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云霄 朗润 教悔 花枝招展 B、镌刻 宿儒 祷告 人迹罕至 C、嘹亮 分岐 搁置 喜出忘外 D、留转 荫蔽 信服 走头无路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g) 应和(hè) 贮蓄(zhù) 繁花嫩叶(nèn) B、澄清(chéng) 狭窄(zhái) 棱镜(líng) 咄咄逼人(duō) C、匿笑(nì) 徘徊(huái) 粗犷(kuǎng) 心旷神怡(kuàng) D、攲斜(qī) 菡萏(hàn) 草垛(duò) 呼朋引伴(yǐn)
-
3、作文
挑灯备考时家人递上一杯浓浓的奶茶,这是温暖、幸福的亲情纽带;清晨在校园偶遇的笑脸,傍晚分别时的挥手,这是真诚的友谊纽带;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古籍,这是洞悉历史、继承文明的传承纽带;“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亚、非、欧经济快速增长,这是“和同为一家”的共享、合作的交流纽带。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成为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真情、凝聚着力量……
请以“纽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少于600字;(6)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4、请以“青春的样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少于600字;(6)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小语:我找到了一首艾青的诗歌,是他在1942年在延安的时候写给故乡金华的。
献给乡村的诗(节选)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和
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我想起乡村附近的小溪——
它无日无夜地从远方引来了流水给
乡村灌溉田地、果树园、池沼和井,
供给乡村上的居民们以足够的饮料;
我想起乡村附近小溪上的木桥—
它因劳苦削瘦得只剩了一副骨骼,
长年地赤露着瘦长的腿站在水里,
让村民们从它驼着的背脊上走过。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象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小语:但是我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些不理解,我们赞美故乡,一般情况都会选择最美的意象作为故乡的象征,但是这里却选择了“常常呻吟”的松树、“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削瘦的木桥等作为代表景物,根本没有任何美感。
小文:结合时代背景,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释,因为①
小雅:有人评论说艾青的诗歌里有②“”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写山岗如“伸出的手臂”,写枫树的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榉树果实“戴着帽子”,寥寥几笔,形神具备。
老师:小语,你选的诗歌非常适合朗诵,请对《献给乡村的诗》中划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
③
-
6、雪夜的老人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第⑩到⑫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想象老人可能的身份和用意,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推动情节的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根据提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①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②
③起身离开,看见老人捡走易拉罐
④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小说第③自然段的作用。(4)、赏析第⑰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研读小说结尾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说说其中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了小说单元,小文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小说”的材料。
【材料一】
“小说”出自《庄子·外物》,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是不大对的。
②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供给我们的。
③哲学能教我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地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龙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④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也就与别种书籍同样有它独立的、无可代替的价值与使命。它不是仅供我们“玩”的。
⑤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一部小说中,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⑥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大概地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⑦所以,我们读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三】
①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②毕飞宇: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③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④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
⑤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⑥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采访作家毕飞宇实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寓言。 B、材料二中老舍主张:哲学能教我们“明白”,它不仅比小说说得有趣,还亲切、动人。 C、材料三中,在毕飞宇看来,经典作品之所以需要反复阅读,是因为读者一生都很难与经典作家具备对话的能力和资格。 D、材料三中,毕飞宇对于小说的态度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他会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2)、请你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3)、请你任选以下一篇小说,结合其中情节,说说你对“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句话的理解。A.《我的叔叔于勒》 B.《孤独之旅》
-
8、
失意与诗意
(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韩愈
①
→
(二)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三)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节选)
苏轼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①。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怳②难测。
→
苏轼务农
→
(四)
(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选自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
(五)
先生③在会稽时,日课诗一首出入史传积至千余篇。晚年取而读之,忽自笑曰:“此岂有诗哉?”亟④呼童焚之,不余一篇。
(选自吴复《辑录铁崖先生古乐府序》)
→
杨维桢②
→
(六)
(杨维桢)上法汉、魏,而出入少陵、二李之间,故其所作,隐然有旷世金石声⑤,又时出龙鬼蛇神⑥,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选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铁崖先生杨维桢》)
【注释】①天所直:上天安排。②况:同“恍”,好像。③先生:指杨维桢,元末明初著名诗人。④亟:急忙。⑤金石声:指笔力雄健豪迈,文章有情志。⑥龙鬼蛇神:比喻文章奇异诡丽。
(1)、用“/”给材料(五)中画横线内容断句。(限断两处)日课诗一首出入史传积至千余篇
(2)、用现代汉语翻译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3)、阅读材料,完成①②处填空。① ②
(4)、下列对材料(一)(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韩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两个诗题都点明了写诗地点。 B、韩诗的“云横秦岭家何在”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都含有思乡的怅惘之情。 C、苏诗“日炙风吹面如墨”与白居易的“两鬓苍苍十指黑”都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D、苏诗“沛然例赐三尺雨”与王安石的“飞来山上千寻塔”中所用数量词都是虚指。(5)、苏轼评价韩愈“忠犯人主之怒”,用自己的话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点的。(6)、钱谦益认为杨维桢的作品“有旷世金石声”。有人认为韩愈和苏轼的作品也有“金石声”,对此,你怎么看待?试结合前四则材料加以分析。 -
9、学校举办古诗文“诗意与失意”主题活动。请补全本次活动开场白。
“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失意的人生。“ ,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借用典故,为物是人非而伤感;“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哲,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
但失意的苦闷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遭贬谪却仍发出“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誓言,立志以万家忧乐为先;李白寻梦之路艰难却壮志未泯,“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
-
10、完成下面小题(1)、小文同学在活动中搜集了一些高校的校训照片,其中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小文了解到,儒家认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称为“至善”。由此可知,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意思是:。(2)、小文同学在“自强不息”主题活动结束后留言。请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①②两句连成一句话,补全留言内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忘。当我们关注闪耀的群星时,也别忘了,。
①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摘取专属自己的荣光 ②平凡如你我
