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语说:“回望语文学习之旅中的四时变换,我们收获满满。”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发言。

    翻开语文课本,尽览四季流转,自然的启迪引领我们成长。

    朱自清先生妙笔绘卷,“红的像火,”,春花烂漫,恰如我们的青春正好;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夏意正浓,“ ,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趣味盎然,难忘童年的欢乐美好;魏武帝曹操登山望海,但见“树木丛生,”,秋风掀起滔天的波澜,雄健有力,是他胸中澎湃的豪情;“”(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人王湾于岁暮腊寒之时行舟江上,感受到新一年的春意,乐观向上。

  • 2、下面是活动开场词,请你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有人说,少年征途是一次次遇见,遇见高大巍峨的山,遇见幽深秀丽的谷,遇见宁静澄清的湖,每造fǎng一处地方,我们总会带走一些回忆。也有人说,少年征途是一次次告别,告别夜深时为你沉默送行的星,告别风起时门口那棵依依不舍的树,告别黎明时快乐歌唱的鸟。告别固然伤感,却不能消却我们的满怀热chén。让我们在旅途中寻觅滚烫的人生,邂逅勇敢的心灵。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②寻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造fǎng  ②热chén

  • 3、“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最有名的名言中的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提到的。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请以《我的梦,中国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想象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释】①迳:经过。②成就:形成。③既:已经。④信宿:两三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沿溯阻绝

    良多趣味

    犹望见此物

    言水路纡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 C、乘奔御风     途迳信宿 D、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4)、两篇短文的结尾都引用了歌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丰硕的麦粒

    段吉雄

    ①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

    ②躺在槐树下打盹的人们梦才做了一半,就听到一阵阵翻滚的声音,似是有巨大的浪涛袭来,不断冲击着有些松懈的身体。睁开眼,翻滚的麦浪便闯入人们眼中。麦穗高擎着 , 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 , 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

    ③镰刀早就磨好了,刀刃银光闪闪。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当然,坐在麦田里,可以不用吃饭,那些沉甸甸的麦穗能把人看饱。

    ④割麦,大概是人们向大地致敬的最虔诚的姿势了。大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把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孕育成了丰硕的果实,供养着人类,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

    男人张开左手,从右至左扒拉,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其实,他们割麦甚至不用看,凭着感觉,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揽下了一怀沉甸甸的喜悦。

    ⑥田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都隐藏在麦浪里,看不到彼此,只有“哧啦哧啦”声在田野里窜动、碰撞。此时,站在山顶往下看,这片金色的麦浪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麦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镰刀吞噬着,原本方方正正的地块正在变得奇形怪状。

    ⑦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等不及用碗,男人用手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直接将头伸进桶里牛饮起来。沁凉的井水惬意地顺着皮肤一寸一寸蔓延到全身。喝足了,男人才感觉到饿了,竹篮里松软的馒头还冒着热气,男人拿起来,三两口就吃完一个。女人放下担子,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它们像哨兵一样矗立在地中央。

    ⑧麦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

    ⑨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拖着一个石磙。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没入厚厚的麦秸层中。筒状的麦秆变成了细碎的麦秸,下面铺满了金黄的麦粒。

    ⑩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寒冬,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梦里都是艳阳高照。

    ⑪一大堆麦粒和麦糠被聚拢到了一起,像小山一样。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在这个抢收的季节,风是大自然派来的得力帮手。老槐树突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身子,男人觉察到了,他站起身来,铲起半锨麦粒,寻找风的方向。风徐徐刮来,逐渐趋于稳定。是时候了!他屈膝弯腰,铲起一锨麦粒朝脑后甩去,风恰好赶到,把较轻的麦糠吹到一旁,麦粒则在空中继续飞行,到两三米外徐徐坠落。男人只管挥动着手臂,并不回头看,他知道那些麦粒落下的位置,手腕在掌握着力道呢。女人戴着草帽,光着脚,拖一把扫帚上场了,她要把那些飘落在麦粒上的细糠扫去。一粒粒麦籽打在帽子上,落在身上,像石粒打在身上一样生疼,女人顾不得这些,依旧挥舞着扫帚。

    ⑫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

    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21日)

    (1)、文章描写了农人秋收的过程,请你阅读全文,补全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秋收的时间

    秋收的场景

    农人的情感

    鸡叫三遍

    割麦

    太阳出来后

    捆麦、晾麦、②

    扬麦

    充满希望

    (2)、文章第⑪段说,这是个“抢收的季节”。你能从前文中找出铺垫“抢收”一词的内容吗?请至少列举3处。
    (3)、请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男人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⑬段中画线部分“醉了”的理解。
    (5)、请说说文章标题《丰硕的麦粒》中“丰硕”有哪些内涵。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6日)

