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核心素养·审美创造]如图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描述其内容及特色。
-
2、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4年7月5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月后,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见面会上,神舟十七号乘组分享了在轨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②2023年10月26日,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了84项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4年4月30日安全返回。
③指令长汤洪波曾经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2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④航天员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成为有着“敦煌飞天”神话传说的甘肃省首位航天员。
⑤航天员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如今又驾乘过飞船进入太空。网友说他从“贝塔”变成“舒克”,又变成航天员。
⑥神舟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驻留187天,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⑦神舟十七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2024年7月5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5日下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
航天员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三个阶段。在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3名航天员目前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身心状态良好,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赴太空,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7天,于2024年4月30日平安返回,被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
指令长汤洪波曾亲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也是重返“天宫”的第一人。这位刷新了我国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的航天员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能够有幸见证、参与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感到自豪。”
首次飞天的航天员唐胜杰在太空中度过了自己34岁的生日,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他说:“天地可测,飞天不止。后续,我将一边按照计划进行身体的恢复,一边认真总结飞行经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后续训练任务,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从操纵坦克到驾驶战机,再到搭乘飞船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人生高度的航天员江新林说:“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出舱当天,我按照之前训练了多次的动作逐项进行操作,过程很顺利。”
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见面会上,神十七航天员乘组表示,他们时刻准备再次接受挑选,争取再上太空、再立新功。
(新华网2024年7月5日)
(1)、【新闻标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报道内容相似。请你为这两则新闻拟一个共同的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2)、【新闻语言】新闻报道必须符合事实,语言必须要确切。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在轨飞行187天期间,神舟十七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我国首次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新闻采访】学校小记者团准备采访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请你结合材料二中引述的航天员的话,设计一份采访提纲。时间、地点
11月12日,校学术报告厅
采访对象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请问航天员江新林叔叔,2024年3月2日凌晨,神舟十七号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也是你个人的“太空首秀”。首次进行舱外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呢?
(4)、【新闻立场】新闻中往往蕴含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即新闻立场。说说两则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立场的。(可以从点明事件的意义、一系列的数据、富含感情的用词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来分析) -
3、课内精读
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回答问题。
(1)、本文的标题极具特色,由引题和正题两部分构成。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①6月 . 17日 . 9时 . 22分 .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 . 航天员送上太空。
②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 . 次 . 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3)、学习本课以后,不少同学认为本文展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客观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该观点的合理之处。(4)、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6月18日头版头条,全文459字,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选组认为这条消息的突出特点是“短、实、精、重”四个字,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分析。 -
4、科技引领未来,航天成就梦想。你所在的学校开展“我的航天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仿照已有的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太空奥妙我来讲
活动二:飞天历程我探究
活动三:
活动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举世瞩目。小语为此撰写了对联的上联,下联内容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对联常识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享誉 科技 全球 华夏
上联:中国航天荣耀世界
下联: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致敬航天英雄”新闻稿中的一段话,存在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问题,请你帮助修改。10月30日上午,八年级一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甲]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乙]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抒情。 C、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
6、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人民日报》酒泉2021年6月17日电记者从中国载 . 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xī: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zhì,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____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 . 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____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____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载人 获xī
设zhì 模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 构成 历时 B、采取 组合 费时 C、采取 构成 费时 D、采用 组合 历时(3)、用横线画出选段导语部分,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
7、【写作提升】
《藤野先生》一文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着大辫子”这个细节,反映出他们的精神特征。
请你运用白描的手法,介绍自己身边的某个人,不少于80字。
-
8、某校八年级(2)班拟举行“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活动一:读懂师心】
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材料二: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魏巍《我的老师》)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二:略表我心】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和佳佳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和园丁作用,对仗也很工整。
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
9、【拓展阅读】
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在包利民心中,年轻的林老师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下面这篇文章,来走近林老师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我的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待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我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____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4)、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10、【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完成问题。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中的“这一声”指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③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⑤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句运用了比喻。 C、③④句都用了比喻。 D、⑤句运用了反语。 -
12、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B、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但已经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C、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 D、随着对海洋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海洋除了是天然“大粮仓”,还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
1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校园霸凌现象深恶痛疾。 B、老子写成一部5 000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骑上青牛翩然而去,从此杳无消息。 C、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思想上大异其趣,但两人都是深具人格魅力的正人君子 , 历朝历代都拥有无数“粉丝”。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
1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 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油光可鉴 发jì
(2)、文中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是 , 正确的写法是。(3)、“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一词是用法,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这种用法:。 -
15、拓思维练习。(1)、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模糊不清了,请你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配上一个合适的下联。
上联:千丈见底,异水呈现游鱼影
下联:
(2)、在绘制富春江的魅力旅游名片时,请你为该名片起一个别具特色的名字。(3)、为了保护富春江的环境,请你拟一个以环保为话题的标语或广告语。 -
16、【拓展阅读】
山水给了古人们无端的感动和莫名的哀伤,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是诗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让我们通过阅读吴均的另一篇名作,来感受这种追求吧。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 , 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阻隔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看重,推崇。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仆去月谢病 相委而去 B、梅溪之西 得一人之使 C、遂葺宇其上 其印自落 D、于斯已办 斯是陋室(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文中作者描写了石门山怎样的美景?(用文中语句回答)(4)、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
17、【课内阅读】(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描写的山水景色的总体特点。 B、第二段的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水之清,水之深,水之湍急,突出了上文中的“异”字。 C、第三段先写群山的静态美,再写山中的各种声音,以静写动,体现了山中的热闹与生机。 D、文章写景视角多样,有俯视,有平视,有仰视,还有远眺,增强了写景的层次性。(2)、《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3)、根据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赏析作者写水的写作技巧。(4)、链接教材·思考探究二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请反复品味课文《与朱元思书》,看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和志趣。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争高直指,千百成峰。(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9、根据要求填空。(1)、“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清冷、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 , ”的意境。(2)、《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 , ”。(3)、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 ; , ”。
-
20、走近作者。
《与朱元思书》作者 , (朝代)文学家,其诗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称之为“”。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