-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恪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而君子处世,也应zūn循天道,勤勉不懈,间不容发 , 奋勇进取。这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从“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泱泱华夏,自强自立之君子,比比皆是【乙】新时代的青年,有的为国立“芯”,让超级计算机的“中国速度”扬威世界;有的攻坚“卡脖子”技术,争当AR领域创新的领跑者……他们自信自立、不屈不挠,既不在困难前xù xù叨叨地抱怨,也没有附庸风雅、矫揉造作地伪饰,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盲从。面对惊涛骇浪 , 他们迎难而上,在各个领域创造着奇迹,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恪守 ②zūn循 ③xù xù叨叨 ④矫揉造作
(2)、文段中画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间不容发 B、比比皆是 C、附庸风雅 D、惊涛骇浪(3)、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破折号 【乙】句号 B、【甲】冒号 【乙】句号 C、【甲】破折号 【乙】冒号 D、【甲】冒号 【乙】冒号 -
12、对于刘湛秋来说,四季雨中的自然世界,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李白来说,高悬峨眉的家乡月,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风雨中护卫红莲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泰戈尔来说,真挚守候的金色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1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塘河的晚秋
西羽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咀嚼。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殷红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圆润的鳞波;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攸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辨,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宏伟而雄壮的大山的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招展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风中舞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沧桑艰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啊,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啊!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看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阑珊,想到妈妈一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阅读第一自然段:请说说塘河晚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揣摩下列句子,“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
(4)、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味”? -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肺腑之言就道出众多海外学子的心声:“在外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
【材料二】
下表是“归国潮”的有关数据。
【材料三】
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B、我国政治、经济和市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 C、众多海外留学生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回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D、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2)、阅读材料二,对“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阶段的“回流率”稳步上升,到2011年趋近50%。 B、第二阶段的“回流率”快速增长,2012-2013年增长率最高。 C、第三阶段的“回流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均在75%以上。 D、第三阶段的“回流率”在2014年达到最高,近年来略有回落。(3)、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归国潮”为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
16、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
②气象学家指出:聚集在25~40公里高空的大气臭氧层,除了受到来自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的影响冲击外,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臭氧分子结构,是“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但由于人类近百年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整个高空大气层巨变,南北两极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据报道:1992年初,“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到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992年头两个月就减少了20%,平流层的氯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70倍”;“如果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到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26%”。所以,臭氧层衰竭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最棘手的五大环境问题之一。
③正常情况下,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大气层时,波长短的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和部分紫外线就被臭氧层一一吸收掉(达99%),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和水汽吸收和反射掉,到达地表的就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即波长为290~380毫微米的紫外线、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和78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正因为如此,臭氧层才被世界天文科学家誉为“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而今太阳上所有的辐射能量却直接穿过电离层和地球磁层,长驱直入,射向地表,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大气中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最低,所以冬天的太阳易诱发肿瘤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目前“冬阳猛于虎”!
④天文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太阳有关。过度的紫外线侵袭,轻则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和视力均会下降,易激动、焦躁、失眠,突发感冒,促使血栓过早形成,导致早衰;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皮肤癌和肺癌等25种恶疾。国外有识之士说:冬季阳光中的近紫外线给人的致命打击是全面降低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酿变成“病毒新变种”和“病毒连锁效应”!
⑤因此,人们要一改过去喜欢无节制晒冬阳的传统习惯,注意下面几点:
⑥从度量上讲,每天坚持晒太阳不少于30~60分钟,即可平衡阴阳。
⑦从时间上讲,上午6~10时,下午4~7时都是黄金时段;不论哪个季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光束和C光束含量最高,应当尽量避免接触。
⑧从宏观概念上讲,无论太阳活动峰年或谷年,最好慎晒冬阳,并限制夜间露天活动。
⑨从服色选择概念上讲,最好选红色服装,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1)、根据第②自然段所述,大气臭氧层的增减变化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太阳活动 ②宇宙活动 ③臭氧空洞 ④季节变化 ⑤气浓度 ⑥天气变化 ⑦纬度变化 ⑧环境污染
A、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⑧(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臭氧层是“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其原因是臭氧层能全部吸收掉4种有害射线,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 B、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紫外线有关,紫外线过度会导致人体受到损害。 C、臭氧层衰竭问题,已被列为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之一。 D、选择穿衣服的颜色也会对防紫外线起到一定的作用。(3)、本文最恰当的标题是( )A、臭氧空洞危害大 B、冬阳如今猛于虎 C、冬阳如今可致病 D、臭氧减少令人忧 -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展现作者浪漫想象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山岛竦峙。(《观沧海》曹操)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在今江苏。②韦参军:名不详。参军,古代官名。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B、第二句“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也抒写人的离愁别绪。 C、第三句“江南”“江北”写出江水无情的阻隔,将别后的离愁具体形象化。 D、这首诗描写诗人给韦参军送行时的情景,表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2)、请分析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包含了哪些感情? -
1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给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似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如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琼思其对
(4)深奇爱之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似状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公大笑乐”一方面是笑谢朗回答过于草率,一方面对谢道韫的回答表示满意。 B、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 C、乙文中黄琬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日食的形状。 D、甲、乙文两个主人公都小小年纪但机智过人。(4)、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 -
20、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不超过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