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坦荡如的呼伦贝尔在干旱年份的牧草高度仅能与足球场草坪相当,却并不妨碍游人一遍遍重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叹。 B、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抑扬顿挫平仄韵律之中,在点横撇捺篆隶楷行之间,构建了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图谱。 C、春寒料峭 , 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在坚硬的冻土上人工挖掘出四千六百多米长的电缆沟,成功将电缆加深铺设,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D、需要国际社会关注的恰恰是美西方的人权状况。正是美国,面对加沙4万多名平民死亡心里无动于衷 , 输送弹药纵容战火升级,对中东人道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2、下列词语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hāng) 婆娑   强(juè)    屏息敛声 B、那(chà)   序幕   首(qiáo)      惟妙惟肖 C、刻(juàn)  推祟   秀(qí)     不折不挠 D、制(yè)    吹嘘   红(fēi)       重峦叠障
  • 3、阅读下列名著选段,然后完成题目。

    文段一: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

    ——(百度百科“蜣螂”)

    文段二: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食切下来,供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疏豆粒般的小丸。

    ——(节选自《昆虫记》)

    (1)、《昆虫记》不仅是了不起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文笔优美、富有哲思的文学作品。请你比较百度百科和《昆虫记》中关于甲虫制作粪球的文字,概括其语言的特点。
    (2)、阅读名著,我们时常会感受到心灵获得洗涤的美好感觉。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自选角度,写出你读到的美好

    A.《红星照耀中国》  B.《昆虫记》

  • 4、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微动涟漪,。  
    (2)、 , 学诗谩有惊人句。
    (3)、《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①云阳:县名,今陕西省三原县。②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③离杯:饯别之酒。举杯。

    (1)、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展现的画面。
    (2)、诗的尾联说“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请结合全诗说说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6、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毅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 急入收保 ,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便(bia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上    军:军营 B、其将可袭而虏也     固:一定 C、曰    约:规章、章程 D、勒习战          悉:全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B、乙文中李牧厚待士兵却让他们固守不出,是为最后一举战胜匈奴,解决以后数十年的边患做准备,体现了李牧的高瞻远瞩和优秀的军事才能。 C、《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者两种不同的情势作为对照,甲文就用霸上及棘门军和细柳军形成对比,从而衬托了周亚夫的不知变通、刻板固执。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 7、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没有“千里眼”

    徐立新

    ①父亲是个茶农,以种茶、卖茶为生,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

    ②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当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

    ③我高考时,还是估分填报志愿,考生须在分数公布前就把志愿填好。我感觉考得很不错,能上一所好大学,拿着填报表回家,问父亲填哪里的大学好。父亲脱口而出:“江城吧,那里可大、可美了!我每次去卖茶叶,做梦都想留在那里。”

    ④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有一栋挨着一栋的大楼,有跑得飞快的公共汽车,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天的一排排路灯,还有饭店、商场、电影院……“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⑤我从未去过江城,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读书的县城,县城很小,远没有江城大。父亲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我毫不犹豫地填了江城的大学。

    ⑥我被顺利录取,九月来到大学报名,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至极。

    ⑦但这份愉悦,并未长久。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来自省内的新同学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那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最好的专业!他们的高中同学,分数比我低的,都被录取过去了。

    ⑧很快,我又从辅导员口中得知,我是当年学校录取到的最高分。“你怎么不填报北京的重点大学,而填了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省属大学?太可惜了!”辅导员惋惜道,“江城跟北京可有天壤之别!”

    ⑨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回来后,我彻底蔫了。

    ⑩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蒙头大睡,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

    ⑪可父亲却以他大半辈的见识和眼界,认为不可能还有比江城更美、更大、更适合我的城市。他说,北京摸不着、看不见的,不是农村娃想待就能待得住的地方,那里开销很大。

    ⑫我想复读重考,但他不同意,说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已没多余的钱供我了。我只好认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对现状的不满,对自身的自暴自弃,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⑬毕业后,我留在了江城。父亲依旧经常来卖茶,有时会在我家吃顿饭,偶尔也会住上一晚。我们自始至终都闭口不提当年填报志愿的事。

