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④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民族泛称。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④除:拜官授职。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宠辱偕忘
词语推断法:白头偕老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联系课文法:尝射于家圃
(2)
仲淹为将
查阅词典法:①成为。②做。
(3)(填序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饮少辄醉 B、会王伦寇淮南/会天大雨 C、遂改参知政事/遂许先帝以驱驰 D、守令皆得不诛/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两处。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一生也确实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乙】文中记载的哪三件事能证明这一点?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
2、学校将要组织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国诗歌吟诵节目,他想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三部作品中,选取一部进行吟诵。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看,你会向他推荐哪一部?请说明理由。(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读《敬业与乐业》,我们明白,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_____。凡做一件事,要xīn wú páng wù,若对职业不敬,便是xiè dú 职业之神圣;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懂得,要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chù lì我们的精神大厦,就不要_____了事业的作用;读《怀疑与学问》,我们知道,怀疑精神不仅可以让一切虚妄的学说_____,也能促使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读《论教养》,我们了解,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xīn wú páng wù (2)xiè dú (3)chù lì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劳作 怠慢 不攻自破 B、劳碌 怠慢 摧枯拉朽 C、劳碌 轻觑 摧枯拉朽 D、劳作 轻觑 不攻自破(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B、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C、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D、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
4、默写古诗文。
(1)三年谪宦此栖迟,。(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3) ,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4)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
(6)白露是天凉的象征,也寄托着古代诗人的不同情思。李白写有痴情一片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杜甫则吟有乡愁浓浓的“ , 。”(杜甫《月夜忆舍弟》)
(7)下面是某同学的诗歌摘抄卡,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诗句
批注
出处
, 。
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家国衰败,无限感慨。
许浑《咸阳城东楼》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引领我靠近你/给我重生的勇气……
(选自《夜空中最亮的星》,有删改)
“引领”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带领。请以“________引领我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内容,然后作文。(2)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3)不低于65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6、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以下是斯诺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而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2)、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在书中“红”无处不在,“红星”“红小鬼”“红色伴侣”“红军剧社等“红”是属于红军战士的奋斗色彩,请你结合作品,根据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红”的理解。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礼
马海霞
①1994年,邻居孙叔的女儿大萍大专毕业后要找工作。他打听到我有位族叔在区委宣传部工作,便找到我爸帮忙。
②我爸和族叔血亲关系较远,近几年其实鲜有来往。孙叔这个要求,让我爸犯难,他委婉地告诉孙叔:“我这位兄弟,从父辈起就不在村里住了,我和他多少年都没来往,不知道他能不能给办。”孙叔说:“我认识的人里,只有你这位兄弟是领导,不管成不成,你帮我去求求他再说。”我爸知道孙叔为人老实,从未开口求过人,如今孙叔话都说到这里了,只好答应和他走一趟。
③临去时,我爸让我也一起去,说多一个人多一个心眼儿,到族叔家,也帮衬着孙叔多说几句好话。于是,我们一行四人提着礼品到了族叔家。
④族叔看到我们便黑了脸,对我们一点都不热情。我的自尊一下掉到了地上。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
⑤我爸是直性子,他直奔主题,把大萍的情况跟族叔介绍了一番,请族叔帮大萍找份工作。族叔直接摇头拒绝:“我不管这片儿,与现在负责安置大学生就业的部门领导也不熟。”我爸帮孙叔打苦情牌:“老孙人老实,家庭困难,靠种地和在建筑队当小工养活一家人。他上哪里认识人呀,你帮着想想办法,托托关系。”孙叔听我爸说他家庭困难,赶忙纠正说:“给孩子找工作,我砸锅卖铁也愿意,打点关系花的钱,我拿得起。”但族叔还是不肯帮这个忙。
⑥从族叔家出来,直到回到家,孙叔一句话也没说。我知道这几年孙叔两口子为供大萍读大专,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清贫,这次送礼又花了孙叔大半个月的收入。送了礼,却没办成事儿,换谁心里也不舒服。我妈听说事没办成,直后悔当时没拦着孙叔,让他少买点东西,应该先去问问,有了眉目再答谢也不迟。但孙叔一直懊悔的却是自己肯定是礼送少了,那点东西,族叔根本没看上。然后又说自己没本事,没能力给大萍找份好工作。
⑦见过孙叔送礼时局促不安、低三下四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直嘀咕,我毕业后,或许我爸也会为了我找工作的事到处这样求人吧?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工作得自己找,绝不让我爸去求人。大萍也悟到了这点,她跟我说不想等统一分配工作了,想自己出去闯。她骗父母说有同学在南方某厂子里就业了,来信跟她说厂子效益非常好,现在还缺人,让她速去。终于说服了父母,她便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⑧我看到孙叔紧皱的眉头这才终于舒缓了些。
⑨就在大萍走后第二天,那位族叔突然出现在我家。他将孙叔送的礼品悉数送回来了。他说:“这些礼品我不能收。那天你们走后,我本打算第二天将礼品送回,但单位有急事,派我去外地出差,今天早上才刚回的家。”族叔让我爸把东西还给孙叔,另外还掏出200元,让我爸转交给孙叔,算是他这个老乡的一点心意。
⑩族叔临走时嘱咐我爸:“老乡们空手上家里玩,我热情欢迎。若提礼登门,我肯定黑脸。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
