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课内精读

    阅读《背影》,回答问题。

    (1)、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 显出努力的样子。

    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似的。

    (3)、父亲话语质朴,简短而饱含深情,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的话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③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怎么理解“我”的这一举动呢?
    (5)、有人说,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足以体现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和对孩子的真切情感了,因此,对父亲身材和穿着的描写实在有些多余。你对此有何见解?
  • 2、某校八年级(2)班开展“我终于读懂了您——父亲”专题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发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
    (2)、小洲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仔细观察,思考:按照书体产生的时间先后,离现在最远的是(           )

         ②     ③     ④

    A、 B、 C、 D、
    (3)、丽华同学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再补写一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内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父爱。让我们一起读懂父亲,理解父爱,感恩父亲,回报父爱! 

    (4)、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感恩之情。请将你要发的短信写下来,注意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 3、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 , 字、学者。本篇课文选自《》。 

  • 4、下列对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心理描写) B、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语言描写) C、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外貌描写)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神态描写)
  • 5、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____,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____我的不好,____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zhù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uí唐    琐

    举zhù            马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奔西走 忘却 只是 B、各奔东西 忘怀 只能 C、东奔西走 忘怀 只能 D、各奔东西 忘却 只是
    (3)、选段一个“”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之情。 
    (4)、选段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 6、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 7、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有删改)

    [注]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2)、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3)、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4)、选文第14段画线句中提到的“白杨的气质”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的“气质”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 8、课内精读

    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

    (1)、“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2)、“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句中的“扑”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3)、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第7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5)、第8段中,作者认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9、阳光中学八年级(6)班开展“礼赞平凡生命中的美好品质”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你对白杨树的了解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春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这样的节日对军人来说,更意味着坚守与责任。在这灯火阑珊、爆竹声声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正坚守岗位,或在雪山之巅站岗执勤,或在边防戈壁巡逻放哨,或在深山林海枕戈待旦……请你写一段话对他们表示感谢。(语言连贯得体,100字以内)
    (3)、胡敏同学为本次主题活动搜集到一则材料,准备在班会活动上朗读,画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你帮她修改。

      [甲]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大约5月左右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乙]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生命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美丽。

  • 10、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 字 , 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 , 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看似妙手偶得 , 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热爱它、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 C、老城区现在已开始拆迁,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 , 甚至垮塌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坦荡如砥 , 辽阔广大,没有山峦起伏,没有沟壑纵横,唯有缓缓的坡度在无限地逶迤、延伸。
  • 1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它没有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 ,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róng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____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____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____?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挺bá

    积雪初róng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想 进步 意志 B、联想 上进 意志 C、联想 进步 意识 D、连想 上进 意识
    (3)、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4)、选段画线句子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 13、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品味生命

    曲 艳

    ①在绿叶与绿叶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流逝的脚步;在欢笑与欢笑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愉悦的笑靥;在颓废与颓废之间,你可以听到生命由衷的叹息,就这样,生命不断地从我们的指间、我们眼前、我们耳边匆匆溜走。

    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品味生命。

    ③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它的容积是事先确定好了的,容器里无意义的东西多了,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

    ④生命是一条路,这条路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砖石铺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一路闪光。生命在于有一个充实而完美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有辉煌的结局。

    ⑤生命是五线谱,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有志者,即使在黄昏中,心灵也会洋溢着希望的晨曲。

    ⑥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在天水之间,航行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会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会迎接朝阳彩霞的拥抱。

    ⑦生命,根本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没有这战斗,就不会有胜利!

    ⑧生命最苛刻之处,在于它会死亡。只要有死亡,再长久的生命也显得短暂,辉煌尽头终归是永恒的黑暗。我们每天享受生命,却又每天丧失它。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只好追求它的高度。一切伟大的创造,实际上都暗含着祈祷生命永恒的意图,一切伟大的创造在生命意义上也是呈现出矛盾状态:忠于生命又想战胜生命。

    ⑨扬帆于生命之河,难免会遇到暗礁;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静静地聆听,静静地品味生命之舟行驶过每一个港湾所发生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甜有苦。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某种微妙的情绪,而生命之舟也惟乎渐行渐远,风帆更加鼓满,只是作为船长的我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好航行的方向,勇敢地冲向大洋彼岸,到达另一个新的起点。

    ⑩还记得冰心老人说过:“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我已经满足了。

    把握生命,品读生命,珍爱生命吧!

    (1)、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效果?
    (2)、作者赋予了生命哪些属性或特征?
    (3)、谈谈你对文中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

    (4)、读了本文,对于生命的感悟,你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请仿照第⑩段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

    假如生命是 , 我; 

    假如生命是 , 我。 

  • 14、班级开展“致敬生命”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仅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而且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人海,直到最后一滴。

    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更甚至,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苍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甲]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乙]美丽之所以永恒的原因,是因为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晨晨从网络上搜集到上面一篇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瞥一眼”是补充短语结构,“趋炎附势”是并列短语结构。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表现了美丽的生命的顽强。 C、[甲]句的主语是“生命”,“高扬”是谓语,“美丽的”是定语。 D、[乙]句搭配不当,应将“流动”改为“保留”。
    (2)、调皮的木木同学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能否获得成功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15、文学常识填空。
    (1)、《永久的生命》一文的作者是 , 原名 , 该文选自《》。 
    (2)、《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作者罗素是(国籍)哲学家、家、作家,获1950年文学奖。 
  • 16、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máng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wèi,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____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 , 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____,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____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áng肠   
    兴wèi

     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忧心 丢弃 B、既然 忧愁 遗留 C、即使 忧愁 丢弃 D、即使 忧心 遗留
    (3)、选段末尾写到“我们都非常可怜”,这样说的原因是。 
    (4)、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课文标题“永久的生命”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17、类文荐读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的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新考法·对比阅读][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 18、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1)、本词含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接”“连”二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4)、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的画面。
  • 19、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1)、诗歌描绘了哪三个方面?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7)、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0、阅读《春望》,回答问题。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