的第二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7、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
8、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狼(节选)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
②屠暴起(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窘:处境困迫,为难。 B、目似瞑,意暇甚 意:意思。 C、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洞:挖洞。 D、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寐:睡觉(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4)、同是写动物,作者不同,情感也不一样。刘禹锡的《秋词》中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一反常调,另辟蹊径,热情讴歌了 。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我们 。 -
9、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史铁生明白母亲的用心时,已经无法去尽孝;莫怀戚背起母亲,正是为了尽孝。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变接的链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共同祈愿:积极尽孝,敬老爱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____;____; ____; ____。天道人道孝道,条条光明大道;亲老爱老敬老,人人至爱吾老。
①养父母之心,愉悦心情
②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③养父母之身,留意起居
④养父母之志,奉献社会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10、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死无以致远(《诫子书》)
C、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狼》)
-
11、《故乡》中,曾经熟稔的小伙伴,转眼变得陌生;《孤独之旅》中,曾经陌生的芦苇荡,却让杜小康日渐熟悉……时间和经历,会使我们对“陌生”与“熟悉”的认知,悄然转变。在你的生活中,“熟悉”与“陌生”又曾触动过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以“曾经熟悉”或“曾经陌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2、根据语境,下面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贵公子在绵竹实验中学读书学习上有困难,他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B、德阳中学学生会对学校食堂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命令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D、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往孝德学校给你道歉,请你在校恭候。
-
13、在了解当代风流人物的过程中,小铭读到了有关航天英雄们的报道。以下几句出自《勇做不负新时代的奋斗者攀登者》一文,请选出语意最为连贯的一项( )
①白手起家的第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在大漠戈壁搭架立塔,靠的是这种革命精神。
②但全体航天员始终满怀大无畏的豪情,投身高强度训练、高风险任务,他们是新时代航天事业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
③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英雄们,把最美的年华甚至生命都献给了航天事业,诠释的也是这种精神。
④如今载人航天征战浩瀚太空,将会面对超乎寻常的风险和挑战。
⑤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是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
⑥因此,当今的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用以一当十的锐气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
A、⑤③①④②⑥ B、④②⑤①③⑥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④②①③⑥ -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5G基站太少,5G服务常出现网络信号不稳定、覆盖范围小、网络接入困难、信号质量差。 B、统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我向往东汉末年的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那是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无数的英雄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谱写着可歌可泣的传奇。我想象着自己驰骋在疆场之上,一意孤行地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
A、战火纷飞 B、可歌可泣 C、一意孤行 D、丰功伟绩 -
16、阅读《邻居阿麻》,完成小题。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了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炭窑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斗。正当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到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
③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阿麻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④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⑤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路,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桥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将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好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拣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1角,后来竟然涨价到了4角。阿麻“发”了,腰包胀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⑥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
在小河里。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2000响的鞭炮响过以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个能工巧匠,雕了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那时的孩子们和大人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请分别简要概括原因。孩子们:①
②
大人们: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3)、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4)、你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5)、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3)、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树绕村庄,。(秦观《行香子》)(5)、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6)、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 。
-
18、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于虑 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5)、解译下列文言句子。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②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③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
19、阅读
答张十一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即张署,公元803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后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红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⑥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天高水净,猿猴哀啼的景象。 B、颔联中“纤纤”写出了筼筜颜色清雅,“艳艳”写出了踯躅姿态繁茂。 C、颈联中“炎瘴送生涯”写出了被贬后处境的艰难。 D、尾联中“双鬓”“霜毛”描写出了一位年事已高,鬓发变白的诗人形象。(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普查的前世今生
王思彤
①2020年是人口普查年,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将近70年了,人口普查开展了7次,全国总人口也从6亿人增加到14亿人,翻了一倍还多。其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值得回顾一下。
②事实上,人口调查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进入封建社会,很多国家仍然有人口调查,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③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1790年的人口普查,此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据1982年出版的《人口普查浅说》一书介绍,现代化的人口普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790—1870年,先后有63个国家和地区搞过人口普查,涉及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二是1871—1950年,人口普查发展很快,到19世纪末又有4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口普查,但是没有中国;三是1951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
④我国1953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不叫普查,而称为全国人口调查。1953年4月3日,政务院发出《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可见当时的人口调查登记主要是为公民选举服务的,因为选民登记必须以人口登记为依。调查登记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要求所有调查登记工作于9月底前完成。中央由内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所需各项调查经费列入各级选举预算,由国库报销。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1日发布的《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亿人。
⑤1964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在1964年6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6月30日24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普查目的不再是为了普选,而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这实际上默认了1953年的人口调查是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口普查办公室关于纠正多报人口现象的报告》,把保证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摆到了重要位置。
⑥文革十年,人口普查中断,1980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关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决定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改为7月1日零时。这次普查我国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⑦198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对今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批复》确定了人口普查周期,原则同意今后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在年号末位逢零年份进行普查),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
⑧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7月1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主来完成。1989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并作动员讲话。1990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30日发布的《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
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恰逢千禧年,普查标准时间调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原始数据录入工作全部采用了光电自动录入方式。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即我国境内的自然人),首次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
⑩回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令人感慨。当今中国已经以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姿态昂首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定会续写辉煌选。
(选自《统计与咨询》2020年第4期“统计人语”,有删改)
【链接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节选)
①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②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③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
【链接二】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节选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
【链接三】
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解读
“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编者按:第一到五次普查,没有人口普查标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国家首次发布了人口普查标识,第七次人口普查继续沿用这个标识。)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以下关于“人口普查”历史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到了现代化的人口普查的第三时期,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中国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人口普查的。 B、在世界人口普查的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十七世纪九十年代的人口普查。 C、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但当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D、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而开展的,此次普查有了固定的登记标准时间。(2)、下列关于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解读,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比以前,我国目前的性别构成比率已有一定改善,但仍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未来仍需持续地改善。 B、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4.21个百分点,达到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最高峰。 C、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改变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但改变不了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 D、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4亿,虽然人口总量在逐年递增,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也有所下降。(3)、请根据链接三,简要解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的含义。(4)、请简要分析,从1953年起,我国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