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军人的心中,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更是夜幕降临悄然亮起的万家灯火。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岁月静好,军人甘愿负重前行,迎刃冲锋。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江河平原。从戈壁大漠到白山黑水,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juān刻着军人战斗的足迹。在抢险救援一线,军人将险情挡在身后,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在反恐维稳一线,军人枕戈待旦冲锋在前,迎着子弹决胜疆场;在撤侨护航一线,军人把危险揽入怀中,将最安全的道路留给返乡同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振聋发kuì的誓言,既是军人的豪情,更是军人对祖国的承诺。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家不仅仅是远方倚门首而盼的父母。

    (2)热的家国情怀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juān刻       (2)振聋发kuì

  • 2、文题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到无力

    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______)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_____)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A、B两处划线句中进行批注。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照应:

    (4)、选文和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荷叶•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 4、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时,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音,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条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咯咯的笑声”这一真实的听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童在花丛中嬉戏、玩耍的快乐。

    B.第③段中“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中的“闹”字化静为动,生动地体现出柳树的勃勃生机。

    C.第⑦段写春天的花开花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按照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北京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变化,其中有近景描写也有远景描写。

    (2)、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

    (4)、请你从重音、语气两个角度为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5)、本文能不能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从两篇文章的主题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

    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书柜、书箱。④薨: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乎          (2)三军可帅     (3)曲而枕之       (4)好之者不如之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论语》二 十 篇 也

    (4)、回答问题。

    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②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人名)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实写作者站在海边看到的景象。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 7、根据要求填空。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人物)。

    (2)《朝花夕拾》中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情节出自《》(篇章名)。

  • 8、下列各项中,《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与事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衍太太——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 B、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让鲁迅吃福橘。 C、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相识,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挤;在乡下教书糊口。 D、寿镜吾——细致地帮助鲁迅改正解剖图:为鲁迅完成解剖实习而高兴。
  •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匆匆》。 B、《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平民百姓的言谈、逸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 10、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项是(     )
    A、(yūn)   (kē)巢   决别   憔悴(qiáo cuì) B、(sǒu)   (chǔ)蓄   咄咄逼人   (lì)临 C、菡萏(hàn dàn) 云霄    分岐    油然而生 D、徘徊(huái)  确(záo)  水波粼粼   粗(guǎng)
  • 11、题目: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 12、默读冬日

    ①冬来了,起初是星星点点的凉,而后密密匝匝的,明晃晃的,似乎铺成一线银河,又渐次满溢,四散,向下滑落。天与地凉成一个透亮的琥珀,人在凉意里蠕动着,像一粒粒行走的小彩珠。

    ②河边的小路,被流水牵引,讶异地向远方奔跑。夹岸的树,枝梢上干干净净,季节抹去了它们的身份,让人辨认不出它们各自的前身,喊不出它们的乳名,也想不出它们曾经的花容与叶貌。树们安分地站着,为数不多的寒鸟,裹挟着风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鸟儿偶尔的光顾,让树们颤动起来,狂欢不已。鸟儿给这孤独的大地,带来了一些暖意。

    ③风脱去了暖软、丝滑与湿润,变得老态而焦躁,它时不时张开粗糙而冰凉的手,四处抓挠,与树纠缠,与云朵纠缠,与人纠缠。但它亘古未变的老套路。已豁了牙,没有多大的威慑力。人的外壳愈来愈厚实与精致,风最多让他们打个寒噤缩下脖颈,摇晃几下又挺直了,匆匆忙碌去了。

    ④一层薄冰如场,撒在湖面上,并且带着精细的花纹。雪如约而来,洋洋洒洒,有经年未见的刚烈。瞬间,眸子仿佛被擦亮,江山一片雪白。回忆起小时候用车运雪、用箩筐抬雪的喜悦,以及红脸蛋红奔头的模样,如今,似乎已难以触摸到雪的丰腴,它是那样清瘦。

    ⑤此时,漫步于旷野,踩着琼花碎玉 , 走得很慢很慢。静默中,足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斑驳,也足以让人的思绪远走。想象自己走向一个雪国,远处是一个被风雪半掩的毡房,挑帘而入,暖意扑面而来。此处适宜静修与冬眠,等着春天来叩门。

    ⑥冬日,内敛而静穆。它多像一本线装的竹质典籍,呈现着季节的骨骼与灵魂。它,本身就是一个静修的好去处。走在它乳白冷艳的花蕊中,我们不再需要春日的朗诵,只需要默读。它让我们的气息向内回暖,让我们的思想向深处学爬。

    ⑦默读,是一种轻托下颌,目光平和,气定神闲的静美状态。此时,冬日的一切静谧而安然。

    (作者:怡然含笑。有删改)

    (1)、文章②-④段通过干净而安分的的风和的雪等来展现冬天的景象。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鸟儿偶尔的光顾,让树们颤动起来,狂欢不已。

    (3)、文章写冬天,却处处透着暖意,从全文看,暖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默读冬天”?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⑪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⑫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⑬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⑭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⑮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xué)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⑯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订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⑰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依次概括出母亲所做的“浪漫”的事。

    ①母亲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面食制作,唤起孩子的食欲;

    ⑤母亲拉我到书摊、给我买书、定杂志,让我过眼瘾。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画线句。

    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⑰段画线句“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的理解。
    (4)、“母亲的浪漫”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 14、【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西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供窃听,炊忘著异,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顿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 ,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著箅(bì):放置蒸饭用的竹制盛暴。②馏:指先将米下水煮,再捞出来蒸熟。③糜:粥。④识(zhì):记住。⑤易夺:订正补充。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       顾:回头看 C、宾客陈太丘宿       诣:造诣 D、窃听       俱:都,一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A、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B、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C、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D、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至       俱窃听 B、过中至       尔颇有所识 C、委而去       更易夺 D、下车引       仿佛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的意思是,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B、“言无遗失”意思是大人说的话,一点也没有遗漏。 C、元方、季方因为贪玩而把蒸饭煮成了粥。 D、从两段选文中,都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也说明陈太丘教子有方。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15、请你选出对《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表达了对猫一类暴虐者的憎恶,对隐鼠一类弱小者的同情。 B、《藤野先生》一文中“纠正解剖图”和“看电影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C、《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回忆儿时的阅读经历,赞美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 D、《五猖会》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西湖梦寻》里的热闹赛事,接着写自己见过的较盛的赛会,这里都是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 16、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6)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 又酸又甜,色位要比桑葚要好的远。

    (7) ,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 17、根据下面的指导性文字,句子的重音和停顿标注恰切的一项是

    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 ”标在词语的下面。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号标示在词语之间,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A、小山∨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口儿。 B、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口儿。 C、小山整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儿。 D、小山把济南∨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儿儿。
  • 1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荷叶·母亲》以荷叶比喻母亲,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B、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词和谦词。“垂询、舍弟、寒舍、愚见、家父”都属于谦词。 C、《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D、《秋天的怀念》和《散步》都是叙事散文,都记叙了作者和母亲相处的故事,都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听了英雄杨根思的事迹介绍,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地产生。 B、善良的人总能收获友爱,邪恶的人总是受人鄙视,两种人都各得其所 C、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D、开学第一天,全班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 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
  •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水藻”“精神”“早晨”“以上”“外面”这些都是名词。 B、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如“地球”“柳树”“包袱”“长津湖”等。 C、“热忱”和“热情”是同义词,“喜欢”是动词,“愿意”是动词。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塞外风光。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