⑪族叔走后,我跟我爸说,我以后找工作肯定不会“为难”他们这辈人,又说幸亏族叔那天不热情帮忙,反倒逼出了大萍姐独闯江湖的勇气。我爸一听就笑了,说:“看来这次送礼,你总算没白去。我早知道我兄弟不会做违反原则的事情,但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我这才明白,我爸其实早就知道会是那天那样的结果,他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
⑫一周后,大萍给家里来信:已找到工作,我很好,勿念。
⑬大萍也给我来信:靠自己,不负父母,不负青春。
⑭短短几个字,如夏日凉风,让黏稠的空气都变得清爽起来。
(选自2024.5.29《羊城晚报》)
(1)、请结合小说情节,完成下面表格。情节发展
族叔的态度
“我”的心路历程
“我们”和孙叔提礼上门
黑脸、不热情
(1)
(2)
拒绝帮忙
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绝不让父亲去求人
大萍独闯江湖,自己找工作
(3)
决定不为难别人,万事靠自己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孙叔的心理活动。)
(2)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族叔为什么感到“难为”?)
(3)、小说第⑪段说父亲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我”“见识”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或理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郎佳子彧(y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郎佳子彧或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自《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①“国风穿搭”“新中式”等概念,在青年群体中迅速风靡。探索青年人“衣柜之变”背后的原因,蕴含文化自信提高、消费理念升级的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启示。
②时尚离不开文化的根基,而新中式正是文化传承和时尚创新的结合。以往消费者更关注些国际品牌和奢侈品牌,但是现在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他们更看重的是服装设计是否能够展示个性,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 A 新中式热度攀升,并非消费者突然间心血来潮。其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的支撑,还有中国消费者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③时下,更多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追求“大牌”,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年轻群体的穿搭偏好正在悄然生变。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巨变,他们不再追求虚幻的品牌符号,拒绝消费主义,回归理性消费。所谓消费降级的背后,实则是消费观念升级——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服装真正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重视精神的满足,关注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而这,才是这场穿搭之变背后的价值所在。
——(选自《半月谈内部版》2024.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但不含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都能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文化自信、消费理念升级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国风穿搭”的热爱。 D、更多年轻人不再热捧“大牌”,是因为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2)、结合【材料二】写出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比寻常面塑作品更能赢得人们喜爱的原因。(3)、学校开展“行走的文化自信”主题活动,你所在的时装达人社团准备参演。你建议穿新中式参与,小明却觉得新中式太老气,而国外大牌价格昂贵,新潮时尚,穿上它走秀一定闪亮全场。结合上面的材料,请说服小明支持你的建议。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B、步自雪堂/自三峡七百里中 C、今者薄暮/东皋薄暮望 D、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有 客 无 酒 有 酒 无 肴 月 白 风 清 如 此 良 夜 何
(4)、【甲】文和《黄鹤楼》都善于运用精妙的修辞写景,请简要分析。(5)、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0、默写古诗文。
(1)树树皆秋色,。(《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黄鹤楼》)
(3)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4)夕日欲颓,。(《答谢中中书》)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是磅礴水势冲击荒原的长江之美(《渡荆门送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异同。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的赞叹(《赠从弟》);面对叶绿花盛的奇树,作者抒发的是“?”的怀人之思(《庭中有奇树》);面对流离失所的难民,狐兔出没的荒芜家园,曹植发出“ , ”的悲叹(《梁甫行》)。
-
11、请你选择一张家庭生活照片,体会“链接教材”中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讲述一下背后的故事。
链接教材:
课文《散步》中的细节描写及含义
①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②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摸摸”体现了作者母亲对孙儿的疼爱,老人的慈祥跃然纸上。作者的“蹲”和“背”体现了儿子对年老母亲的爱和孝心。妻子的“蹲”和“背”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与付出。
-
12、微写作
感官包括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通过感官描写事物,可以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请你运用多感官综合的技法对“秋雨”进行描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并有恰当的观察顺序,突出文章的中心。200字左右。
-
13、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藤野先生 阿长 寿镜吾 衍太太
-
14、下面有关《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我”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蚂蚁,其荒唐可笑的药方,使我们认识到旧社会庸医装神弄鬼、草菅人命的罪恶。 C、《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
15、清明忆母
(肖复兴)
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
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
⑥A.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
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衣服,B。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⑨我呆呆地望着她,望得她有些发愣,连忙摆摆她那枯枝一样的手臂,催促着我:“快去睡吧,那么远的道,坐车跑了两天,怪累的了!”
