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远望泰山,用“青未了”描绘了泰山山色苍翠没有尽头的景象。 B、“决眦”二字写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C、尾联登上山顶所感,抒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D、“望”字统摄全诗,但通篇并无一“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在朗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的时候,有同学建议重读“会当”“凌”这两字。你是否认可,请结合诗歌和诗人情感说明理由。
  • 2、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一棵丝瓜爬上楼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同一栋楼里住户的名字。这很正常,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但是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什么……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在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什么,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生气吗?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摇曳给我灿烂的喜悦,尤其是有雨的下午,坐在窗前,想起很多事,随着丝瓜的藤蔓,铺衍成一片梦境。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我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又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窜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友好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但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这是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卸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能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开始密切,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染一点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托我做媒呢!”

    (有删改)

    (1)、补充情节或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

    心理

    情节

    忐忑担心

    丝瓜开始生长

    惴惴不安

    三楼住户要我们不要掐掉丝瓜

    内心愉悦

    (2)、请你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一棵丝瓜爬上楼”的含义。
    (3)、根据要求赏析词句

    ⑴赏析第④段中加点字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⑵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

    (4)、阅读了文中的故事,你一定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多感触,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想。
  • 3、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之光(节选)

    ①当黄文秀泥水淋漓地站在班统茂面前的时候,这个壮家汉子“认栽”了。

    ②这已经是黄文秀第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了。第一次,他根本不搭理。第二次,他挠挠头说:“我自己刚脱贫,也没什么技术,产业带头人我怕是当不了,你另找别人吧。”他一边说,一边把黄文秀“请”出了家门。此后,哪怕是远远见到她,班统茂都会绕道走,但没想到,这个执拗的第一书记又趁雨天将他堵在家里。

    ……

    ③“一个女娃子,开一个多小时车,山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人家图什么?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班统茂深受感动,埋头干了起来。他带头成立砂糖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施肥,疏果,治虫,建设“标准化果园”……2018年百坭村砂糖橘大丰收,产量高达90万斤。黄文秀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昼夜不停地发布信息,联系买家,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2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砂糖橘的销售由此搭上了“快车”。这一年,班统茂和他带动的四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

    ④砂糖橘热销让村民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但黄文秀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党组织的力量。在她的带动下,百坭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起了百垅村新时代讲习所。村干部坐班值班常态化,也都学会了用电脑,积极帮助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办理新农合新农保……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村民的心气干劲也越来越高。周昌战由衷地称赞文秀:“她年轻有文化,点子多,做事有韧劲,大家都服气!”

    ⑤百坭村成了脱贫攻坚的热土,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

    ⑥每天清晨,百坭村人都能看到精神抖擞的黄文秀。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一天,她忙完回到宿舍,鞋都没脱就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浑身散架一般。要不休息一天?她摇摇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呢。

    ⑦村民们喜欢上了这个和他们想到一起、干在一起的第一书记。那用屯通路那天,一位大娘顶着烈日将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文秀手里:“路通了,好日子也有盼头了!闺女歇一会儿,别累坏了。”她眼睛一红,眼泪就下来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⑧黄文秀开着贷款买的车行驶在山路上。刚开始,对面来车时她只得靠边停下;雨天泥泞时车轮空转打滑,同行的周昌战都心惊肉跳。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能熟练地开着车,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着为乡亲们跑项目、请专家了。驻村满一年那天,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黄文秀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1)、下列关于选文画线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画线句表明百坭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团队的力量。 B、第⑥段画线句采用排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脱贫的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多,工作繁重。 C、第⑦段画线句从侧面表现出黄文秀的工作成果得到了村民认可,烘托出黄文秀一心为村民服务,不辞辛劳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第⑧段画线句“不到一个月”突出时间之短,侧重表现了黄文秀的聪明。
    (2)、选文详写了哪件事?表现了黄文秀怎样的优秀品质?
    (3)、结合文段内容,说说黄文秀心中的长征是什么?选文摘引了黄文秀的日记和朋友圈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 4、整本书阅读;班里组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主题读书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小宜发现“枪”的形象在书中反复出现,下面是他梳理的保尔与“枪”有关的情节,请完成表格。

    时期

    情节

    性格特点

    作用

    少年懵懂

    夺走小男孩的枪,并偷走中尉的枪

    任性冲动、反抗萌芽

    意识萌发

    保尔为解救朱赫来,用枪与敌人搏斗

    关爱战友、②

    病痛折磨

    保尔企图用枪自杀,最终选择放弃

    永不言败、战胜自我

    双腿瘫痪

    信念坚定、顽强执着

    (2)、阅读经典名著是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按提示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

