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太丘舍去 (2)下车引之
(3)目似瞑,意暇甚 (4)狼亦黠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元方时年七岁 ②学而时习之 B、①下车引之 ②久之 C、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①而顷刻两毙 ②学而不思则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元方两次尊称友人为“君”,可以推测元方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B、乙文描述了屠夫从惧狼到杀狼的全过程,启示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C、甲乙两文都注重了对人物的描写,甲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屠夫都在故事中展现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请任选一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2、七年级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活动,请你参与。(1)、【任务一】领略书籍魅力
小语、小文正探讨书籍的魅力。
小语说:书是船只,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
小文说:书是 , 。
(2)、【任务二】设计读书活动老师设计了一个读书活动,请你再设计两个,让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活动一:“好书大家读”,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
活动二:
活动三:
(3)、【任务三】讨论读书方法小方搜集到关于读书方法的一段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出最恰当的诗句填写在横线处。( )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 ”,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3、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其表达含蓄,将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C、本诗中的“回乐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夜郎西”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这首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2)、小语读了这首诗后,认为“吹芦管”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枝招展”“人声鼎沸”“油然而生”“花团锦簇”四个词语的短语结构一致。 B、“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双腿瘫痪后”在句中的成分是定语,“暴怒无常”在句中的成分是补语。) D、常见的敬辞有“尊君”“家慈”“贤弟”“赐教”“劳驾”等,“令堂”是指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
5、根据提示填空。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4)品读古诗文,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论语》中,孔子以“ , 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与朋友相处要取长补短;谭嗣同路过潼关时,吟诵着“ , 山入潼关不解平”表达勇往直前的风发意气;陆游在风雨之夜,以“ , 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渴望为国征战的报国之志;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以明丽之景“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豪迈之情“”。
-
6、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酿(1)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想在春雨中欣赏贮(2)蓄着生命力的繁花嫩叶;在史铁生秋天的菊花中,我们怀念着爱(shì)(3)弄花草并鼓励他“好好儿活”的母亲,想在秋风中与瘫(4)痪的史铁生一起看看开得烂(màn)(5)的菊花;在鲁迅的童年里,我们尝到了像小珊瑚攒(6)成小球的覆盆子的酸甜味,看到寿镜吾老先生仰起头摇着向后面(ǎo)(7)过去的读书姿态,想在一片静(mì)(8)的五彩梦中追忆我们的童年……同学们,去阅读吧!
-
7、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王铮
①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并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②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③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是非常昂贵的。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运载火箭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要把成吨的设备携带到较高的高度,成本过于高昂。
④太空实验的观测需求也是因素之一。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大气是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晣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之外的部分称为太空。一般太空实验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环境、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在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满足。
⑤设置这个高度,还考虑了航天员和空间站本身的安全问题。
⑥在地球周围有一个名为“范艾伦辐射带”的空间区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在空间大气扰动的时候还会向上、向下扩张。这一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带电粒子,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伤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地磁场本身不是对称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场形态导致这里的辐射带高度比较低,在有扰动的时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间站飞高了就很容易进入辐射带,受到带电粒子的伤害。
⑦然而,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并不是永久固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的,当然不是朝着高处飞,而是向下坠。因此,如何保持空间站的稳定,保持其运行轨道是很重要的。太阳磁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会让空间站轨道的下降速度变快。以2004年时太阳磁暴对国际空间站的影响来看,从前下降的幅度大概是每天150米到200米,磁暴发生之后平均下降高度达到了300米。