    ⑭本以为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北京,直到有一年他生了病,江城和省城都无法治愈,我只好辗转带他去北京求治。那是父亲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城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见到直插云霄的高楼,也是第一次走进北京市民漂亮的家中——那是我高中的一位同学,高考时考入北京的,事业有成,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⑮但父亲的病终究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半个月后,我只得带他返回江城。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

    ⑯那时的父亲,因病痛的长久折磨,已骨瘦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我曾幻想过父亲有一天会向我认错,但没想到竟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在北京。

    ⑰我的心结打开了,父亲去世后,我积极充电学习,两年后考进了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离开了江城。

    ⑱说来也怪,在省城,我反倒常常想念江城,每年都会回去,走走父亲卖茶时曾经走过的街头巷尾、睡过的午夜桥洞。多年后,我儿子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

    ⑲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就已在心里原谅了父亲:江城是他见过的最好、最美的城市,他将自己的孩子极力引荐到这座城市里,不就是最好的父爱吗?更何况,他还要为其他儿女着想。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但是,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这把尺子可能不能让我鹏程万里,但在父亲看来,那已经是九天揽月了,是他能给我爱的最美江山,我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他的呢?

    (1)、文章开头两段介绍父亲种茶卖茶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2)、 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说说文章以“父亲没有‘千里眼’”为题有什么作用。
  •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预定轨道,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重要一步。这背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这辆空间站舱段的"专属列车"功不可没。

    空间站位于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舱段又是我国迄今为止重量最大的载荷,重量和体积都比一般的卫星大得多,只有大推力火箭方能托举。作为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25吨)的火箭,长五B配备8台12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起飞推力能达到1000吨以上:而一级火箭配置的2台低温氢氧发动机,因其比冲高的特点,使火箭能够如“低油耗”般,以较少的燃料获得较大的推力。不仅"腰身粗",长五 B还顶着一个"大脑袋",有火箭"冰墩"之称。而这个"大脑袋"就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整流罩﹣﹣长度达到20.5米、直径5.2米,容积超过345立方米。(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说,之后会相继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组合体。届时,将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生活,实现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所有既定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国人的飞天梦被托举而起且日益高远,主要得益于我们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成功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航天人才队伍培养体系。3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在接续奋斗中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中抢占新高地,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勇攀新高度。载人航天人才培养构建了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团队直至航天青少年的人才链,将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直不断激励着我。”金杰(任务试验队员、火箭院长五B火箭地面总体设计师)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把困难踩在脚下,突破道道难关。”

    “大家都秉承着这种精益求精、从小处着手进行改进的态度,让火箭更可靠,也鼓舞着我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认真。”陈牧野(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体设计师)说。

    (摘自新华网)

    (1)、阅读以下材料,我们能获得多方面信息,其中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豪的地方非常多,请你简要概括几条出来。     
    (2)、材料一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载人空间站舱段又是我国迄今为止重量最大的载荷,重量和体积都比一般的卫星大得多。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时间的列车上,爱从不缺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朋友真挚的爱,有陌生人无私的爱……

    请将文题“爱与    ▲    同行”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 10、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1)、该片段选自长篇小说《①》,作者是②(朝代)的 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故事情节。
    (3)、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书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而知天      命:命令。 B、疏食,饮水      饭:吃。 C、三军可帅也      夺:夺取 D、问而近思      切:恳切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相委而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有闻而传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匹夫”泛指平民百姓;“吾”人称代词,我。 B、第8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他认为应绝对排斥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C、孔子倡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为乐、谦虚好学等学习态度。 D、“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

    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

    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⑨钓舟:指行舟。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镜天飞雪一双鸥”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3、阅读

    ____

    黄晨

    ①阳光抚在屋顶的青瓦上,早起的鸟儿已经高歌着展开双翼,迎接清晨的第一缕微风。乡村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且平和,充满了令人舒适的气味。每当这时,我的耳畔总会响起雄壮高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想起他。

    ②仲春时节,我们这个坐落在万山围子中的小村庄,便被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包裹成一片鲜红。映山红,也就是杜鹃花,它们的颜色真像在血水中浸泡过一样,重叠的火红、深红、鲜红、浅红,把延绵的山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晚霞。在映山红的海洋中,最醒目的并非青瓦白墙,也并非是蓝得高邈的天穹,而是同为红色的,每天五点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升旗手就是我记忆中的他——一位耄耋老人。