    作品

    批注

    诗文名句

    刘禹锡

    《陋室铭》

    体现作者不追名逐利而自得其乐的精神,以及对官场的鄙弃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①

    《约客》

    诗人用蛙声烘托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

    , 青草池塘处处蛙。

    王安石

    ④ 

    表达诗人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和为实现理想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 自缘身在最高层。

    李商隐

    《贾生》

    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可怜夜半虚前席,⑥

  • 6、小宜向好友倾诉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怎样劝说他?请写出来。
  • 7、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孝亲敬老”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有同学呈现了右边这幅漫画作为宣传海报的图片,请仔细观察,给它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标题:

    理由:

  • 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总有一些风景,在我们暂时甚至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接近,去了解,去感受。

    读《太空一日》,我们看到杨利伟踌躇满志地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探索太空的新征程。发动机chì____热的火焰四处迸溅,“神舟五号”在惊心动魄中飞行。伴随着飞船落地的声音,宇航员生命无 , 顺利返回,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梦终于实现。读《带上她的眼睛》,我们可以领略到,②小说歌颂了女领航员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书中那些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人,他们用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谱写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壮丽诗篇,③令后来者只要念及于此,无不没有心潮澎湃。

    ④阅读,让我们可以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直冲云霄,前往自己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蓦然发现,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感受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1)、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ì热    ②无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踌躇满志:       蓦然:

    (3)、以上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序号:

    修改: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欣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 9、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关爱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

    请以“那声音特别 ”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运用恰当的描写和抒情。⑶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套作。⑷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 10、整本书阅读;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膛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

    “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轻声地说。

    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1)、保尔有“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请简要概括第三、四次情节内容,完成填空。

    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第二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

    第三次:

    第四次:

    (2)、小文读到画线句“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这句话时,觉得“狡猾”一词用得比较精妙,请你帮他写一段批注。
  • 11、文言文阅读

    【甲】《活板》(沈括)(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造活字印书法》(王祯)(节选)

    造活字印书,与板本大异:板木工匠所刻字面,与印纸不相入,名之为“黑口”:若用活字,止要字画清楚,墨色均匀,不须有所谓“黑口”也。又若只印一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本,则极为神速。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 , 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镀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木字既备,然后用墨刷印之

    (选自《王祯农书》,有删改)

    【注】①印盔: 指排版的模子。②搜(sōu):雕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持火炀之 就:

    ②则第二板已 具:

    ③比大小 比试:

    (2)、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介绍古代活字印刷术,甲文以胶泥活字为核心,乙文以木活字为重点,体现了古代印刷术的发展。 B、甲文 “每一字皆有数印” 与乙文 “雕版木为字,各作一字” 都体现了活字印刷 “字模可重复使用” 的特点。 C、甲文用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与乙文 “若印数十百本, 则极为神速” 形成对比,突出活字印刷效率低。 D、两文均通过具体工艺(如制字、排版、印刷)的描写,展现古代工匠的智慧,语言简洁而条理清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木字既备,然后用墨刷印之。

    (4)、【甲】 【乙】两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有哪些相同的工艺步骤?请简要概括。
  • 12、古代诗歌阅读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问答开篇, “岱宗” 点明泰山, “齐鲁青未了” 从视觉角度,通过写在齐鲁大地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颔联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地写出泰山汇聚天地神奇秀丽之景;“割”字从侧面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山南山北因之呈现不同景象。 C、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见山中云气缭绕,心胸为之激荡,长时间凝视归鸟入山,眼眶似要睁裂,从细节处体现泰山的魅力。 D、尾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想, “会当”表明决心,此联彰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
    (2)、本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 “望”,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体现 “望”这一视角的。
  • 13、阅读《抹不去的记忆》,完成下面小题。 

    抹不去的记忆(夏树)

    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②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 2007 年 9 月,在安徽芜湖。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坡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 77 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 724 千克,比上年增长 230 千克,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不仅在安徽,在湖南、海南,袁老师也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 千克、900 千克……

    ③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

    ④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 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 73 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 ‘我就是喜欢飙车。’ 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

    ⑥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 2018 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 1200 千克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 88 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 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⑧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千米,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⑨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提示:读事例,拟定小标题;圈词句,提取感人细节;品文字,概括人物性格。)