    【材料二】

    “脚要站稳,胳膊摆直,眼睛盯住……”走进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二小”)射击馆,体育教师张磊正为学生讲解射击动作要领。四年级学生宣智超稳稳端着激光步枪,动作有模有样。“练射击提高了我的专注力,心更静了。”宣智超说。

    今年春季学期,合肥市在部分中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广。这一做法得到学生欢迎、家长点赞。绿茵场上,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踢球了;体育馆里,不同班级的学生打乒乓球、练武术、跳啦啦操,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从过去的每周3至4节体育课,到如今每天一节体育课,改变的不只是课时。不少学校引入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在附小二小,足球、武术、射击等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并增加了花样跳绳、飞盘等新兴项目,为不同学龄段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1日)

    【材料三】

    【事件】今年年初,福建探索开展向社区(村)选派“家庭教育特派员”。按照“专业选派+特色选派+就近选派”原则,家长“点单”,社区(村)“下单”,指导服务中心“派单”,家庭教育特派员“接单”,县级及以上妇联“评单”,精准有效地把优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送入千家万户。

    【点评】福建福州晋安区小学心理教师林宇婷,如今添了一个新身份——家庭教育特派员。开讲座、办沙龙、一对一辅导,林宇婷的授课对象由学生变成了家长。“派驻到社区,就要面对社区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从家庭教育观念入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林宇婷说。

    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能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联动。比如在湖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被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惠及万千家庭。在家庭教育缺失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还能够及时补位、填补空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陪伴。比如在黑龙江,希望工程“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联盟”让留守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爱与滋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3日)

    【材料四】

    青少年关注新闻情况的调查

    关注板块

    娱乐新闻

    政治与社会

    教育

    经济文化

    军事新闻

    60%

    20%

    10%

    5%

    5%

    获取方式

    手机

    电脑,

    别人介绍,

    报纸

    电视

    60%

    20%

    10%

    5%

    5%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洲际弹道导弹。 B、2024年春季学期,合肥市开始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广每天一节体育课。 C、家长“点单”,社区(村)“下单”,指导服务中心“派单”,家庭教育特派员“接单”,县级及以上妇联“评单”,把优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送入千家万户。 D、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材料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闻现场,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四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青少年关注新闻情况的看法。
  • 8、【读名著·感魅力】小语和同学一起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经典名著,大家决定结合名著内容,为其中卓越的领导人撰写小传。请你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完成任务。要求:内容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少于50字。

    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 9、【谈科技·读未来】阅读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嫦娥”____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____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②带着炽热的心,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无数航天人持之以恒。③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步入正轨。④我们坚信,中国航天员终有一天会从月球俯瞰地球,拍摄出一张张美丽的地球照片!

    (1)、给第①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国”字的第六笔笔画是“横”。 B、第②句中“追逐梦想”“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短语类型相同。 C、第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 D、第④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代词、介词、动词、名词。
  • 10、【品诗文•读韵味】阅读语段,将下列诗文补充完整。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李白眼中,景随船移,山水壮阔,“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眼中,西湖早春,莺歌燕舞, “”(《钱塘湖春行》)。陶弘景眼中, “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王维笔下 “”(《使至塞上》)透露出大漠的雄浑与苍茫。古人不仅能发现景物之美,还能展现自我之美。刘桢用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写出坚贞自守的品格。曹操用 “ , 志在千里”(《龟虽寿》)表现老当益壮的豪情。吴均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表达鄙弃功名、醉心山水的追求。

  • 11、【赏山水·读情趣】小秦与大家分享古诗文里的锦绣风光,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①古诗文里有美丽的风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是细雨润泽下新鲜的春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是朝辉映照下明艳的夏荷……

    ②古诗文里有锦绣的山河:“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那是纵横着壮阔河山的北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晕染着如画风景的江南……

    ③古诗文里有咆孝而来的黄河之水,也有跨越时空的明月关山;有浩瀚大漠中冲天的孤烟,也有在鸡鸣中冉冉升起的绯红的朝阳……可见,古诗文里有人生中所历所盼的诸般美景、万千锦绣。

    (1)、请确认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A.yùn B.yūn)
    (A.fēi B.fěi)
    (2)、语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朝辉

    咆孝

  • 12、【绽放思想之花】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按自己的节奏前行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团队铸就人才厚度,新生代闪耀雪场

    人才涌现:曾在北京冬奥会大放光彩的自由式滑雪明星谷爱凌、苏翊鸣,因伤病遗憾缺席本次亚冬会。但令人惊喜的是,中国雪上项目的新生代选手们并未让金牌旁落。在苏翊鸣的主项单板大跳台以及谷爱凌擅长的自由式U型场地和自由式大跳台等项目中,中国选手表现出色,成功捍卫荣誉。在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中,中国选手更是实力超群,一举包揽了前三名。

