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沿溯阻                            哀转久 C、实是欲界仙都                  山川美,古来共谈 D、负势竞 , 互相轩邈            横柯蔽,在昼犹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略无处:

    ②虽乘御风:

    ③任意西:

    ④水皆缥碧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①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②从结构上看,两文都是结构;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萧瑟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的景象。

  • 2、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原:原野。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然后回到现实,写现在的鹤去楼空,因而感慨。 B、【甲】诗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空”字表现作者无限怅惘之情。 C、【乙】诗颔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运用化动为静的手法,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喧闹。 D、【乙】诗以村行为线索,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语言平易,笔调清丽。
    (2)、请自选角度赏析【甲】诗中画横线的诗句。
    (3)、两首诗都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甲】诗中作者还表达了 之情。
  • 3、在下面填写出相应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1)”是色彩和谐之美;“(2) , 长河落日圆”是雄浑壮阔之美;“(3) , 云生结海楼”是绮丽变化之美;“(4) , 水中藻、荇交横”是似真似幻之美;“几处早莺争暖树,(5)”是莺燕啼闹之美;“夕日欲颓,(6)”则是动静相随之美。文人们用一支支妙笔道出了天地之大美。

  • 4、下面是小文同学《诚信考试倡议书》部分内容,请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诚信考试倡议书

    考试(甲)一次学习成果的检验,(乙)一场道德与诚信的考验。在期中考试来临之际,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自觉遵守考纪,切记莫要作弊。无论古今中外,诚信都是必备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争做诚信之人,诚信对待每一场考试。

    二、尊重监考老师,真诚面对自己。让我们用真正的实力和负责任向自己及师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倡议书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                 才 B、不仅(是)       也(是) C、不是                 而是 D、既(是)          就(是)
    (2)、人无信不立,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你能补充一则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或名人逸事吗?(典故、逸事概括主要内容即可)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A摧枯拉朽 , 锐不可①(   );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B无可置疑 , 凌空一跳博得观众由zhōng②(   )的赞叹;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C殚精竭虑 , 多少人青丝变白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③(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同时,我们也要míng④(   )记国耻,那D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这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坚定了继续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②zhōng

    ④míng

    (2)、文段中画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摧枯拉朽 B、无可置疑 C、殚精竭虑 D、惨绝人寰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自主出舱后的第一句话;“飞船工况正常,乘组感觉良好”,这是神舟九号准确完成入轨后,航天员景海鹏发回的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这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时,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依次向地面的报告;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时,三位航天员均报告“感觉良好”……

    “感觉良好”是许多航天员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感觉良好”可能是临阵前的自信,可能是处事时的从容,也可能是成功后的喜悦。“感觉良好”或许引发了你很多思考,“感觉良好”的背后或许还有很多的故事……

    这让你有何触动与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以“感觉良好”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注意体现材料内涵;(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 7、青春年华里,总有想不完的心事,无尽的好奇心,还有一直挂在心头的理想……

    请以“我想”为题目,写一首现代诗歌。要求:情感真挚,贴近生活,表现出内心所想。

  • 8、阅读名著《儒林外史》《简·爱》,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有关的几个回目,请概括出匡超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2)、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联系下面的评论,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共同的个性。

    【链接材料】

    法国评论家欧仁·福萨德评价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金指

    冯骥才

    ①黄金指这人有能耐,可是小肚鸡肠,容不得别人更强。你要比他强他就想法儿治你,而且想尽法子把你弄败弄死。

    ②这种人在旁的地方兴许能成,可是到了天津码头上就得栽跟头了。码头藏龙卧虎,能人如林,能人背后有能人,你知道自己能碰上什么人?

    ③黄金指是白将军家的清客。先不说黄金指,先说白将军——白将军是武夫,官至少将。解甲之后,选中天津的租界作为安身之处。

    ④白将军手里钱多,却酒色赌一样不沾,只好一样——书画,扎进字画退不出身来。经人介绍,结识了一位岭南画家黄金指。

    ⑤黄金指大名没人问,人家叮着的是他的手指头。因为他作画不用毛笔,用手指头。这种指头画,看画画比看画更好看。白将军叫他在府中住下来,他就做了有吃有喝、悠闲享福的清客,还赐给他一个绰号叫“金指”。这绰号令他得意,他姓黄,连起来就更中听:黄金指。从此,你不叫他黄金指,他不理你。

    ⑥一天,白将军说:“听说天津画画的,有奇人。”

    ⑦黄金指说:“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⑧白将军只当笑话而已,可是码头上耳朵连着嘴,嘴连着耳朵。三天内这话传遍津门画坛。不久,有人就把话带到白将军这边,说天津画家要跟这位使“爪子”画画的黄金指会会。

    ⑨白府以文会友这天,请来好大一帮宾客,个个有头有脸。大厅中央放一张奇大画案,足有两丈长,文房四宝,件件讲究。待钱、唐二位到,先坐下来饮茶闲说一阵,便起身来到案前准备作画。

