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然景色四季流转,少年成长拔节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风貌向美向善,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看,风景在变。关注变化的风景,感受变化的力量。

    请以“看,风景在变”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⑶不少于600字, 不超过900字;

    ⑷不出现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不可避免时用××代替;

    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2、某种意义上说,经典名著具有“定位功能”可以指引方向。请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名著内容与成长体验,加以简述。

    备选名著:  《红星照》  《西游记》  《简·爱》   《经典常谈》

  •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万物凝视(节选)  鲍尔吉·原野

    野蜜蜂给月牙的信

    亲爱的月牙:

    有人给你写信吗?是不是他们觉得你所在的位置太高,信投不过去就不给你写呢?我不管,我一定要给你写信,请你帮我办一件事。所以当你读这封信的时候,请不要转开脸,我就在你翘起来的尖下颌的正下方,我是野蜜蜂。我丢了我的定位器。我们野蜜蜂的工作范围漫山遍野,常常迷失方向,离不开定位器。

    定位器不见了,我迷失了方向。我觉得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南南南南南,这给我带来困惑。我再转过身前面还是南。我趴在地上祈祷,觉得我面对的大地也是南。月牙请你告诉我,你用你那尖尖的月牙的下颌指哪个方向,我就知道它在哪里,好吗?这个事对你来说不费什么事,你站得那么高,一定看得很远,很清晰。而且月光那么亮,世上所有的东西,你都能尽收眼底。

    第二个问题,这封信你多长时间才能收到?在你收到我的信之前,我去做什么?南南南南南,我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亲爱的月牙,也许我还有一个选择,就是飞到月牙上,躺在你那个上翘的下颌睡觉,睡醒了,到你的背面睡觉。你们那里不会到处都是南吧?亲爱的月牙,如果你帮我找回定位器,我会把我收藏的宝物都送给你,我还有一件银莲花白色的花瓣,原来准备用它做结婚的吊床,我还不知道跟谁结婚,所以送给你。你对这礼物满意吗?你想要哪些东西,在信中告诉我,我去寻找。

    爱你的野蜜蜂

    月芽给蜜蜂回信

    亲爱的野蜜蜂:

    你的信我收到了。你这么信任我,让我感动。我作为月亮不忍心欺骗你,不能为了让你满意,就随便用月牙的下颌向东指一指,向西指一指,好像在帮你,实际是骗你。你的定位器落在了哪里?我这个位置看不到,你如果相信我,我对你说实话,我连你所在的那座山都看不清楚,它连灰尘都算不上。因为我们相距实在太远了。你所在那个星球可能叫地球,它在我眼里像一粒沙子。我怎么能分得清地球上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大河?更看不到你的左手和右手呢。

    亲爱的野蜜蜂,你不要着急,我来告诉你怎样获得定位。我说一下新方法:你去寻找一棵鞑靼山茱萸树,你用后脑勺在这棵树上蹭。要知道这种树有磁性,经过摩擦,磁性导入你的身体,然后你就获得了定位能力,可以飞遍天涯海角,清晰你前进的方向。我知道,没有定位就没法飞行,而且头颅撞到树木上是很痛的。

    你说你要飞到月亮上,这不算是一个好主意。先不说你要经过多少年,或多少万年,也许多少亿年才能飞到月亮上。再说了,月亮上的气温不适合于你呀,你觉得你能适应吗?我想你够呛。所以对你来说,月亮也就是看看而已,不一定到上面来探查究竟。当然,你如果能飞到月亮上,我说的是“如果”,你会看到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象。那时候,你看到的并非是小小的山脉河流,而是浩瀚的宇宙。

    你听过宇宙这个词吗?世界上所有形容广阔的词汇加到一起也没有宇宙广阔。所以人们说宇宙浩瀚。浩瀚是什么样子?我说来给你听。如果可以比拟的话,眼前的浩瀚如同地球上的沙丘,只是这些沙丘的沙子全都飞了起来,化成蓝色,在天空飞舞。而你所在的地球,亲爱的野蜜蜂,不过是这些沙粒中的一粒。宇宙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每一种物体都精妙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

    亲爱的野蜜蜂,你听懂了吗?我希望你尽快找到鞑靼山茱萸树,把后脑勺靠在树上蹭,这样你就恢复了定位的能力。

    爱你的月牙

    (选自《十月》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面句子写出了野蜜蜂迷失方向之后的心理状态。请你具体品味分析。