    成绩斐然:最终,在自由式滑雪全部10个项目中,中国选手收获7金8银4铜,共计19枚奖牌,创造了历届亚冬会的最佳战绩。这一辉煌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雪上项目人才储备的雄厚“厚度”,新生代选手的崛起,让我们对中国雪上运动的未来充满期待 。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体育界如此,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亦是如此。

    作文要求: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 13、【弘扬传统文化】

    某中学八年级拟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示例再拟写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① 

    ② 

    (2)、请你写出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写故事名即可)各一则。

    ①名言: 

    ②故事: 

    (3)、小辉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三则新闻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新闻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不超过20字)

    ①5月21日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

    ②6月1日起,青岛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

    ③6月2日,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

    (4)、在活动宣传中,宣传组准备使用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款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名为“诚信”。请你结合画面内容说说该邮票以“鼎”为主图的寓意。

  • 14、【读经典悟人生】

    如果有一本书所写的风景跨越时空,与你目之所及,心之所向,行之所信,契合相通,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书,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任务。

    (1)、目之所及——概览革命经典:在下面文段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按照①顺序记叙了作者的见闻,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符合这类作品②的基本特点。

    (2)、心之所信——体会革命精神: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分析红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文段一

    “军阀的军队的任务是收税和压榨人民的血,红军为解放人民打仗。”……另一个(红军)说:“我们长征过四川时,农民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做的草鞋,一路上给我们送来了茶和热水。”

    文段二

    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红军战士一个个站起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3)、行之所向——践行革命道路: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中任选一位,结合书中他的成长经历,说说你从中收获的精神力量。
  • 15、【传承长江文化】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江安徽段八百里,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到5300年前,还有铜陵的青铜、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以及“芜湖铁打姑孰画”……有学者研究,长江安徽段流经吴楚文化交汇区、江淮文化区、皖南文化区、徽州文化区,对长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重大和深刻影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仙李白一生行游四方,传世1000余首佳作,仅在安徽就留下200余首。千百年来,在长江安徽段,众多文人写就脍炙人口的名篇。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此开启救亡图存的探索,怀爱国心、立兴国志、践强国行,前赴后继。这些都承载着长江流域民众及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是长江文化的明珠、中华文明的瑰宝。

    (选自《安徽日报》,2023年09月07日)

    材料二 据介绍,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被放在首要位置,健全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的体制机制。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沿线13省份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文物考古研究,健全长江文物保护名录制度,加强长江文物本体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统筹兼顾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各地在项目谋划中,把准建设方向,严防大拆大建违规开发、千篇一律同质开发、政绩工程盲目举债开发等不良倾向。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各地各有关部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把握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生态治理充分结合、与社会发展充分结合,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选自“人民网”,2024年05月03日)

    材料三 江苏省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N”规划体系,启动编制长江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特别是创新编制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等专项规划,历时两年开展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建立长江文化专项资源数据库,实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浙江是非长江水系的干流或重要支流流经区域而被国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省份,全省布局近90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重点项目,同时以研学活动为突破口,累计建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研学基地等10余个与长江文化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开发考古研学游等特色研学产品,并引导全省各地文博场所和景区景点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安徽将长江安徽流域丰厚的传统文化、鲜明的革命文化、多彩的先进文化基因,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过程,打造皖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和皖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3日)

    材料四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3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安徽徽段承载着长江流域民众及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是长江文化的明珠、中华文明的瑰宝。 B、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各地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把握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 C、安徽将整个长江流域丰厚的传统文化、鲜明的革命文化、多彩的先进文化基因,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过程。 D、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2)、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保护传承长江文化的具体措施。(至少答两点)
    (4)、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意义。
  • 16、【深切缅怀徐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缘悭一面

    徐知免

    ①我有幸结识徐知免先生是在2015年。那年,他已95岁,我未足40岁,刚刚任职《如皋日报》副刊编辑。《深圳特区报》刊出相关专访,我才知道这位法文翻译家是如皋人。报上刊有照片,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

    ②老人亲和又易亲近。因公私兼顾——编辑的约稿工作及个人的藏书喜好,我去函徐老。他回电相约长聊。翌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徐家湾的故乡情结,磨头遭遇日军的境况,闻一多先生的授课,朱自清先生的奖掖,冯至先生的签名……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令我难忘的是,他还向我透露了些许独家“旧闻”:抗战期间,他中学毕业后,力拒家人的安排——进入银行“点票子”,偷偷报考中法大学,孑身赴滇。在昆明最窘迫的时刻,徐先生只能当去兰州带来的皮衣皮扎,计划弃学打工。魏建功先生发现他的困苦,力劝他向韩德馨(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学家)等同乡学习,又取出20块钱助他暂渡难关。徐先生追忆恩人时,话声嘶哑,一度哽咽。