⑧综上所述,空间站轨道高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家把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设定在400公里附近的位置飞行算是比较合适的方案,虽然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保持空间站的稳定还是非常关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选文原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解释了空间站只“飞”400公里高的原因。 B、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晣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就定义了一条边界线——卡门线。 C、“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周围的一个空间区域,这个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非常大的带电粒子,会伤害区域内的飞行器。 D、如果没有太阳磁暴,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高度是能够永久固定的。(2)、以“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为题,有何妙处?(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⑴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4)、分析第⑷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
(5)、根据全文内容推测哪些情况下人类会建造不止400公里高的空间站?(6)、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思路。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李可染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提起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羊毫毛笔,“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⑨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有删改)
(1)、读了本文,小文设计了“齐白石主题馆”陈列表,请通读全文帮他补全表格。“齐白石主题馆”的陈列表
典型情节
对应陈列物
A
羊毫毛笔
B
C
D
砚台
(2)、分别说说你对第①②段中两个加点词“凭空”的理解。(3)、试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
(4)、文末说:“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将“齐白石主题馆”命名为“一挥先生主题馆”好不好?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理由。(5)、1951年,八十九岁的齐白石老先生被周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对老人而言是极大的肯定,也激发了老人更大的创作热情。同年,老先生创作了《松鹰图》(见右图)。“齐白石主题馆”拟陈列白石先生的这幅画,请结合本文第⑤—⑧段鉴赏画作的方法为此画写一段鉴赏词。(50字左右) -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一百许里 (2)互相轩邈
(3)蝉则千转不穷 (4)疏条交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①天下独绝 ②沿溯阻绝 B、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自康乐以来 C、①经纶世务者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①辍耕之垄上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小语读了《三峡》后,为三峡美景拟写了一则宣传语,请你以此为例,根据本文内容,为富阳一带的山拟写一则宣传语。小语为“三峡”拟写的宣传语: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
我为“富阳一带的山”拟写的宣传语:
-
1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颈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堪称千古绝句,体现出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2)、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的“千古壮观”。 -
12、八年级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①新华社武汉10月16日电 记者16日从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中了解到,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将全面贯彻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以高水平法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说,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政策更加成熟,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更加重视粮食安全。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原则、重要制度、重要体制机制固定下来,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作出了规定,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法律支撑。
【材料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他的卓越成就( )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全社会在追念其卓越功勋和伟大人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粮食安全对国家以及世界的重要意义,更有网友表示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亦是对袁老的最好缅怀。
(1)、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括号里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3)、班级将办一期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
13、根据提示填空。
以诗绘景,处处皆有诗。杭州西湖有“(1)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颍州西湖有“(2) ,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黄鹤楼上题有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3)”;东皋原野留下王绩的“树树皆秋色,(4)”。
以诗传情,句句皆含情。《庭中有奇树》中的“(5) , ”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晏殊的《浣溪沙》中,以“(6) , ”抒发对繁华易逝的无奈及旧识重逢的欣喜。
-