    我觉得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南南南南南,这给我带来困惑。

    (2)、月牙说“你这么信任我,让我感动” 再第一封信中,野蜜蜂对月牙的信任体现在哪些地方? 
    (3)、在第二封信中,月牙从哪些方面回应了蜜蜂? 
    (4)、月牙能否帮助野蜜蜂解决困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4、阅读理解;

    材料一

    月球上造房子充满挑战

    月球上造房子要面临极端环境的挑战。月球每年发生约1000次深部月震,还有太阳风和微陨石等的冲击,月球建筑的承受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月球表面重力约为地球表面的176,建筑物和人的受力状态与在地球上时完全不同;月面昼夜27.32天更替一次,昼夜温差可达290℃,建材性能可能会在热疲声的下退化,宇宙射线如质子、α粒子、β粒子、γ射线等可直达月面,月表辐射强度极高,建造装备可能在强辐射下失效。

    在月球上建造房子还得考虑建筑材料和工程建设能力。首先,由于重量和航天器的载荷限制,建筑材料必须满足轻便、结实和易于携带等条件。其次,由于艰苦环境的限制,建筑物必须具备防辐射、防微尘和保温隔热等特性,研究显示,月壤可极大地降低昼夜温差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可减少辐射造成的材料性能损伤和老化,可考虑用来用来建造月球建筑。最后,月球表面移动和建筑物组装方面,也需要更先进的科技和工程技术的支持。

    目前对建造月球建筑的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建造方案

    特 点

    预制式

    在地球上预制完整的建筑,运载至月球表面安装,由于运载成本高昂、

    运载尺寸受限,该方案适合小型月球建筑。

    展开式

    建筑核心部分在地球预制,到达月球再以充气或展开折叠的形式扩展,

    能有效结合地月优势,现阶段可行性较强。

    原位建造式

    利用月壤在月球建造建筑主体,在月球完成材料制备和建设安装。这种方案难度较大,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材料二 

    月球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材料一、材料二取材于刘益清、梅洪元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中国探月工程时间线

    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创新人类月球探测的记录。2024年6月,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完成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这是“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性时刻。”2030年前我们将可能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南极建立研究基地,而对于未来月球建筑的模样,目前也有许多构想和探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已制备出国内首个模拟月壤真空烧结打印的样品“月壶尊",实现从0到1的突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三叶草”月球建筑方案,综合运用预制舱体、充气扩展、月壤3D打印等技术,为中国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探索路径。其方案理念取自地球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三叶草”,宫意在月球播种生命,共筑月海绿洲。

    (取材于《参考消息》等) 

    (1)、根据材料,同学们有以下分析,其中不准确的 项是(    )
    A、月球上造房子要考虑极端环境、建筑材料和工程建设能力等因素。 B、月面要承受大温差和强烈福丰,月球建筑材料可以考虑使用月壤。 C、原位建造式方案是在地球面制元整的建筑,运载至月球表面安装。 D、在不断探索下,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将看可能建设国际用水科研站。
    (2)、图3是登月组设计的月球建筑模型画面图,请你根据该图简要说明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情况。

    (3)、以下是登月组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设想,请结合制作设想,根据材料二,对该小组目前的设计图(图3)提出完善建议。

    (4)、总结环节中,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你综合材料及活动过程,以“实现月球家园梦,我们在行动”为话题,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两点即可)
  • 5、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名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燕市带面衣 , 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大官传呼来,百姓窜▲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

    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节选自明代屠隆《在京与友人书》,有删减)

    注释: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面衣:面巾。③烟突:烟筒。④投:停靠。⑤罟(gǔ):捕鱼的网。

    (1)、甲文加点的词语中,最适合填入乙文的是(   )
    A、 B、 C、 D、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咸来问讯。

    ②沙明如雪。

    (3)、甲乙两文描绘的乡村生活,都富有人情之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两位同学围绕甲乙两文内容展开对话。请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陶渊明想借“桃花源”来表达①

    小文:是啊,屠隆也说江村“绝胜长安”,他的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似。小语:但是,如果人人都流连乡野,就怕没有人操心国家大事了。