    ③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我未把见面当回事,觉得徐老会像周有光先生那样长寿,来日方长。

    ④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徐老身体稍好,便撰文两篇回忆家乡——《我故乡的三位老师》《避寇·乡居》(见诸2015年7月2日、9月21日《如皋日报》)。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真切感触到徐老的乡情。样报寄去南京,徐老认认真真阅读,他还向张子清教授(南通人)推荐《如皋日报》。他俩赞扬报上的地方掌故,颇具特色。我既愧怍又感激。

    ⑤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像熬不出头的小媳妇。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我硬着头皮写去一通。他幽默地勉励道:王羲之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你用笔写的信……笔划更舒展一些就更好了,多加强信心。我由此觉悟,乐意书写。还有编文,他发现给我的散文发表时,略有修订。他未生气,更未诘责,只是让我读读他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徐先生早年编辑《大国民报》,约来朱先生的佳作,发稿时将“呆”改为“待”,受到朱先生的耳提面命。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

    ⑥入秋前后,徐老又有来函,述及天气炎热,身无大恙,但是走路不稳,老态龙钟,取消当年回如计划,希望我去南京看他。我盘算着如皋市政协的工作人员正在采访家乡名人,何不请他们同行。可惜他们有规定,优先考虑将军、科学家。我很遗憾。国庆节过后倒传来好消息——徐老寄赠译著《胡萝卜须》,扉页题字:昨夜“杜鹃”夹雨过南京,淅沥终宵。今天气晴明,因寄一本赠彭伟兄。

    ⑦挨过酷暑,迎来秋凉,徐老身心俱佳。谁料2015年冬至刚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传来噩耗:徐老于梦中仙逝。缘悭一面 , 我心中满是悔恨,无限愧疚。对于徐老,我念念难忘。数年后,我拍下他的大量手稿,其中还有《个旧日记》及自编散文目录。徐老生前打算出书,终老未果。若有机缘,我希冀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方可不负徐老的“倾盖如故”。

    (作者:彭伟。源自《文汇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注:①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②倾盖如故:新认识却像老友一样友谊深厚。

    (1)、本文叙述了“我”与徐知免先生交往的哪些事?请梳理文章,简要概括,把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③→④→⑤徐老赠“我”译著

    (2)、徐知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电话这边,我倒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从词语运用角度)

    (4)、文章表述了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中表达感情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17、【热爱祖国山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甲]文作者是时期地理学家(人名)。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阙处   雄才大 B、清倒影  有来无 C、凄异   经据典 D、大溪口    有时朝白帝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4)、古代文人常借助江水景象表达情感。请结合【甲】【乙】诗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渡荆门送别》

    《三峡》

    划线句景物的状态

    静态

    江水形象解读

    “江入大荒流”一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读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人顺着长江水进入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将故乡水②化(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夏急猛、秋清澈、春富趣,展示了祖国山水的秀丽景象,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5)、[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 

    ①作者到瞿塘关时,

    ②等到夏秋水涨时,

    (6)、 [乙][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乙][丙]两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领悟经典之义】

    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让我们在诗的海洋中徜徉。刘桢的《赠从弟》首联直接点出“松”“风”之较量:“亭亭山上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颔联用优美的语句展现莺歌燕舞的美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颈联用反衬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意境:“。”《黄鹤楼》中,崔颢在尾联直抒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 19、【融入宇宙怀抱】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在那浩瀚无垠的夜空之下,我独自凌空站立于山巅,四周万籁俱寂,唯有星辰与我对话。手中的酒杯轻轻摇曳,月光如水,我细细zhēn酌着这杯中的佳酿,仿佛能品出岁月【甲】____的味道,每一滴都【乙】____着过往的风霜雨露。翘首远望,天际边似乎有未知的奥秘在【丙】____,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被无限放大。此刻,我仿佛融入了宇宙的怀抱,渺小而又自由,思绪随着夜风飘向那遥远而神秘,【丁】____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zhēn酌     

    (2)、结合语境,依次填入甲、乙、丙、丁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蕴含     召唤     找寻     沉淀 B、蕴含     召唤     沉淀     找寻 C、沉淀     召唤     蕴含     找寻 D、沉淀     蕴含     召唤     找寻
    (3)、语段中“风霜雨露”的短语类型是(     )
    A、偏正短语 B、并列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4)、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 20、请观察下图,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