⑩那一晚,那一幕的情景,真的深深地刺激了我。母亲脱掉外衣,伸出枯瘦的手臂,映在墙上的影子,像一幅棱角尖锐的木刻画,总也忘不掉。以前,我觉得跑到了北大荒,以为只有自己痛苦,却竟然忘掉了母亲是怎么艰辛度日的。那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无能,居然让年老的母亲穿自己丢掉不穿的破衣裳。
⑪我感到非常内疚。我的心中可曾装有几多老人的位置?父亲的丧事料理妥当,弟弟回青海了,我留下没走。就是从那一夜起,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北大荒搬回北京,决不让母亲一个人茕茕孑立,守着孤灯冷壁、残月寒星生活!一定要让母亲以后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⑫人生如梦,流年似水,转眼整整五十年过去了。母亲已经走了三十四年。如今,我也老了,年龄已经和当年的母亲一样大了。那一夜那一幕的情景,却总像刻在我的脑子里一样,只要一想起母亲,就会忍不住浮现在眼前。而且,居然还会在我老年后的梦中重现,梦中的我泪流满面。
(刊载于2023年4月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我”回家为父亲料理丧事时,见到母亲的情景。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B、文中母亲完好地保留“我们”寄来的所有信件,即使目不识丁,也依然能通过字迹分辨出“我”或弟弟所寄的信件,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与思念。 C、“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这句话应重读“孤零零”一词,以体现母亲此时无精打采、失落的情绪状态。 D、母亲虽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伤中,但仍不忘让“我”向街坊表达感谢,这一细节刻画了母亲懂得感恩的人物形象。(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A、B两句。(1)A.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B.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以前,我觉得跑到了北大荒,以为只有自己痛苦,却竟然忘掉了母亲是怎么艰辛度日的。
(4)、本文结尾写“梦中的我泪流满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在5-6年级,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材料二】
2023年3月,某市在十所中小学对100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某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或讨厌
13%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的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是
否
不清楚
3%
79%
18%
【材料三】
什么是“劳动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一直低迷,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实中,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怕浪费学习时间;一些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成“摆设”,经常被占用,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劳动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比如:家政、手工、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服务等;社会也无法全面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需求。
(1)、下列选项与以上材料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B、《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规定,学校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得低于1课时。 C、学生对开设劳动课“无所谓或讨厌”的所占比例最高。 D、现实社会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需求。(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课程学段目标要求小学生会制作2-3道家常菜,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营养食谱。 B、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 C、大多数学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不够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D、劳动课程主要采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3)、结合三则材料内容,请归纳概括实施劳动教育有哪些有效途径? -
17、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小柳在朗读本文时,对以下句子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请你选出设计不妥的一项(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欢快活泼) B、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难过悲伤) C、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温和舒缓)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亲切自然)(2)、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内涵丰富,主题解读可以多元,比如“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等。 B、第⑤段中人物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C、第⑥段的“分歧”和“领袖人物”可谓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D、全文以写景为主,中间插入叙事,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3)、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19、立冬①即事
仇 远②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注释】①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②仇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事”指歌咏眼前之景,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立冬时节,作者看到的初冬带有几分对“小阳春”的陶醉和惜别之情。 B、诗的前两句是对立冬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秋尽冬来肃杀凄凉的景象,诗人借此哀景,抒发了孤寂、哀愁的心情。 C、“庭前木叶半青黄”一句说明时令虽然是立冬了,但是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还没有到真正意义上的冬天,仍然有绿色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D、花草树木凋零的衰败景色往往容易让人心生叹意,但诗的后两句读起来却充满希望和期待。一个“何处”,留给人们无尽的联想空间。(2)、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20、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 富而可求也 B、吾日三省吾身 日中不至 C、不成人之恶 是人之所恶也 D、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亦为之(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句中“学而时习之”和②句中“传不习乎”,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 B、第⑥句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从反面论述问题,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 C、选文第③句和第⑤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告诫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富与贵”。 D、选文都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问题、做人的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