    ⑩画案已铺好一张丈二匹的夹宣,这次画画预备家伙材料的事,都由黄金指一手操办。看这阵势,明明白白是想先叫钱、唐两人露丑,自己再上场一显身手。

    ⑪钱二爷一看丈二匹,就明白叫自己开笔,也不客气,走到案前。钱二爷人瘦臂长,先张开细白手掌把纸从左到右轻轻抚摸一遍,画他这种细线就怕桌不平纸不平。钱二爷一摸,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黄金指做了手脚。一丈多长的纸至少三处放了绿豆大小的石子儿。他嘴没吭声,面无表情,却都记在心里,只是不叫黄金指知道他已摸出埋伏。

    ⑫只见钱二爷从笔筒中抽出支长锋羊毫,在砚台里浸足墨,长吸一口气,存在丹田,然后笔落纸上。只见画面上先在孩子手里的风车上绕几圈,跟着吐出线条,线随笔走,笔随人走。每到纸下边埋伏石子儿的地方,则再提气提笔,顺顺当当不出半点磕绊,不露一丝痕迹,直把手里这根细线送到风筝上,才收住笔,换一口气说:“献丑了。”立即赢得满堂彩。钱二爷拱手答谢,却没忘了扭头对黄金指说:“待会儿,您使您那根金指头也给大伙儿画根线怎样?”

    ⑬黄金指没答话,好似已经输了一半,只说:“等着唐四爷画完再说。”他心里对弄垮使舌头画画的唐四爷更有底。

    ⑭黄金指叫人把钱二爷的《春风得意》撤下,换上一张八尺生宣。

    ⑮胖胖的唐四爷脸皮亮脑门亮眼睛更亮,他把小半碗淡墨像喝汤一样喝进嘴里,伸出红红的舌头一舔砚心的浓墨,俯下身子,整张脸像贴在纸上,吐舌一舔纸面,一个圆圆的梅花瓣留在纸上,有浓有淡,鲜活滋润,舔五下,一朵小梅花绽放于纸上;只见他小红舌尖一闪一闪,朵朵梅花在纸上到处开放。

    ⑯唐四爷画得来劲,可愈画愈觉得墨汁里的味道不对,正想着,又觉味道不在嘴里,在鼻子里。他嗅出这气味是胡椒味;他眼睛又离着纸近,已经看见纸上有些白色的末末——白胡椒面。刚一直身,鼻子眼里奇痒,像一堆小虫在爬,跟着一个喷嚏打出来,刹那间,喷出不少墨点子,哗地落下来,糟蹋了一张纸一幅画。眼瞧着这是一场败局和闹剧,黄金指的心里乐开花。

    ⑰众人惊呆。可是只有唐四爷一人旁若无事,他端起一碗清水,把嘴里的墨漱干净吐了,再饮一口清水,像雾一样喷出口中,细细淋在纸上,跟着满纸的墨点渐渐变浅,慢慢洇开,好像满纸的花儿在一点点张开。唐四爷又在碟中慢慢调了一些半浓半淡的墨,伸舌蘸墨,在纸上画出错落有致的树干,一株繁花满树的老梅跃然纸上。

    ⑱白将军欣喜若狂地说:“刚才你这喷嚏吓死我了。没想到这张画就是用喷嚏打出来的。”

    ⑲唐四爷微笑道:“这喷嚏在舌画中就是泼墨。”

    ⑳白将军没听过“泼墨”这词,连连称绝,扭头再找黄金指,早没影儿了。

    ㉑从此,白府里再也见不到黄金指,却换了二位清客,就是这一瘦一胖一高一矮——钱、唐二位了。

    (选自《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钱二爷”发现纸下有小石子,以及“唐四爷”知道墨中掺和了胡椒面却不露声色,都写得惟妙惟肖。 B、“黄金指这人有能耐,可是小肚鸡肠,容不得别人更强。你要比他强他就想法儿治你”,这充分说明了黄金指是一个做人没有下限的小人。 C、小说虽然以“黄金指”这位主人公的名字为标题,但是却以大量的笔墨描述了“钱二爷”和“唐四爷”,衬托了“黄金指”的卑鄙龌龊。 D、发生在黄金指与钱、唐二位之间的故事十分生动,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上流社会生活奢侈腐化和追求享乐主义的厌恶之情。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2)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出三处,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白将军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设置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7月24日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减什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政策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有家长发出质疑:光为孩子减负,孩子空出来的时间该怎么用?对此,国家是给出了指导意见的,“减法”只是纠偏,“加法”才是重点。“双减”之下,阅读作为重要的“加法”被明确写进了意见里。第8条意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第10条意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摘自《教师之窗》,有删改)

    材料二:

    ①“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但是学校组织做好阅读活动并非易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条件。例如:

    ②第一,阅读书目推荐是否科学。双减背景下,传统模式下只推荐必读书目将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阅读需要。

    ③第二,阅读活动指导是否专业。需要开展系统的阅读指导课程,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考框架和科学的阅读习惯。