    小标题

    感人细节

    人物性格特征

    丰收的喜悦

    直接往稻田中间走兴奋得像个孩子

    对事业热爱、投入

    紧紧地抱,亲了又亲

    舍小家为大家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注重实践

    “特别驾照”

    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

    开朗幽默

    88岁老人的“发火”

    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

    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

    对事业爱得赤诚

    (2)、精读文章,学会批注。

    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 “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赏析批注。

    (3)、下列对文章第⑧段引用臧克家诗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直接呼应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造福人类的事迹,增强文章说服力。 B、“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与前文“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的场景形成呼应,凸显民众对袁隆平的敬仰与缅怀。 C、引用诗句使文章语言更具文学性,在抒情中深化主题,将对袁隆平的个人追忆升华为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D、诗句中“抬举”一词在此处含贬义,暗示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推崇,与后文“抹不去的记忆”形成反讽效果。
    (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热爱、责任、情怀……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辞吗?
  • 1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 “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

    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1)、作业中四位同学概括了材料一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帮老师判断哪一位同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应有作品内容界定。 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请你总结“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 
    (3)、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
  • 15、.根据知识积累,完成下面表格。

    花中诗情

    诗句

    情思

    , 青草池塘处处蛙。杨万里《约客》

    独处时的寂寞与友人爽约的怅惘

    ②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回归女儿生活的喜悦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声誉远扬,刚正不阿的品行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凭借生命力量而绽放自我

    ,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无私奉献、造福他人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
    西村》

  • 1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那是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红军战士们翻越老山界,一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以坚定的意志克服陡峭山路的阻碍,这是革命意志坚定的彰显;而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身份低微,却有着一颗善良质朴的心的人,她为鲁迅买来《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温暖与惊喜………这些人物和事迹,无论平凡伟大,都是语文课本中精心描绘的篇章,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与精神。

    (1)、请根据文段内容,结合对联知识,从下面给出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填写序号)

    上联:邓稼先 ①  , 隐姓埋名,尽显 ②

    下联:阿长妈 ③ , ④ , 饱含深情暖人心

    备选词语:A.翻山越岭B.毅然归国C.爱国志D.买书记情

    (2)、请仿照文段中画线句的句式,结合七年级学过的课文,选取一个人物,完成仿写,要求体现人物与品质的关联。 
  • 17、请你围绕教材中多篇课文内容,阅读并完成有关任务。

    修qì①一新的小屋前,驿路梨花香气四溢,处处开放,这是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写照;记忆中花串稀零的紫藤萝,再见,却开得如此繁mì②,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引人xiá③想;而井冈山上傲然挺立的翠竹,在风雨中舒展身姿,那是革命者坚(A)不拔精神的象征;草原上毫不起眼的点点野花,也能将最纯真的快乐,带给被困地心世界的女孩……花与竹,无论俗艳挺拔,都是大自然深思熟虑、精雕细(B)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精神的光芒。

    (1)、根据内容为①②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根据语境,为文中(A) (B)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A.B. 

    (3)、为画横线成语“深思熟虑”的“熟”选择正确释义(   )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C、熟练; D、程度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中加点的 “却” “礼赞” “挺立”,词性分别是:副词、名词、动词。 B、“驿路梨花处处开放” 与 “紫藤萝开得繁密” 两句中, “处处开放”和“开得繁密”均为动补短语。 C、“精雕细琢的语言”“顽强地生长”“生命的礼赞” 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短语。 D、文段中提及的《井冈翠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翠竹在革命岁月中的经历,象征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 18、晒,是一种分享。用文字晒晒我的花草,像周敦颐一样,寄托一种情思;晒晒我的师长,像张中行一样,表达一种钦佩;晒晒我的梦想,像贾平凹一样,记录一种执着……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选角度,补全题目,“晒晒我的“,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⑵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⑶文章不少于600字。

  • 19、完成小题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A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A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文段中A是(填人名)。
    (3)、请结合原著回答:最后“两个地狱中的人“是否“含着笑携手前进“下去了?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的结局如何?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注释】①悉:都。②志:记③冀:希望。

    (1)、下列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             李生之曰 B、志之而不思之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学贵善思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D、其择善学者所应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和李生都从读书重要、读书有益的角度劝他人一定要多读书学习。 B、孙权和李生都是直言相劝。 C、吕蒙被劝,最初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王生被劝,最初不承认自己不善学。 D、吕蒙和王生二人最终都接受了劝诫。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