    小文:不会的。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就告诉我们②

    (5)、乙文“花下筛网罟”引人遐想,花是诗文中常见意象,读花赏花,兴味盎然。班级就此开展“觅花辑诗文”活动。

    ⑴请将以下“花之诗文”补充完整。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无题》)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④香远益清,。  (宋·周敦颐《爱莲说》)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宋·陆游《游山西村》)

    ,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⑵请你辑录杜甫《春望》中合适的诗句:

    ⑶辑录时,有同学错误选取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你解释这句诗为什么不能入选。

  • 6、按要求完成小题。

    【围屋说“围” 】

    围屋是围起来的建筑。俯瞰围屋,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围”字(如图1)。汉字中像“围”这样带“口”  (读wéi)的字还有很多,有的表示围起来的地方,如“圈”是古人养牲畜的地方,yuán“①____”是种果树的地方,pǔ“②____” 是种菜的地方。

    围屋是以堂屋为中心向外扩展而形成的庞大建筑体。家族世代居于其中,老少其乐融融,这场景正如对联所言“一围居室▲▲▲,四方天地家国情” 。

    围屋镌刻着客家人大迁徙的历史,留存了传统文化印记。当时代的脚步沿着青石板路悄然而来,人们走出古老的围屋▲奔赴广阔的天地;而围屋大门的漆色渐渐斑驳,院内幽深的寂静敲打着斜阳……

    【古居破“围”】

    久围则困, 困则破“围”,破而求变。早在1996年,深圳围屋“鹤湖新居”就改建为客家民俗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历史;2024年元宵节期间,  “万居·咏月”诗词灯会深圳围屋“大万世居”举办,市民们相聚围炉煮茶,一时丝竹绕耳,不胜惬意。

    (1)、请写出第一段①②两处的汉字。
    (2)、将第二段对联缺失部分▲▲▲补充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山川美 B、千秋歌 C、四季诗 D、天伦乐
    (3)、根据语境,第三段中▲处应填入的一个标点符号是(    ) 
    A、顿号 B、逗号 C、分号 D、句号
    (4)、请结合“古居破‘围’”相关文字和图2,归纳古居更新变化特点。 
    (5)、作为城市的一员,请你在“我”  “古居”之间加入一个动词,表达你与古居这种文化源的关系,并对此作简要阐释。 
  • 7、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不做。”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8、学习中,生活中,你从来不是一位独行者,一定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前行,“我们”或是行事风格方式相似,或是兴趣爱好相同,或是性格脾气相像……当你发现自己是“我们”中的一员时,你会有别样的感受发之于心。

    请以“我们就是这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 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9、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问题。

    种种有情

    ①除夕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总是怔怔地望着那一个个透明饱满的形体。北方人叫它“冒气的元宝”,其实它比冷硬的元宝好多了,饺子自身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张薄茧,包覆着简单而又丰盈的美味。

    ②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化为灰烬,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亲人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③“手泽”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形容书法呢?一切完美的留痕,甚至饺子皮上的指纹不都是美丽的手泽吗?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万物的有情。

    ④校车反正是每天都要坐的,而坐车看书也是每天例有的习惯。有一天,车过中山北路,劈头落下一片叶子,竟把手里的宋诗打得有了声音,多么令人惊异的断句法。

    ⑤原来是通风窗里掉下来的。也不知是刚刚新落的叶子,还是某棵树上的叶子在某时某地,偶然憩在路过的车顶上,此刻又偶然掉下来的。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我张开微绿的指尖,竟恍惚自觉是一棵初生的树,并且刚抽出片新芽,碧绿而芬芳,温暖而多血,镂饰着奇异的脉络和纹路,一叶在左,一叶在右,我是庄严地合着掌的一截新芽,爱恋着重生的生命。

    ⑥暑假里到中部乡下去,弯入一个叉道,在一棵大榕树底下看到一个身架特别小的孩子,把几根绳索吊在大树上,他自己站在一张小板凳上,结着简单的结,要把那几根绳索编成一个网花盆的吊篮。

    ⑦他的母亲对着他坐在大门口中,一边照顾着杂货店,一边也编着美丽的结。蝉声满树。我停下来搭讪着和那妇人说话,问她卖不卖,她告诉我不能卖,因为厂方签好契约是要外销的,带路的当地朋友说他们全是不露声色的财主。