    ④第三,阅读素养评价是否准确。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开展评价检测,是推动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条件。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①记者:“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希望孩子能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综合能力,从专业研究及创作角度来看,你认为当下中小学生的阅读重点解决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②李学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我认为,应该注重阅读的联动效应。阅读既是个体实践,也是整体文化,它需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引导和文化推动。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艾登·钱伯斯说过:“不读书的孩子是由不读书的大人造成的。”在孩子爱上阅读的过程中,来自家长、老师的鼓励引导,来自同伴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当此时,从书香家庭、书香班级,到书香校园、书香社会,阅读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生态系统。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对“双减”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双减”指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B、“双减”中“减法”只是纠偏,“加法”也是重点,阅读是“加法”的重要一项。 C、“双减”中指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而并不是让学生一味玩耍。 D、“双减”中指出学校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开展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
    (2)、下列对“阅读”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孩子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 B、学校组织做好孩子的阅读活动并非难事,虽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需要条件不多。 C、学校开展阅读活动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不能随心所欲。 D、来自家长、老师的鼓励引导和来自同伴的互动交流在孩子爱上阅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3)、孩子的阅读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生态系统。请结合上面材料,给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分别提一些建议帮助我们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余智鹏

    ①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②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③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④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⑤《尔雅•释天》中“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⑥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观点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列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青”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青”意思相同。 B、“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中“青”为青色的东西,可作为第⑤段的例子。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
  • 12、在学习古诗词中,三个小伙伴有了一些交流。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词,补全对话。

    小风:诗文可以了解人生。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长沟流月去无声。① , 吹笛到天明”;你可以体验诗人经历的情感,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的“②?英雄末路当磨折”。

    小雅:诗文可以见证品质。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③ , 西北望,射天狼”,见证爱国。

    小颂:诗文可以升华精神。诸葛亮《出师表》中挺身而出,“④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尽责担当;更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矢志报国,“⑤”,正气凛然。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 ,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①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②觇(chān):察看,观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十个字,仅通过鸟鸣、花开描写春天的景色,却把春意写得很浓。 B、诗歌第三、四句写人们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C、诗歌第五、六句写燕子飞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历,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D、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面对美景很想畅饮,可是想到那些离家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禁为之惋惜惆怅。
    (2)、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桓公用管仲称霸天下

    初,(齐)襄公之醉杀鲁桓公。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自少好大夫高傒……及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齐君)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

    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佯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桓公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注】①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白自少好大夫高溪          善:交好 B、齐兵掩鲁归道       绝:断绝 C、桓公之                 许:答应 D、夫劫许之而信杀之             倍:加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A、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B、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C、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D、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弟弟,在襄公杀掉鲁桓公后,怕祸及自身而逃往莒国。最终在公子纠之前返回齐国,成为了齐桓公。 B、齐桓公即位后,对在鲁国的兄弟公子纠及其辅臣管仲、召忽心怀仁慈,不忍亲手处决,因此写信要求鲁国处置他们。 C、管仲与鲍叔牙等人共同修治齐国政事,实行五家连兵制,开发商业流通、渔业盐业的优势,来补贴贫民,奖励贤能之士,深得国民拥护。 D、鲁齐准备结盟之际,鲁要求归还战败失地。齐桓公迫于威胁无奈应允,继而后悔,后来在管仲的劝谏下坚守信义,赢得了诸侯信服,开始称霸诸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2)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 15、初中三年的时光即将悄悄过去,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生活,无限豪情洋溢在心中。在离别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主题班会活动。为留下珍贵记忆,你所在的班级正在编写班史,请你将编写步骤补充完整。

    ①成立班史编委会,再给各小组分配任务;

    ③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加工;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其防病治病的优势和价值,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B、成都青少年宫以音乐教育促进美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创造美,感受美,发现美。 C、伴随着我国民用机场的建设发展,机场将为公众提供可游、可学的多元化航空观景设施。 D、四川宋瓷博物馆通过举办“宋潮欢乐夜”沉浸式体验活动亮相,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园里,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孩子们在尽情嬉戏,空气中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B、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一气呵成 C、他技法高超,一张快要报废的桌子在他的翻新下,又妙手回春恢复如新了。 D、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既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也要学会不求甚解,融会贯通。
  • 18、下列词语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淤滩     装饰       旗帜     无缘无故 B、驾驭     遂洞       绰号     如坐针毡 C、喷薄     憋闷       荒唐     血雨猩风 D、阎罗     胆惬       苍茫     异想天开
  •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wō)            肩(kǎn)            盘(huán)          伤痕累(léi) B、报(jié)             绞(niǔ)             陶(xūn)            战战兢(jīng) C、(cuàn)          自(jìng)            手(duò)            不置辩(xuè) D、候(sì)             礼(pìn)             笨(chǔn)          取义成(rén)
  • 20、大作文

    余光中望着海峡,打开自己内心思念之窗,声声乡愁引发了人们的共鸣;杜小康面对暴风雨,打开内心孤独之窗,变得勇敢与成熟;而北外学子在“艺术节”上打开“中国”之窗, 渐渐收获着自己的成长……你在生活中,一定打开了某扇窗,改变了你或其他人的生活。

    请以“打开            之窗”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 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上一页 149 150 151 152 1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