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运用名著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艾青原名 , 成名作 《》 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2)“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

  • 2、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 ,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有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线上教学2)调查(可选取二项)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451人)

    (来源:衢州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月17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

    (1)、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 B、“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C、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 D、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的线上教学融合最受学生青睐,听讲式的线上教学最不受欢迎。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线上教育两种模式都具有课堂教学不可复制的三大优点,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C、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他们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 D、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中小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3)、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
  • 4、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古诗词。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行路难》(李白)

    ,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 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④槲叶落山路,。《商山早行》(温庭筠)

    ⑤《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诗句是: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 , 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屈致:(让他)屈意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臣相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已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②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 6、下列横线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的灵魂的独白,_______。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①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

    ②“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锺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

    ③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

    ④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

    ⑤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倾听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

    ⑥倘若锺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

    A、①④⑥②⑤③ B、③①④②⑥⑤ C、①⑥②④③⑤ D、③⑤②⑥④①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一”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乱丢垃圾。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B、2019年12月13日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中美双方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双方约定,下一步双方将各自尽快完成法律审核、翻译校对等。 C、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他自身是否努力。 D、我国将逐步加大经费保障水平,不断完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
  • 8、下列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福尔摩斯总能抽丝剥茧 , 揭开真相,其过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B、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C、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一意孤行的英雄。 D、近段时间以来,美国频频借贸易问题向中国发难,对此,中方不能置之不理
  • 9、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密诀       羡慕          恍若        绸缎 B、瞥见       制栽          克守        涵养 C、遵循       游弋          广袤        箴言 D、泄渎       流璃          劫掠        忘想
  • 10、下列划横线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ù)          师(chán)          旁(wù)               荡然无(cún) B、誉(zàn)        惊(hái)             物 (zāng)            富丽堂(huáng) C、然(mào)       宽(yǒu)            矫造作(ròu)       附风雅(yōng) D、下(mí)          养(rǔ)             占鹊巢(jiū)        李代桃(jiān)
  • 11、《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它们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与启发。请结合作品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 12、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②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朱自清《春》)

    ⑤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13、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态。 B、次句写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 C、诗歌第3句说“雪”在色彩洁白方面略胜一筹。 D、最后一句表明梅花的芳香比“雪”是有优势的。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 B、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 C、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D、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
  • 14、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掌管山泽的官。②焉之:到哪里。③一:一旦,当初。会:会面。④罢:取消。

    (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B、身自罢 C、公将焉 D、又数刀毙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 , 公将焉之(下雨)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艾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米粽之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米粽”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 B、第③段中“红红白白”等大量叠词的运用,使文章既富有音韵美,又富有画面感。 C、文中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温柔慈爱、疼爱孩子、孝顺长辈的好妈妈。 D、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详写了和妈妈有关的往事,略写了和父亲、爷爷相关的往事。
    (2)、文章回忆了三件端午节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包粽时,便一张张平苇叶,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住,另一头去那米粽。(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本文开篇写到“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既然是“温馨的情绪”,为什么篇末又写如今对着粽子时“止不住要落泪”?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住的梦

    老舍

    ①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去。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在重庆与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像房屋,使我会作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②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③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a.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像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b.这个绿色会像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④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的很多,失去了海滨上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

    ⑤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每样都有若干种。c.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⑥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香港很暖和,适于我这贫血怕冷的人去住,但是“洋味”太重,我不高兴去。广州,我没有到过,无从判断。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肠梅,各色的茶花,与红梅绿梅,仿佛就受一点寒冷,也颇值得去了。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食远不及成都的那么多,专看花而没有书读似乎也差点事。好吧,就暂时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1)、下列对文中句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画线句应重读“到处”“淡”“亮”“润”三处,写出了青城山“绿”的特点。 B、b处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绿给人们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C、c处画线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妙趣横生,画面感极强,表现出了北平吃食的美味诱人。 D、第⑥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成都和昆明、香港以及广州作对比,表现出前者的天气优势。
    (2)、青城山,没有奇峰巨瀑,古寺胜迹,作者却说“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下面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后文赞美青城山的美景作铺垫。 B、青城山的“绿”带给人奇妙的感觉,好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C、作者认为这里是仙人所住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得道仙人。 D、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城山“绿”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不同季节想居住的不同城市的特点。 B、第⑤段先总说北平秋天的特点,再从天气、吃食、花草分说,最后总结。 C、作者之所以写自己“住的梦”,是因为重庆的居住气候太差。 D、文章标题既概括了全文内容,也表达了作者对战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 17、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的引领者》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助人们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设置提醒等;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让汽车在不需要人类驾驶的情况下安全行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使得人工智能模型能够不断学习和优化。而强大的计算能力则保证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运行效率。目前,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计算支持。同时,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硬件支持。

    材料三: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引发就业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人工智能系统被黑客攻击或者数据被泄露,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人工智能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物联网、区块链等,创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的应用场景。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以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智能语音助手和自动驾驶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其提供了计算支持。 C、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就业问题和安全隐私等挑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其监管和规范。 D、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会与其他技术结合,推动各行业创新升级。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训练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就无法学习和优化。 B、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 C、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所以只要芯片不断升级,人工智能就能快速发展。 D、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便捷高效。
    (3)、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未来会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完全符合自己需求的人工智能服务。 B、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将创造出更智能、高效的应用场景,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C、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各行业的创新和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所以各行业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D、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机遇,但也需要不断应对新的挑战。
  • 18、专题学习活动。

    七年级二班于10月10日在学校小雅堂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任务环节,请参与。

    (1)、为了更好地举办本次活动,你向同学们征集了有关“交友之道”的材料。以下是小语同学提供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分别提炼出对应的交友原则。

    材料一:

    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品德高尚的人)。

    (选自《格言联璧》)

    材料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2)、在“谈论怎么交友”这一环节中,大家对“网络交友的利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请结合下图表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

  • 19、阅读综合实践: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者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要求100字以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 20、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诗情画意”经典诗配画创作大赛自9月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参赛者的目光。②据统计,诗配画大赛共收到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创作的作品近8000幅左右。③其中400多幅作品参与线上投票,评选出“最具网络人气”作品奖。④通过经典诗配画活动,让参赛人员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A、 B、 C、 D、
上一页 150 151 152 153 1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