    ⑧我一直怀念那条乡下无名的小路,路旁那一对富足的母子,以及他们怎样在满地绿阴里相对坐编那织满了蝉声的吊篮。

    ⑨元旦的清晨,天气异样的好,不是风和日丽的那种好,是清朗见底毫无渣滓的一种澄澈。我坐在计程车上赶赴一个会,路遇红灯时,车龙全停了下来。我无聊地探头窗外,只见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其中一个说了几句话,忽然兴奋地大叫起来:“真是个好主意啊!”我不知他们想出了什么好主意,但看他们阳光无邪的笑意,也忍不住跟着高兴起来;不知道他们的主意是什么主意,但能在偶然的红灯前遇见一个以前没见过以后也可能不会见到的人,真是一个奇异的机缘。他们的脸我是记不住的,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记得他们石破天惊的欢呼。他们或许去郊游,或许去访问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他们有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喜悦,我不知道,但我至少得到了。我惊喜于我能分享一个陌路人的未曾成形的喜悦。

    (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饺子含情展开,回忆叙写了生活中的多种美好遇见。 B、第④段画曲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方法,描写生动形象,笔法巧妙。 C、文章撷取了四件毫不相干的事情,按时间先后顺序构思谋篇,高度体现了“形散神似”的散文特征。 D、作者善于从生活小事选取写作素材,表达了新颖而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2)、第③段中,“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万物的有情”这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品味语言,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

    ②品读加点词语,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

    他们的脸我是记不住的,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记得他们石破天惊的欢呼。

    (4)、联系全文内容,说一说题目“种种有情”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 10、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①穿汉服、化唐妆,在古典舞乐中体味东方审美;行飞花令、遇非遗巧匠,在研学游中探寻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国潮”备受年轻人追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意识,才能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②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挖掘古诗词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③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④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人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甘肃敦煌莫高窟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艺术形态来演绎石窟中独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获新生;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平台,综合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方便用户全方位欣赏和领略故宫之美……科技力量不仅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也为其“火起来”赋能,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⑤把握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我们就能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

    ②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③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文本的开头第①段都运用极具特色的方式引出了论题,同时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②段以《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节目为例,意在论证文化对国本、国运的影响。 C、为了突出科技对文物的重要作用,文本二第①段将二者进行对比,强调了科技的价值。 D、两个文本都论述了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影响,都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阐述观点,增强说服力。
    (2)、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3)、校报的“传承有我,青年有为”专栏征集关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章,小文推荐使用上面两个文本,但版面有限。小文建议将文本二整合进文本一中,你认为这一做法是否可行?请阐述理由。
  •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

    秦淮海(秦观)云:“余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 ,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余每见朋友中有下目成诵者,究竟反一无所得;亦有终日矻矻才能数行者,而到底称为学人。所谓愚者得之,明者失之;勤者得之,惰者失之也。然余又尝谓不勤者,必非真敏者也。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

    (节选自明代吴应箕《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①暗疏:默写。②矻矻:辛勤劳作的样子;勤劳不懈的样子。

    (1)、下面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冬烈风”中的“穷”,根据“烈风”的“烈”推断,译为“猛烈”。 B、“腰白玉之环”中的“腰”,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解释为“腰间”。 C、“负此自放”中的“负”,与“负箧曳屣”意思相同,解释为“背负”。 D、“才能数行者”中的“才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解释为“仅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

    (4)、乙文结尾,吴应箕说“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你认为宋濂和秦观二人是“大聪明人”吗?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 1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中所见状写景物,语言平易浅近,风格清新自然。 B、《南湖早春》前三联都写景,视觉与听觉、静景与动景相映成趣。 C、两首诗中的“乱”字将花儿随意开放、次第点染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 D、两首诗都描写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色,尾联都直接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及愉悦之情。
    (2)、这两首诗都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13、电影《哪吒2》,不只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场对反抗精神酣畅淋漓的礼赞,奏响了时代的激昂强音。反抗精神是经典名著中的永恒主题,班级围绕此主题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的情节,分析该人物的反抗精神。

    ①孙悟空

    ②林冲

  • 14、DeepSeek火爆出圈,科技改变时代,我们为此倍感骄傲。

    材料一:

    DeepSeek简介 DeepSeek(深度求索)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公司,致力于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推动AI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核心业务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智能推荐系统等。DeepSeek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电商等领域,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并优化用户体验。

    材料二:

    DeepSeek的技术突破 2024年,DeepSeek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出了新一代语言模型DeepSeek-V3。该模型在多项国际评测中表现优异,尤其在文本生成、语义理解和多语言翻译方面表现突出。DeepSeek-V3的发布标志着AI技术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上迈入了新阶段。

    材料三:

    DeepSeek的社会责任 DeepSeek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DeepSeek启动了“AI for Good”计划,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此外,DeepSeek还设立了AI伦理委员会,确保技术开发的透明性和公平性,避免算法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

    材料四:

    DeepSeek的未来规划 DeepSeek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进一步拓展其技术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以下领域:

    智慧医疗: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智能教育:推出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

    绿色科技:利用AI技术优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

    (1)、根据材料一,DeepSeek的核心业务包括哪些?(     )
    A、自然语言处理 B、计算机视觉 C、智能推荐系统 D、以上全部
    (2)、材料二中提到的DeepSeek-V3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

    (1)   (2)     (3)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DeepSeek技术发展的看法。
  • 15、请你完成下面的古诗词接龙。

    小豫:《凤鸣朝阳》更是得到了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的连续推介,经典动作引起了全网模仿。还是传统文化更有魅力,根植于百姓内心。咱们来个诗词接龙吧,就从《诗经》开始,“① , 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文:“③、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豫:岑参以春意写冬景,乐观豪迈!听我的:“⑤ , 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文:诗中禽鸟成群,春意盎然,挺应景的!春节嘛阖家团圆,没能和亲人团聚的游子、我们也祝福他们“⑦、⑧。(苏轼《水调歌头》)”

    小豫:虽说没有圆月,但共看河南春晚也是在传递祝福啦!

  • 16、在电影《哪吒2》里,哪吒与敖丙的成长之路充满艰辛。下面是小艺同学准备的一段演讲稿,请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青春的我们是多姿多彩的;青春的我们要抓紧短zàn的时光,放出最亮的光茫;青春的我们不能因青春的波折而             (A.委屈 B.屈服),也不要为青春的短zàn而感叹。少年的我们,应当勇攀高峰,登上山顶,告诉你的对手——我,在山顶等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短 zàn

    (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改为
    (3)、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温度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外婆布满茧纹的手掌轻轻摩挲你的发顶,好友在递给你一杯热水时指尖不经意间的触碰;有些温度正在等待传递:艺术家以双手将热情倾注于每一件雕刻作品,志愿者的手掌托起新生雏鸟的震颤。

    请以“手心的温度”为题目,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 18、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段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时有何共同点?请分别从动物和人类的角度,说说选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甲】“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总会在洞口徘徊,谨慎地试探外界的温度与光线。它们并不急于离开地下的家园,而是用前足轻轻扒开泥土,仿佛在向这个世界致以问候。当它终于爬上树枝,开始漫长的蜕变时,阳光温柔地包裹着它透明的薄翼,而它选择在寂静的夜晚完成这神圣的仪式——没有人类的打扰,只有星辰与风见证它的新生。”

    【乙】“尼摩船长指着窗外说:‘看这些珊瑚虫,它们用千百年的耐心建造了这座海底宫殿。人类若想与自然共生,便该如珊瑚虫一般——不掠夺,只创造。'船员们采集标本时,他严厉禁止破坏珊瑚的根基:‘取走一片枝叶足矣,莫让贪婪践踏生命的杰作。月光透过海水洒在珊瑚上,鱼群穿梭其间,仿佛这座王国从未被人类惊扰。”

  • 19、在(作者)创作的《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驾驶“号”被困南极冰层时,面临舱内的致命威胁,最终凭借科学智慧成功脱险。
  • 20、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崖之间,不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江水又东,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选自《水经注·江水》)

    【丙】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注释)①涘:水边。②渚:水中小块陆地。③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④旋:转变。⑤若:海神名。⑥莫己若:没有谁赶得上自己。⑦黄牛滩:位于长江三峡。⑧信宿:连宿两夜。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中的“辩”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辩”用法相同。 B、“径黄牛山下”中的“径”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发”词性不同。 C、“成就分明”中的“成就”指“形成的样貌”,与“取得成就”中的“成就”意思不同。 D、甲文“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与丙文“操蛇之神”这两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2)、借助注释,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3)、短文甲、丙都是寓言,寓言都是借助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请结合这两则古文内容,具体阐述寓言的这一特点。
    (4)、有人认为《水经注·江水》中“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描写过于夸张,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乙文说明理由。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