14、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江河浩(hàn)奔腾,滋养八方水土,孕育璀璨文脉,镌刻锦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白手起家,多少人(dān)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如今,我们的祖国天堑变通途,(cāng)海变桑田,路上行人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这一切,(zhāng)显出祖国之美,折射出祖国之兴。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片繁荣富强、宽广美丽的土地上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由衷地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晚餐是家庭温暖而美好的聚会时刻,一粥一饭都凝聚着亲人的爱与奉献,家常滋味蕴含着人生百味,平凡之中深藏着动人的故事……
请围绕“我家的晚餐”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2)诗词除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6、下面是探究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对话,请补全对话内容。
小语:陈老师,您说《朝花夕拾》是经典名著,可我读起来觉得好无聊啊!
陈老师:我读《朝花夕拾》时感觉特别亲切,里面写的捉蟋蟀、捕鸟,老师小时候也经历过。耐心阅读,说不定你也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呢!
小文:是啊。读《朝花夕拾》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破除我们对鲁迅的隔膜感。鲁迅童年经历的一些事,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道理。例如: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乡村的夜晚
①早晨如同苹果般清脆,下午如同水蜜桃般慵懒,而黄昏就像柑橘一样温馨了。当落日贴着旷野里的草叶行走,忧伤的光线涂满大地,淙淙的溪流正把黄昏的平原带进夜晚。一柱炊烟袅袅升腾,紧接着一千柱、一万柱炊烟升腾起来。炊烟在风中飘散,萦绕着宁静的村庄。这个时候,村庄出奇地静,每一片树叶都笼罩在灰暗的光线里。只有柴火发出噼啪的燃烧声,只有八仙桌前饮酒者的交谈声,偶尔,也会有邻村人匆促的脚步声。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芳香,有新鲜的稻草燃烧以后的清香,还有河岸上盛开的柴米米花的芳香,以及邻家的姐姐衣服上的桂花香。她的窗前,木壳子收音机飘出了歌声,歌声像甘蔗一样甜。就这样,缓缓地,缓缓地,夜色也深了起来。乡村的夜,是漆黑而静谧的。它的漆黑是甘美的漆黑,如同埋在野麦地里的荸荠。它的静谧是圣洁的静谧,如同羊齿草上的露水。
②如果是七月,夜色并不沉,呈现出浅河谷般的绿色。夜色像一只睡着的猫,远山是它轻微的鼾声,静寂的夜空里钉着无数枚古老的星星,一如古老的银币。月亮在树杈上方,像一盏油灯,散发着回忆的光芒。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黄泥场院上,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支起旧竹床。经过时间的磨损和汗水的浸润,所有的竹床都光滑而清凉。竹床上坐了七八号人,有的抽烟,有的喝茶,坐在徐徐的清风里,谈论着陈皮般的旧事。这个时候,田野里传来蛙鸣声,树枝里传来知了声,草丛里传来蟋蟀声,这些都是美好夜晚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多,竹床上挤不下,索性坐到了竹椅和木条凳上。花脚蚊子非常忙碌,嗡嗡叫个不停。
③偶尔有人从路边经过,到下一个村庄去。下一个村庄并不远,只是要经过一片庄稼地。我有过在这样的夜色里行走的体验。路边种满了红薯和黄豆,中间是稻田。夜色里散发着青草的气息,还有肥沃的泥土的气息。经过池塘时,你还会遇见绿色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出现在灌木丛里。池塘里闪着微光和柳叶鱼的梦呓,静静的月光下,流浪的水花仿佛白色的小花。抬起头,你会看见在夜色的边缘,有一些灯像夜来香一样开放。
④约摸十一点,村庄里大部分的人已经睡下了,我们就从闷热的屋子里拿出竹竿和蚊帐为睡眠做准备。夜是静静的,风是轻轻的,朦胧的月光照在芦苇丛里,芦苇丛里传来水鸟明亮洁净的嘟哝声。偶尔,邻家的狗发出几声吠声,把村庄拉得更加悠远。我们躺在竹床上,面对着满天闪烁的星。有时候,天也会下雨,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些清亮的雨滴打在我的脸庞上、眼睛里,甚至嘴里,甜丝丝的,痒酥酥的,清莹莹的,似真似幻。这时,我会赶紧爬起来,躲在低低的屋檐下。说来也怪,只下了几滴雨,也就停了,于是我又回到竹床上,继续享受躺在大自然怀抱里的舒畅与甜美。
⑤如果是腊月,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时候,平原是广阔而荒凉的,寒冷的风吹彻坚铁般冰凉而沉重的夜色。夜色很深,呈现出深海般的蓝色。家家户户的大门紧闭,只射出橘黄色的灯光。一家人围在灯光下面享受着热气腾腾的晚餐,这个时候吃得最多的是萝卜炖排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炒花生和葵花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把花生想象为父亲,把葵花想象为母亲。我说不清理由,或许孩提时代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还记得这样一个夜晚,快要过年了,大队里的鱼塘放干了水。父亲和我负责看守。那个晚上,父亲和我就睡在打谷场上,用整捆整捆的稻草搭起一个四处漏风的草房子,地上也铺了厚厚的稻草,然后在上面铺好棉絮。我记得那个夜晚,没有一丁点儿声音,田野多么寂寥,一切的一切都沉睡着。我记得稻草的清香,记得从缝隙里落进来的星光,还有刀子般的风。半夜,我被冻得醒来,发现父亲还在外面。过了一会儿,天开始下起了雪,雪落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很轻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人类的睡眠。雪覆盖了我们的草房子,覆盖了我们的平原,覆盖了我的整个童年……父亲还没有回来。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在雪地里发出的脚步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七月的乡村夜晚和腊月的乡村夜晚的不同特点。七月的乡村夜晚:
腊月的乡村夜晚:
(2)、选择朗读时最恰当的语气语调,并陈述理由。乡村的夜,是漆黑而静谧的。它的漆黑是甘美的漆黑,如同埋在野麦地里的荸荠。它的静谧是圣洁的静谧,如同羊齿草上的露水。
A.高亢、激昂 B.急促、紧张 C.低沉、悲怆 D.舒缓、愉悦
(1)选择语调:
(2)理由:
(3)、品味文中画线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过了一会儿,天开始下起了雪,雪落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很轻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人类的睡眠。
(4)、说说本文以《乡村的夜晚》为题目的妙处。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济南穿上冬天眼睛树尖儿吹动
(2)、请你说说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3)、概括第②③④段的段意。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l)吾日三省吾身
(2)人不堪其忧
(3)曲肱而枕之
(4)博学而笃志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论语》中有不少词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从本文举出两个成语。(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2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人名)(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