    ③天还未亮,老人在他同样银丝如雪的老伴儿的搀扶下,手捧那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红旗,来到了村子前高高竖立的旗杆下,在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目送国旗冉冉升上蓝天。老人颤颤地举起了右手,挺直脊梁,一个标准的军礼使漫山的杜鹃花都黯然失色。盯着冉冉升起的红旗,老人的眼中充满了孩童般的热望神采。每每这时,他的老伴儿——那个慈祥的妇人,便端坐在一旁的青石上,微眯着双眼,见证着这一神圣的时刻,目光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自豪与骄傲。

    ④“风雨无阻”就是村里人对这位升旗老者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他最高的赞扬。老伴却以一种嗔怪的口气道:“老头子就是倔驴脾气,要是一天不让他去,还跟我置气呢!”但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来,老妇人的嗔怪语气中更多的是自豪,她正以这种方式向众人炫耀着她那位“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丈夫呢!

    ⑤升旗的老人身体尚还健朗,只是有些记事不清了。但每每孩子们围着他要听故事时,老人总能很清晰地说出一句:“当年在部队……”于是滔滔不绝,如溪水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老人这看似无头无尾,却真挚感人的故事。“那时候条件很不好,去当边防兵,整个班我最小,只18岁……”老人讲着故事,眼中闪着光,“那时大雪封路啊!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班长照顾我,把他的干粮给我,一直坚持到雪化掉,外面的给养送上来。我活了下来,而班长却因为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被高原反应夺去了生命……”讲着讲着老人语塞了,转过头偷偷地抹去了眼角的浊泪,“班长临死前只留下了一句话:一日为兵,终生为兵……”

    ⑥我问老人:“爷爷,每天这样您不乏味吗?”老人笑了,摇摇头。

    ⑦村民问老人:“老头,怎么?还想回部队啊?”老人笑了,点点头。

    ⑧记者问老人:“您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什么目的吗?”老人笑了,既不摇头也不点头。

    ⑨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问他各式各样的问题,但老人只是笑,那种笑容没有任何刻意的着色,只是一个军人本色的微笑。

    ⑩老人去世那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村民们自发地给老人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追思会,老人安卧在血红的杜鹃丛中,身上覆盖着他那面升了四十年的国旗。村口的大喇叭里,《义勇军进行曲》高亢而嘹亮,一遍又一遍。

    安葬老人的第二天,村门口那根高高的旗杆上,又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那鲜亮而光辉的色彩,像一枚火炬,点燃了山村的这片蓝天。

    (1)、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具体写了有关“老人”的哪些事。
    (2)、有同学读完文章后认为第①段毫无意义,可以将其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⑪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安葬老人的第二天,村子前那根高高竖立的旗杆上,又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4)、老师在课堂上给出以下两个题目,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老兵      B.升旗

    (5)、本文中的老兵已被校刊《青草》中“闪光人物”专栏选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感受并学习闪光人物身上优秀品质,请你从学过的课文中再选择一位与老兵具有同样品质的人推荐至该专栏,并说明理由。
  • 14、古诗文默写。
    (1)、 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水何澹澹,”的诗句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两句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
    (4)、 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论语>十二章》),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
    (5)、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前人的悲秋之态,直接表明自己对“春”与“秋”看法的诗句是:
  • 15、综合实践。

    清江浦中学开展迎接新同学结交新朋友活动,你作为其中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1)、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给本次活动拟个名称。
    (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60字左右。要求引用一句有关交友的名言或诗句。
  • 1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C、我们应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D、清明小长假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成为新晋网红景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大约4.5万左右的游客前来参观。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不当的是(   )
    A、在合唱团里,他的声音总是要比别人高几度,显得格格不入,鹤立鸡群 B、这个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C、鲁迅先生对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正人君子”深恶痛疾 D、那位作家把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澄清   诀别   怂恿   花团锦簇 B、骄媚   佘晖   羞怯   为罪潜逃 C、遮蔽   云宵   博学   莫不关心 D、啄磨   捶打   安详   惊慌失错
  • 19、作文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世说新语·言语》

    两段选文都蕴含着亲情,前者传承着美德,后者透露着智慧。请以《我与    ▲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与亲人、师友、同学、邻里相处的故事。

    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20、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2)、文中的“他”是怎样的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